二十世纪后期,“身体史”作为历史研究中新的研究视角,很快被性别史研究者所吸收、采纳,此后有关女性身体史的研究著作愈来愈多,而从性别角度从事体育史研究的历史学者游鉴明教授所著的《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体体育(1895-1937)》则是女性身体史研究著作中的一部杰作,这本书跳脱旧有的被国家化了的体育史和身体史研究,从性别视角以及多元、复杂的而向,探讨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大了体育史研究的视野。
游鉴明教授的这本书所关注的是1895-1937年近代华东女子体育的发展。贯穿于全书亦是作者想要回答的五个主要问题:为何要女性运动?女性应该怎么运动?女学生和女运动选手如何看待运动?媒体和社会大众又以何种眼光看待女子体育和女运动员?女子的运动竞赛是否符合宣导女子体育的初衷?
围绕着这些问题,作者在第一至第六章中依次展开论述:第一章“众声喧哗的女子体育观”,作者通过1895-1937年间的社会舆论,分析总结出当时社会各界对女子体育运动的目的和运动方式的各种看法,从这些看法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国家、社会习俗对女性身体的规范以及女性身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自己所形成的那种潜在的强有力的自我规范和规范他人的行为;第二章“学校政策与女子体育”,作者合绍了一些体育课、专门体育学校的开设以及他们是如何对女子体育运动进行指导的。从这些学校的简单合绍中,读者可以得知当时女子体育还不够成熟、各项设施有待于完善;第三章“女学生的体育生活”,作者试图通过校内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回答女学生和女运动选手对运动的看法。此外,作者还重点分析了女明星在女学生心目中的分量;第四章“新闻媒体与女子运动竞赛”、第五章“广告与艺术文化中的女子运动”,作者在这两章中通过剖析媒体和社会大众对女子体育运动的不同看法,进一步诊释女子体育在近代中国的位置;第六章“社会大众品评下的女子运动竞赛”。女性参与体育表演或运动竞赛之后,赞美和批评相伴而生,在本章节中读者通过作者对社会各界关于女子运动的看法与评价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女子的运动竞赛是否符合宣导女子体育的初衷。
综观《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体体育《1895-1937)》一书,强烈的问题意识、多元视角的良好掌握与运用、深厚的理论功底构成其特色。本书称不上是体育史专书,也不是一本完备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史论著,但在文章中作者对多元视角研究方法的运用,跳出国家观的体育史案臼,扩大了体育史研究的视野。在文章中,作者从性别、身体的角度对女子近代体育运动进行了诊释,关注的是妇女“运动”史,而非“妇女运动史”、单一的女子体育史,而且作者将文章焦点放在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女子体育所承载的国家与社会文化方而的意涵,这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女性身体的历史。作者在文章中对于体育史、妇女史和近代中国史之间的巧妙女排以及对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和国族主义各种复杂议题的分析,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本书所表现的多元化与多层次分析,丰富了读者对中国近代女性历史的认识。
《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体体育《1895-1937)》一书的精彩之一在于丰富的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的运用。对文字和图像的运用应该算是历史学家的看家本领,但是将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巧妙的结合并加以合理的运用,却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文章中,作者对文字资料和95张图像的使用进行了恰当处理,即避免了杨念群教授所提出的“从家庭到社会的‘解放’逻辑仍在当前的妇女史研究中被不断重复,甚至形成了史料越丰富,结论越单一的奇特现象。”和“有的研究将关注点投向‘身体’,但‘身体’的重要性主要是因其与国族想象挂钩而被注意,显现身体所必须的对感受力与感觉方式的描绘和分析反而退居其次。”又避免了葛兆光先生所提到的“很多研究图像的,常常有一个致命的自点,这就是他们常常忽略图像是‘图’,他们们们把图像转换成内容,又把内容转换成文字叙述,常常是看图说话,把图像资料看成文字资料的辅助说明性资料,所以,要么是拿图像当插图;要么是解释图像的内容,是把它像和文字一样处理。;作者通过丰富的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
《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体体育《1895-1937)》一书的精彩之二在于挑战泛国族主义、努力创新。清末中叶至1937年,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挽救国家”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这段时期无论男女都得承载匹夫救国之责任。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这个被认为强国健体、挽救国家、除“东亚病夫”之名的利器,被许多研究近代中国体育史或身体史的学者所掌握,他们不是着眼于体育与民族主义的宣导,便是强调近代中国人的身体是受国家操弄。他们的言论中偏重国族论述、泛国族主义、泛政治化。而在本书中,作者挑战泛国族主义,他并不否认体育言论中国族论述的存在,因为在中国内忧外患的特定背景下,国族主义的存在时一个既定的事实,而捍卫国家民族的意识也的确深入人心,但是来自西方的“健美”观,超越了泛政治化的语言,对于女子运动、女子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加让读者确定那个时期“国家”不是宣导女子运动的唯一目的,‘5}而这中间呈现的复杂现象,使得女子体育的意涵有了很大的诊释空间;目前国内研究中国女子体育的学者,有樊红、董进霞、王慧姬等人,樊红讨论1840到1949年,中国女子体育发展的脉络以及女子是如何在政策的知道下,通过运动得到自山的;董进霞偏重1957后中国大陆女子体育的发展;王慧姬探讨1900到1937年间,中国女留学生攻读体育的过程和回国后的贡献。她们的研究和作者的研究比起来,共同的关怀在于女性和体育政策、舆论之间的关系;不同之处,作者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深层次、多层而的对女子体育运动进行分析,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便从研究者很少关注的社会大众(包括观众和体育评论者)、传媒(包括报刊、商业广告和艺术文化)、学校和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这些群体对于女子体育或女子运动竞赛的看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女性通过体育运动,不断改变自己以及女性在运动中不断地寻找自我,逐渐学会而且乐于掌握一些“主动性”的权力,对于这种权力的冲动、欲望并不亚于男性,甚至她们要向男性看齐、与男性并驾齐驱。她们通过在体育运动中的不断努力,身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不过,读完此书后,笔者掩卷而思,也有迷惑和不解之处。首先关于运动会场的秩序,由于本书将研究时限定为1895-1937年,作者在文章中就只例举了清末民初有条不紊的会场和1920年代、1930年代失序的会场秩序。其实抗日战争后,根据那时期体育报刊的记载,由于体育运动的不断成熟,虽然观看人数逐渐增多,但是会场秩序是相当有序的。其次,文章中对“女性通过体育运动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潜在的对权力掌握的欲望”,作者著墨似嫌不够。当然这些看法只是笔者的一点建议,摊毫不影响对此书的整体评价。
总之,游鉴明教授所著的《超越性别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体体育(<1895-1937)》通过丰富的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从多元化的角度再现了女子“运动”图像的多姿多彩,是值得一读的有关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力作。
参考文献
[1]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5.
[2]杨念群.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6.
[3]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5.138.
[4]许义雄等.中国近代体育思想[M].台北:启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1-36.575-614.
[5]游鉴明.超越性别身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