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关于体育锻炼的论文(精选推荐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5-18 共8606字

  体育锻炼根据每个人身体进行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关于体育锻炼的论文,供给大家赏析。

  关于体育锻炼的论文范文第一篇: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机制

  作者:郜荷花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六中学

  摘要:良好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性格决定良好的行为,而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因素占比较大。由于青少年群体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最多,所以说学校的教育引导尤其是体育锻炼为代表的素质教育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 青少年; 不良行为; 引导;

  作者简介: 郜荷花(1978-),女,汉族,甘肃金昌永昌县人,本科,初中一级,体育教学。;

  基金: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体育运动对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作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9]GHB1667;

  近年来,我国经济好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开始占据鳌头。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出门有车,回家靠躺,饿了吃垃圾食品,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电视、网络和玩游戏上,很少进行活动或锻炼,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因此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群体不良习惯的养成缺乏重视和预见性,普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升学,导致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群体犯错甚至犯罪的案例有所抬头。由于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性格决定良好的行为,而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受客观原因和非客观原因的影响,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影响巨大。根据现今中国青少年群体社会轨迹的普遍性分析,可知青少年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时间,所以说学校的教育引导对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养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做了深刻论述:'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因此,分析青少年不良行为背后的形成原因,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机制非常有必要。

体育锻炼

  一、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的触发机制

  从人类个体的发展轨迹来看,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时期正处于"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阶段,面临着"依赖"与"独立"的双向冲突,是出现不良行为的一个高发阶段。在这一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而触发不良的行为。"青少年不良行为主要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行为规范,或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带来危害的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厌学逃学、沉迷网络、打架斗殴、早恋等问题。"[2]笔者通过长期的接触和分析,将青少年不良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或者说触发机制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的群体多为在校学生,渴望认知社会,但又缺乏足够的判断。从教育阶段来划分,一般是指自上初中到高中毕业,其中初中阶段:13~15岁、高中阶段:16到成年,一共要经历6年时间的学习阶段,是整个人生轨迹中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时期,青少年群体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首先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并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这个时候会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刻意为之的自我主张,随着好奇心的趋势,和网络世界的内容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有了盲目的认识,他们通过模仿来宣扬个性、追赶潮流。他们在自身不确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成熟的社会认知塑造下,就会触发不良行为,还有少数人不良行为的"示范"作用和这种不良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些人便纷纷进行参照学习,最终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

  (二)家庭教育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处事的方法、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而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根据目前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不良行为少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存在障碍。由于孩子在家庭中说我大部分是假都处于精神压抑状态,就会促使他们寻找外力发泄自己,从而做出出格的事情来。现在很多青少年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或者放任自流不打算教育孩子,最终导致了做出偏激的行为来获取关注。还有一方面来说,一些青少年父母长辈自身有不良行为,言传身教给了青少年群体,为孩子树立起了坏榜样,对孩子的管教也是简单粗暴,把孩子当作发泄情绪的出口,造成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和仇视心理。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青少年群体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来自学校的教育措施欠妥、教育理念不当等不良因素,也会导致或者助长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比如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成绩,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从而忽视思想教育,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和健康成长;比如个别教师不能为人师表,忽视自身师德修养,自身行为不正,出言不逊,形成不良示范;比如一些教师差别对待,偏袒包庇好学生,挖苦讽刺差学生,甚至采取体罚手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再比如一些教师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社会环境的因素

  青少年群体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形成。比如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让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也跟风向钱看,无视道德和法律,欺软怕硬,造成校园欺凌现象;比如社会中出现一些"见怪不怪,见恶不愤,见义不为"的现象,媒体不能正确引导舆论,反而充当其媒介,尤其是一些网络、音像、书刊等媒介中,屡屡出现血腥暴力、寡廉鲜耻等反面内容,极大地腐蚀了青少年纯真心灵。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常常经受不住诱惑和好奇,在不假思索中崇拜和模仿,具体表现是他们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界,将游戏情节挪用到现实世界,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些初中生因此开始走向堕落和犯罪。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路径

  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展如果得不到重视,尤其是他们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因为对社会认识不充分,出现认知偏差,走上不良行为养成之路,不仅会对自我发展产生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负担和危害。如上可见,青少年群体的不良行为往往有迹可循,自然也就有功可破。英国人在19世纪已经把"运动"作为对青少年的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进入社会的主要平台,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通道,对青少年性格养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数据表明,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律性、集群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评估程度高。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中,规范的动作、运动的强度等是教学的重点,而对影响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的软性功能开发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加以调整改进,课程设计多以游戏活动为主,课程目标多以锻炼为主,使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来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他们能够得到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具体引导路径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4]:

  (一)重塑体育精神

  针对我国现行体育教学容易出现的应试教育问题。学校的体育教学人才应该转变思想,弱化"规范的动作、运动的强度",从思想上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关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把教学重点放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激发青少年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凝聚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和锻炼。学校方面要重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作用和比例,为教学项目提供恰当的场地,并安排具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指导;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集体体育锻炼项目,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的方法和重点内容,在提高青少年群体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建立长效机制

  以中国女排为例,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成绩越来越突出,国人的集体荣誉感倍增,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我们应该乘胜追击,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体育竞赛氛围。另一方面,从青少年的发展来看,体育锻炼是促进其良好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路径,所以通过长效的体育运动管理机制,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各界组织者在组织体育竞赛时要充分考虑体育项目本身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避免出现因为短期利益而出现不正当竞争,从而不利于对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

  (三)尊重个体培养

  体育涵盖的内容很广,每一个青少年个体都有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而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对青少年性格的培养是不同的。针对这一情况,以不同个体来打造不同的体育运动方案,使青少年群体参加体育锻炼既符合个人兴趣,也切合个人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磨炼意志,促进个人进一步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健康向上的积极人生奋斗目标,这才是教育的初衷。

  三、结语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打造者,呵护他们就是呵护我们的世界。如今,青少年群体正面临着多方面因素的负面影响,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付诸行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指示下,以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为理念,抓好体育教学的有利机会,帮助青少年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鹏。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不良网络行为的引导机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8):113-114.

  [2]焦宇锋。体育锻炼塑造健康个性的途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06):99-100.

  [3]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旗帜,2019(04):5-7.

  [4]姜媛,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04):570-576.

  文献来源:郜荷花。 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机制[J]. 体育风尚,2021,(04):19-20.

关于体育锻炼的论文范文第二篇:初中体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措施

  作者:马增亮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南星渎中学

  摘要:新课改的深化与落实使得我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学活动的重点不再只是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而是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任务难度的上升与任务量的增加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因而必须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而体育锻炼因其主要在户外进行,更容易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压力。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初中体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体育; 心理素质; 锻炼; 措施;

  引言

  新课程改革使得体育教育逐渐受到各方重视,由于体育教育本身更加侧重技能的训练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更多用于观察、实践、思考的机会,如果运用好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与成长显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应当引起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视,可结合初中体育教育的特点,将初中生的心理素质锻炼融入到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锻炼

  1、教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1.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原则应得到明确,同时还需要知道的是,学生同样是教学活动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理念的出现则对这一内容作出了进一步强调,不仅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可,同时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予以相应的重视,因而素质教育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原本被压抑的身心状态得以释放,其教育过程更加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的培养,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并最终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

  1.2、全面性

  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其根本宗旨是从年少时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培养,使之具有相应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国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这就意味着学校方面除了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教育之外,还需强化学生的艺术审美、体育锻炼、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与锻炼,而体育则还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体育运动性趣的职责,从而实现对初中生的全面培养。

  1.3、发展性

  发展性是素质教育对现阶段教育活动的又一项具体要求,素质教育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与学生个人的发展,其本质是帮助学生打好走向社会的能力与素质基础,并为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就使得教育必须具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等品质的功能,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升,并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体育教学则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对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能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终身发展的概念。

  2、初中体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当代中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其心理素质的成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此表现出的心理素质问题令人堪忧。这种心理素质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当代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在两代六口人的宠溺下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再加上心智尚不够成熟,面临复杂的学习、人际、社会问题时往往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这就使得他们在受挫时极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在无法有效正面挫折、排解问题的状态下常出现情绪上的崩溃。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只能接受肯定,拒绝接受否定与批评,在学习中则因性格问题常表现出三分钟热度的情况,个人情绪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获得成绩时易骄傲自满,遭受挫折时也很容易感到失落、沮丧,缺乏正面挫折的决心与勇气。还有一些学生具有严重的性格问题,思考问题容易偏激,行事冲动、易怒,不会有效调整自己的状态,在遭受打击之后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并付诸实践。

  从这些情况来看,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状况并不理想,因而更需要重视其心理素质的锻炼,来使初中生们掌握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直面挫折与损失,从而强化初中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有效性。而体育教育常在户外进行,这种环境比起相对拘束的教室而言,更容易让学生们放松身心,因此在初中体育中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不仅能够帮助初中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通过体能训练来使初中生养成正面面对挫折的习惯,从而逐渐为初中生培养出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3、初中体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措施

  3.1、在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训练是体育教育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而训练过程往往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就初中生的性格特点而言,重复进行同一内容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从而丧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而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锻炼,从训练内容入手显然是非常有用的。这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状态,并及时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就具体做法而言,在训练开始之前教师可先向学生强调训练对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可引入一些名人名言的事迹,如,乔丹所说"我不怕比我高大强壮的人,我怕把禁区外投篮练了十万次的人",在具体的名人名言上,应尽可能引用学生感兴趣的角色或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强大说服力的角色,来引发学生的认同感,从训练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疲态时,则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支持与鼓励,但不可要求学生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继续训练,以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并使学生明白"过犹不及"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到循序渐进的前提是保证自己的实力能够进行长效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说教,教师也可身体力行,根据学生与自身的特点为各自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与学生一同进步,从而为学生扮演好榜样的角色,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得到全面落实。

  3.2、积极开展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激活学生的竞争心理,二是强化学生的临场能力,三是面对挫折时的状态调整能力。从竞争心理的角度来说,体育竞赛具有"更快、更高、更强"的核心思想,而胜者则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荣耀,因此可应用体育竞赛激起学生力争上游的欲望,而学生本人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会将其转化为动力,专注于自我提升与强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从临场能力的角度来看,体育竞赛本身的激烈性会随着过程的演化逐渐强化,而学生在过程中会见识到其他人的实力,在将其他人的实力与自身实力对比之后,如果实力对比出现了明显短板或综合素质相差过多,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而如果实力明显超过对方,又会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从而轻视对手,针对两种不同的情况,体育教师应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工作,教育学生"狮子搏兔尚使全力"、"骄兵必败"等道理,使学生不因对手的实力较低而轻视对手,拿出自己全部的实力与对手竞争,而对于实力强过自身的对手,教师应帮助学生意识到赛场上的情况是变化多端的,如果仅靠实力评定就能断定能力高低,那么竞赛本身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即使对手的实力评定强于己方,也应拿出全力一战,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如果以状态调整能力的角度来看,竞赛本身必然会产生输赢,但最终的赢家只有一个,而学生自然希望自身成为赢家,因此在输了比赛之后很容易感到沮丧或颓唐,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学生输赢固然重要,胜出确实是对胜者能力的肯定,但落败却帮助失败一方更明显地指出自身的不足,也就是说失败意味着己方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而初中生们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依然有充足的时间来充实自身,总有机会赢得曾经失去的一切。综合以上内容来看,体育竞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具有无比深刻的意义,不仅能作用于学生拼搏精神的激活,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并以积极、正面的态度面临自身的挫折,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至关重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体育竞赛,来落实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强化。

  3.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磨合与鼓励也是团队意识作用于学生心理素质完善的关键。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对学生的选拔组成不同的团队,并重视团队的训练,在训练中磨合学生的心性,由教师进行导向及团队发展的规划,使整个团队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并最终作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初中生普遍具有好胜心理,不肯承认自己弱于其他人,因此在团队成立的初期会努力表现、各自发展,而这种发展于整个团队而言弊大于利,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规范,明确团队中各个成员的职能,并督促不同成员在扮演的角色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处理好队员磨合的问题,并带队参与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团体荣誉感。

  以篮球为例,初中男生对篮球大多有十分积极的兴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在班级内选出2-3个5人篮球队,5人篮球队中包括大前锋、小前锋、中锋、控球后卫与得分后卫五个角色,因而教师需要向球队成员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并针对不同学生扮演的不同职能进行能力强化,做好队员之间磨合处理的工作,来确保所有队员能够初步融合为一个团体。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要求球队频繁与本班、外班甚至外校的球队进行交流与比赛,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强化学生与队友之间的磨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4、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来看,体育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普及推广的背景下,学校与教师应对体育教育的心理素质锻炼职能予以重视,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及自我调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曾彬灵。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速读(下旬),2018(9)。

  [2]张家伟。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措施[J].体育风尚,2019(19)。

  [3] 伏小应。初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初探[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8)。

  [4]孙续里。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8)。

  [5] 梁旭涛。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8)。

  [6] 杨静。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教育,2016(30)。

  文献来源:马增亮。 初中体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措施[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6):189-19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