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运动的口号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做体育强国,体育锻炼能提升身体机能、强化体质、缓解负面情绪,对于身体好的好处众多。本文精选了8篇“体育锻炼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体育锻炼论文(精选8篇)之第一篇: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国家未来的进步发展都会由当前的青少年来承担,那么怎样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需要注重的一个关键的问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于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惯属于一种通过实践或者是经验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体育锻炼习惯则是指的人们在后天的不断重复身体的练习的基础之上,逐渐的形成的、身体机能的一种内在的需要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的模式。国家一直的在提倡着体育强国,在全民运动的口号的推动下,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机制应该得到完善,对于青少年的锻炼需求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模式研究
在一个人的人生之中,要想获得成功或者是有好的生活,最为主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强健的体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在生活之中追求的目标之一,一般的来说,健康的身体都是经过长期的、持续性的进行科学的锻炼才能够取得的结果,只有养成一个科学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够达到对于身体的机能的提升以及强化体质的目标。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之中强化身体机能的最好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会有充分的生长发育,如果在这个阶段培养出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当前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提升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的意识,使之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的对于我国的旨在增强全国人民体质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1]。
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机制
1.1 环境机制的原因
体育锻炼习惯属于后天习惯形成的一种,不需要外力的干扰可以自发的进行的一种人类的行为,要让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最为主要的是应该使得青少年可以从体育锻炼之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使其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性,这样才有可能会有稳定的、自觉的体育锻炼的自发进行的行为,进而可以培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环境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培养之中起着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通常的来说,环境主要的是指其所在的教育氛围与体育的条件[2]。对于青少年,从学校的层面来说的话,主要的环境就是教师的体育理念,学校在体育设施与器材方面的配置,校集体的凝聚力与体育活动的吸引力等等的方面。从家庭的层面来说,指的就是家庭成员对于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与态度,包括家庭的物质条件与生活的习惯等等。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主要的是指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经济的发展状况,体育文化的氛围等等。这些环境的因素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之下,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会更加的容易,能够使得青少年在不经意之间对于体育锻炼有了自主的实施行为。
1.2 制度机制的原因
如果想要使得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制度的机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那么学校对于体育锻炼的相关制度就是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关键。学校应该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一些有效的举措来提升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诸如晨跑、课间操等等的多种制度、活动,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之上使得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具有了一定的强制性。青少年还处在成长的阶段,对于很多的事物认知还有待完善,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需要制度方面的一个约束,而且的教师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对于青少年加以指导[3]。严格的体育教学制度可以很好的保障学习的效果,制度在最初的阶段能够制约与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当体育锻炼进入一个规范化的轨迹之后,以后的阶段青少年就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而且会持之以恒,体育锻炼由一个强制性的行为转变成了自律的行为,这样就促进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性别因素的影响
其实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方面,性别的因素是较为主要的一个方面,男生和女生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男生相对的来说更加的对于体育锻炼具备喜爱的情绪,在体育习惯的养成上女生也较男生有着一定的差距。通过相关的研究调查可以明显的发现,青少年之中,男生具有更长的体育锻炼的时长,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上,男生也明显的多于女生。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男生在生长发育方面,由于不同的生理结构,对于体育锻炼更加的敏感,男生的肌肉性质比女生的更加的好,本身的潜在的身体的爆发力也更强,那么男生就势必的会比女生更加的热爱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更加的容易。由此就可以看出,男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培养有着先天的优势,对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会更为的稳固[5]。
2.2 教师与认知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态度对于其是否会进行体育锻炼有着一个方向性以及动力性的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对于自身体质的好处。如果青少年可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强身健体的巨大帮助,那么就会有更高的兴趣与热情,把体育锻炼发展成为一项稳定的行为习惯。对于体育锻炼这种后天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根本的是青少年自身的自律能力,外加其周围环境和制度的辅助影响,这样才会使得习惯的培养更加的便捷。同时的由于青少年时期这一特殊的成长时间段,教师在其日常生活之中的影响非常的巨大,如果教师可以对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引导和鼓励,那么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会有更加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基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模式的建立
2.3.1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关于体育的活动与竞赛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学校可以依据青少年学生的特性来举办一些体育类的活动,开办一些运动会、体育竞赛等等的项目,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之中,就应该普及体育锻炼的思想,以及关于强身健体的理念,教师要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引导,比如日常课间的课间操,要让学生严格的做到位,不能敷衍;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时候,学生必须参与其中,不能缺上体育课程。同时的体育的成绩应该和升学挂钩,学生的体育成绩必须的要达标,这样就可以在制度上对于体育锻炼有一个支持。学校的运动会和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通过一些奖项的颁发来激起学生的荣誉感,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从而使得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更加的具备优势。
2.3.2 在家庭之中要注重体育锻炼,家庭成员以身作则
家长要有对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的鼓励,同时的以身作则,陪伴青少年一起进行一些合理的体育锻炼,这样不仅仅的会使得他们有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同时的还会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使得家庭的生活更加的融洽。家长要对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给予一定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包括给青少年购置一些体育锻炼的器材等等,这些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3.3 在社会之中要进行宣传,有一个正确的体育锻炼的导向
社会要有关于体育锻炼的正确的舆论导向,来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相关的部门要进行合理的宣传,宣扬强身健体的理念,科教可以兴国,同时的也要有对于国民体质的增强,国民的强身健体要和文化科学素养齐头并进。相关部门要对于公共场所的体育场地进行完善建设,要在基础设施上方便人们的体育锻炼。要经常性的举办一些宣讲会,使得青少年了解到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帮助他们进行一个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模式,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完善,使得未来青少年不仅仅在学识上能够振兴国家,在自身的体质上也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江广和,李靖.我国青少年体育行为养成结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06):693-699.
[2] 单丹.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197.
[3] 张建伟,胡斐斐.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7,(06):115-116.
体育锻炼论文(精选8篇)之第二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往往能够帮助人们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但就当前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展来看,很多人忽视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分裂开来,实际上,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不仅能够强健人的体魄,还有助于培养自信、乐观、坚韧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关系分析
心理健康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就心理学研究领域而言,专家学者们对于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已做过多次研究分析,回顾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发展所存在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负面心境,具有发泄、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等多种用途,还可以有效帮助个体快速恢复心理动态平衡;体育锻炼还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参与度的提高,帮助个体获得社会的精神支持;体育锻炼能够培养个体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个体建立主观的幸福感,提升幸福度,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体育能够引导个体朝更加乐观、积极、上进的方向发展,促进个体内心快乐的体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塑造健美的形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高个体自我的认知度,促进生理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综合种种可以表明,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季浏先生曾在《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中提到身体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的身体活动能够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本文结合各项调查报告、各类研究数据,围绕“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这一课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1 作用机制下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不同作用机制下的体育锻炼也可以简述为不同用途的具体体育活动,如季先生《运动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一文中提到,人种和种族经验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过程特征,“在运动领域中,Duda(1985)研究认为,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运动参与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评价目标完成情况以及成功与失败。例如,与那伐鹤(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大学男女运动员相比,英裔运动员(特别是男运动员)更可能使用社会比较法评价运动中的成功和失败,且以成功或失败来衡量自己能力的大小。他们将获胜看成是自己已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那伐鹤运动员则根据个人的控制能力和活动过程来评价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发现,付出努力而不是为显示自己能力是那伐鹤运动员评价目标完成的重要指标”。这段话清楚表明在不同作用机制下,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同的因素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且以不同的心理活动作为指引,投入到不同的体育锻炼当中。又如曾有人做过“身体活动对戒烟的效果”的研究,13名想要戒烟的女吸烟者被随机分到体育活动组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小组中,体育活动组每天进行15min的身体活动,为期一个星期。结果表明,身体活动对于戒烟利弊皆有,参加身体活动有助于削弱吸烟者的吸烟欲望,但吸烟者在休息时心率增加,睡眠障碍增强。当然,不可否认戒烟是一项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一周的研究无法准确突出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但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是可以通过不同机制的用途来逐步证明的。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启示教育
2.1 促进体育课程观念的转变
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体育教育理念日趋完善的当今,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有效促进了体育课程观念的转变,观念是实践的前提,科学的观念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相较以往,现今的体育教育更强调健康与适应,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都更加重视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素质,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就体育教育的指导者而言,应当及时转变体育锻炼的理念,开展更富有心理教育意义的体育锻炼,针对个体的身体机能、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压力等制定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案,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我、发泄自我,最终突破压力的限制,突破观念的局限性,找到最符合自身的体育锻炼方式。
体育课程观念的转变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实践提供了思想前提,在新的观念指导下,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无论是教育还是社会都更加重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平衡发展,这既推动了体育教育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
2.2 设计多元化体育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受到锻炼方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锻炼方式在不同锻炼环境中所产生的心理效益也截然不同。受运动负荷以及个体身体差异的影响,体育锻炼应当逐渐趋于多元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体育锻炼之于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方式包括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具有个性化的锻炼类型等,根据个体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体育偏好和需求,开展独立个性的体育活动,在有氧运动中采用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制定好锻炼时间、锻炼目标,围绕目标进行锻炼,不断强化身体机能,不断丰富个体精神,提高自身的心理幸福感。此外,尤其要重视锻炼环境的选择,因地制宜的锻炼环境能够为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体提供不同的心境,户内、户外的体育锻炼环境能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益,在锻炼环境的选择基础之上,个体还要选择与自身身体机能相符合的体育强度,适度适时地开展体育活动,避免事倍功半。
多元的体育锻炼方式为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体提供了可选择的泄压方式,换言之,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根据心理承受的压力选择最合适的锻炼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2.3 将心理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之中
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于未来我们如何变革与优化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心理教育虽是独立的教育门类,但其产生的心理效益远比不上正确的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效益,针对这一现象,将心理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之中已显得尤为必要。在具体的体育教育实践当中,既要重视发挥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又要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进一步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发挥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体育教育的重点应当以整编教材、创新教学模式为主,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编入体育教材中,以教材的方式指导学生观念上的转变;其次在教学模式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合心理教育中的实践活动方案创新体育锻炼模式,培养个体不屈的精神、坚韧的意志,促进个体体能素质、心理健康的综合发展;最后重视具体体育锻炼之于心理健康的作用,从多元的角度,以个性的方式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不得不承担的负担,要让体育锻炼成为顺其自然的活动,成为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是现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体育教育进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指导我们重视体育锻炼,重视身体机能的强化,引导我们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力,以获取更为健康积极的心理认知,以促进心理心态的平衡,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感,更好地对待生活、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季浏,马德浩.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9,39(3):3-12.
[2]季浏,马德浩.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回顾与前瞻[J].体育学研究,2018,1(5):1-11.
[3]董宝林.健康信念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17(3):115-122.
体育锻炼论文(精选8篇) | |
第一篇: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模式研究 | 第二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第三篇: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四篇: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
第五篇:我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 第六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
第七篇: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幸福感分析 | 第八篇:学校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近视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