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基于体育节目的哈尔滨市居民体育意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4 共406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电视体育节目对哈市居民体育意识的作用探析 
【第一章】电视传播对城市居民体育意识的影响探究前言 
【第二章】体育节目与体育意识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哈尔滨城市居民和电视体育节目内容的研究方法 
【4.1 - 4.3】哈尔滨市城市居民电视体育节目收视情况 
【4.4 - 4.6】电视体育节目影响居民体育意识的具体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基于体育节目的哈尔滨市居民体育意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哈尔滨市城市居民的体育特点,集中表现出传统健身意识强、对体育的科学化认知水平较高,注重体育活动中的交流交往等普遍特点。在哈尔滨城市特色的影响下,城市居民从传统的健身意识向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体育意识过渡。体育消费呈上升趋势。

  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对于电视体育节目的收视现状为中老年收视群体高于年轻观众,男性观众数量明显高于女性观众,哈尔滨电视体育节目受众文化水平普遍偏高。

  3、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对于体育的总体认知处于良好的水平,大部分城市居民收看电视体育节目的时间不长并且不固定。

  4、收入水平、年龄阶层、文化、性别的差异会对电视体育节目受众产生各种程度的影响,通过收看电视体育节目可加强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强体育意识。

  5、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收看电视体育节目明显少很多。

  6、电视体育节目对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体育意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7、电视体育节目对体育消息的报道和体育精神的传达,让更多的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这也非常有利于哈尔滨市电视媒体和体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8、哈尔滨体育活动场地较多,分布广泛,城市居民参与体育运动较为方便。

  5.2 建议

  1、体育电视节目推动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体育意识的健康发展,相反也会将暴力等负面消极的信息传递给观众。正因如此,电视体育节目更应该严格的把关,积极推动体育知识类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积极影响。

  2、电视传媒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关注电视体育节目,电视工作者应根据哈尔滨的地域环境、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考虑哈尔滨市城市受众的需求,并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同时增加电视体育节目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除了向哈尔滨城市居民提供体育赛事内容,电视体育节目应多融入体育知识、体育安全意识等元素,电视受众收看节目的同时获取有益信息。

  3、建议电视体育栏目基于哈尔滨市观众的收视需求,增加电视体育节目的种类,提高电视体育节目的趣味性。另外,电视体育节目的播出时段是对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体育意识影响的重要因素,在黄金时段播出节目可使更多观众在收看节目过程中加强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方法。

  4、要使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必须先提高哈尔滨市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便是行动的前提。

  5、对于竞技类和赛场转播类体育节目,不要简单追求报道比赛过程和比赛结果,而是立足于社会人文大背景下,与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互相影响,拓宽电视体育报道的范围,丰富电视体育报道的人文内涵。

  6、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收看电视体育节目明显少很多。电视媒体应该加大电视体育节目的宣传力度,提高电视体育节目质量,从而吸引更多受众。

  7、地方电视媒体应该提高对电视体育节目的重视程度,如哈尔滨电视媒体多制作带有哈尔滨城市特色、哈尔滨市城市受众感兴趣的电视体育节目。


    参考文献

  [1]陈帅。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宋继新。竞技教育学[D].北京:民体育出版社,2003.

  [3]成民铎。社会体育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D].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范星。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长大之路[D].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15-116

  [5]朱志强,刘石,阚军常等。建设冰雪体育产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0.

  [6] 汤卫东。论体育意识[J].安徽:体育科技,1999(01)。

  [7]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8]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奥]弗洛伊德。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着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0]朱桂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体系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32-237.

  [11]韩青等。电视娱乐节目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6.

  [12]朱洪军。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竞赛组织管理技术规范框架体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学,2013:45-51.

  [13] 庄 亮 , 蒋 晓 丽 . 全 国 综 合 性 运 动 会 竞 赛 体 系 研 究 [J]. 体 育 文 化 导刊,2010:29-31,41.

  [14]苏丽丽。奥运后电视户外竞技挑战节目探析[J].东南传播,2009:1.

  [15](美)詹姆斯·沃克(James R. Walker),(美)道格拉斯·弗格森(Douglas A.Ferguson)。陆地,赵丽颖译。美国广播电视产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杜林。略论视觉化时代的体育传播[J].当代传播,2007.4.

  [17]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发展现状的比较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1(4):20-22.

  [18]王春生。广东省学生篮球竞赛现状分析及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2(5):76-77.

  [19]黄璐。论体育赛事的内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6-17.

  [20]姚治兰。我国群众体育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以电视体育频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0.

  [21]石长顺。电视传播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2]杨韫羽。电视与资本的双重变奏-论当代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因素[J].传播学论坛,2005.

  [23]徐利刚。体育与传媒的天作之合[J].新闻记者,2004.

  [24]母华。中国网络电视内容媒介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25]丁海峰。奥运报道需求调查及对我国媒体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26]林勇虎,乔艳春。体育与媒体结合的社会文化审视-历史回顾与相互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27]陈伟,郝勤。体育传播学的学科特征与研究现状-兼论体育的传播特征及其信息符号理论[J].体育科学,2006:6.

  [28]林小美,苏欣,徐曼。关于武术传播的若干问题思考[J].浙江:体育学,2005:4.

  [29]苗巍。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之进展-对近三届体育科学大会录选论文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30]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1]莫菲。大众传播媒介与体育产业的行业互动[D].吉林:大学,2005.

  [32]潘志贤,孙明兴,李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33](美)斯蒂文·小约翰。陈德民等译。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4]张杰。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6.

  [35]李琪,李萍。高校硕士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05.

  [36](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Michael Singletary)。刘燕南等译。大众传播研究[M].华夏:出版社, 2000.

  [37]何萍。高校研究生健康状况和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4.

  [38]臧家利。齐齐哈尔大学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39](美)E.M.罗杰斯。殷晓蓉译。传播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0]刘卫峰,田剑。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03.

  [41](美)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2]张新英。浙江省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7.

  [43](美)布鲁斯·加里森,(美)马克·塞伯加克。郝勤等译。体育新闻报道[M].华夏:出版社,2002.

  [44]李效辉。北京市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

  [45]李明慧。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46]吕红芳。我国部分高校研究生休闲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47]朱海艳。山西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05.

  [48](美)罗伯特·赫利尔德(Robert L. Hilliard)。谢静等译。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M]. 华夏:出版社,2002.

  [49](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0] 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80.
 

  致 谢

  如今我的毕业论文将要告一段落了,我在哈尔滨体育学院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也即将结束,有很多的不舍和感谢。回首这段求学历程,一生中最宝贵的三年时光能在这样的校园中,这样如此严谨而又温暖的的氛围中度过,我感到非常愉快并且荣幸。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匪浅,这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对那些在这三年里帮助和积极的影响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在这里我最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刘石教授,她在学术上态度深深的影响并教育了我;从论文的选题到文献的采集再到框架设计和结构布局,没有刘石老师的谆谆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她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在此我表达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认可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三年时间里给我的热情帮助,他们授予我更多的专业知识,教会我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我才能在这短暂的学习过程中学到受用一生的知识,在此衷心的感谢他们。

  另外,我要感谢所有哈尔滨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处所有的领导和老师。刘石教授、杜春华处长、李克良老师、张政龙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为我的完成这篇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要感谢哈尔滨体育学院 12 级的所有同学们,和你们相识是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感谢你们的一路陪伴,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切顺利!

  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困惑时给予我无私的支持的鼓励,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家人和朋友都会默默的帮助我、支持我,正是他们无私的爱护,给我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无忧。

  最后,感谢所有本论文的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