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等,教育部门要将优秀的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高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的设置对素质教育的推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以及体育学科的和谐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我国学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实行国家、地方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对这些宝贵的财产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综合、发扬光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更是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将民族民间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是弘扬民族民间体育的重要渠道。
1 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的特点
1. 1 民族民间体育的内涵
《民族体育》中,真正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从体育角度来看,民间体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民族民间体育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明的娱乐、健身的活动,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密切相关,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一般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体育与哲学相互融合。例如太极拳、太极剑都融入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民间文化崇顺自然经验、实用技艺和重视社会人伦、道德规范,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民间文化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在因袭生活方式、维系人际关系、规范行为准则以及陶冶性情、满足精神寄托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有实际的功能; 民族民间体育还在道德教化、和谐人际关系和规范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借鉴作用。每年端午节举行的龙舟竞渡,其发生基础是龙图腾崇拜的遗存形式,但在其传承过程中,增加了纪念屈原这一受人们敬佩的人物内容,由于屈原是一位凝聚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着名历史人物,使得子子孙孙的认同感得以更好地实现,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一个侧面增加了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陈建勤在《中国民俗》中指出: “民间文化经验和功能指向,以适应于自然及社会结构为基本目标,维护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起到积极、实在、不可替代的整体协调作用,从而成为社会文化的软控机制”[4]。张基振等则以风筝为例认为民间体育具有娱乐健身功能、承载民俗文化功能、艺术欣赏功能和经济功能,其中,娱乐健身是民间体育的首要功能[5]。
西方竞技判断美主要是外表的肌肉或者速度、力量等,而一般靠人为的规则来对体育过程是否犯规、不受道德加以限制,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竞技当前更流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判断总是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联系,民族民间体育的竞技性能明显减弱,规则的制定更落后。民族民间体育根据自身功能属性分为竞争性项目、娱乐项目、表演项目和健身等四类,见表1。
民间体育按地域可分为全国性运动和区域性民间体育。
太极拳、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抖空竹、赛龙舟、抢花枪等都是全国性民间体育项目; 而跳竹竿等则为区域性民间体育项目。【1】
1. 2 民族民间体育的特点
( 1) 区域性。一定的区域产生一定的民俗文化,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产生了跳花枪等民族体育,而北方彪悍的民族风格则孕育了骑马、射箭等民族体育。不同区域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学校要根据国家设置“校本课程”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和特点的民族传统课程。民间体育具有地域差别特点,例如北方擅长长拳和戳脚,南方擅长南拳等,来源于当地,趣味性高于竞技性。
( 2) 传统性。民间体育广泛地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较低。民族体育是一个或者几个民族,或某一民族中特殊的民众群体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与中医、穴位、传统文化等密切联系,因此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学习,更要注重横向知识的联系。
( 3) 多样性。我国地域广博,民族众多,民间体育项目亦多。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我国已搜集到 55 个少数民族的676 个传统项目,汉族有 301 项民间体育项目,并被分为娱乐、竞技、健身养生3 大类[6]。
2 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民间体育现状
2. 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泛西化
当前,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泛西方化,影响力低于西方竞技项目。民族民间体育正能起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民间体育边缘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渊博。民间体育代表了我国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西方竞技体育判断美主要是外表的肌肉或速度、力量等,而作为一般靠人为的规则来对体育过程是否犯规、不守道德加以限制。
2. 2 民族民间体育人才匮乏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专业性,当前设置这些专业的高校少,导致教师水平不足。课程体系还未构建。据调查,当前我国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现状。民族民间体育多为家族式口头传承,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导致真正掌握的人少之又少,而且不符合高校体育教学。
2. 3 学生认知度低
我国只有部分高校设置了民族民间体育教学。李斌等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体育认知率低,认知模糊,除了常见的几种民间体育如舞狮、舞龙、风筝等,其他的根本不知道。
据调查,目前南京市8 所高校近年来开展的近 30 个体育项目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不足1/5。《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提出“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7]。
3 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教学对策研究
3. 1 加强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建设是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的保障,民族民间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民间体育的课程设置可参照其他运动项目,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大类,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都可以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闫晓英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认为高校民族民间体育设置应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专业基础课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中医学基础等8 科,专业课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套路等9 科[8]。因此,了解传统文化如中医理论等,对于学生理解传统体育,学习传统体育意义重大。
3. 2 加强教学方式研究
民间体育流行于群众间,采用师传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方式,故而民间体育较为简单。如果不进行进一步开发的话,不适于学校开展教育。民间体育竞赛机制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杨晓凤等总结了启发式、情景式和示范式、讨论式、实践教学法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等六种教学方法[9]。
3. 3 加强规则研究与制定
从西方体育发展轨迹来看,流行的体育运动必须具有竞技性和观赏性。只有有组织的体育项目,才有群众基础。公正公平的规则是体育运动组织的基本条件,民族民间体育由于流传于民间,组织程度低,往往没有明确的裁判机制。因此,加强民族民间体育的竞赛规则制定,不可盲目引进其他体育规则。
建立客观、统一的评价体制还能够引导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结语
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 “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始终的儒家、道家思想,莫不来源于先秦时期民间文化的滋生繁养。以孔子始作俑者的儒学系统,是凭托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教社会结构的文化实现,使民间文化‘原型’系统化、礼仪化的理性升华的产物。它包含着原始民间文化人道和民主的遗风,追求社会存在与个体的均衡,是伦理本位、以礼治邦政治思想的突出代表”[8]。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体育代表了中国特色。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一步,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才是大趋势。
保护、研究、传递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特别是重点的、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是未来我国体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节假日需要的休闲活动不断增多,民族民间体育是这些休闲项目取材的宝库。由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民族民间体育越来越边缘化。
加强民俗表演、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资源的整理和挖掘,抢花炮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苗族的斗牛被誉为中国式斗牛。
参考文献:
[1] 高 亮,麻晨俊,孙 宇,等. 舞狮舞龙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2,33( 4) :11 -18.
[2] 刘万斌. 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与西部学校体育课程互动式发展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3,24( 10) :35 -39.
[3] 王晓红,闫 虹,魏 永. 我国健身秧歌理论研究评述[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 9) :27 -32.
[4] 陈建勤. 民族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应用与探讨[J]. 辽宁体育科技,2003,25( 3) : 1 - 8.
[5] 张基振.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博览[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 刘新晶. 满族传统体育纳入满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D]. 沈阳体育学员,2010.
[7] 王俊奇. 略论江西舞龙文化及其特点[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 2) : 37 - 41.
[8] 闫晓英.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9] 杨小凤,卫志强,李建国. 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健身秧歌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 学校体育,2006,27( 6) :67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