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转型背景与道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2 共4399字
论文摘要

  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转型刻不容缓,体育教育日常化、竞技体育普遍化与教育工作服务化的转型方向被规划出来,人们对大学阶段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更具体的追求和更具意义的期待。这次转型不仅汲取了多年来教育实践的精华,也为未来的高校体育教育,甚至是国内体育事业呈现了建设性的蓝图,可谓是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一次转型。本文将主要对高校体育教育转型及未来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转型背景

  (一)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之严峻

  一直以来,高校的体育教育沿袭着若干年前的集体训练,侧重培养的传统教学形式,内容则长期以跑、跳、投为主要发展项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展缓慢,收效甚微。尽管对于一批又一批更新的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得到的是不同于之前的更专门、更专业的体育素质培养,但是从体育教育施教者角度宏观的观察体育教育革新这一工程,高校学生始终没有尝到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带来的甜头。

  从高校体育教育效果来看,这种相对重素质、高要求的高等体育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高校学生对于大学阶段体育教育接受度低、配合度差,个别体育老师对待工作散漫、不重视,一些学校的体育设备陈旧,种类少,更新速度慢等等,都使高校体育教育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局面。这些看似微小的负面因素虽然只是个别现象,却犹如溃堤之蚁穴,死死的阻拦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转型之路。

  (二)高校体育教育承受压力之沉重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内在压力,也承受着来自社会的种种批判与质疑。高校学生身体素质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人们不禁要问高校体育教育难道只是为了培养更多拿金牌破纪录的体育健儿吗,广大的高校学生体育素质是否得到了大学阶段应有的发展。类似的负面新闻也时有发生,例如,在近期各大高校组织的高校在校生体能测试中,50 到 100 元不等便能找到“代跑”,浙江某高校的一名需要“代跑”的学生表示平时因为不爱体育锻炼,经常宅宿舍,担心完成 1 000米的长跑测试身体吃不消,于是干脆选择用钱解决问题。这样类似的事件不在少数,有些人甚至称其为教育之耻。教育部门出于为学生身体素质考虑而进行的体能检测,被更多的学生忽视和逃避,“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如今已被大多数高校在校生当成了一句空谈。

  二、高校体育教育转型道路

  高校体育教育水平停滞不前,加之社会舆论压力,都催化了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转型。这种转变不仅是致力于体育事业半辈子的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也是体育教育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必经阶段。结合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棘手问题,教育工作者才能准确地、有针对性地抓准教育转型方向,开展行之有效的转型工作。

  (一)高校体育教育日常化

  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主要体现在几个学期中定期的体育课程上,学生须提前在已置入学校教务系统的体育科目中进行选择,进而形成项目不同的班级,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项目的教学任务,并组织期末考核形成学生成绩。尽管学校把体育成绩与学分和成绩挂钩,并不断加大其所占比重,仍然不能避免体育课程片面、单一的缺陷。学生方面的抵触反应也使体育教育变得孤掌难鸣。在学生心目中,体育课也仅仅是他们“放风、晒太阳”的小插曲,更不要说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体育项目技能这些冠冕堂皇的目的。

  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片面、时间有限,是使得体育教育难以受到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冲破课堂模式的禁锢,实现无限制、多层次的教育日常化。尽管大多数高校不能像体育院校一样全天候、全方位的提供专业体育培训的保障,但他们可以进一步地扩大体育教育时间上的广度,促成体育教育日常化的形成。日常化模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更多样的体育项目作为修学科目,可以选择更灵活的锻炼时间。只要学生想,就为他们给予肯定和许可。

  此外,体育老师作为此项模式的组织者,还被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项目小组,指派负责人,对每次锻炼活动进行记录和整理。这种模式让学生结伴玩耍、分组锻炼都能实现学分学时的增加,给予他们更多新鲜感,从而促进他们自主、自发的参与体育锻炼,达到良性循环,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高校体育教育目的的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的高校晨跑活动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这项传统是实现体育教育日常化的良好表率,是使学生树立体育锻炼意识的开端,越来越多坚持晨跑的学生也因此受益。晨跑活动也需要学校的积极动员和适当监督,对此一些大学有了新点子,即学生只要在规定时间之前能够围绕大学操场跑够两圈,便能免费取得价值三元的早餐券,旨在督促学生能够早起锻炼身体。虽然这项措施粗暴又简单,但却是对于晨跑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越来越多新方法新点子被期望用于实现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日常化和推动体育教育转型发展。

  (二)高校竞技体育普遍化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目的和功能被不断扩展,教育内容不仅吸纳了注重形体协调的瑜伽和体育舞蹈,还加入了具有实际自我保护意义的武术散打和防身术。这些令人可喜的变化不仅加强了体育教育实用性和灵活性,也为进一步的体育教育转型提供了现实意义的导向。针对体育教育事业之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为了体育教育事业呈现积极昂扬的新局面,竞技体育在学校的推广开辟了一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道路。

  竞技体育是指以战胜对手、取得胜利为目的,以规范的体育竞赛为媒介的一类体育项目。完成一场良好的竞技体育竞赛,能够在实现实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加强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是为体育教育增添激情与活力,是给参与竞技的学生强大主观动力重要环节。目前,在国内高校中竞技体育存在感还较为薄弱,有待学校教学工作者们进一步的推动和促进。与此同时,美国的高校竞技体育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美国的职业体育。2014 年 4 月 8 日,NBA 为 NCCA(美国大学体育学会)休赛一天,因为这一天 NCCA 将举行男篮决赛,全美两千万人收看直播。他们认为今天 NCCA 中看见的最具价值的球员也许就是几年后叱咤 NBA 的篮球新秀,所以媒体戏称,即使当天 NBA 不休赛,也很可能陷入无人观赛的尴尬处境。可见,在国外大学竞技体育受重视的程度如此之大,这与长期以来当地把握的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密不可分。另外,体育事业中特有的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也能够在竞技体育中得到很好地体现。若是能将竞技体育置于一个更好的平台,相信它会散发出充满正能量的专属于体育事业的魅力。

  (三)高校体育工作服务化

  高校体育工作与大多数教育工作一样,在近几年来被引入了“服务”的概念,这一概念不是指老师们要降低身份服务学生,而是在教育教学中更加侧重帮助和引导,改变以往的一味灌输的落后模式。由于学生基数大的原因,体育课或是其他体育训练往往呈现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特点,老师过分重视整体水平,却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化诉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一批有天赋,有水平的高校学生。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所要求的服务精神是希望老师们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有区分、有侧重的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一些学生有学习排球欲望,老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为这个群体提供训练场地和体育用具,定期的组织论坛似的体育知识讲座或者小组间的排球交流比赛;又比如,老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者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直接了解他们对体育教育的意见与看法,对教学工作适时调整和改进等等。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针对个性与共性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服务学生宗旨最大限度地实现无论是普通在校生还是体育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目标。目前,这种教育工作服务化的新风潮已经进入了一些大学校园,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反馈效果。这种转型能够更好地迎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乐于也敢于走出宿舍和教室,融入体育锻炼中,并且逐渐建立阳光自信的健康心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服务化也是新时代下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只有以服务者的自身角度出发,才能切实的规范自己的言行,杜绝敷衍懈怠的教学态度,为在校学生的体育训练营造正面积极的学习环境和隐形保护伞。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求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职业体育孕育的摇篮是更多人才发光发热的保证,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动力源泉。尽管高校体育教育转型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始奏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人们仍对高校体育教育抱有更高的希冀。

  (一)切实动员高校全体在校生

  高校体育教育存在学生基数大、个人情况杂的特点,想要彻底实现转型工作,必须实现学生的全体参与。措施不全面不到位的实施终究不能呈现有效的转型,要知道一颗老鼠屎可以坏了一锅粥,死角的存在终究会使庞大的规划功亏一篑。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与带动在某些时刻的作用是关键的,它可以动员全体学生一心参与配合新举措,最终实现体育教育转型的成功,也可以使学生消极对待,一传十、十传百,最终酿成恶性循环。可见,高校体育教育转型的重中之重也在于此,这一改革是会在校园内赢得支持与肯定,刮起一阵强劲的改革之风,还是如一阵阴风掠过,难见成效,最终还有待教育工作者们宣传与引导后再见分晓。

  (二)努力推动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发展

  不能否认的是竞技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超高的人气,这次转型是否能够巧妙地借此东风,成为体育教育是否能开辟新纪元的重要一步。竞技体育所发扬的青春向上的正能量,以及它给未来体育事业呈现的各种可能性,都是它的价值所在。所以,继续偏向高校内的竞技体育发展,才能保证为这次转型提供持久强劲的动力。未来也需要职业体育与高校内的竞技体育训练进一步有机结合与衔接,既能防止体育事业人才供应脱节、青黄不接,又能给高校竞技体育传达更专业的技能知识与更热血的运动渴求,真正实现双赢。

  (三)尽力做好高校体育运动后勤保障

  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同,美国到处都是免费的网球场、棒球场,他们为人们的体育热情提供了完美的展现平台,这也正是美国从来都不乏体育界新星的原因。而在国内高校,我们仍看到收费场馆,收费陪练以及损毁丢失就要高价赔偿的体育器材。这些“带刺”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无疑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绊脚石。想要让转型之路走得更顺利更平稳,高校就要将这些绊脚石转变为铺路石。完备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便捷的体育场馆以及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才是未来高校体育教育应当追求的境界。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口号应该是每位在校大学生从小喊到大的口号,而这句话在人们的懒惰和敷衍中正渐渐成为一句空谈。高校体育教育转型的目的就是让体育教育在大学中返璞归真、还原本质,实实在在地让每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受益,达到强健身心的要求。虽然转型之路是坎坷而艰辛的,但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实践加上广大学生的积极配合,让这条路又重新迎来了曙光,它本身所呈现的强大生命力也将带领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探索之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汪峰涛.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2] 李杰凯.论现代体育教育及其教学模式[J].沈阳体院学报,2013(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