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影响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的因素探究
【第一章】在校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研究前言
【第二章】吉林在校本科生健康现状的研究方法
【3.1.1 3.1.2】高校学生生理亚健康情况分析
【3.1.3】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
【3.1.4】本科学生社会亚健康状况探析
【3.2.1】体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3.2.2 3.2.3】睡眠质量和学业压力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3.2.4 - 3.2.6】就业、经济、余暇时间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3.3】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改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前 言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界定,健康不仅是身体具有良好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社会和道德状况的叠加。现代医学也把人的身体状态分为健康、疾病、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非正常现象,即亚健康。根据《2009 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的一项调查可知,当前我国城市人口亚健康现象突出,尤其是白领群体亚健康所占的比例高达 76%,许多人都处于过劳之中,真正的健康群体不足3%.
亚健康现象不仅出现在城市白领等成年人群体中,大量的青少年群体也开始出现亚健康问题。过去医学关注的重点是病人和疾病,而对于亚健康状态,其关注的重点却是"健康人".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健康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正在逐年下降,对于大学生健康状况的研究刻不容缓。毕竟,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往往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人体生命历程的最佳时期。多数时间他们往往以健康人自居,缺乏对自己身体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估,更不具备惯常的预防保健意识,往往容易成为各类疾病侵袭的对象,产生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后果,进而影响其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
当代健康观念的定义是,健康与疾病是人体生命历程中相对应的两极,亚健康状态就是存在于这对应的两极状态的之间态,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的过程。
如果对亚健康状态放任不管,就容易导致发生各种疾病,形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相反,如果能够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估,及时进行合理的调适,就可能远离亚健康,乃至疾病,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的人。
对于处在亚健康状态的群体,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合理的开导和及时的防治,将优化这一群体体质,人类的健康状况将会达到更为理想的境地。
1.1 选题依据。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并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4 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4 年 3 月,全国大学生人数已达 2391 万人之多。大学生是活力和年轻的代表,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自从 1998 年高校扩招以来,由于大学生群体性数量的剧增,相应的就业压力也显著增大,再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风险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影响到当下在校的大学生群体。尤其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由于各种电脑软件和手机应用快速发展,作为天之娇子的大学生,开始足不出户,与外界产生隔绝。由于长期的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使得一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系列问题,当代大学生群体依然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一份对北京市 26 所"211 工程"重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 1600 份抽样调查中显示:有 67.98%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一份来自对长春市六所高校的 1133 名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也表明:亚健康学生几乎占到一半多。两组数据虽有一些差异,但抛却其他影响性因素,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确实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亚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广泛的重视。
通过对已有的关于亚健康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查阅,研究者发现,对亚健康群体的研究涉及较为广泛,几乎涉及了各类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但大多都是针对成年人群体,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研究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主题。
这可能与传统意义上人们一致认为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身体各项机能都最佳有关,但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却发现,大学生群体亚健康问题也普遍的存在着,需要我们重视。同时,研究者也发现,现有的关于大学生群体亚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如何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群体性特征,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尤其是亚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测评争议较多,大多依然沿袭使用医务人员或公务人员的亚健康测量量表进行,这样得到的测量结果在具体使用时其信度和效度问题难以保证;其次,一些学者针对部分地区或特定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亚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但在一个讲求大数据的时代,虽然很多高校现在都在开展定期的大学生体育达标测试,但全国还缺乏一个整体上的有关在校大学生身体状况的测评,毕竟我国当前大学生人数众多,各地及不同层次办学的高等院校其各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别,如果用一个案例来解释多数状况,往往难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再者,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问题,大多数学者往往是从学生的个体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良嗜好等方面分析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原因,而没有关注亚健康发生的社会性大环境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当前整体性的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等因素对大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后,关于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尤其是消除亚健康的关系问题,诸多的研究都是从整体上设计出一系列预防或改善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却没有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进而设计出了有针对的体育干预亚健康的策略,当然,每个在校大学生的体质不同,出现亚健康状况及其引起亚健康的原因也不同,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一线教育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介入。以上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当前关于在校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的研究中,需要研究者乃至后续的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把握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状况,并针对其问题表现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才能放矢的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较好的干预性对策和建议。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的大学生群体,无疑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伟大复兴和理想的实现。所以提升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有着巨大意义和必要性,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此,关注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既对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也对这一群体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承担和扮演的角色中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针对当前诸多群体亚健康状态的普遍性存在,结合围绕此问题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通过对吉林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将以客观、详实、具体的一系列量化数据的呈现和分析,以说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到底如何?是否确实存在如一些学者所述的较为严重的亚健康状况呢?其亚健康状况又是怎样分布和表现的呢?同时,和其他群体相比,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状态呈现怎样的群体性特点呢?而这些亚健康状态又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针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者将根据自身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研究思考,把相关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引入体育干预策略,针对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进而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努力去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和改善亚健康这种动态的过程,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亚健康状况,合理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当前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体育干预模式,以便在后续具体的实务教育教学中进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以真正为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的支撑。
(二)研究的意义。
首先,虽然亚健康问题在很多职业性群体中普遍存在,而且其影响的群体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然而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状态却一直被大学生群体自身和社会所忽视。本研究通过对吉林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将以客观、详实、具体的一系列量化数据的呈现和分析,来说明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这将有助于这一特殊群体能够客观、准确的认识自身健康状况,进而引导他们针对一些自身存在的亚健康问题进行积极的预防和解决。
其次,对高校体育工作者及其相关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关于在校大学生亚健康问题,这个被社会长期忽视的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高校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把相关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针对实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亚健康状况,合理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使体育课程做到真正的"健康第一".
最后,大学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详细的研究设计,客观实地的调查和细致量化资料的整理,运用 SPSS 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将得到准确、详实、客观的关于当前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的有效数据。在一定程度和范围里,可以为相关的研究人员乃至相关的教育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为未来更科学合理制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路线或总纲领性文件提供决策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亚健康的概念与分类。
1.2.1.1 亚健康的概念。
20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的竞争和各种工作生活的压力也日益成为典型的时代特征,社会的流动性及不安全感使得现代人越发显现出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一系列的情绪紧张易怒、皮肤、头痛、心情郁闷、食欲不振、易疲劳干燥等症状。虽然这些症状看似是一种疾病,但现代的医学检查却不能把这些定义为疾病。20 世纪 80 年代,前苏联 N·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存在第三种状况,即亚健康状态。之后,世界卫生组织也确认了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确实存在一种介于健康和亚健康的临界现象,而这一现象更多是由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生成的。中国一些临床工作者,也通过长期的临床观测认为,人体的确存在一种因身心失调而产生的身体异常现象,常常表现为头昏、失眠、乏力、心悸、困倦等现象,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巨大变化和反应。另一些社会体育工作者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证实了亚健康状态的存在,提出这是一种身体不适的异常性反应,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一些典型的身体现象,诸如情绪失落、烦躁、体力不济、人际关系紧张、健忘等社会性问题。
综合以上关于亚健康的界定,研究者在此把亚健康界定为:一种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的,呈现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具有一定临床的躯体、心理、社会等不适症状的非健康非疾病的临界状态。亚健康状态在现代社会的大部分群体当中都普遍存在,发病人数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且这种亚健康状态有向中青年群体蔓延的趋势,应该及时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一旦任由亚健康状态发展,将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产生,给个体、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危害,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失。
1.2.1.2 亚健康的分类。
亚健康是人体异常的客观呈现,其症状往往与个体的身体状态和社会环境因素相连,其表现有时是一种单一的身体不适,有时也可严重到身体全面的异常反应,呈现多种不通的典型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在临床上常常呈现出身体的一些异常,也伴随着精神、胃肠、心血管和肌肉等异常症状。周英将其症状概括为"一多三少",即多疲劳,少活力、少适应、少反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理念,结合我国医务工作者的一些临床实务,我们在此将亚健康状态分为以下类型:(1)总体性亚健康。即由于各种因工作、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处理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个体的身心方面出现一系列与正常时期不同的反应特质,具体表现为身体某方面的不适、心理方面的非正常状态、社会关系处理上的困难等问题。(2)生理性亚健康。即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压力较大等所引起的失眠、身体疲劳、乏力、头昏、周身不适、健忘、消化不良、多梦、食欲不振、抵抗力较差、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非正常的身体症状;(3)心理性亚健康。即因外界压力或不确定性等因素而引起的经常性的情绪低落、情感障碍、焦虑烦躁等心理状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表现为萎靡、自卑、孤独、冷漠等;(4)社会适应性亚健康。身体、心理等亚健康状态极易表现为社会适应性的困难,导致人们社会性行为的退缩或困惑,在临床上具体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极易敏感、人际关系难以维系或较好处理、乃至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等。
当下社会,生活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风险加大。因此,人们更应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饮食养生等健康新思维。
1.2.2 亚健康的测评与诊断。
对亚健康状态如何进行医学上的临床测评和诊断?
从 80 年代开始,中外医务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临床测评与诊断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客观检测法。
即应用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与设备,针对表现为某种症状的躯体亚健康进行检测,以发现某些可称之为类疾病的非健康状态。在具体的临床操作中,客观检测法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方法:?常规检查法,通过对某些躯体经常感觉不适的人群的血尿酸、血压、血糖、血脂、心律、T 波改变、颈椎改变等进行常规的医学检查,以发现此类项目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临界状态;②经络原理诊断法,即运用中医的经络理论,使用 TDS 检测仪利用感应器测定人体 12 条经络在体表 24 个原穴电能量值,通过与人体健康值的对比, 得出人体脏器机能的现时能量状态,从而区分躯体的健康与否;③一滴血检测法,即由美国医务学者布莱福德发明的超显诊断法,它只要从待测者的指尖取一滴血,显微镜便可以从血细胞形态入手,通过部分代谢产物的识别对检测者部分病理生理功能做出评估;④脑电诊断法,即借用脑电脑像图检测技术,通过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分布图的分析,以发现检测对象的躯体特征;⑤脉冲诊断法,即应用直流脉冲的亚健康诊断仪对检测对象的皮肤导电状况进行测量,以发现不同于正常健康状态的现象。以上五种检测方法是现今医学界对亚健康进行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群体普遍缺乏对亚健康状况的重视,加之去医院的检测费用也较高等因素,使得亚健康的客观检测法在现实的使用中的受众人数较少,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主观评定法。
由于亚健康往往呈现出身体、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人体不适,因此在非医学的临床实践之外,逐渐发展出了一种采用亚健康量表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受试者对自身的身体状态进行主观评价,以发现每个阶段自我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
由于这种主观评定法操作简单,通俗宜行,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多数人群往往普遍采用此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的诊断和测量。
本研究也是使用主观评定法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这里,我们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许军副教授翻译国外并依据中国社会人体体质心理特征整理而形成的"亚健康评定量表 SHMS V1.0".许军在国外学者对亚健康量表测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人体特质,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建立了"亚健康评定量表 SHMS V1.0".
此亚健康评定量表涉及 39 个亚健康评价指标,分别从受调查者的身体、功能、运动、精力、情绪、心理、认知、适应、关系、支持和总体衡量指标等十一个维度出发,每一维度之下设计若干具体问题,共计 39 个条目,每一条目采用李科特量表的五级评分法,通过受试者的问题回答,最后加总以计算分值,进而判断受试者的亚健康状态。这一量表经过了其具体的实践检验,具有较好信度、效度,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受调查者的亚健康状况。
1.2.3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研究的现状综述。
当前亚健康问题突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发现,全世界有 70%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亚健康人数可能超过 50%.尤其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者在 2015 年 1 月 1 日尝试在百度输入"大学生 亚健康"词条时就呈现了与此相关的 2,180,000 个条目。同时,研究者通过以往围绕"大学生亚健康"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学者和实践者们围绕此问题也有较多论述。在此,我们主要选取以下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进行文献的梳理和评述。
李军通过对我国四个地区六所高校 1520 名大四学生的调查得出:61.02%的学生有 16 项以上的亚健康症状,64.19%的学生出现亚健康问题,20.87%的学生呈现较为严重的亚健康性身体异常。
陈丽华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亚健康状况研究,通过对四所高校,按文理科--院系--年级--班级的抽样,共发放问卷 960 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其得出的结论是:在校大学生中 67.58%处于亚健康状态,处于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只占 29.09%冯辉在甘肃省高校中随机抽取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八所高校的 150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调查对象根据民族、性别、年级、城乡、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 1500 份,有效回收 1421 份。其得出的结论是亚健康人群占 79.66%,健康者占 20.4%,说明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的发生比率还是比较高的。
陈丽以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的 2000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对 1860 例被调查者进行访谈。研究结果发现,在 720 名男生中,亚健康状态者为 639 人,占 88.75%,健康者为 81,占 11.25%;而在 1140 名女生中,亚健康状态者则为 1045人,占 91.67%,健康者为 95 人,占 8.33%.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其得出生活方式、心理表征、社会行为和自身体质等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况。
王爽针对北京 26 所"211"重点高校进行了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调查,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 26 所高校中抽取 8 了所高校中的 160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重点高校学生身体总体状况为:
健康 21.50%,亚健康 67.98%,疾病 10.52%.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王爽发现,形成学生亚健康的因素主要为:学习生活、社会环境、体育锻炼和遗传等其他因素。
综上各研究文献所述,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亚健康问题往往认识不足,使得亚健康很容易转化成疾病,给自身造成病痛的伤害,甚至造成一系列不可逆的后果。已有研究中更多集中于区域性的抽样调查,但所使用之大学生亚健康的测评量表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最终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往往彼此相差较大,很难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用南方医科大学许军副教授翻译国外并依据中国社会人体体质心理特征整理而形成的"亚健康评定量表 SHMS V1.0".并针对所分析之大学生亚健康状况,选用导师孙一教授于 2004 年所做的"长春市在读硕士研究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一文的调查问卷。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有针对的比较研究,以最终验证上述两项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根据影响亚健康的因素,提出体育干预是预防和改善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学生群体不同的体育态度,观赏体育比赛的方式,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的时间、频率、项目选择、活动场所、场馆设施等都与大学生个体的亚健康状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此将从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观赏体育比赛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这三个渐进递增的变量出发,来比较其与亚健康的关联性,以确定和形成对大学生亚健康干预的比较积极有效的策略。
1.2.4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改善方面研究综述。
上述已有亚健康研究的成果显示,亚健康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喜好、心理状态等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尤其是人们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存在极大的相关性。多数学者研究表明,亚健康是一个渐次展开的过程,只要干预及时、恰当,可以尽快改善,而最好的干预手段就是体育锻炼。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的身体机能最好的时期,是否经常性的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往往与这一群体的亚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的关系。刘波在《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锻炼对在校大学生形塑身体、预防亚健康意义重大。刘永峰在《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中也指出:体育养生有助于亚健康的预防和改善。
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其不仅宜于身体塑形,也是预防身体疾病,改善亚健康的主要手段。而对于高校而言,因其具有大量的体育运动器械,且有良好的体育运动展开的环境氛围,如能善加利用,将会对在校学生的健康养生习惯形成产生长远的意义。
那么,如何改变现有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投身于体育运动锻炼之中,消除其已经具有或潜在的亚健康状况呢?杨效勇等提出:通过改变体育教学理念、调整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手段和改善体育教学设施等实现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和兴趣。丁言浩提出要区分不同在校大学生群体,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激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刘雪勇、李泽群等提出通过综合性手段和多途径举措以展开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体育干预治疗。
同时,王金彪在上海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自评方法及生活方式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中表明:睡眠对治疗亚健康的作用也稍大。可通过按时作息,保证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进行干预治疗综上所述体育活动作为高校目前最简单的亚健康干预措施,并且体育活动简单易行,开展和实施起来比较容易,现在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高校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以及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研究方面,但在具体使用中,我们应该首先在对在校大学生群体性认知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成效较为显著的体育干预计划和举措。
本研究正是在以上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亚健康现状和干预对策举措的已有研究成果梳理和评述中,科学设计调查问卷,严格进行抽样的群体选择,通过对具体样本的问题分析,在提出具体不同群体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极其原因的探讨中,提出开展体育干预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