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西宁地区中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状况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西宁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情况研究方法
【3.1】西宁市中学生体质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比分析
【3.2 3.3】西宁市城西区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结论/参考文献】中学生体质与课外体育活动关系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前 言
1.1 选题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身体体质状况不仅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更是对未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现实是,尽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在营养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学校和家庭往往更多的引导学生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参加各类兴趣班补习班,而忽视了体育锻炼,使得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多年来呈现出下降趋势,西宁地区学生的体质状况也是如此。
针对学生体质下降这一问题,各个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应该提高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在确保完成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优化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项目,找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且兼顾学校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有研究表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缺少锻炼。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学生参与的比较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强度达不到要求,导致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利,体质现状也不是很乐观。
本文旨在通过该项研究,了解现状及下降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让他们能够自主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真正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目的。本文力图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方法,系统的了解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现状,并从中发现其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意见和建议,为西宁市的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开展好课外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的现状
1.2.1.1 课外体育活动概述
课外体育活动是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以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的总称[1].课外体育活动就是上课前、课间和课后在学校里进行的,以所有学生为对象,以健身活动、保健操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用能力和谐发展的课外锻炼活动。
1.2.1.2 我国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
陈良业在《依法治体突显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中指出:学校教育中课外体育活动占有一定的地位。首先,课外体育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要上课,而且还要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各种课外活动与各种教学活动一起协调配合,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其次,学校体育的课外中体育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的数量是有限的,课外体育活动必须与它相互配合,学校体育的完整体系才能形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就能完成。课外体育活动一直都受到政府和党重视,占有重要的地位。
例如 1990 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条对课外体育活动作出规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普通中小学校每天都要安排学生课间操,每周课外体育活动都要安排三次以上,能让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含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除了当天有体育课、劳动课外,课外体育活动每天都要组织学生[2].
王刚在《浅谈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中指出:课外体育锻炼时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活动存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的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社交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打破了班级界限、年级界限、性别界限,以爱好相同的体育项目结合一起。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扩大交往,培养学生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作用[3].
1.2.1.3 我国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陈平在《农村初级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83%以上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参与了课外体育活动。但是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随之减少,从性别上来看,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比男生要少。男女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参与的运动项目差异较大。男生比较喜欢篮球、乒乓球项目,女生爱好羽毛球、跑步项目。随着年级增加男生打篮球的越来越多,女生则更多的选择跑跑步。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说都在傍晚和清晨[4].
彭永华在《渝水一中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总体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性别上来看,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男生相对较高;从年级的角度来看,高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都不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结伴的方式进行的,也有少部分学生独自参与体育活动。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时间少、场地设施少、无人指导参与体育活动[5].
1.2.1.4 影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若干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态度、动机、特征、组织形式及有偿消费等,同时领导态度、班主任、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重视程度等也成为课外体育活动实行的影响因素。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李培在《周口市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学习功课6紧、没时间是大多数中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高中学生比初中受到因素的影响更大,其次是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比较缺乏,第三的因素是学校缺乏合理有效的组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不高。研究认为,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要改善和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才能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6].
陈永英在《影响河北省中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学校领导不支持、不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许多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和运动器械较少;平时由于学生的作业比较多,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建议出台相应对策来加大对中学开展体育课及体育活动的监管力度。来加强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并实现体育的多元功能,让体育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口,倡导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7].
庄志彬在《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调查与研究》中指出:学校应该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都应该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人要制定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细则,把每一学期的计划表都制定出来,按照计划来严格实施,加强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学校应投入足够的经费来完善场地设施和运动的器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所需求的。学校的体育单项协会要推广和传播课外体育活动,这可以创造良好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学校应该经常有体育、健康、保健相关的讲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学生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同时要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更多的兴趣,是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8].
王国永在《苏南地区普通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对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的形式主要集中于学生自己的自由锻炼、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高校的早操组织太过于形式化,高校教师对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不积极;每个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也不是特别完善,学校的管理条例特别缺失;很多学校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对激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办法很少,都处于放任学生的状态;大部分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缺乏计划性,体育文化艺术节开展比较少;很多高校缺乏监督措施来保障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且学生的出勤状况不是很好,使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缺少真实性;多数高校缺少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评价,综合评价体系有待形成[9].
综上所述,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场地、器材不足、缺乏合理有效的组织、缺乏课外体育活动经费投入、学校领导教师的不重视、学业负担过重、体育意识的薄弱等,从而导致了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减弱,甚至有些女生害怕参与体育活动等现象。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张迎春在《中、美、日三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比较》中指出:美国中小学体育必修大纲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课外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其功能会与体育课有所重叠。但课外体育活动更加突出它的独立功能,主要体现在除了可以借助课外体育活动完善学生的身体、熟练运动技术外,还可以完成更广阔的社会教育任务。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①养成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②创设一定的情景,培养学生和睦友善的处事态度;③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及各种能力;④儿童的个体社会化[10].
张勇在《日本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中指出:日本小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参加学校的运动部,运动部主要开展的项目有田径、棒球、篮球、排球、足球、剑道、柔道等项目。这些内容有些事教学计划中出现的内容,但大多数是教学计划以外的内容,这也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延伸。日本国内体育少年团有三万多个,人数达到九十多万人,占日本同龄人口4%以上。分不同年级、年龄、性别,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各种活动。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由各部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13].
李文莹在《对潍坊、扬州两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健身体育活动在德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极为普及,运动项目特别丰富,形式特别多,鼓励让每一个人都参与,为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和推动大众体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德国的大部分分州里,高中时期的最后阶段,每周体育课要在五节以上,而且体育课内容还是高中毕业的大学考试科目[11].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与国内课外体育活动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从形式上来看,美国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基本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运动需求,日本课外体育活动注重采用俱乐部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生参加的积极性特别高。中国课外体育活动还是沿用仅次于体育课的形式,形式单一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对于现阶段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地方的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相关数据,为以后对该地区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同时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出了当前各地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业负担重、场地器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学校领导不重视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加大体育投入、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还能促进文明校园的建设等。但这些研究内容大都较局限,缺少对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全面的研究,此外各学校之间、上学期间和休息日期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差异研究甚少。本课题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原有研究局限,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今后西宁市各类中学的课外体育管理提供一些宝贵的参考意见。
1.3 青海省西宁市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概况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第一大城市,亦是整个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也是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西宁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 100 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 35 个民族。从西宁市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 2010 年西宁市的"汉族民间小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宁市体育事业也是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了群众体育、传统民族民间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晨练的人数不断增多,市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传统的赛马、拉巴牛、摔跤、武术等体育活动有声有色;西宁市湟中县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经常接待了国家中长跑队、竞走队、游泳队等耐力性项目队伍的训练,为我国竞技体育做出突出的贡献,此外还接待了来自全国的 20 多个省、市、行业体协的优秀运动队,并且蜚声海外,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特别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这些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 .
教育状况:截至 2013 年末,西宁市普通中学 136 所,在校学生 118739 人。
全国重点中学 3 所青海湟川中学、西宁市第五中学、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城西区学校主要有:湟川中学、湟川一分校、虎台中学、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七中学、第十二中学、湟川二分校、五四中学、南川西路中学等。
第二章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的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西宁市城西区中学生体质现状与课外体育活的关联研究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以及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检索和查阅了2008-2014 年有关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的相关论文。了解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慨况和中学生学生体质的具体情况,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术资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对发放问卷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能够更加真实的了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及其监督、评价机制等情况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和领导进行访问。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结合文献查阅和问卷制定的方法,制定切合研究内容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城西区的以下 4 所中学:湟川中学本部、师大附中、湟川二分校、虎台中学。共发放问卷 260 份,其中教师每校 5 份,共 20 份,回收 20 份,有效率 100%;学生每校 60 份,共 240 份,回收 239 份,有效 236 份,其中湟川中学 60 份,湟川二分校 58 份,师大附中 59 份,虎台中学 59 份,有效率 98%.
2.2.3.1 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发放问卷之前,请青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和教授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效度评价,结果如表所示:专家认为《西宁市城西区中学学生体质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关联研究分析调查问卷》高的占 28.6%,较高的占 57.1%,一般的占 14.3%.从调查的结果看,问卷所列问题能反映所能调查的内容,具备有效性。
2.2.3.2 问卷的信度检测
本研究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评价调查问卷的信度,即同一份问卷的问题,对同一群 30 名学生被测者前后调查两次,再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时间间隔为 7 天,得到学生调查问卷的相关系数 R=0.878,教师调查问卷的相关系数R=0.863,数据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2.4 数理统计法
数据采用 EXCEL 软件和 SPSS18.0 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