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意义
对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及发展模式进行研究。首先,既充分利用了西安市的自然资源,同时又可以实行野外生存训练产业化,并与其他旅游产业一起构成产业链,扩大西安市的社会影响,促进西安市的经济发展,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添砖加瓦;其次,通过建设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拓展西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拓展西安市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第三,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建设及运动项目的开展能拓展体育或文化教育的功能,在训练中获得生命教育的真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命价值追求与社会意义考量,消除或削弱我国高校现行大学生由于自身独立、社会适应及应对挫折能力较差而导致的自杀、校园暴力等极端消极现象[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秦岭北麓山地及其野外生存训练环境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咨询法
2.2.3 实地考察法
主要对西安段秦岭北麓山地,特别是长安区段秦岭北麓山地进行勘探考察实验,以便了解与掌握不同区域山地的详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水布局等自然环境概况。
3 结果与讨论
3.1 秦岭北麓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目标
3.1.1 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随着社会物质、精神文化高度发展,人们的体育休闲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一些户外运动,特别是一些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运动休闲项目与方式日渐受到群众亲睐,野外生存训练项目也率先被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引入到了体育休闲文化中,旨在促进人们的身心理健康[2]。因此,在秦岭北麓山地建设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其主要目标就是在该基地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实现强身健体,放松心理的目标。
3.1.2 适合大众参与目标
秦岭山地野外训练基地的建设应尽量扩大适用年龄的范围,以便使一些初、高中生或身体健康的 50 岁左右的人也参与训练,或通过野外训练,感受挑战自我、亲临自然的乐趣,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体育终身化的意识。
3.1.3 有利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实现野外生存训练的产业化是建设秦岭北麓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研究的又一目标。西安市作为一个国际化旅游的大城市,游客众多,这无形为推动野外生存训练活动的开展及相关产业的兴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保障。随着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必然带动着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3]。
3.2 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考察与勘探
3.2.1 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准备
收集资料。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咨询当地林业、旅游部门的专业人士,联系当地户外运动的驴友,进行咨询与探讨,为基地建设的取址提供帮助。
实地考察与勘探。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在热心驴友的帮助下于 2014 年 7 月与 8 月先后三次对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勘探,在考察过程兼顾偶遇的一些驴友的意见,广泛听取,结合实践,为野外训练基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3.2.2 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验证
训练活动方案的制订。首先,明确野外训练活动的目的、任务,及不同方案适用主体等;其次,确定野外训练活动组织措施,训练活动线路、应具备的操作技能等;第三,测量不同活动方案所需要时间等。
训练活动的验证。依据制订的野外训练活动方案,组建实验对象,分批在 2014 年 8-9 月在基地进行实地训练,并根据实验结果逐步完善野外生存训练实验基地的建设。
3.3.3 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实践
首阳山地穿越训练基地。在首阳山野外生存训练的行进中,以首阳山为训练行程的终点,耿峪为起点以及返回终点,从耿峪出发,分别经将军石、熊岔,然后到首阳山顶,返回时经熊岔、观音山,并返回到起点。在行进过程中,训练的难度级别为 3 级(难度大,线路较复杂),强度为4 级(对身体的运动能力、体能储备能力要求非常高);冒险指数为 2 级,即危险程度较大。该基地难度较大,路线较长,穿越时间约为两天左右。
因此,在训练的组织与实施中应结伴而行,不可单独出行,并对训练装备要求较高。
冰晶顶山地穿越训练基地。在冰晶顶野外生存训练的行进中,行进路线从龙潭口出发,经过高山草甸,进入原始森林,再到冰晶顶,下山时,经草甸营地到畅远台,经挂天飞瀑后返回龙潭口。
对于体力好,有训练经验的人而言,往来时间最短可为 9-12h 左右,而对于一些没有训练经验,且体能较差的驴友而言,时长可能需要两天,最慢需 2 天,平均时间约 10-14h,全长约为 35km左右。在行进过程中,开始三分之一的路线,沿沟道向上道路较平缓,至高山草甸的中段路程较陡,返回时经朱雀森林公园的一段路程需从石海上爬过,路较难行,且易摔伤,甚至是迷路,因此建议带上手电与手套。由于穿越强度较大,且草甸营地的高度达到了 2635m,因此,对于一些体力与经验有限的训练队员而言,建议直接从高山草甸就分流下山。在行进过程中,训练的难度级别为 4 级(难度大,线路较复杂),强度为 4 级(对身体的运动能力、体能储备能力要求非常高);冒险指数为 3 级,即危险程度较大。
甘峪—耿峪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在甘峪—耿峪野外生存训练的行进中,行进路线从甘峪水库处开始,经西甘峪到凉水泉,向前行进约一公里处有一些农家院,可以作为休息与就餐处,然后向黑虎殿前行,经柳泉岭,最后到耿峪。另一训练路线,也可以从五里庙出发,经过仙庙及老母殿,后上西观音山,然后向白杨岔直插,最终到达耿峪。这两条线路,后一条训练过程难度相对较大,由于西观音山高达 1998m,训练队员可依自身条件选择,组织者也可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合理路线安排。前者线路 15km 左右,后者全程25km 左右,特别是第一条训练路径普适性较高,在性别上男女皆宜。训练的难度级别为 1-2 级(难度较小,线路较简单),强度为 1-2 级(对身体的运动能力、体能储备能力要求较低);冒险指数为1-2 级,即危险程度较小,一般情况下较安全。
3.4 影响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因素
3.4.1 野外生存训练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基于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陕西省于 2007 年对秦岭的各种生态环境进行了功能区域划分,明确将海拔 1500-2600m 及以上的区域分别列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域。并且该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秦岭的生态免遭破坏。但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利用野外自然生态环境,各种山地、水库、河流、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而开展的一项体育旅游运动,在这项运动训练中,有时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在所难免[4]。因此,如何合理处理自然生态环境的可能破坏与野外生存训练开展两者之间的矛盾,自然成了影响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
3.4.2 野外生存训练中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
由于野外生存训练活动是在野外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特别是在具有特殊气候和地形的秦岭训练基地进行,必然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安全隐患,且随时可能产生一些不可预知性因素。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对于安全事故的责任如何划分,训练基地的直接或间接主体具有多大承担责任的能力,显然成为了一个实际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在野外生存训练实践活动中安全事故频发[5],促使这也成为了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4.3 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
由于野外生存训练载体的野外特性,决定着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如野外生存训练过程中营救设施、野外生存训练经验的管理人员以及风险救援人员的培训等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6],而这些投入来自哪里,由谁承担等,这些因素也必然是影响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
3.5 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发展的理论模式
3.5.1 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为主的基地建设模式
西安市高校云集,高校数量多达近五十所,因此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及开发模式探索有着重要意义。第一高校联片建设。高校联片建设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基地建设需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某一所或某几所高校常常是难以承担。因此,西安市应利用高校数量多、学生需求群体大等特点,建立高校野外生存训练联片制度,并依托制度,在秦岭北麓山地建立一个符合训练目标的训练基地,共同开发与建设。第二兼顾对外生产经营。对外经营型是指利用学校资金、野外生存训练基地、专业师资力量等资源,实行基地对外开放经营。一是方便社会,面向社会,社会服务;二是利用开放基地获得收入,对基地维护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并有利于促进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野外生存训练日趋成为国内外流行的一项体育旅游实践活动。因此,以高校介入为主的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发展,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野外生存训练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方面技术服务。
3.5.2 以体育旅游业为主的基地发展模式
以体育旅游产业为主的基地发展模式,是指秦岭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建设主要是面向社会,由社会决定基地的发展前途,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形成“建设——经营——发展”等一系列过程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发展模式与基地建设目标中“拓展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结构”并不矛盾,学校野外生存训练活动的开展,可以以租借方式使用训练基地。第一,企业完全主导。所谓企业完全主导,是在政府许可与支持前提下,从基地开发、建设到运营、发展,甚至是相关产业开发等,均由企业主体完成。在基地发展过程中,企业主导有利于建立品牌,宣传品牌及保护品牌。
特别是利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国旅游城市及其品牌效应,依靠西安市文化历史、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结合一些已形成且具有一定价值的品牌,从而促进秦岭北麓野外生存训练产业品牌的形成第二,企业在政府指导下的发展。政府指导下的发展是政府给予企业政策,企业负责资本投入,共同发展,共负盈亏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企业而言,风险相对较小,但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决策权上也可能受政府权力的制约,不利于意见的统一。
3.5.3 校企合作基地发展模式
校企合资合作发展模式主要指学与校企双方进行合资、合作,共建秦岭北麓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发展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而言,其优势在于:第一,有利于减少企业的风险;第二,有利于解决高校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三,可以互通有无,企业有资金、有企业管理经验,而学校有技术、有人才,也就是所谓强强合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建设及生存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西安市多元户外运动发展,形成与旅游、餐饮、交通等产业的产业链;有利于促进西安市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安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形成与发展。
4.1.2 秦岭北麓山地野外自然资源丰富,地貌复杂、结构奇特,气候变化适宜有律,适合于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建设,具备野外生存训练活动开展的条件。
4.1.3 首阳山地、冰晶顶山地、甘峪 —耿峪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是经过反复试验,适合不同群体参与活动的训练基地。这些基地参与活动的训练价值大、风险较小。
4.1.4 野外生存训练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野外生存训练中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因素是影响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因素。
4.1.5 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为主的基地建设模式、以体育旅游业为主的基地发展模式、校企合作基地发展模式比较适合秦岭北麓野外生存训练活动发展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克服资金不足的问题,与其他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还有利于实现秦岭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建设的目标与价值。
4.2 建议
4.2.1 加强与保险业合作,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
在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将可能面临安全风险,故在训练中除了组织者要加强对其存在风险进行管理,建立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处理等机制外,还应依托当地相关保险业,建立相应的安全赔偿制度,从而解决队员在野外生存训练中的后顾之忧。
4.2.2 培养野外生存训练专业人员。在发展秦岭北麓山地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应发挥陕西省教育大省,西安市名校云集优势,加强校内与校际,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开发与培养一些有能力、有抱负的野外生存训练专业教师队伍。
4.2.3 加强对野外生存训练队员环保意识的培养
野外生存训练对自然环境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故组织与管理者应加强对野外生存训练队员的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并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瑶青.论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层次[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2):95-97.
[2] 张兆祥.武夷山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18:284-285.
[3] 聂锴,王震.秦岭北麓开展山地运动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27(2):23-25.
[4] 党炳康.秦岭北麓户外运动火热的冷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27(5):36-39.
[5] 王树宏.高校体育课程中增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容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35(1):92-94.
[6] 张兆祥.武夷山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18: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