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武术节中运动员、表演者和观众的消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30 共6120字


论文摘要
  消费分层是指社会群体在消费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对消费对象不均等占有或享用的一种社会现象[1].消费文化中人们消费的实质是物的意义,而非物本身[2],武术节中运动员、表演者和观众对于武术的消费更多的是一种自己所拥有或者能接触到的武术意义。真正把武术当成“物”消费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少林武术的形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这种短时间扩张仿佛让多年备受冷落的少林寺有点措手不及。一时间少林武术文化也被“捆绑”到商业手段之内: 少林寺武功秘笈在网上不停叫卖; 少林武术不断在各地作为仪式表演,一次次的粉墨登台。

  少林武术文化符号的生产不足,从少林武术文化寻求发展道路中对其他文化的依赖可以看出,如少林武术脱胎佛教而成于禅武文化,少林武术与舞台的交媾成就了舞台上的少林武术文化,少林武术与商业的谋和成就了消费中的少林武术文化,少林武术与节日的嫁接成就了武术节中的少林武术文化。借助佛、舞、商、节等文化符号再生产少林武术文化,实现意义转组,系谱构建。少林武术文化符号的生产不足,引起一定的文化失序[3].这种失序必然阻碍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社会的消费能力不断上升,消费的扩大化加剧着社会分化[4].少林武术文化虽面临文化失序的危机,但消费分层可以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研究少林武术文化的消费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1 武术节中少林武术文化生产

  马克思说: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在武术文化的生产之中,武术文化的主体与客体都是其生产因素。戴国斌老师认为武术文化的生产是一种在人际关系和空间上发生在拳场师徒间的传承与“私下”锻炼及节日走出拳场公开展演的专业性文化生产,以及文学、影视等,对武术身体语言和社会文化意义的再度创作[5].少林武术起先是达摩和他的弟子为解除久坐之后的肢体困麻、脾胃不适,不免在“ 开定”之后,伸臂踢腿、活动筋骨,于是便有了少林最初的“ 武功 18 手”[6],这也揭开了少林武术生产的序幕。时至今日,少林寺不仅仅作为佛门净地而存在,它以蕴藉深厚的历史、高深莫测的武功、伸张正义的修行,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在物与意义的联系中,少林寺作为少林武术文化的生产者之一,其本身既是一种少林武术文化的符号,也是其生产的母体。作为“主流舆论”化身的现代传媒[7],一方面引导人们改变已有的少林武术文化价值观,调动大众对少林武术的欲望; 另一方面不断构筑出少林武术文化新的意义来引导人们的消费。在少林武术节中,少林寺自然成为这些“参节”者向往的圣地,不管是挥汗如雨的运动员,热情洋溢的表演者,抑或是“走马观花”的观众。对于这些人来说,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他们在武术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少林武术文化理解的差异性,必然造就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少林寺,也都有着自己的少林武术文化。

  1. 1 运动员的生产

  运动员具有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多重属性,他们的赛场技艺、思想、人格、行为等,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会产生一定的示范和榜样作用[8].武术运动员是继承武术文化和传播武术的重要力量,是武术再生产的重要因素。参加少林武术节的运动员大部分是熟悉和热爱少林武术的,他们保持着少林武术文化“生产过程的连续性”[9].从历届参加少林武术节的国家和地区统计可以看出,少林武术文化节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如表 1 所示: 随着参赛国家和地区的不断扩大,参加少林武术节的运动员人数也是非常壮观。这么多的外国运动员来参加中国的传统武术项目,必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交叉。不同人群( 国内外,年龄,性别) 从学习少林武术,到参加少林武术节,不仅继承了少林武术文化,而且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与不同地区、国家文化的结合) .这一过程也是运动员在将自己理解中的少林武术文化与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过程。通过运动员对少林武术文化的重新构建,在比赛中其一招一式皆诠释着新少林武术文化的意义,这个新少林武术文化意义就是运动员的少林武术文化。

  000.

  1. 2 表演者的生产

  武术节最壮观的莫过于迎宾队伍了。漫山遍野的小和尚,三五成群分立在迎宾大道两侧展示中国武术,着实让人们吃惊不小。还有组织观看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些小和尚大部分也是武术节开幕式的表演者,更是少林舞台剧的表演者,他们大部分都熟练少林武术,本身就是少林武术文化的结晶。起先少林武术只起到强身健体,保护寺产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少林僧人转变了思想观念,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有 2 方面: 1) 对内的,注重少林武术的科学性,如少林硬气功练习,基于的基本原则是现代训练方法,将硬气功与举重结合[10].2) 灵活抓住少林武术与商业、艺术的结合,将少林武术的功能从强身健体转变为商业表演,少林功夫剧不断进军国内与国际市场,舞台上的少林武术催生出了艺术少林武术文化。这种以禅宗为依靠,宣传其蕴藏的文化内涵的少林舞台剧,使少林武术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新的生命[11].《功夫传奇》、《少林雄风》和舞剧《风中少林》等舞台剧的观众定位更多地是在海外朋友和国际市场,这也是试图建立的一种少林武术文化走出国门的文化自信。少林武术文化嫁接于艺术形式的舞台剧是少林武术文化意义扩大化的途径。这个扩大了的少林武术文化意义就是表演者的少林武术文化。

  1. 3 观众的生产

  如今的社会中人们被物包围,在无深度的消费文化中,大众被“虚假的需求”与“虚假的满足”搞的神魂颠倒[12],表现出种种歇斯底里的狂躁症状。在这这样的大背景下,武术演练形式开始向迎合观众方面转变,或者说观众是现代武术生产的催生因素。少林武术节并不仅仅是一场少林武术的比赛,它更重要的是一个“节”.节,顾名思义就是它具有广泛性、大众性和参与性。武术节是“节”,不是“会”,不是“赛”,这就要充分展示“节日”的特色和内容[13].从以往的武术常规比赛来看,其观众实在是少的可怜,看台上“除了由队员自己组成的啦啦队外,几乎没有观众”.但是武术节却是人头攒动,观众热情高涨。按照消费即生产的观点来看,这不得不归功于观众,也要感谢武术人对观众心理变化的把握。由于武术人迎合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生产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武术活动,给乏味的大众生活带来无尽的新鲜感。观众的存在使少林武术文化意义向生活方式转化更具可能性。这个由观众主导的生活化的少林武术文化就是观众的少林武术文化。

  2 武术节中运动员的消费

  2. 1 作为参赛者的运动员

  按照国际武术比赛规则,来参加一个中国主导的中国传统武术项目比赛的运动员主要还是背靠少林武术的魅力“消费”少林武术文化。由于少林武术是属于中国传统武术,在武术节中运动员要以少林武术规定项目,少林武术传统项目,少林武术对练项目等等来参加比赛,由于其没有“规定动作”,也没有完备的评分体系,难免在评判标准上有误差。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运动员来参加武术节的热情。武术节更多的是给习武者,特别是国外武术运动员提供了一次机会,让这些运动员齐聚嵩山脚下,切磋交流武艺,一比高低。因为许多国外武术运动员挥汗如雨在其本国学习中国武术,非常渴望到中国去展示,去取“真经”.还有一部分人在武术节之前就来到中国学习少林武术,这些运动员仿佛就是冲着武术节的赛场而练习少林武术的,他们消费的更多是少林武术套路的演练结果。

  2. 2 作为表演者的运动员。

  参加武术节的国外运动员不只是少林武术的参赛者,他们同时也是一个本国( 地区) 文化的表演者。文化具有地域差异性。当少林武术被输入到某一地区时,少林武术就开始与当地文化慢慢交融,特别是被当地武术运动员发展成为一种比赛项目,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运动员少林武术文化。

  这些运动员从异国他乡带来的少林武术通过武术节这个舞台表演出来。当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武术运动员站在比赛场地时,其身份就不仅仅是武术运动员那么简单了,他们更是一个表演者。由于其身上所具有的原本文化内涵以及被其生产的新少林武术文化,其所表演的更是一种地域性少林武术,一种给人不同感想的少林武术。这种表演出来的是一种异国他乡式的少林武术文化了,是一种被复魅后呈现出来的新颖的少林武术文化。

  2. 3 作为旅游者的运动员

  嵩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 1 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其中太室山的雄奇,少室山的险峻,各具特色。嵩山身为五岳之中岳这一显着位置,可以说是处于中国自然景观旅游的枢纽位置。这些丰富的自然景观能让武术节运动员体验到中国的大好山河。

  三教荟萃是嵩山文化的特色,也是其文化景观的重要部分。以少林寺为核心挖掘和发展禅宗文化,以中岳庙为核心挖掘和发展道家文化,以篙阳书院为核心挖掘和发展儒家文化,同时嵩山作为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吸引着人们不枉到此一游。可以说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

  伴随着武术节的举行,许多来自国内外的运动员很多都是第一次来到嵩山少林寺,他们身为武术运动员,但是对于少林武术历史之悠久,体系之庞大,门类之繁多还是鲜有见闻。

  武术节为他们提供了转变自身身份的一个机会,从武术节运动员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武术的旅游消费者。

  3 武术节中表演者的消费

  第 8 届武术节迎宾表演队伍全长 16. 6km,参与演出人员 6. 5 万人。迎宾式全线分 9 个表演区: 迎宾表演区、民间文艺表演区、拳术表演区、器械表演区、少儿表演区、搏击表演区、绝技表演区、精品展示区、九和天下仪式[15].这是多么庞大的一支表演队伍,多么壮观的表演阵容。这些表演者并不仅仅是武术节的表演者,而是中国武术的表演者。不管是在节日庆典上,对外文化交流上,都能看到这些表演者的身影。如 2011 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有由 1500 余名塔沟武校 400 面旗、400 面鼓、30 多头红狮组成的旗阵、鼓阵、舞狮阵,场面极其壮观[16].这些表演者已经成为少林武术文化的一种符号,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少林武术的精神,与中国武术的气质。在对外交流方面,少林武术这种特殊文化形式以其在文化交流中特有的无语言障碍优势,跨越了国界,跨越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17].少林武术的表演者更是让武术这种内涵丰富的身体语言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外国朋友面前,他们是武术的表演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4 武术节中观众的消费

  4. 1 观众之观众

  释永信对于少林寺的定位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审慎而不神秘,大众而不世俗,传统而不保守,现代而不失真[18].这种定位更多的是操作者的主观体验,作为公众很难感受到这么细微的差别。虽然在少林寺商业化的过程中,不但伴有人们的批评指责。但是这些争议和分歧并没有影响少林寺的发展,或许反而加大了对少林寺的宣传,使其获得更高知名度。这更高的知名度似乎又助推了少林寺商业价值的快速提升。武术节的举行可以说是少林寺走出去的一个环节,观众看到的是一面欣欣向荣的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盛况,是一种提升文化自信的体现。观众乐于观看武术节,乐于参与武术节,更乐于传播武术节。通过武术节,仿佛“审慎而不神秘,大众而不世俗,传统而不保守,现代而不失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看到了少林寺的发展远景,更受到少林武术文化的感召力的影响。

  观众更多的是把少林武术文化当成一种生活享受的对象,在体验、欣赏少林武术文化的同时可能也增加着他们文化资本,他们以旅游者,或者观众来消费少林武术文化的。

  一名参加过少林寺诸多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人士分析说:

  “西方文化崇尚自信。少林功夫表现了东方文化中自信、刚劲的一面,因而受到很多西方国家观众的喜爱。”自信作为一种个人存在意义的表征,具有自我建构的重要作用。

  4. 2 作为旅游者的观众

  少林寺建寺已有 1500 多年历史,少林武术在明朝中期即闻名于世,所谓“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少林武术文化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在武术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观众来参加武术节,游玩于禅武之林,体验少林武术之博大精深,可以说是欢欣鼓舞。河南嵩山山林风景优美、寺庙碑刻历史悠久,其建筑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佛韵与武意相结合的独特文化环境,使游客感受到少林武术文化带来的心理震动; 少林武术种类繁多,风格独特,观赏价值高,少林 72技击、醉拳、醉剑等武术表演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观众之中有很多是国外客商,他们更多的是利用武术节来经贸洽谈和旅游观光,这给河南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如 1992 年的第2 届武术节期间河南利用外资对外贸易额就达到 3 亿多美元,内贸成交额达 71. 22 美元[19].武术节的观众,是少林武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少林武术文化的建设者。

  5 结语

  武术节不仅仅是少林武术文化的护卫者,同时也展示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光怪陆离,他们所展示的少林武术具有很强的本国文化渗透。武术节是不同文化的一种交汇,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不同的人与文化客体的引入,也分化瓦解着少林武术的习惯与传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术节这一具有符号意义的“节”在一定程度上排列着少林武术文化在不同层次的消费。不管是运动员在赛事中对少林武术竞技化的生产消费,还是表演者在舞台上对少林武术艺术化的生产消费,以及观众在生活中对少林武术大众化的生产消费,其都是一种少林武术文化建构、解构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也达到了对整个少林武术文化的竞技消费、艺术消费以及大众消费等层次的划分。

  参考文献:

〔1〕罗钢,王中忱,着。 消费文化读本〔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
〔2〕〔英〕西莉亚·卢瑞,着。 张萍,译。 消费文化〔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
〔3〕〔英〕迈克·费瑟斯通,着。 刘精明,译。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 5
〔4〕〔法〕让·波德里亚,着。 刘成富,全志钢,译。 消费社会〔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5
〔5〕戴国斌。 武术的文化生产〔R〕。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8: 5
〔6〕释德虔。 嵩山少林寺一千五百年〔J〕。 中华武术。 2001( 10) : 17 -18
〔7〕王晓方,苏红。 现代传媒加速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J〕。 新闻知识。 2008( 10) : 39 -41
〔8〕刘一民,王燕鸣。 运动员社会学论纲〔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02) : 19 - 21
〔9〕汪民安,郭晓彦。 生产·第 7 辑〔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10〕Anta,Julio. SHAOLIN PHYSICAL CONDITIONING: WHAT'S OLDIS NEW AGAIN〔J〕。 Journal of Asian Martial Arts. 2009,18( 1) : 73 - 74
〔11〕郭青。 从少林功夫剧的成功推广论及中国民族舞蹈应如何走向市场〔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12〕罗钢,王中忱。 消费文化读本〔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
〔13〕张山。 武林春秋〔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2
〔14〕区雪儿。 武术观众你快回来〔J〕。 中华武术。2001( 06) : 20 -21
〔15〕冯刘克。 第 8 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幕〔N〕。 河南日报,2010 - 10 - 23( 001)
〔16〕张乔普。 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N〕。 郑州日报 2011 - 4 - 6( 005)
〔17〕郭青。 从少林功夫剧的成功推广论及中国民族舞蹈应如何走向市场〔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18〕赵昱,华颖。“少林功夫”的品牌定位与推广策略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报,2007,22( 4) : 358 -360
〔19〕潘进军。92 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Z〕。 河南年鉴: 经济·外贸·旅游。 1992: 3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