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江西省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3 共3912字
论文标题

  江西自古人杰地灵,据史料记载,早在商朝时期,江西就已进入青铜器时代,有着大量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根据2013年底统计,江西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项(含扩展项目)、省级 370 项、市县级 1877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314名、市县级1945名。

  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以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①。民俗体育作为传统体育的一个分支,是以农业社会为文化背景的一种体育实践类型,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西全省具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种类多达 50余种。由于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如火如荼的推进,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入侵,江西省的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无人问津,甚至消亡的危险。如何根据江西省的实际条件对江西省的民俗体育加以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江西省民俗体育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民族分布范围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存在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民俗体育在形式、内容上存在着差异。如:在内蒙古的蒙古族牧民,在那达慕大会上开展的是搏克(蒙古式摔跤)、赛马、赛羊、马术等草原民俗体育项目;而在西南边陲云江与澜沧江之间的哀牢山和蒙乐山的哈尼族,在每年的农历 5 月或 6月都要进行以打磨秋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活动。江西省东毗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连湖南,北临湖北、安徽,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历史上吴、楚、越文化的相互交融并存,形成了江西省源远流长的多源头的民俗体育文化形态。

  在江西省北方地区,鄱阳湖湖区为中心,湖泊众多,水域宽阔,历来是着名的水乡,数百年来龙舟盛行。特别是每年端午时节,为纪念屈原,祈求神灵保佑、在赣江、抚河、信江都会进行赛龙舟活动,成为当地最盛大的传统集会。比赛时,往往是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种场面和参与性是其他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九江府志》中描述人们观看龙舟竞赛场景时,说“:五月端午,各至河岸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岸上人如蚁。②”

  在江西省中部地区主要以南昌为中心,是丘陵和平原地带,重阳登高和舞龙灯是其主要民俗体育内容。从唐宋至今一千多年以来,南昌人都有在农历九月九日携儿带女登高远望的习俗,在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的季节,远眺赏景,不但让人心旷神怡,还可以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舞龙灯,又称舞龙、龙灯,在南昌舞龙指的是舞“板凳龙”。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南昌地区农村农家户户都会做好一节“板灯”,每节板凳不带脚,上面装有四个灯笼,而且在板凳的两端各开一个洞,当家家户户在龙头的引领下,用棍子把每节“板灯”都串联起来后,就组成了一条长约一、二公里的“板凳龙”。龙在村中男丁手中舞动时,村民都会燃放鞭炮欢迎,是村民祭祀祖先,祈求平安的一个传统民俗。

  江西省中南地区主要指抚州和吉安二地市,由于地处丘陵地带,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是字门拳、盾牌舞、放风筝等。字门拳是中国武术南拳中的一个拳种,它用“推、残、援、夺、牵、捺、逼、吸”八个为口诀,每个字为一个套路,又称为“打狮子”。由于字门拳攻可搏击,守可防身,因此在当地广为流传,每逢春节,各个乡镇还要组织“打狮子”到集会上表演。

  盾牌舞是流传在吉安永新地区的一种综合性民间文化表演艺术,又称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滚档牌。据传,盾牌舞起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战场上作战的情景,动作粗犷、集武术、音乐、杂技和舞蹈为一体,具有极高的演武和观赏价值,在当地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

  江西省南部地区是山地丘陵地带,山地面积占其土地面积一半以上,当地居民主要是以中原黄河地区移居到赣南的客家人为主。由于赣南客家文化的历史悠久,因此蕴涵了种类繁多、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体育项目。如:宁都竹篙火龙、白鹭抢打轿、上犹九狮拜象、崇义三节龙等。这些民俗体育项目表现了客家人对安定团结、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含了客家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客家人新的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二、江西省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现状

  1. 传承危机

  江西省农村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正经历着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化城镇社会转型的进程,由于社会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民俗体育根植的“原生态”文化土壤瓦解,导致在新的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江西省民俗体育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

  首先,江西省农村年轻人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失去传承民俗体育的兴趣。由于江西省农业是典型传统的体力劳动生产方式,老一辈农民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吃苦,年轻人又想去城里面见识世面,使得目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民俗文化加速断裂,民俗体育出现了传承人不继的现象。同时,由于受到现代物质文化熏陶和洗礼,即便是农村年轻人返乡,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钟情于追求时尚的生活,不再对传统民俗文化感兴趣,使得民俗体育面临传承发展的困境。据资料统计,江西省大部分民俗体育项目都属于濒危类或衰退类。

  其次,当地有关部门为了片面迎合市场需要,将民俗体育当成一种民俗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使得民俗体育原生态的文化内涵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失去,甚至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出现扭曲和异化。比如盾牌舞,为什么能够在江西永新流传至今,就是因为体现了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特别是在传统农业社会经常为农业生产资源进行争夺的情况下,一个村落盾牌舞队的规模则标志了农村宗族人口盛衰,随着当前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盾牌舞也开始走向商业表演之路。从表面看盾牌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但是商业化的盾牌舞使得其原真性开始异化。最早的盾牌舞内涵是“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拥有一整套传统庄严和悲壮仪式,而现在为了适应商业化表演的需要,往往只展现其最出彩的部分,“布阵”、“对阵”“、 抢阵”、“ 破阵”和“抢花牌”这五个环节,而将习练前的仪式给舍弃,十分钟就完成了表演,虽然适应了当下观众快节奏的观赏需求,但也让组织者、表演者、观众失去了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原本应有的敬畏和虔诚。

  再次,江西省文化生态变迁,引起民俗体育文化失落,其传承日益困难。目前新农村的建设,使民俗体育既有的生活方式和赖以生存的生态被打破。目前以竞技体育和广场舞为代表的现代项目占据着江西省农村的文化体育生活,而且,除了春节还被一些农村年轻人重视外,大部分农村年轻人对民俗体育所依附的中国传统节日远不如对西方节日的重视,使得民俗体育传承面临挑战。

  2. 保护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开展,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许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大为有利的。但是目前江西省民俗体育保护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政府保护的力度不够。目前,江西省民俗体育基本都分散在民间,还处于“自生处灭”的自然传承情况,急需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帮助。民俗体育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有责任、有义务对民俗体育保护进行整体规划、宣传引导。而从江西省民俗体育的保护现状看,政府相关部门还未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方案,也无专项的经费和人员。

  其次,科研理论不够深入。目前虽然有一些高等院校的科研学者对民俗体育关注,并进行了考察调研,但其研究一般还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对于民俗体育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为了民俗体育的发展,急需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专业的机构,整理研究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再次,缺乏对传承人保障机制。国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每年给予代表性传承人一定的经费资助,目的是改善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从某种层面上讲,保护传承人也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实际上目前很多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如果传承人还要为生活生存在而劳顿的话,那对于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三、江西省民俗体育的传承策略

  1. 走产业化道路,建立民俗体育旅游的产业化机制

  产业化是对民俗体育进行保护的重要途径。民俗体育形成于江西民间,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打造江西省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不仅可以获得保护所需的资金,也可以激发民众的兴趣,从而产生传承的积极性。如可以利用江西省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在鄱阳湖、龙虎山、武功山等着名的自然景观,开展以赛龙舟、武术养生、登山为主的民俗体育特色旅游,打造民俗体育系列旅游品牌,从而在维护民俗体育原真性的基础上,达到民俗体育和旅游协调发展。

  2. 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民众对民俗体育保护和传承的认识

  民俗体育传承主体是人。目前由于城乡差别,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意识还比较欠缺,只有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来介绍宣传民俗体育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才能提高民众的保护参与的积极性和传承意识。

  3. 让民俗体育进校园,构建校园文化传承机制

  由于受举国体制的影响,我国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传授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由于技术枯燥,已对现在的学生缺乏吸引力。目前在江西省很多学校尝试将民俗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当中,由于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因此,可以认为将民俗体育进入校园,符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也为民俗体育长效稳定的传承,提供了一个传承机制。

  4. 加强民俗体育科学研究

  民俗体育由于它的民间性,政府的相关部门只有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它的生存文化环境中,对其类别、内容、形式和发展路径进行长期整理和研究,才能制定出促进其发展的合理规划,从而实现江西省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