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大连市金州区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调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27 共4576字
论文摘要

  1 前言

  为了掌握全民健身现状,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提供实证基础,笔者花费为期一年的时间在大连市金州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群众体育健身需求调查,调查了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和体育投入水平,分析了体育健身投入与体育参与之间的关联性。被调查者涉及的内容包括: 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参与体育健身的经历、参与健身的频率、是否有长期体育健身的打算、有没有终身健身的体育意识、参与体育健身能否获得愉悦感等问题。主要指标就是体育投入与体育参与,原因在于: 体育投入的形成决定了一个人能够保证体育参与的可持续性。美国著名的体育研究学者 Becker 通过“体育投入”这个概念论述了人类体育参与的惯性行为,这种行为的养成对于人类在其他社会活动当中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维稳作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不同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以大连市金州区作为研究平台,将社会人分为下列六类群体。主要包括: 公职人员、教育工作者、公司职员、个体经营者、服务业人员、农民工。为了研究需要,笔者将研究对象分为了体育健身投入、体育参与、参与主体的愉悦度、体育参与的可持续性等维度。

  2.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了: 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重中之重,笔者通过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中查阅了诸多针对体育健身相关的文献资料,但文献主要集中与体育健身的方式和影响因素方面,而罕有结合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参与已有的文献基础之上,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大连市金州区抽取300 名不同群体进行了调查( 表1) 。【表1】
论文摘要
  
  总的发放调查问卷数量为 300 份,最后有效问卷为 275份,有效率达到了 91. 67%。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度,笔者咨询了体育健身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以及参与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当中的一些社会人士,就问卷的细节和可行性进行了咨询,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梳理,这也为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提供了技术支持,确保了调查问卷的有效度和可执行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社会群体对体育健身投入水平的分析

  我们首先对6 类社会人群( 总共 275 份有效调查问卷) 进行体育投入水平的测度检验( 见表 2) ,体育投入水平按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三种情况。结果如下,体育投入高水平组的总人数为78 人,中等水平的总人数为 85 人,低投入水平的总人数 达 到 112 人,分 别 占 总 有 效 调 查 人 数 的: 28. 36%、30. 91% 、40. 73%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6 类社会人群在投入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公职人员、教育工作者、公司职员比较注重体育健身,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体育健身当中,因此体育投入相对较高。个体经营者、服务业人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在体育投入水平占比次之。而农民工由于忙于生计,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难以接受到全民健身体育精神口号的传达,加之每天劳累非常,笔者在调研过程当中,大部分农民工将日常工作等同于强身体魄,因此在上述 6 类人群当中,农民工体育健身投入最低。【表2】

论文摘要  
  3. 2 不同的体育健身投入与体育参与之间的关联性

  3. 2. 1 体育健身投入与体育参与态度之间的关系这里很有必要对投入和态度两个名词做一些简述: 投入,从经济学角度认为是从事生产活动而提供的一切条件,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投入。从体育这个视角来理解投入,则是指社会个体在从事体育实践过程当中所投入一些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包括时间、精力、情感等等; 态度,是人们在通过某种价值观对事物进行界定和衡量之后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内心感受、情感表达( 在乎、讨厌) 、意图( 想法、思虑) 等。从体育健身视角出发,内心感受主要是社会人对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衡定。一般通过参与的频率来作为评判体育参与态度的指标。表3 显示了体育健身投入的越多,则体育参加的频次得分也就越高,认为体育对自己的生活越重要,体育在旅游、结交朋友、浪漫情侣、读书等事物中的排列顺序也就越靠前。在高、中、低投入水平组当中,大家对于体育的认识有趋同现象,但是具体到付出行动( 即参与体育锻炼的频次) ,由于种种原因,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表3】
论文摘要
  
  表3 中的体育锻炼频次的计算方法: 得分在 4 ~1 分分别为: 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超过 3 次、每周锻炼次数在 1 ~ 2次、每个月锻炼次数在 1 ~2 次、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的重要性得分的计算方法: 得分在4 ~1 分分别为: 觉得体育锻炼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体育重要顺序得分的计算方法:得分为6 分制,顺序分别为: 职业前景、知己、体育、旅游、读书、音乐。如果体育排在首位,则得 6 分,如果排在第 2 位,则得 5分,以此进行类推。

  3. 2. 2 体育健身投入与体育参与动机和方式之间的关系表4 与表5 表明,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体育投入水平与定期参与体育活动是成正比的,且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体育参与的方式和动机上均存在着明显差异( P <0. 01) 。对体育参与方式与动机进行研究,也就是要研究社会群体体育参与的数量与质量。调查显示,不同社群体育参与方式及动机有5 种基本情况: 一是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了持续参与体育实践的习惯,并通过体育实践来提高运动成绩。二是为了自身健康参与到体育健身党组织去,不是为了单纯的提升运动成绩而来,只是从健康养生的角度出发。三是为了度过空闲的时间,用体育健身来打发时间,消磨娱乐时光。四是偶尔参与到体育健身当中来,纯属偶尔。五就是根本就没参加过任何体育组织形式的活动。很显然,在表5 当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农民工“从不参与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的占比达到了 86. 95%,是最高的,其次是服务业人员。这也可以看出体育参与度与不同群体的工作性质是密切相关的。【表4-5】

论文摘要  
  3. 2. 3 体育投入水平与参与主体的愉悦感之间的关系笔者在调研当中发现,在体育健身高投入人群当中所获得内心感受要远远大于低体育健身投入人群,几乎所有的高水平投入人群在体育实践活动当中都能够领略到内心的兴奋和愉悦感,而几乎所有的低水平的投入人群不仅仅在体育实践过程当中无法达到兴奋感,而且会产生一定的抵制心态,表现出不愉快的心态,这也说明了体育健身投入水平的多少跟参与主体所获得的愉悦感两者之间是存着关联系的。通过表 6 也证实了体育健身投入的高低水平与体育参与的愉悦有着很大的不同。【表6】
论文摘要
  
  很多资料都表明,高水平的体育健身投入与职业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日本经济学家正也治雄认为: “体育健身投入的多少以及个体在体育健身过程当中所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与个体的收入多少成正相关关系。”体育健身属于体育消费产品中的一类,个体能否高水平的健身投入,以及在投入的过程当中获得很大的愉悦感的前提都是基于这个个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农民工为例,他们为了养家糊口而外出奔波,在他们的意识当中,体育健身变成了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他们的收入水平仅仅能够保持家乡的一家老小得以生存。而对于高水平体育健身投入人群: 公职人员、教育工作者、公司职员,这部分人群有着稳定的收入,一部分人进行高水平的健身投入是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达到健身健体的效果。也有部分人为了获得体育实践过程当中的兴奋感和满足感才持续不断地进行健身投入。表7 当中表明了不同的社会群体体育健身投入水平与体育参与的愉悦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P <0.01) 。【表7】
论文摘要

  
  高投入人群大都由公职人员、教育工作者、公司职员组成,从事上述职业的人群,具有可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倾向程度也最高。这种“较高的倾向”能够给予这部分群体强有力的可持续保证。体育投入的形成显然会影响体育参与的可持续性,体育投入高水平组的成员将会继续参与体育活动,继续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内心感受。而服务人员、个性经营者、农民工等低投入水平成员则在体育参与的可持续上缺乏“较高的倾向”,没有这种心理的暗示成为了他们缺乏可持续体育参与的主要原因。

  3. 2. 4 体育投入水平与体育参与的可持续性的关系表8 的结果表明,体育健身投入水平是和被调查对象参加可持续体育健身的行为倾向成正比关系,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的健身投入均呈现出显著差异性( P <0. 01) 。在高水平体育健身投入组当中,只有 1. 28% 的调查对象没有继续体育参与的打算,有一半的人有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倾向。然而这一现象在低投入组当中却呈现相反的趋势,这也意味着,低投入体育健身组对体育锻炼健身的不热情,没有继续参与体育活动的打算。【表8】
论文摘要
  
  4 结论与建议

  4. 1 结论

  1. 从各种职业看,公职人员、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体育投入水平最高,对体育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倾向,而工人、服务业人员、农民工体育投入水平较低,表现出较低的体育参与活动倾向。

  2. 体育投入水平与社会群体定期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成正比,与持续体育锻炼的行为倾向成正比。

  3. 不同社会群体成员由于职业背景、文化程度、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收入水平等不同,造成了在体育参与频率、方式、动机、欣快感、参与的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 影响体育投入形成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而以往运动经历和收入水平是导致以后更高水平体育投入的主要因素。

  4. 2 建议

  1.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的研究证明,不同社会群体成员的体育投入水平差距较大,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构建就应积极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问题,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劳动收入和应有的休闲时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体育的精力、金钱和情感投入,以求不断缩小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体育投入水平的差距,实现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体育参与机会的均等化。当然,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也应在主观上充分重视健康问题,处理好工作、生活与体育参与的关系,保证合理的体育投入,提高生命质量。

  2. 心理学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因此我们需要强化体育健身、娱乐的社会功能,使不同社会群体对体育产生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通过创造适当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的刺激和社会性的刺激,满足不同社会群体成员对体育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需要,这也就是说,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分层因素。

  3. 在全民健身计划框架内,对体育的投入不应仅仅是个体行为,更应该成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全国性的健身热潮,为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体育投入产生了良好引导,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其成为常规性的社会机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实践体系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颜小燕,方新普,王奇. 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理论框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5) :107 -109.
  [2] 陈华,邹亮畴. 我国实现全民健身公平的必要性及途径[J]. 体育学刊,2013,( 4) :87 -89.
  [3] 张瑞林,王晓芳,王先亮.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执行阻滞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 4) :162 -163.
  [4] 汪波,李慧萌. 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 体育科学,201,31( 2) :122 -125.
  [5] 李洪波,孙庆祝,刘红建,赵壮壮. 应然与实然视角下全民健身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探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1) : 83- 85.
  [6] 张瑞林,王晓芳,王先亮.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建设[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 1) :67 -7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