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赛事是展现国家或地区形象、提升其影响力、拉动经济发展或区域消费、增加就业岗位等重要举措之一,赛事的成功举办可以有效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008 年我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完美展示了中国体育大国形象的同时,也对首都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各国各地区对申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不遗余力。但是,体育赛事中的公共安全却始终是体育比赛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国各地区政府为了保障赛事的安全运营,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08 年,我国北京奥运会期间,安保工作共投入 11 万人次,2012 年伦敦奥运会共投入 13 万人次。即使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型单项群众性比赛,安保投入也不断增加,如 2014 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共投入 2. 1 万人次的安保力量。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大型运动会的举办往往超出比赛本身的意义,尤其是国际性比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一系列问题,既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众多社会问题、国际问题迸发的“火山口”。
除了一些偶发的殴斗事件、踩踏事件、自然灾害等,一些涉及政治种族文化的恐怖袭击、游行示威等也会借助大型比赛而触发,如 2013 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上的连环爆炸案、巴西反对 2014 年在本国举行世界杯的游行及所引发的多起暴乱等。因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重新考量大型体育赛事的公共安全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1 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公共安全是一种有序社会状态,是指公众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安全保障,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各种灾难伤害,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国际上对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的关注源于球迷骚乱及恐怖袭击,尤其是自 1999 年美国 9. 11 恐怖袭击事件以后,大型体育赛事的安保投入急剧增加,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从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 7. 94 万美元的投入增加到到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 65 亿美元投入,并且公共安全的安保费用已经成为每届奥运会不断增加的重要预算支出( 表 1) 。但是,即使各国政府在举办大型运动会时对公共安全工作倾力投入,但是一些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却始终防不胜防,自 1972 年以来,仅在与运动赛事相关的“恐怖袭击”事件超过 170 起。
而我国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最早也源于足球比赛中的球迷骚乱及球场暴力,早在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针对球迷暴力事件及成因分析、预防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如刘伟对我国足球球迷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2006 年,陆卫平等对体育赛事中的突发事故性质、分类及针对性预防方面的研究对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安保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此类研究仅限于暴力骚乱事件的本身,仅以体育赛事中的突发事故去对待,并未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去进行探究。周向红等是较早把体育赛事中的突发事件纳入到公共安全视角去研究的学者,该研究中还进一步把城市重大体育事件界定为以租用、借用或者以其他形式临时占用公共场所,面向社会公众举办、单次参加人员在 10000 人以上的群体性活动,包括体育比赛、体育展览展销以及含有竞技色彩的民俗活动等。有关体育赛事中的公共安全问题研究在我国 2008 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前后不断深入,一大批学者围绕该问题进行了诸多领域的探索,其中包括赛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应对策略等。马跃敏通过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安保工作存在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提出立预防为主、提前控制、疏导为上的安保对策理念,研究强调赛前风险评估和预案演练的重要性,并提出安保培训与宣传教育在安全工作中的意义。从上述的研究历史来看,有关体育活动中的安全研究,逐渐从单一的突发事故预防与处理逐渐深入到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与管理等,这为我国体育赛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随着国际及国内形势的日益复杂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众多群体活动中的突发事件都可能在体育比赛前后上演,因此单从体育赛事公安安全事故本事的预防与处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复杂的公共安全现状,另外,这种高态势、大人力资源投入的安保措施并不能有效降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风险,因此对于当前体育赛事的公共安全问题需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考量。
2 基于多学科理论框架的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研究
2. 1 当前公共安全的背景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发展及全球一体化,国内外公共安全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发生的突然性、原因的复杂性、影响的关联性、传播的迅速性、演变的隐蔽性等。2001 年美国的 9. 11 事件,其事发的突然性、传播的迅速性及对世界的影响都极其深远,而 2013年因巴西申办世界杯所引发的暴动与骚乱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从当前体育赛事的安全来看,体育赛事中的公共安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问题: 恐怖袭击、观众或政治暴力、社会底层的贫困城市犯罪。其直接原因除了包括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外,其内在深层原因还包括政治经济因素、文化种族因素等。尤其是当前人类对生存环境认知的不断增加,环境安全也逐渐成为公共安全的重大议题,这也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的重要社会背景。当然,环境安全不仅仅指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场馆设备环境、城市交通地理环境等等。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有偶然因素,但又有其必然原因。因此,建立多学科理论框架来建立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从事件源头、事件本身及事件后期处理等进行深层及表浅、直接及间接防范是未来公共安全必须要着眼的问题。根据当前体育赛事中公共安全问题的特点和性质,应该建立起多学科理论框架的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管理与预警机制,研究应该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安全社会学理论框架、风险理论框架、城市环境地理学理论框架( 图 1) 。安全社会学理论框架重点解决体育赛事安全的隐形社会问题; 风险管理理论框架着眼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本身的评估、预警与处理等; 而城市环境地理理论框架重点解决体育赛事与自然环境、设备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调适与安全问题。
2. 2 基于多学科理论框架的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研究
2. 2. 1 基于安全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大型体育赛事安全研究
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已经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安全和公共安全秩序。工业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等在为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安全的隐患。同时,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因其社会福利、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的差异性、敏感性及脆弱性,使社会矛盾及社会安全问题陡增,影响社会安全的个体及群体事件极易爆发,同时一些敏感的个体事件又极易演变成社会群体事件。安全问题已经延伸到生产、生活、环境、技术、信息等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的发展使安全问题的社会化倾向日趋明显,复杂的社会原因逐渐渗透到传统的技术性安全问题中,使得传统的安全问题向着非传统性异化,非传统性安全问题的各种破坏力和影响面在不断增大,而传统意义上的可防性安全问题变得防不胜防。
现代社会公共安全隐患本身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并无直接联系,但因其媒体对大型体育赛事关注使之成为隐患爆发的“火山口”。安全社会学理论就是要把安全问题与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把安全看做一种社会过程,进而研究公共安全问题的社会原因、社会过程、社会效应及其本质规律。安全社会学理论框架主要解决大型体育赛事申报过程中公共安全问题的社会学评估,主要针对申报地区或国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建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评估体系。体育赛事是宣传展示本地区、本国土形象的重要平台,在国内也被视作政府部门的“政绩”之一。但是,赛事的申办不能仅以这些因素为出发点,必须着眼于本国或者本地区的社会情况。巴西申请到 2014年足球世界杯的举办权,但是自此之后与世界杯有关的骚乱甚至暴动似乎从未停止过。当烧钱的世界杯和医疗、教育等社会民生问题相互冲突时,体育赛事公共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预警机制与防范预案能解决的。因此,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的社会理论框架就是要对赛事举办国或者地区的可能存在的公安安全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对体育赛事举办中可能的社会问题进行评估分析,加强社会风险教育,增加社会安全解决渠道。
2. 2. 2 基于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
在全球化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也无法避免。风险管理理论框架当以风险理论、灾害事件触发理论、人为失误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风险理论是研究较早的理论,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提出了风险理论,英国着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在20 世纪后期又对该理论进行发展,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 GDP 和社会危机爆发存在一定关系,当人均GDP 超过一千美元,预示着其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也预示着该社会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中国城市问题专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众多城市的人均 GDP 已经超过一千美元,中国将进入一个‘突发事件高发期’,最为突出的将是城市安全问题。当前,我国每年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 GDP 损失高达 6%,其中主要包括社会治安、自然灾害以及安全事故等,约有 20 万人被夺去生命。
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社会背景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对赛事举办地的重要考验。对于比赛中的公共安全分析,赛事举办地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饮鸩止渴”,因此对赛事安全分析进行科学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赛事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应该包括风险评估与预算、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处理经济学几个方面。翁建锋等结合安全风险的概念模型和风险管理流程,构建了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周期性阶段,每个阶段针对不同工作内容进行协调评估。另外在过去的风险规避与处理中,赛事举办地往往采取高投入、高科技的立体动态防范处理模式,该模式以巨大的经费投入、超规模的人力投入为前提。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工作投资的作用,减少安全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经济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赛事公共安全零风险是不会现实的,但是应该做到经济上高效、技术上可行、社会上满意。
2. 2. 3 基于城市地理学的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理论体系
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人地关系理论,该理论重在探讨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而环境安全问题也是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涉及到众多环境问题,体育赛事对区域地理环境、场馆设施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而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区域地理环境也有着双向调节作用。因生态地理环境的脆弱性,体育赛事的举办既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可能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的城市环境地理学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体育赛事与区域城市环境影响、体育赛事与场馆设备环境的适配情况、体育赛事与城市交通环境的适配情况、体育赛事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适配情况等。当前,体育赛事举办地为比赛而筹建的大型体育场馆因选址不合理、管理滞后、设计缺陷等造成赛后资源闲置已引起关注。反之,大型体育比赛的举办又对本地的区域地理环境有着正向促进作用: F1 汽车拉力赛在上海的成功申办,与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青岛国际帆船赛的成功源于青岛优越的区域地理环境等。历史上,也曾因体育赛事的举办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国际奥委会在 1995 年成立了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并通过颁发不同的条例来强调处理好体育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奥运会中的环境保护已经从考虑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比赛中的环保因素逐步扩大到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方面。从1972 年,奥运会开始有意识地宣传环保,到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标志着“绿色奥运”得到比较成功的落实。虽然生态体育已经引起学界注意,但是,基于城市地理学的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理论体系还有待继续深入。
3 结论
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应该突破突发事故防范的研究范畴,以公共安全的视角来应对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所呈现的原因复杂化、传播广泛化、投入高额化、影响的深远化等特点和新问题,针对这些特点,应该建立起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安全社会学理论框架、环境地理学理论框架、风险管理理论框架; 安全社会学理论框架重点解决体育赛事安全的隐形社会问题,而环境地理学理论框架重点解决体育赛事与自然环境、设备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安全问题,风险管理理论框架着眼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本身的预测、处理与防范等; 该理论框架将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几个方面对赛事的公共安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预警与防范。
参考文献
[1]张维平. 社会学视野中的公共安全与应急机制[J]. 中国社会安全: 学术版,2007( 2) : 5-12.
[2]BLISS,SUSAN. Sport Terrorism: A Deadly Game[J]. Geo-date,2011,24 ( 1) : 9-16.
[3]朱小平. 足球球迷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32( 6) : 113-115.
[4]仇军,李恺宪,孙葆洁. 运动竞赛中球迷行为越轨成因与防范对策[J]. 体育科学,2004,24( 12) : 18-22.
[5]刘伟. 我国足球球迷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32-45.
[6]陆卫平,柴建设,孟繁林. 北京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 1) : 26-28.
[7]周向红,陈伟荣,李宇. 重大体育事件突发性公共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8( 2) : 13-15.
[8]马敏跃.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9) : 1190-1192.
[9]刘铁.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J]. 学习与探索,2004,154,( 5) : 79-85.
[10]RICHARD G ,FRANCISCO K. Security Governance andSport Mega-events: To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l,2010,34( 1) :1-8.
[11]郑杭生,洪大用. 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 2) : 2-9.
[12]颜烨. 安全社会学与社会学基本理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 8) : 43-47.
[13]翁建锋,高慧林. 关多红大型体育赛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 5) : 18-22.
[14]陈元欣,王健,张洪武. 后奥运时期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现状/问题及其发展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 8) :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