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小学生慈善教育的建构(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8 共136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小学生慈善心理意识培养研究
【第2部分】小学开展慈善教育的机制问题缘起
【第3部分】慈善心和慈善教育的思想探源
【第4部分】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
【第5部分】影响小学生慈善心形成的多元分析
【第6部分】 小学生慈善教育的建构
【第7部分】小学阶段实施慈善教育的反思与参考文献

  5.2.2 加强慈善情感教育。

  在学生对慈善有了一定认知之后,加强慈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慈善意识和仁慈、仁爱之心。传授相关的慈善知识,对于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作为知识的一部分来进行学习,被动地接受而不能很好地消化。其实道德教育、慈善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小学生的内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善良、纯洁的,如果他们不能深受去帮助别人,或者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内心缺乏一种慈善情感。只有把慈善认知感情化,才能更有利于小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和慈善心的发展。所以,要加强慈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换。

  案例 3:弘扬雷锋精神 播撒爱的种子。

  五河新村小学以 3 月 5 日学雷锋日为契机,号召全体少先队员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为此,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进行雷锋事迹宣传,结合中队主题队会畅谈感想、树立远大目标。低年级小朋友观看了关于雷锋叔叔的电影、动画片,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中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们集思广益,开展了各种志愿服务:他们有的进社区清除白色污染,有的走进敬老院为孤老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还有的为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打扫教室、辅导作业、整理书包。队员们都用实际行动体现雷锋精神、去播撒爱的种子,帮助周围的人。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明白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更明白了做雷锋式的好少年需要积极的心态、坚定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奉献自己的爱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祖国感恩社会。

  学校以此次活动作为感恩教育活动的开端,树立学习的榜样,引领少先队员继承优良传统、培养优秀品质,能积极生活、踏实做人,从自身做起奉献爱心。①案例中的五河新村小学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雷锋的电影、学校雷锋歌曲,号召大家向雷锋学习助人的、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心,创建充满爱心的慈善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们自己集思广益,开展不同类型的志愿活动,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明白助人的快乐和意义,让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时刻牢记一颗助人、爱人的善心。

  案例 4:

  党员、教师志愿者寒假进社区服务学生。

  1 月 24 日、2 月 10 日,山明中学的党员、教师志愿者分别走进该校学生所在的社区(惠畅里社区、惠峰社区、惠华新村社区、蓉湖社区、盛岸一村社区、盛岸二村社区、新惠路社区),为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

  山明中学的假期帮教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四个多年头,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学生为之受益。山明中学将继续深入开展此活动,使之成为山明中学开展亲民服务的一张名片①。在日常学校教育中,老师也要提升慈善意识,树立正确的慈善榜样。教师由于其职业的要求,必须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一颗仁慈之心。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强调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体谅,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慈善情感。教师时常都要心怀感恩、仁爱之心,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除了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外,也要主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能够及时出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关爱、关心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此外,教师的失范作用还表现在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上,不管是志愿者或者其他的公益活动,老师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事半功倍。上述的这个案例中,这所学校的老师就成了志愿者队伍,进社区,为学生辅导作业或心理咨询等等。学校的教师志愿者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队伍,连续开展了很多年,把教师组织起来参加志愿活动,其实就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老师都带头参加慈善活动,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更会自觉地像老师学习,响应学校和老师的号召。

  作为学校来说,要创设情感情景,营造良好的校园慈善氛围。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其慈善情感的体验。比如,学校可以配备更多关于慈善内容的书籍供学生们阅读,可以在校内或教师里用黑板报、宣传板的方式宣扬好人好事和慈善义举,营造良好的校园慈善文化。课堂教学上,可以举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慈善案例或感人事迹,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带给他们视觉冲击,在其中感受慈善之心,反思自己的行为,转而帮助别人。另外,可以拿一些贴近生活的,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慈善事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扮演不痛的角色,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立场的情感和心情,用这种直接体验的方式,学生可以更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需求,学会去体谅他人、关心他人。也可以在校内开衫慈善演讲比赛,慈善爱心主题的征文比赛。也可以把某一个月固定的一天设为学校的“慈善日”,开展慈善文化宣传活动等等。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记者站等媒体手段,发掘校园中的慈善义举,宣传各种爱心行为,为小学生们树立慈善榜,弘扬慈善品德,这些都可以在校园内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充满爱心的氛围。同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利于慈善氛围的形成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尊重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和学生可以建立更亲密的更富有人情味的情感关系,来营造关爱他人的充满爱的校园氛围。慈善源于生活,也需要回归生活,对小学生进行慈善教育,关键是要让他们在和谐、友爱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身心都健康发展,能增强责任感和集体感。

  温州有一所蒲州育英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和每位新教师入校后,第一堂必修课就是“了解我的学校”,让每个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学校的由来,记住捐助学校的施助者的恩德,展现爱心公益的历练,并把爱心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开展一系列爱心活动,“爱笑如家,助人为乐”让这所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样氛围下,学生们自然长久地形成了慈善之心,也会表现出慈善行为,心怀感恩去帮助更多的人。

  5.2.3 开展慈善实践活动。

  对小学生进行慈善教育,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能够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能够内化慈善知识,增强慈善情感,参与慈善实践活动,将慈善情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让他们形成慈善习惯化,养成固定的、稳定的一种习惯,将人性最闪光的一面发挥出来。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们有了慈善认知,有了慈善情感,但是如果不付诸行动,也无法说慈善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慈善除了需要拥有同情心和对他人的关爱之情,也需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通过实践来诠释真正的慈善。

  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曾说过:“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①所以形成稳定的慈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施教,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习惯,让慈善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教他们将人性本能的爱变为更广义的社会之爱。多于小学生的慈善教育,可以通过剧烈分析发生在周围的人、事,对他们做出相应的评价。纵观历史上或现代有名的慈善家,都是有着良好的受教育背景和长期的慈善文化的熏陶的,他们对于慈善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他们的慈善价值观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都是乐于奉献,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内在的慈善心驱动着他们的行为,是利他的,而非为了期望得到回报的。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慈善教育需要从平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再辅助慈善知识的传授,让他们养成慈善习惯,例如乐于助人、尊敬长辈、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对人和善、勤俭节约等等,从小事上培养他们的慈善之心。让学生们从最初的捐款捐物、做好事帮助他人,到物质化的慈善捐助和爱心慈善并重,到自觉养成慈善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丰富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慈善,在慈善中学会生活和生存。

  案例 5:“山音文学社”开展爱心义卖活动。

  “卖报!卖报!一元钱一份喽!”“为了缺水的妈妈和小伙伴,我们一起行动吧!”3月 8 日上午九点,无锡“百脑汇”出现了一群快乐的“小蜜蜂”,他们是来自山北中心小学“山音文学社”的 50 余名小记者。他们在妇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参加了《江南晚报》举办的“为了缺水的妈妈和小伙伴”小记者公益卖报活动。

  在文学社朱永兰、张林等老师的指导和各位家长的陪同下,经过一番积极售卖,很多同学努力地卖出了一张又一张的报纸。有些市民用 5 元、10 元买一份报,献出了更多的爱,令人敬佩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小记者的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人虽小,可凭着不服输的韧劲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公益卖报的任务。活动最后共集得爱心善款 542 元,这些款项将由江南晚报报社捐赠给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母亲水窖”.

  通过这次行动,小记者们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提高了自己社会实践的能力,更使他们懂得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种最大的快乐。①学校可以借鉴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慈善实践活动,慈善活动除了捐款捐物之外,还有慈善义卖活动,或是志愿者、义工、心理慰问等等。在号召小学生进行物质捐助的时候要注意意愿原则,不可以强迫家长和学生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而进行慈善捐助,这样反而适得其反,让学生和家长对慈善产生抵触心理。学校可以开展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说小小志愿者的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在校园内帮助维护校园环境、或是小伙伴之间结对学习互帮互助等等。志愿服务是根据个人意愿无偿地付出时间、劳动、经历、智慧,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一种慈善行为。参加志愿活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他人的爱心,也是慈善情感的一种体验,有利于学生们的心理和品格健康发展。最主要的是让小学生把慈善认知、慈善情感转化成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在理解与他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体会助人所带来的的愉悦和满足感,感悟慈善的内涵,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 5 中,山北中心小学就是组织学生慈善义卖,进行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在义卖的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更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善款,帮助他人。参与慈善互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学会做人做事,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慈善思想的途径。

  5.3 构建社会教育机制鼓励小学生参与慈善践行。

  5.3.1 加强社会慈善文化理论研究。

  慈善文化教育是推动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慈善事业作为一种公益活动,需要和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参与慈善奉献自己的爱心,提高对慈善的认识,用认知带动实践。慈善文化理论的研究,是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理论支持的慈善文化是没有基础和活力的。虽然我过关于慈善思想的阐述源远流长,但是现代慈善文化研究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不足,其中,慈善文化的缺失是关键的因素,因此需要加快慈善文化的研究,丰富理论知识,注重普及慈善文化,让公众能参与慈善,开展各式各样的慈善宣传活动,进一步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首先,要从理论上,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上分析现代慈善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公众对慈善文化研究的重视和关注。其次,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慈善文化理论的不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文化体系、理论基础和方法策略,从理论上把我慈善研究的科学性,弘扬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吸收外国优秀的慈善文化,中西合璧,加强慈善文化理论的研究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