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属于历史范畴,从人类社会刚刚出现开始,人们为了解决温饱,要面对自然进行挑战,对自然进行改造。所以必须通过团结协作生存下去,以集体的力量去面对各种挑战。团结协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都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对于今天的教师而言,团结协作更是提高教学技能,完备教学方法的基础所在。如果教师日常工作场的人际关系虚伪冷漠,教师只顾自己的事,相互之间没有交流,那么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便无法感受到工作的愉悦和幸福,长此以往会对工作失去热情,对教师这份职业心生厌倦,这样又如何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呢?
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准。教师在冷漠的教学环境中是无法实现个人成长的,更加不可能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协作精神,才能使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在一个开放、团结的教育环境中,存在着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新老教师之间等等关系,在处理此关系时,双方都应该互相尊重,争取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优秀的教师可以帮助指导缺乏经验的教师,与其交流自己的教育心得,进一步的升华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的,认为自身水平有所欠缺的教师也可以虚心请教优秀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逐步向优秀教师靠拢。这样教师作为一个团队才能展现出最强的实力,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我们知道,让教师团结协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教研活动,给学生灌输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5.为人师表。
“师表”一词,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与“师范”相同,是指学习的榜样。教师一定要表现出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生活中都要有教师的样子,做到言教与身教的高度统一,所表现出来言行举止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表率和学习的典范。并且在从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整体素质进行全面的修养,将完美的综合形象展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并将其道德规范所产生直接的、具体积极模范作用施于学生身上,这就是为人师表的道德意义。为人师表可以说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性质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构成要素,亦是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
为师者先为人,任何工作都是以“人”为前提的。古代教育家孔子对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有这样的一句话:“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说明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首先,教师作为公民,在道德上应该坚持社会正义,做到价值观端正。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各种由不公正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大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小到教室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同,这些不公正都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在自己的教育领域中做到公正。其次,应遵守法纪,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的未成年人,同时又没有强大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便显示出了教师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和教师进行正确教育引导的必要性。正因为教师每个细微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导师,是值得模仿的人物,所以教师就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文化素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当学生的活榜样。最后,要做到为人师表,教师还应恪守职业道德,包括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来说就是贯彻学习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50].
(二)生活态度。
作为教师,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无论身处小学还是初中,身心都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缓解,或者不知道该怎么缓解,那么持续下去,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教师在这种长期的压力下,就会形成职业性心理疲倦,这也是我们在对准教师培养中所欠缺的一块,教学生如何缓解压力。那么为了缓解类似的这种心理状态,首要的就要释放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去对待这个世界,使自己摆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达到一个平静和谐的状态,为此就要培养教师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健康的心态还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1.积极的生活取向。
积极的生活取向是构成教师幸福感与满足感的重要要素与实质内容,这种积极的生命情感让人乐观向上、富于爱心,对人生充满希望与动力。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这种人生观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不能颓废落后,不能愤世嫉俗,更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会对其后天生长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具体的行为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取向反映了个人对生活中能够出现好结果的期待,若一个人期望好的结果,他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一个人若总想着会失败,那么他将偏离自己设置的目标。这一行为方式将导致积极行动者比消极等待者更易达到目标,获得成功。其次,还应具备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挫折牵绊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每段时期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个人面对挫折时的反映又不尽相同。消极的挫折反应会产生冷漠、逃避、幻想等,连续的挫折会固化个体面对挫折时的反应,这种反应会成为处理挫折时的惯性方式,并且会使人失去希望,在事业上遭遇失败。积极的挫折反应是理智的,勇敢的,表现出一种坚持不懈的坚强品质,可以审时度势自己的不足,将勤补拙争取下一次的成功。基础教育的教师面临的是不懂事的小学生和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冲突,从而导致教师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所以要培养教师的抗挫折能力。
2.健康的生活情趣。
生活情趣是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它反映了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个人的修养与造诣。现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的目的,完全注重于结果,而忽略其过程,为了生计而忙碌一生。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在人们生活的动力中子女发展、建立人际优势等现实的生活目标是最被人看重的,追求生活情趣是倍受忽视的动力,但是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后,心灵上却觉得劳累、孤独。其实,人生的意义不在乎最终结果,而在于积极的、丰富多彩的人生过程。快节奏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整天围绕着人们,如果再不能从生活中找寻一些乐趣,那么人类的思维会慢慢僵化,行为也会机械呆板。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的确,一个人在精神上没有要求,没有被满足,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干劲,生活的萎靡不振;相反,一个人如果有精神,就会充满活力、做事情也会充满动力与朝气。那么,对于教师来说,一旦这种纯目的性的生活模式固定下来,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创新的意识将会越来越少,积极性也会越来越低,将会严重影响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尚的情趣是可以凭借教育来熏陶的,我们所培养出的教师应该学会自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生活充满希望。还要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欣赏人别,在与人的和谐交往中,找到乐趣。试着每天做一件好事,让自己开心的事,让生活充实起来。无论工作生活多么忙碌,都不能让其压制住自己,应该留出时间放松身体和心灵,做到热爱生活、善于生活。
三、落实途径。
(一)加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
物质文化可以悄无声息地陶冶教育硕士的生活情趣。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校可通过整洁的校园环境来净化人的思想与心灵,例如每天在电子屏幕上登载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与消息,及时地更换橱窗的展览和宣传栏的宣传报,这样既可全面拓展教育硕士视野,还能不断提高他们观念意识;还可通过在走廊或教师张贴名家名句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在走廊墙上通过专栏对名师名校进行介绍,不仅可以增进教育硕士对基础教育学校的了解,还可以加强其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最后,可在走廊、教室及寝室张贴、摆放高雅艺术作品,启迪教育硕士的艺术情趣与对高雅艺术的追求。
制度文化能够增进教育硕士对职业的认知与情感。学生部可通过党团及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同学学习教师职业的规范与要求;还可通过举办教师文化节,加深教育硕士对教师职业魅力的感受;通过教师职业誓词的髙诵,培植教育硕士对教师职业的意志信念;除此之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活动,通过这两个激动的时刻激发他们对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与活力。
(二)重视精神文化活动开展。
单凭课堂上喊喊口号是不足以提高教育硕士的情感态度的,这种情感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是教育硕士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得以有效实现的载体,所开展的活动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强大,这就需要学校在开展活动之前注意情景的选择。教育硕士在活动中可以体会到情感态度在以后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这样教育硕士就会更加乐于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例如每年举办两次教育教学技能系列大赛活动,第一次可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通过书法、普通话和课件制作等竞赛内容,锻炼教育硕士教书育人的基本功,在此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还能深入影响到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形成;第二次可安排在、第二学期,将教学设计、专题报告心得、案例评析等作为竞赛内容,提高教育硕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