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全日制教育硕士从 2009 年开始招生,到 2012 年已累计录取 26999 人,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因为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包括观点上、情感上、知识能力上等等的培养,所以只有把这些工作都做足,才能另稚嫩生疏的教育硕士蜕变成合格的人民教师。那么在这个前提上,我们最为需要的,就是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但我们最为缺失的,也正是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翻开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占据豆腐块大小地方,难道寥寥数十字就能对如此重要的培养工作做出清晰的指示吗?培养目标对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起着导向作用,对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整体的规划,这么重要的一项指标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着实令人感到遗憾。
本研究从目的性与人的社会实践特性出发,找出目的性对人类社会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引作用,得出了目的的重要性,进而证明了培养目标这一目的性指标对于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和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找到了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与意义,并分析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中的缺失与现状,最后得出了一个“三维三级”的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分别为观点与意识、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这三个维度的分析与细化,首先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到欠缺的部分,并在随后的具体设置上充分考虑现状并给出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例如在观念与意识中强调了素质教育观和责任意识;在情感与态度中提出了团结协作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在知识培养上呼吁要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能力培养上结合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把社区教育的理念加入到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明确了培养目标是一个重点,但之后该如何落实更加不能忽视,在结合了国家相关政策和优秀试点案例,分别给出了三个维度的具体落实途径。
国家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抱有很大的信心,在对专业学位 2020 年的目标中也提到了,要达到“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善,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所以教育硕士更加应该首当其冲,从完善培养目标开始,进一步提高质量,一步一步达到国家的要求,成为专业学位中的旗舰专业。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陈永明。 教师教育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永明主编。 现代教师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 崔学良编着。 责任就是能力[M]. 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
[4] 傅建明,李勇。 教育学基础[M]. 高教出版社,2009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 金忠明。 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8] 昆体良。 昆体良教育论着选[M]. 任钟印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 厉以贤。 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10] 历以贤。 社区教育原理[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着。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2] 刘志军主编。 教育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 梅新林主编。 聚焦中国教师教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4] 朴泰洙,金哲华主编。 教育学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5]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编。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6] (苏)苏霍姆林斯基。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7] (英)泰勒。 原始文化[M]. 蔡江农编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8] 温家宝谈教育编辑组。 温家宝谈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
[19] 温辉。 受教育权入宪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 叶澜,白益民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2] 于忠海。 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3] 郑金洲。 教育通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4] 赵中建编。 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5] 钟秉林主编。 教师教育转型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6] 朱旭东,李琼主编。 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二、期刊论文类
[1] 卞松泉。 不断提升教师素质[J]. 上海教育,2006(1)
[2] 高玲。 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特丹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3] 和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状况与提高策略[J]. 教育研究,2010(2)
[4] 何英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5] 黄子杰。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状况研究[D]. 广东:广州大学,2012
[6] 靳淑梅。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教师的培养目标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9(3)
[7] 经柏龙。 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8] 计宇。论教师教育应首重“情感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09(2)
[9] 李铁军,周润智,唐卫民。 面向基础教育实际探索教师教育规律--沈阳师范大学关于教育硕士研究生“五以”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1)
[10] 林崇德,申继亮。 教师素质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 中国教育学刊,1996(6)
[11] 刘荣。 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评述[J]. 教育探索,2005(4)
[12] 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
[13] 刘兆吉,黄培松。 对 120 名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心理特点的初步分析[J]. 心理学报,1980(3)
[14] 历以贤。 社区教育的理念[J]. 教育研究,1999(3)
[15] 马超山,张桂春。 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初探[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4)
[16] 孟凡丽,程良宏。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及批判[J]. 教师专业发展,2010(7)
[17] 任山章。 重新定位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纠正学术性培养倾向--以浙江省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2008(5)
[18] 唐松林,徐厚道。 教师素质的实然分析与应然讨论[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
[19] 王波。 教师素质结构主要因素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
[20] 卫嵘,陈水平。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新思考[J]. 中国教育研究,2007(12)
[21] 王宪平。 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2] 王建虹。 对教师专业发站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7
[23] 谢安邦,朱宇波。 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07(3)
[24] 夏玉宣。 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内容的探讨[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0(3)
[25]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培养初探[J]. 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1)
[26] 杨薇。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 教育探索,2003(7)
[27] 朱红霞,朱红梅在。 21 世纪呼唤高素质的教师[J]. 中国成人教育,2006(3)
[28] 周其国,周淑芳。 论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J]. 高等教育,2006(6)
致谢。
三年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这是自己思想成熟最快的三年,也是收获最多的三年。回首这一千多个日夜,从青涩到成熟,从学生妹到剩女……不禁感慨时间流转的美好与无情。沈师很大,大到很多小路都没走过,但却可以全部装进我心里,我记得初次踏入校园的兴奋与紧张,也无法忘记道旁丁香花枝的芬芳,对每个片段都心存感激,对每个人都满怀感谢。
为学莫重于尊师,导师周润智教授在我心中是最智慧最儒雅的人,这样的感触是在我第一次旁听学姐们开题时感受到的,周老师的点评句句缜密又新颖,提出的观点既专业又令人心悦诚服,我知道这是因为老师对教育有着孜孜地追求与专注,这点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有这样的导师让人很踏实,我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具体写作,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我深知自己的才能有限,心中总是忐忑,但每一次交流,老师都将自己最新的想法和理念与我分享,为我梳理论文框架,修改内容,给我鼓励,所以每次走出办公室,都让我心怀满满的力量与感激。天涯海角有穷时,唯有师恩无尽处,在校园生活的最后一站,得一恩师,人生无憾。
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感谢张君老师带我走入教育学原理的大门,为之后的学习打下根基;感谢经柏龙老师让我明白教师教育的责任与意义,并接受了教育学百年的洗礼;感谢田若飞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领悟到教育文化的精髓,并苦心叮咛我们及早准备论文;感谢赵爽老师的温柔与亲切,让我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到德育知识;感谢冯茁老师在专业外语上的认真与坚持,提高了我们对翻译的兴趣。感谢所有老师在知识上对我的熏陶与教导。
能够与原理专业十位可爱的同学相遇,成为同窗、玩伴、好友,见证我的成长,伴我经历开心与失落,是我友情上最大的收获。感谢三年的朝夕相处,丰富了彼此的生活,使我知道你们是如此的可贵,感谢姐妹们对我的包容,任我肆意侵占寝室的桌椅和窗台。我要牢牢记住彼此间的每件温馨小事,每次不顾形象的大笑,因为我知道这些在以后会是多么的难得。虽已不是白衣飘飘的年纪,但我们的心却始终如清泉般纯净、似火般真诚,盼着能与你们再干一杯,敬这段美好的时光。
父母这半生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但在对我的教育上却从不吝啬,鼓励我不断向上争取,支持我完成学业梦想。感谢他们辛勤的哺育,只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让双亲享受下半生,不必再为生活而奔波。
纵然离别使人伤感,但未来更叫人期盼。
晚安,沈师大;珍重,我的老师与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