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中职校园欺凌发生特点与预防措施

来源: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吴梦雪
发布于:2020-02-24 共5607字
  摘 要
  
  校园欺凌是一个跨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的世界性社会难题,不仅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之相关联的家庭、学校、社会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从现实来看,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表面上加速了孩子的成长,但事实上他们并未“断奶”,这使得校园欺凌开始向着越发低龄化和超时空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难以监测和控制。可以说,校园欺凌是社会进步的一道伤口,而伤口处那些总被“标签化”的中职学校和学生理所当然被看成了校园欺凌的集中营和欺凌行为的高发人群。可现实真的如此吗?这到底是事实还是大众的思迷?

中职校园欺凌发生特点与预防措施
  
  在此背景下,研究将校园欺凌放置于整个生态环境中,根据植物群落有规律的丛生的特点,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职学校的欺凌行为表现得较为传统,且欺凌行为本身在形式、时间、地点、类型等方面具有同植物群落相似的“丛生”的特点;第二,中职学校的校园欺凌与学生个体、家庭、同伴、学校、社会等内、外部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欺凌丛生存在不同因素上的倾向性。可见,中职学校的校园欺凌并非孤立的存在于学生之中,它其实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互冲突的结果。基于此,根据上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丛生特点和规律,结合部分学生及教师的访谈结果,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干预措施:首先,提供心理支持的社会氛围,树立多元融合的办学理念,以推动反欺凌行为的实现;其次鼓励行动主体,推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提倡、优化同辈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最后,通过完善区域安防系统,建立安全教育制度,构建校园欺凌干预组织及预案,为快速、高效的治理校园欺凌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欺凌,丛生,心理健康
  
  ABSTRACT
  
  School bullying is a world's social problem that no matter in which kind of ideology,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t not only brings physical and mental sufferings to young people, but also casts a shadow over the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associated. From reality, changes in society and advances in technology have seemingly accelerated the growth of children, but in fact they have not been weaned,which makes school bullying increasingly young and remote, and more difficult to monitor and control. It can be said that school bullying is a wound of social progress,and those "labele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ir students are, of course,regarded as the school bullying concentration camps and the most possible subjects of school bullying. But is that really the case? Is this a fact or a myth?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study places school bullying in the who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s below according to the regular cluster characteristic of plant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results differentially analyzing: Firstly,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bullying behaviors are more traditional, and they have the similar cluster characteristic to the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aspects of the behaviors themselves, the student individual,family, society, etc. Secondly, school bully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student individual, family, fellow, school, society, etc., and the occurrence of bullying has different tendencies. That is to say, school bully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does not exist among students in isolation, but is actually a result of conflicts in the overall soci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bove,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 characteristic and rules of school bully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mbined with the interview results of som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argeted and feasibl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irstly, providing a social atmosphere of mental support and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and integrated school philosoph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anti-bullying behavior; Secondly, encouraging the subjects of action, promoting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school teachers, advocating and optimizing peer guidance, and creating a positive family environment; Finally,perfecting the regional security system, to establish a safety education system, to build an intervention organization and an intervention plan for school bullying,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rapid and efficient governance of school bullying.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chool bullying, cluster, mental health。
  
  第一章 绪 论
  
  学校是家的延伸,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周遭的环境变得愈发“浮躁”。应试的风气、升学的压力充斥学校,身心压抑的学生极易将压力转为暴力。正如 P.K Smith 所说:“欺凌问题尤其可能发生在军队、监狱、学校这些权利关系清晰、监督程度低的社会团体中”。而作为我国主要教育类型的中职教育,由于长期以来被看做是“低人一等”、“穷孩子”、“差学生”的聚集地,自然的被贴上了校园欺凌频发的标签。然而真实情况如何?调查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探索符合中职学校的欺凌治理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2016 年 12 月,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出现在了网络上,文中,一位母亲讲述了自己就读于中关村二小的儿子是如何被两名男同学堵在厕所,将厕所纸篓扣在头上的经过。一时间,“校园霸凌”一词仿佛新生事物般霸占了各类媒体的头版头条,随后,与之相似的“重庆女生太邋遢被 5 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事件、“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事件、“熊姐打人”事件再度被挖掘,并引发热议。“学校暴力”、“校园欺凌”、“校园霸凌”等字眼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究竟何谓校园霸凌?是学生之间过分的玩笑?还是一种故意侵犯行为?
  
  事实上,“校园霸凌”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早在上世纪 70年代末“校园霸凌”就已备受国外学者的关注。①而我国对此类问题的研究稍有滞后,但关于“学校暴力”、“学生欺负”的研究也早在 1983 就已出现,然而,遗憾的是话题的相对敏感性造成了研究的缺失。直到 2016 年,②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③《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才首次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①2017 年 4 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②2017 年 11 月《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文件,再次推动了相关研究的井喷式发展,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和认识。
  
  但综观整体进展,无论是在研究上还是实践上,多是落脚到普通中、小学,尚缺乏对中职教育领域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在实际治理中,照搬普通中、小学的欺凌防治措施也必不适宜生源情况和教学环境更加复杂的中职学生。另外,已满 16 周岁的中职学生在法律上属于完全刑事责任人,因此在欺凌事件的判定和处理上我们必须更为谨慎。所以,研究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控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1.1.2 研究意义
  
  校园欺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时有发生,其危害程度难以预见,轻则损坏财物,重则打击心理,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甚至一个社区的稳定发展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学生间的简单交往问题,实则包裹了复杂的生物、心理行为,涉及到了与之相连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因此,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当下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还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借鉴,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1)理论意义
  
  明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和防治策略对于补充和完善校园欺凌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有助于探寻和把握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发生、发展规律。
  
  校园欺凌作为普遍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生行为失范问题,一直以来因其隐蔽、敏感的特性而遭到学界忽视。③虽然近两年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但在研究对象上,仍然以普通中小学为主,缺乏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关注;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居多,实证调查较少,且多是以某地区的个别学校为例,样本量不足,导致研究不具代表性。
  
  据此,本研究基于浙江省 4000 多个中职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特点,结合欺凌“丛生”的视角,多角度探寻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总体归纳和理论升华,同时也为有效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指导。
  
  (2)现实意义
  
  落实到现实层面,本研究能够为减少、减轻中职学校的校园欺凌问题提供实质性助益。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与普通中小学有所差异,那么是否存在由于学校“类型”的不同导致的校园欺凌在发生率、发生手段、严重程度、成因等方面的不同?又是否存在标签效应影响下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频发?据此,本研究通过深度剖析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对中职学校校园欺凌“日益严重”、“异常现象”等结论进行验证;同时结合已有干预手段,提出针对中职学校重点人群、高危场所的反欺凌措施,一方面有助于消除社会大众的迷思,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校园欺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校园欺凌的精准防治,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中职学校的和谐发展。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2 文献综述

  1.2.1 校园欺凌的基础研究
  1.2.2 校园欺凌的成因研究
  1.2.3 校园欺凌的对策研究
  1.2.4 总体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校园欺凌
  1.3.2 中职学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职学校欺凌丛生的理论基础
  
  2.1 校园欺凌丛生的侵犯现代论解释
  2.2 校园欺凌丛生的生态系统论解释
  2.3 校园欺凌丛生的社会学理论解释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调查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中职学校欺凌丛生的基本表现.
  3.4.2 中职学校欺凌丛生的生态特点.
  3.5 小结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4.1 欺凌丛生的个人因素分析
  4.2 欺凌丛生的人际因素分析
  4.2.1 家庭关系因素
  4.2.2 同伴群体因素
  4.3 欺凌丛生的社区因素分析
  4.3.1 学校内部环境
  4.3.2 学校外部环境
  4.4 欺凌丛生的社会因素分析
  4.4.1 社会性别因素
  4.4.2 生源地因素
  
  第五章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防治策略
  
  5.1 转变社会大众旧有观念,引导中职学校科学发展

  5.1.1 提供心理支持的社会氛围.
  5.1.2 树立多元融合的办学理念.
  
  5.2 统筹多元主体形成合力,鼓励中职学生直面困境
  5.2.1 推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
  5.2.2 提倡、优化同辈指导
  5.2.3 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5.3 建立校园欺凌防治体系,助推中职教育有序前进.
  5.3.1 完善区域安防系统
  5.3.2 建立安全教育制度
  5.3.3 构建校园欺凌干预组织及预案 

  第六章 结论

  校园欺凌,不是一个新生词汇,也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从古至今,只要有学校就有欺凌。过去,人们几乎看不到校园欺凌,只把欺凌行为看做孩子间的小把戏;而现在,媒体的报道和网络的传播虽然让人们认识到了校园欺凌,但过度的渲染和关注容易引发大众的恐慌,迫使校园欺凌成了一个被建构的社会问题。事实上,校园欺凌是一个变化着的现实问题,我们不能人云亦云的把它看得过分严重,也不能视而不见,只有从实际出发构建起一整套完整的反欺凌体系,才能理性的、从容的应对欺凌。具体到中职学校,本研究根据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实际调查,分析、归纳出中职学校校园欺凌区别于普通中学的现状差异,从而为中职学校构建反欺凌策略提供助益。纵观全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 11%,①远低于黄向阳等人根据“学龄儿童健康行为(HBSC)”的研究结果所界定的 28%的发生率。说明中职学校确实存在校园欺凌,但情况并非想象的严重,尚属于相对正常的范围。

  第二,中职学校的校园欺凌行为在形式、时间、地点、类型等方面具有与植物群落相似的“丛生”的特点。

  第三,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丛生”具有其特定的生态特点,涉及到了学生个人、同伴、家庭、学校、社会等内、外部因素。因此,对于反校园欺凌策略的制定,应整合各方力量,从如下三方面着力推进:首先,从转变观念做起。提供心理支持的社会氛围;树立多元融合的办学理念;其次,鼓励多元主体形成共同行动的力量。推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提倡、优化同辈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最后,知行结合,建立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防治体系。完善区域安防系统;建立安全教育制度;构建校园欺凌干预组织及预案。

  欺凌丛生的特性决定了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必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理论界和现实各方的支持。尽管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与调研,研究获得了 4000 多个一手数据,但囿于调研难度和本人的学术水平,未能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数据收集,导致研究样本有限,覆盖面不足;另外,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我们在提出反校园欺凌策略后,应该持续关注-修整-完善,但遗憾的是,研究尚未做到这一点。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样本,以突破教育类型的界限,进行校园欺凌的普职对比;另一方面,尝试对研究进行研究,即对反欺凌策略的提出与实施进行效果监测和评估,以推动校园欺凌防治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吴梦雪. 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D].浙江工业大学,20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