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梦的关系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1 共448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梦探究
【第2部分】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梦的关系分析绪论
【第3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概述
【第4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中国梦解读
【第5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第6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中国梦的实现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习总书记在 2012 年 11 月 29 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它把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相统一,把国家富强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共同的愿望,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公开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承诺。当前,国外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面临诸多困难。***主席提出"中国梦",是对"中国问题"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道路的自信;同时也是对于建立和谐世界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坚持和"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的坚守。它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因此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要实现"中国梦",所有的问题必须围绕人展开,最终达到服务于人的目的。人是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从人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梦"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人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品质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1.1.2 研究意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中国梦,可以从理论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其理论意义表现在:首先,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继承和发展,它的提出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出发,逐步发掘出人的本质,寻找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的规律,在理论上为我们正确理解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恰当的满足个人的需要等等提供了依据。在当前,要实现国富民强,就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怎样依靠并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因此,中国梦的提出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更加熟练地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作为一种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它并不是虚构出来的梦,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方面对人做出了深刻的剖析。中国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在其指导之下探索如何能够使人民幸福,如何使人得到发展。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内涵。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凝聚中国心,中国梦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大思维、大战略。它的提出可以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凝聚起了 13 亿中国人的追求与奋斗。第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系的融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他们的利益要求,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新。党员干部制定政策时要时刻考虑群众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就可以为实现中国梦营造和谐的氛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梦作为全国上下近期热议的话题,关于它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总体上看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中国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就收集到的资料证明,还没有专著出版,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期刊和报纸,虽然各学者对中国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主要集中于研究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关于中国梦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赵群在《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中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仅是中国梦的本质,也是 13 亿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目标。"[1]石仲泉在《"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

  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梦的内涵之所在;关于"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的研究主要有:肖贵清在《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中指出:"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3]

  李君如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论中国梦与改革开放》中指出:"实现中国梦,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4]姚桓、孙宁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理念与机制》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途径;科学发展的理念--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指针;利益融合机制--中国梦得以实现的保障。"[5]

  以上文章中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及解读,主要集中解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所在。本文试图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中国梦,因此,以上文章对于本论文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及参考价值。

  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中国梦研究,就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太多,主要有以下,李殿仁在《建立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之上的"中国梦"》中指出,中国梦理论上建立于人民观上,哲学上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这一角度出发。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内涵上体现了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关系。王富军在《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主题看中国梦》中指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其实,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人学从理论上阐释了如何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梦要从实践上来完成这一目标。这篇文章主要从"中国梦"的目标方面阐释了"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方面的关系。

  有关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方面的研究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刘道猛在《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指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以往旧人学的批判和超越。"[6]贾玉蛟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当代诠释》中指出,以人为本是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诠释。以上文章就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梦、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作出了专门的论述与探讨,对本课题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这些文章在表达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梦的关系方面并不是十分的具体和系统。这一方面使得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给本课题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2.2 国外研究现状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得到国内普通百姓、学术界的广泛热议,也得到了世界媒体和国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由于角度不同,国外学者对中国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梦的内涵方面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和谐说".俄远东研究所中国政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拉林认为,中国梦是一种和谐,"每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物质状况,但每个人的这种愿望汇集在一起,就是整个国家的梦想。这种一致,这种和谐,实际上就是'中国梦',就是'中国梦'的内涵。"俄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认为中国梦不仅是目标,而且还是实施和建设"和谐世界"、建设一个大小国家、大小民族和谐共处的世界的重要手段。

  第二,"三层次说".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认为,中国梦具体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即"家国梦"、"大国梦"和"天下梦".他认为,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应该有所侧重。在第一个层次上,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个人梦与国家梦的关系;在第二个层次上,研究的重点应该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第三个层次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解决世界的不和谐因素,维护世界和平上。[8]

  第三,"六层面说".如西班牙加利西亚国际研究所所长、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认为,中国梦包含六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对社会福利的向往,即中国梦传递出来集体繁荣、福利共享的信号;二是综合发展,不仅要经济繁荣,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实现现代化;三是历史层面,如果台湾问题不解决,不能实现统一,中国梦的内涵就是狭小的;四是文明层面,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五是思想意识层面,中国梦的提出是在思想意识方面的构想,是重新开始寻找、定位中国自己的思想意识;六是国际层面,让中国在国际上得到发展自己的空间,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不会带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利益的对立。[9]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学者对中国梦的理解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有的认为国家是中国梦的主体,有的认为社会是主体,有的认为个人是主体,有的认为三者都是。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倾向于中国梦的主体是三者兼而有之,因为中国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在中国梦的实质方面,国外学者、媒体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德国汉学家、民族学家南因果博士认为,"西方媒体已对'中国梦'这个词有了反应,然而这些反应不全是正面的。西方媒体报道中更多都表达了他们对于一个强大中国的担心,甚至出现了一些指责的声音。"[10]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题为《中国的伟大梦想》的评论中,将中国的"强国梦"与周边国家的"噩梦"并列起来,把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岛屿领土争端放在二战前德意日领土扩张的历史背景下。认为中国的发展强大会给周边的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带来威胁。

  第二,认为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世界带来挑战和威胁。现任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欧伦思认为,中国梦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国《侨报》刊文称,"中国梦"的追求,中国的创新,本意不在于与别国一争高下。中国、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只是能够更加富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俄罗斯《晨报》网站文章指出,中国梦就是要提高生活水平,巩固具有儒家思想的共产党国家和保障国际安全;英国《卫报》报道说,中国梦凝聚的是健康和充实的生活方式,推崇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11]

  这两种不同的理解,为我们如何提高国家软实力提供了借鉴。笔者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逐步提升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加强对外传播,消除世界对于"中国梦"的误解。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三种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在图书馆查找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大量著作,上网搜集关于中国梦的最新学术期刊、报纸,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的研读和揣摩,并通过增加个人的理论素养,从而为本论文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归纳分析法。笔者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调查和访谈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进行理论提炼,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是系统分析法。本论文将充分地运用系统分析法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相关概念及内容、中国梦的提出、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等进行分析,从而把握两者的内在联系,为本论文的写作服务。

  1.3.2 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的创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实现途径上,本论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去研究中国梦,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找到中国梦的理论根据来论证其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即通过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热情,积极寻求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点等途径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条件。这种研究视角在当前理论界还是比较少见的。本文还在最后研究了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途径都是具体的、具有可实施性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