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团队管理论文

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中社团的应用分析(2)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作者:谢文君
发布于:2017-03-21 共6396字
  2 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定义以及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关联。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团队精神近几年来也迅速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并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高校社团作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双能型人才的基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有效利用高校社团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搭建平台。
  
  2.1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已经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其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活动形式灵活,深得学生青睐。大学生社团活动本身作为实施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调查显示有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至少参加过一个学生社团,因此,应该有效利用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团队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搭建平台。社团成员组织分工和协同工作与学生社团的组建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在社团成员共同的探索中,使得社团明确了社团的前进方向,以团队一分子的角色担当起建设社团和凝聚团队力量的责任。此外,社团还是高校学生寻找兴趣爱好的新天地,社团生活没有课堂教学的拘谨,也增添了较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在寻找社员个人爱好潜能的同时汇聚社团的建设力量和前进动力。
  
  随着国家对高校社团的支持力度加大,大学生社团在质与量上都有了较迅速的发展,社团种类日益剧增,例如在安徽某大学不仅在每年的开学有“百团大战”的繁荣局面,也成立了校社团联合会对各社团进行统一的管理,已然使得高校社团成为大学必不可少的组织。但新生缺乏对社团的理解,在选择社团时具有盲目性。有些同学不加入任何社团,导致课余时间空虚无聊。还有些同学加入社团后不久便失去了兴趣,选择中途退社。上述这一系列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当下“以人为本”的社团改革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
  
  2.2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联系。
  
  虽然团队精神是社团之魂,具有共建目标和发扬个性的特点,但是团队精神只是高校社团的核心组成要素之一,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学生社团的成长密不可分,高校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智商、情商的多维度培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大学生优秀社团文化建成的重要体现。高校社团作为学生按照共同目标和个人爱好协同建立的群众性组织,能够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社团的育人机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发挥团队效能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育成学生的团队精神。马卡连柯曾说:“集体是最好的老师。”社团文化作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一旦被社团成员创造,就会成为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社团生活中,学生需要接受并按照从社团的规章制度进行社团实践活动,保证社团的有序运行;并且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接受社团间的协调配合,分工协作,自觉承担建设社团文化的责任。在社团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逐渐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社团的认同感,并在不知不觉中打磨并强大了内心,从而使得大学生具备了个体的团队精神素养。
  
  虽然学生社团中的学生专业背景各异,但是由于拥有共同的团队目标和兴趣爱好,共同协作,彼此信任,拥有外部支持等,学生们对集体有着较强的归属感,与社团成员容易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融洽而信任的关系,因而更有利于培养高效的团队精神。
  
  3 发挥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3.1 高校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双能”培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改进大学生社团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前,大学生在师生交往、参与班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团队精神的缺失,因而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成了高校教育的职责,在社团文化建设和学生自我培养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发挥社团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引领作用,任重而道远。
  
  3.1.1 发挥个性优势,增强集体意识。
  
  在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背景下,团队日渐成为了建设和发展的动力。虽然每个人在这个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具备的能力也参差有别,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不能忽视自己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加入适合的部门,提升相关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协作完成社团工作,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社团初定的目标导向,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出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配合团体协调完成任务,具有团队精神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首先要把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列入团队目标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要通过舆论宣传,让学生们树立团队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在高校社团的视域下努力探求推进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3.1.2 加强社团建设,完善人际关系。
  
  团队精神是成年人进入社会的必要品质之一,也是团队成员以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为基础的特殊情感。从实践看,学生社团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表现。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努力完善高校社团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社团活动正常开展的规范化制度,如奖惩制度、监管机制、安全保障制度、社团经费保障制度等,利用公正合理的社团管理机制培养大学生的民主公正意识,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拥有体验参与管理和承担职责的机会。另一方面是社团要树立“立足实践,面向社会”的方针。通过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探索,让社团成员明确了社团的前进方向,以社团一分子的角色服从并服务于社团发展,锻炼个人的能力,发扬自身的特长,在实践中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3.1.3 强调合作学习,认清合作关系。
  
  大学团队精神强调合作。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做到协同一致,各部分的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合作化学习以探究课堂教学中的以目标谋划为导向,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全员互动参与为前进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展开。所以,社团中合作化学习的载体就是团队。
  
  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中,也可以借鉴合作化学习的理念,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将团队的难题“化整为零”,每个队员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建立“互助小组”,在帮助团队解决棘手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学习竞争的“双赢”甚至“多赢”.这种合作化学习的方式对于当下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而言更有意义,由于独生子女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自我意识过强,更缺乏团队的协作精神。如此,不仅能解决团队难题,而且实现了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与强化,可谓一举两得。
  
原文出处:谢文君. 社团在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2:135-137.
相关标签:团队精神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