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硕士论文

新时代我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特点研究

来源:北京印刷学院 作者:刘畅
发布于:2020-08-28 共19185字
  摘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梳理,指出 21 世纪中国科幻迎来大发展,探讨科幻小说三个方面的出版价值,即大众传播价值、产业经济价值和文学理论价值,随后对相关文献分类整理,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对 21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出版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国科幻出版规模爆发式增长的 2012 年为时间界限,分为两段,分别从《全国总书目》和开卷畅销书排行榜中获取数据,总结国内科幻小说出版市场在不同时段内的特征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具有:规模有限,引进版权的数量大于原创作品数量,本土原创造血不足,出版社引进版权的意愿增强,成人科幻与少儿科幻互动发展,丛书系列出版受到重视等整体特点。2012 年以后,科幻小说登上开卷畅销榜,从中可以观察出受众市场对科幻小说的接受情况:大众对原创科幻作品的接受程度很高,刘慈欣和《三体》连续多年上榜,部分主流文学界的作家尝试科幻类型文学的创作也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互联网时代中的读者对趣味性强的短篇科幻故事更有兴趣;对引进版权的科幻作品,中国读者更青睐于购买和阅读西方经典科幻小说,在所有在榜的引进版外国科幻新作中,美国作家的作品所占比例最大;此外,畅销作品的科幻出版模式主要有杂志社或民营图书公司与传统出版社联动出版、传统出版社单独出版这两种,各出版机构都重视对科幻作品的营销;从畅销榜中可知,大众对科幻作品的接受依然以高文本质量和轻巧的设计形态为主,对本土原创科幻内容显现出熟悉感和认同感,对西方科幻则持有文化好奇。
 
  总结 21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的特点及趋势,即为,出版规模尚小,文本创作有以刘慈欣为引领的硬科幻风格,同时也存在大片蓝海有待开发,数字化的科幻出版平台正在为当下的科幻发展带来新机遇,科幻产业的链条也在逐步完善,随后对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进行 SWOT 分析。文末对 21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的发展提出建议,首先要把握“泛科幻”的发展趋势,其次要从选题策划、规模化出版、营销方式创新科幻小说出版策略,最后要立足科幻产业的发展,以激发原创活力、打造数字化出版平台、全版权开发科幻文本、出台政策支持为途径,凝心聚力提升科幻小说出版的影响力。
 
  关键词:科幻小说;出版;现状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c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ocomb,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21st century China science for development, evaluate thepublishing value of science fi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e.,  mass communication, theindustrial economic value and value of literary theory, then sort of relevant literature,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above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hinese fi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China's science fictionpublished scale explosive growth in 2012 as the time limi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respectively from the national total amount and open book best-seller list to get the data,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i-fi publishing marke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 andcomparison analysis, found that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published market is: The scaleis  limited,  the  number  of  imported  Copyrights  is  larger  than  the  number  of  originalworks, and the number of original works is less, the publishing house is more willing tointroduce Copyrights,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adult science fiction and childrenscience fiction, series publishing is valued. After 2012, science fiction on open bookseller list, we can observe the audience market situation to acceptance of science fiction:
 
  the public acceptance of original science fiction is very high, Liu and the "three body"for  many  years  on  the  bestsellers,  part  of  the  mainstream  writers  try  to  type  in  theliterary world literature creation also achieved good sales performance, readers in theInternet  era  of  interesting  short  more  interested  in  science  fiction  stories;  Chinesereaders  are  more  likely  to  buy  and  read  western  classic  sci-fi  works  with  importedcopyright. Among all the newly imported foreign sci-fi works on the list, the works ofAmerican  writers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addition,  the  science  fictionpublishing modes of popular works mainly include the joint publishing of magazines orprivate book companies with traditional publishing houses, and the separate publishingof  traditional  publishing  houses.  From  the  best-selling  lis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public's acceptance of science fiction works is still dominated by high text quality andlightweight design forms. They show a sense of familiarity and identity with originallocal science fiction content, while they hold cultural curiosity towards western sciencefiction.
 
  Summary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fiction publishing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namely, publishing are small in size, text hard science fiction style with Liu asthe leading style, there is also a great play space at the same time, the digital publishingplatform  is  science  fi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fictionpublished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science industry chain are also gradually improve,then a SWOT analysis for China's science fiction publishing market.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are put forwar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iencefiction publishing market, the first thing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eneralizedscience  fiction",  second  from  the  selected  topic  planning,  large-scale  publishing,marketing science fiction novels published in the form of innovation, finally, based 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industry,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original  vitality,creating digital publishing platform,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copyright science text,policy support, as the way, coagulation hearts meet force to increase the heft of sciencefiction published.
 
  KEYWORDS:Science fiction;Publishing;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目录
 
  摘要 ................................................................................................................................ III
 
  ABSTRACT .................................................................................................................... IV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1.1   科幻小说的发展及现状 ...................................................................................... 1
 
  1.1.2   科幻小说的出版价值 .......................................................................................... 6
 
  1.2   相关概念界定 .......................................................................................................... 7
 
  1.2.1   中国学界对科幻小说概念界定的尝试 .............................................................. 7
 
  1.2.2   本文中出版范围、时间、地域的界定 .............................................................. 8
 
  1.3   研究综述 .................................................................................................................. 9
 
  1.3.1   科幻文学理论及发展历史的相关研究 .............................................................. 9
 
  1.3.2   科幻作者和作品的相关研究 ............................................................................ 11
 
  1.3.3   科幻出版传播的相关研究 ................................................................................ 13
 
  1.3.4   科幻产业的相关研究 ........................................................................................ 17
 
  1.4   研究目的 ................................................................................................................ 17
 
  1.5   研究方法 ................................................................................................................ 17
 
  2   21 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现状分析 ............................................................. 19
 
  2.1   2012 年以前中国科幻小说出版情况分析 ........................................................... 19
 
  2.1.1   出版规模有限,引进版科幻作品数量大于原创科幻 .................................... 19
 
  2.1.2   成人科幻与少儿科幻出版的互动发展 ............................................................ 25
 
  2.1.3   丛书品牌的打造受到出版者的重视 ................................................................ 27
 
  2.2   2012 年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情况分析 ........................................................... 28
 
  2.2.1   开卷畅销榜中原创科幻在榜情况分析 ............................................................ 29
 
  2.2.2   开卷畅销榜中引进版科幻在榜情况分析 ........................................................ 31
 
  2.2.3   开卷畅销榜中出版机构在榜情况分析 ............................................................ 33
 
  2.2.4   从开卷畅销榜看大众市场对科幻小说的接受情况 ........................................ 34
 
  3   21 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特点及趋势 ................................................. 36
 
  3.1   中国科幻小说出版规模小,科幻市场尚未迎来黄金时代 ................................ 36
 
  3.2   中国原创科幻作品特点分析 ................................................................................ 37
 
  3.2.1   选题策划依据流行的社会思潮 ........................................................................ 38
 
  3.2.2   创作趋势有潮流,也有蓝海 ............................................................................ 38
 
  3.3   中国科幻数字出版平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38
 
  3.3.1   培养优秀的科幻创作队伍 ................................................................................ 38
 
  3.3.2   建立与读者的互动机制 .................................................................................... 39
 
  3.4   中国科幻出版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 40
 
  3.4.1   科幻小说出版形态转移 .................................................................................... 40
 
  3.4.2   科幻小说 IP 改编风潮正劲 ............................................................................... 41
 
  3.4.3   科幻影视同期书成为热点 ................................................................................ 41
 
  3.4.4   科幻奖项设置有待多元化 ................................................................................ 42
 
  3.5   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 SWOT 分析 ................................................................... 42
 
  4   21 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的发展建议 ................................................. 45
 
  4.1   把握“泛科幻”的发展趋势 ..................................................................................... 45
 
  4.2   科幻小说出版创新策略 ........................................................................................ 46
 
  4.2.1   选题策划要充分重视原创科幻作品 ................................................................ 46
 
  4.2.2   规模化出版打造品牌、创造收益 .................................................................... 46
 
  4.2.3   借力意见领袖和生产性受众全方位营销 ........................................................ 46
 
  4.3   立足产业扩大科幻小说出版影响力 .................................................................... 47
 
  4.3.1   激发原创科幻活力,填补创作蓝海 ................................................................ 48
 
  4.3.2   打造聚合型数字化科幻出版平台 .................................................................... 49
 
  4.3.3   全版权开发拓展科幻文本附加值 .................................................................... 49
 
  4.3.4   宏观政策支持科幻出版发展 ............................................................................ 50
 
  5   结论 .......................................................................................................................... 51
 
  参考文献 ........................................................................................................................ 53
 
  附录  A ............................................................................................................................ 55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6
 
  独创性声明 .................................................................................................................... 67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 6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幻小说的发展及现状 
 
  现代科幻小说起源于英国,19 世纪初期,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与文学的进一步成熟,近代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诞生于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W.Shelley,1797-1851)之手,于 1818 年出版。同时期的美国科幻小说以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为主要奠基人,也在产生和发展之中。在 20世纪 20-30 年代,美国街头出现了一种“十美分丛书”,内容多为半人半妖、英雄救美等庸俗科幻故事,虽然非常走俏,但为科幻文学的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直至美国科幻作家兼编辑雨果·根斯巴克和约翰·W.坎贝尔两人分别创办了影响力巨大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和《惊骇科幻小说》,将科幻文学推向创作和出版的高潮,才迎来了科幻文学初步的大繁荣。
 
  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轨迹清晰:19 世纪以乌托邦小说为主,20 世纪 30 年代的反乌托邦小说,20 世纪 40 年代的太空歌剧,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浪潮,20世纪 80 年代的赛博朋克。科幻理论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认为,20 世纪整个 30-60 年代,属于英文科幻的黄金时代。[1]
 
  (1)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 。
 
  1)  清末民初中国科幻小说的肇始与发展 
 
  科幻小说这一门类是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门户之后,由外国传教士引入的。1891 年是科幻类型小说引进中国的元年,这一年的 11 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了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科幻小说《回顾:公元2000-1887》,中文译名《回头看纪略》,由《万国公报》第 35 册开始连载,到 1892年 3 月,《万国公报》第 39 册连载完毕。[2]晚清时局破败、国运衰颓,有识之士期望改变中国社会封建落后的状况,大量引入西方科学技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逐渐产生现代科学,科幻小说有了在中国扎根生长的土壤。晚清时期的中国文化先行者,包括梁启超、鲁迅等人在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翻译的科幻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西方科幻的日文转译或者日本小说的直接翻译。科幻文学的引入虽然没能直接帮助那时的知识分子们实现主张用科学改造国民性的夙愿,但极大丰富了当时小说文化的内容和文学形式,启发了中国早期的科幻写作。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作品,根据叶永烈的观点,是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 说 》, 连 载 于 《 绣 像 小 说 》, 从 第 二 十 一 期 开 始 , 到 第 四 十 二 期 中 止(1904.3-1905.11),全篇共 35 回,约 13 万字,但该小说后期停载,是部未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受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气球上的星期五》影响较多,但采用了章回小说的形式,完成科幻小说的创作内核。于润琦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科幻小说是东海觉我的《新法螺先生谭》,该部小说属于 1905 年 6 月(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小说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书中的第三篇科幻小说,前两篇《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皆为转自日文译本的译作,原着为德文;这第三篇非译作,而标以“昭文东海觉我戏撰”。《新法螺先生谭》虽然比《月球殖民地小说》晚出现一年,但却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晚清既是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肇始时期,也是繁荣时期。这与当时大量的文艺报刊,《新小说》《小说林》《小说月报》《绣像小说》《礼拜六》《小说世界》《小说时报》等,较多地刊行科学小说有关;在单行本的发行方面,上海小说林社、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广智书局、文明书局等都是科学小说发行的重要力量。
 
  晚清时期的科幻小说受时代的影响,被知识分子们寄予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使命,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和功利性,创作内容多为以乌托邦式的幻想影射和抨击现实,代表作品有《新石头记》《乌托邦游记》;作者们在启蒙时期的急进心态,导致当时作品的语言中西杂糅,科学名词生搬硬套,很多创作构想缺乏科学依据,断章取义、盲目引用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的西方科学文明,这些都决定了晚清的科幻小说整体较低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但不可否认其具有探索价值和先驱精神,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思想变动和对先进文明的强烈向往。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建立,内忧外患的动乱局势使人们耽溺于颓废趣味,“鸳鸯蝴蝶派”小说大为兴盛,科幻文学的发展暂时搁置。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潮将文学创作的消遣享乐之风驱散,“科学主义”思想在各个领域的漫延为中国的科学文艺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科学文艺创作的环境成熟,伊林和法布尔的科学文艺作品被译介入中国,1932年,中国现代文豪、中国科幻原生代社会型科幻小说“恶托邦”流派的旗手老舍,创作了以旧中国为背景的长篇科幻小说《猫城记》,是一部具有世界水准的小说。1934年《太白》半月刊创刊,设置了“科学小品”专栏,自此掀起一阵“科学小品”的创作风潮,该时期出现的科幻作家、编辑代表顾均正,于 1939 年创作了《和平的梦》《伦敦奇疫》《在北极底下》3 篇科幻小说,发表于他主编的《科学趣味》上,次年 9 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全书 5 万余字,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但是 1945 年的国共内战使此时科幻小说的复苏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在战火中。
 
  据统计,科幻小说在晚清时期的原创作品有 42 部(篇),译作 73 部(篇),到民国时期虽没有具体数字,但比晚清更多。此时段出现的科幻作家和科幻翻译家有 30 余人。[2]
 
  2)  建国后中国科幻小说的进步与衰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以科普化为中心,在 1949 年到 1966年间,迎来了特色化的发展阶段,苏联科幻文学大量引进,受苏联科幻界推崇凡尔纳的影响,中国青年出版社在 1957-1962 年间翻译并出版了《凡尔纳全集》;1954年暑期,《中国少年报》刊发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此后中国原创科幻小说屡见报端,诸多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深受读者欢迎,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如郑文光、肖建亨、迟叔昌、童恩正等,成为新中国科幻发展的奠基人。
 
  1977 年到 1979 年,科幻小说依然延续了科普功能为主的发展观念,1978 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第一次就印了 150 万册,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同时期的作家宋宜昌、郝应其、郑渊洁、徐唯果等都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仅以科普为目的的创作,长此以往会束缚科幻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折损科幻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为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科幻作家们坚决扞卫创作者的自由。
 
  1979-1984 年间,英美科幻作品和理论进入中国,西方科幻小说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对中国科幻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出现一些模仿西方科幻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内容、题材、创作手法和理念方面都有了充实和拓展,同时受到很多正统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新港》《钟山》等的欢迎。而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创作目的的传统中国科幻作品也在发展,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雪山魔笛》,叶永烈的《飞向冥王星的人》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1979 年,国家政策要求每个省的科学技术协会都要出版一份科普刊物,四川的《科学文艺》、天津的《智慧树》、北京的《科幻海洋》、黑龙江的《科学时代》和《科幻小说报》均在这时应运而生,并被称为中国科幻的“四刊一报”。[3]科幻期刊在科普读物时代里生存,独特的办刊风格是顺应时代环境的产物。
 
  科幻作家们普遍认为,科幻文学的创作不能承载过分具体的、解决实用工程技术知识的普及任务,而应面临如何利用科学幻想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任务。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不以科普为中心的观点,引发了社会中关于科幻作品“姓科姓文”的广泛争论,批评者们认为,传统科幻小说部分内容背离科学事实,是“伪科学”,而新兴的科幻作品,失去科学内容,是“灵魂出窍”,不能成为科学文艺。从 1983年开始,批评者们将科幻文学列入“精神污染”中,关于科幻文学属性的争论升级成了政治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的科幻创作和出版在中国迅速衰败,科幻期刊相继停刊,普通杂志社和出版社也不再刊发、出版科幻作品。
 
  3)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逐渐走向成熟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中国科幻文学再度复苏,1999 年科幻丛书出版数量达 97 册,超过了辉煌的 80 年代的最高峰,经典科幻作品通过再版和重印继续发挥着影响力,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中国科普佳作精选”、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宝葫芦丛书”都收录了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等科幻名家精品。[4]
 
  《科幻世界》在中国科幻的低潮时期坚持推动科幻发展,一度成为中国科幻作品发表的主要阵地,为提升中国科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科幻世界》的前身是创刊于 1979 年的《科幻文艺》,正式更名在 1991 年,经历了四十年期刊市场的曲折变迁,通过精准的“小众化”市场定位,培育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办刊理念的同时,坚守文化价值,既刊发中国科幻佳作,也译介外国科幻作品,还将网络上风格前卫的科幻作品刊登介绍。1991 年、1997 年《科幻世界》杂志社作为承办者,与中国科协和四川省科协共同召开了两次世界科幻大会,为中国科幻的发展造势,构筑了中国科幻与世界科幻沟通的重要渠道。《科幻世界》长期组织征文、征画大赛,自 1986 年设立银河奖,如今银河奖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民间科幻奖项,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最好的鼓励和记录。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科幻新生代的十二大顶梁柱,包括王晋康、刘慈欣、何夕和韩松,四人被并称为科幻界的“四大天王”。王晋康提出了“核心科幻”理论,主张科幻小说是文学而非科普文,且应该以一个好的科幻构思为一篇科幻小说的核。“核心科幻”流派注重科幻构思,但也接纳科幻文学的多元类型,使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型科幻有了很大发展,推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更加成熟。此外还有 500余名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表过科幻小说的作者。1991 年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课程,标志着新时期中国科幻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开始。
 
  4)  21 世纪迎来中国科幻的大发展
 
  2000 年,《科幻世界》杂志的年订单 38 万份,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2003 年《科幻世界》杂志社在主编姚海军的主持下,启动“视野工程”,《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陆续出版,其中《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已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套科幻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则推出了钱莉芳的《天意》、刘慈欣的《三体》系列等畅销科幻作品,将中国科幻出版从杂志时代推向畅销书时代。2007 年 8 月,第十八届银河奖举办,“中国科幻银河奖”正式更名为“银河奖”,并增设了长篇奇幻小说奖、中短篇奇幻小说奖和科幻美术奖。
 
  2010 年 8 月 8 日,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举办的首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成都举办,此后,还有很多以培养新人为目的官办、民办的科幻奖项设立,这使中国科幻除了银河奖之外,还有更多科幻作品和作家的奖励机制,持续掀起中国科幻的热潮。科幻发表阵地持续扩大,除《科幻世界》《新科幻》与四川人民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发表科幻作品的老阵地以外,还有知名老牌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收获》《十月》以及新刊物《文艺风赏》《超好看》《科幻 Cube》《最幻想》《科学画报》等杂志期刊,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希望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湖北少儿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等传统出版社相继发表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图书。
 
  当下中国科幻小说在内容创作方面展示出了比以往时候更加深邃的思考,以及对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改变的焦虑不安。无论是在晚清的肇始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兴时期,科幻小说中表达的对科技的态度或是寄予救国救民的期望,或是承担普及知识的使命,即便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时有了人类本位的意识觉醒,但依然信任科技能够成为一种向往高级文明的指引,还能将低级愚昧的人类社会摆渡到彼岸。[5]这种畅想在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人的作品中被打破,他们并不相信全然科技至上的社会就是完美的结果。科技的发展与变革源自人类探索的本能,对本能的无限依顺,也可能导致毁灭。
 
  科幻作者们科学观的转变,使科幻小说创作的思维也随之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读者对中国科幻的态度。此前科幻小说市场总流行某部科幻作品成功预言了当今科技发展的传奇,若以验证性预言的角度评价科幻作品的成功与否,显然是有些偏颇的。刘慈欣曾讲过一种观点,科幻小说就像是将未来的可能性做出排列组合,列举的数量之多,总会有一种契合了未来的真实走向。所以如今的科幻小说作家更注重叙事的技巧,更回归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门类该有的故事性和吸引力,对市场反馈和读者交流的重视,也使科幻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
 
  在作品的构思方面,科技仅作为素材,为小说架构服务,而使科幻小说真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是思想内核,它提供一种具有警醒和启示作用的精神价值和思考向度,并不依靠物质来验明正身;它并不以预测发展规律为目的,而是揭示人类社会中的隐忧,以及提供面对可能性悲剧的态度参考。当下中国科幻小说在逐渐淡化功能性,聚焦思想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具有明显的泛化和分化的趋势,类型文学之间的跨界延伸、融合创新也成为流行趋势,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的其中之一,与悬疑、推理、言情、冒险等题材的融合,将会使科幻小说较之过去有更为宏阔的视野和宽泛的内涵。在 IP 概念盛行的当下,许多中国原创科幻作品受到资本的推动,正在被改编摄制成国产科幻大片、影视连续剧、动漫游戏作品等。2019 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斩获 47 亿票房收入,在六月的上海电影节,科幻题材的《上海堡垒》《被光抓走的人》《末日拯救》等悉数亮相,科幻似乎已经摆脱冷门题材,升级成为爆款。
 
  1.1.2   科幻小说的出版价值 
 
  (1)  大众传播价值 
 
  21 世纪科幻小说出版规模的增长和受众群体的扩张,增加了大众对科幻小说出版的关注度,《三体》在海内外的成功传播与接受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的新兴重燃大众对本土科幻的希望。科幻内容的传播媒介经历由纸媒到网络的转变,其文本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营销渠道与方式、受众群体构成等均发生变化,所引起的传播效果显着提升,科幻文艺正在形成以文学为主导,逐渐向电影、动漫、游戏、主题乐园、文创周边等领域发展的潮流,科幻小说在以分众化、娱乐化的形式实现跨媒体传播过程中,对大众影响力的提升。
 
  (2)  产业经济价值 
 
  科幻小说的图书出版属于市场行为,能够为出版社带来经济效益,中国的科幻小说出版市场正在逐渐扩大,出版科幻作品的机构越来越多,期刊作为科幻文学出版发行的主要媒体依然保持旺盛的出版力;网络出版平台作为原创科幻发表的新阵地,为科幻文学的创作方式、行文风格、出版及盈利模式都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平台方和作者均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活跃了科幻创作力量。丰富的文本内容作为科幻动漫、影视、游戏等制作的脚本,为下游产业提供支持,全产业的开发促进科技、经济、文化的跨界合作交流,整合文化创意、旅游、制造、园区建设等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完备的科幻产业形态。知识产权经营可以形成巨大的科幻衍生产品体系,创造产业经济增长点,增加原创作品附加值,实现较长期的收益增益。
 
  (3)  文学理论价值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兼具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探索精神。科幻作者在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畅想和反思中,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故而在将科技元素和科学体系的语言表达融入进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出独特的科幻创意和创新,基于科学技术的创作文本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世界性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观念得以流通。科幻作品在人文关怀方面,向未来寻求寄托,向现实关照缺憾,在立足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关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类文明的走向,道德规则的变异,审美意趣的转化等。科幻文学对科学与人文价值关系提出思考,为文学理论的拓展和创新创造机会。
 
  科幻小说逐渐走向通俗的趋势,伴随其中的变化是与言情、侦探、推理等其他类型的多元融合,即在作品创作形式方面的创新而形成的“泛科幻”文本,目的是为小说增强故事性、趣味性,突破传统科幻小众化的僵局,向更广泛的文学类型中探寻灵感,提高本土原创科幻的质量。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国学界对科幻小说概念界定的尝试 
 
  科幻小说一直处于不断被描述,却难以被定义的处境。吴岩认为,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对科幻的思考都有一个从创作者、阅读者、编辑者逐渐向学术研究者的过渡,虽然来自创作者、阅读者和编辑者的观点很多都慧心独具,但由于这些定义者没有基于统一的研究方法和严格的文学训练,这些观点也无法成为学术积累;加之此前的科幻文学定义通常是在已有的创作空间内寻找一种概括性,这种根据已有现象而界定概念的逆向逻辑,是一种“被动的寻找”,给定义者造成的困扰是:几乎所有的定义都可以找到例外。
 
  中国自晚清时期,小说家们对“Science Fiction”一词的定义模糊,界定不严谨,“科学小说”和“科幻小说”不加区分,又常常和“哲理小说”“政治小说”分类杂糅。
 
  吴岩在《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中收录整理了国内科幻定义的举例,叶永烈认为“‘科学幻想小说’与‘科学小说’‘幻想小说’是不同的,只有同时具有‘科学’‘幻想’‘小说’三要素,才成其为科学幻想小说。”杜渐认为“科学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小说是可以按其题材内容来分类的,科学小说也是这种分类中的一种小说,由于科学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所以叫科学小说。”此时期对科幻小说概念的界定还停留在区别、要素、分类等基础的手段,虽然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有较快的提升,但学术研究的积累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科幻文学的认识较西方还有差距。中国学者黄禄善、刘培骧于 1997 年在《英美通俗小说概述中》提出“科学小说是在 19 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根据科学上的某些新发现、新成果以及在这些基础上所预见的,用想象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发现与成果去完成某些奇迹,描写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科学真实性并且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这一定义具有明显的科学至上的思想,带有典型的中国历史色彩。[1]
 
  上述定义的举例大都肯定了科幻小说是文学的分支,属于小说的一种特定类型。定义的角度均是从内容主题、叙事方式、作用影响等方面寻找已知科幻作品样本的共同点,多会关照“科学”“技术”“人类”“真实与虚构”“过去、现实与未来”等关键词,但都不够全面完整。
 
  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首先来自于科幻小说内容的广泛:如果说“科学”是科幻小说被认定的必要元素,那“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宽泛而多变的概念,定义什么是科学就是十分具有争议的命题,这使科幻小说存在的源起就充满复杂性;当这一概念再与人类、社会、时空、虚构等发生关联时,如何呈现表达科学要素,如何分配科学和其他元素的比重,其他元素的与之关联是否会影响科学性,当科学范畴发生变化时怎样重新界定,这些都是导致科幻小说的定义困难的问题。
 
  其次,叙事方式的反复变更同样导致科幻小说的概念界定模糊,最早发源于欧洲的现代西方科幻小说,在凡尔纳和威尔斯时代里,注重文本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后来传入美国,科幻小说增强了故事性和情节的渲染,逐渐转向通俗化,到了西方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明显突出科学技术的中心地位和绝对影响力,而在随后的新浪潮时期,社会化科幻小说转而增强哲理性,主要写对社会的反思和人性的揭示。中国的科幻小说也经历了从以科普为目的的创作,到依附儿童文学发展的儿童科幻,再到当代科幻的包罗万象。为突出不同的主题,科幻小说在每个时代里有不同的叙事方式,很难从如此多样的叙事方式中找到统一的概括性定义。
 
  究其根本,科幻小说的广泛和多变来源于文化环境。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门类,其发展演变不免受到时代背景、政治政策等复杂因素的影响。科幻小说在跨地域、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被迫转译和重新解码,在与新的文化土壤适应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在西方,科幻小说作为科普的功能,从未被正式提出和被大众接受过,而在中国,这种科普功能从科幻小说被引进开始,就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才有改观。政府的干预直接影响科幻小说的存续状态,创作目的不单一性也增加了定义的难度。
 
  吴岩教授以现代性为主要理论资源,采用文化定义的方式,将科幻定义为现代性相关的文学,“科幻是在现代性中发生、在现代化过程中成长的一种文类,它是现代化过程的描述者,同时也是现代化过程的参与者”。[1]这种定义的好处是,现代性已经进入社会学和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理论资源研究科幻,并为直接与主流文学对话提供了便利条件,分析现代性含义在科幻文学中的表现甚至冲突,将会给文学研究开创新的场域。
 
  1.2.2   本文中出版范围、时间、地域的界定 
 
  本文以中国传统科幻小说实体出版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基于科幻产业发展的角度,也探讨数字化对未来科幻小说出版所产生的可能性影响和作用。
 
  研究时间跨度为 21 世纪初至今,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在这一时间段内的表现及特点。以 2012 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时间段,2012 年是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市场爆发的一年,出版规模急剧增长,作品质量极大提升,且至今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较 2012 年以前的科幻小说出版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提升。研究地域以中国大陆科幻市场为主体范围,相关数据统计较为完善,风格特点较为突出。
 
  1.3   研究综述 
 
  在知网中以主题检索输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可得文献条目 92 条,文献的资源类型中,数量最多的硕士论文共 55 篇,占比 60%,其次期刊文献占 32%,博士论文仅 6 篇,占比不足 1%。有关该主题的学术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增加。有关这一主题研究的学科分布,按比重从高到低排列,位列前四的是: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出版、文艺理论。根据高频相关词的统计,发现这些文献较多地涉及科幻小说的译介、创作、和出版现状三个方面,更详细地探析该主题的关键词,发现这些研究热衷于聚焦“刘慈欣”“《三体》系列作品”“新生代”“科幻杂志”“雨果奖”等细分主题。
 
  1.3.1   科幻文学理论及发展历史的相关研究
 
  王洁中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在摆脱苏联科幻文艺理论体系的影响后,逐渐形成三种走向,一是  “向世界话语靠拢的科幻文学”,主题严肃、立意深远又具有思辨色彩,摆脱了幼儿科普读物的定位,与西方的科幻理论成功对接;二是“留驻在儿童文学阵地的少儿科幻,继承并革新着少儿科幻的文学样态”;三是“将科幻元素作为辅助情节的工具”的泛科幻作品,代表作例如倪匡创作的卫斯理系列武侠风格的科幻小说,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会壮大“泛科幻文学”的队伍。[6]
 
  当代着名科幻作家韩松提出诸多科幻文学在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处境和思考,从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寻找科幻文学与社会、科技等现实问题的呼应。作者在何夕的《异域》中思考,“技术创新如果不配合文化的变革,是没有出路的。加速赶超和飞快崛起中含有巨大的两难及不确定性”。在全球化带来巨大变革中,如何处理权利与资本的关系,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人类的情感安置等都是值得科幻文学思考的命题;他关注到,“新时期中国科幻更多地关注了个体经验,特别是有着作者自身烙印的小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在虚构世界中的生活细节”。因此更多科幻作品创造“悲剧英雄”的形象;虽然当下的中国科幻所体现出的对现实和未来的批判性,长期被曲解的定位和不被鼓励的处境,都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但在面对时代,“科幻仍作出了真诚的思考和回应,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并塑造了一批感人而特异的文学形象,在年轻人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共鸣”。[7]刘俐俐对科幻小说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定位,科幻小说在疏离与认知理论中的文学价值的下沉,科幻小说的功能演变、价值贮存,及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都基于发展历史,提出个人观点,最终认为,对科幻小说的理论探讨与思考,能够为文学理论创新提供机遇。[8]张朔《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研究刍议》、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戴耘《科幻小说的定义》、吴岩《论科幻小说的概念》《科幻文学的中国阐释》均是基于目前的科幻研究,对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科幻小说的相关概念尝试界定,还对中国当下科幻文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个人的建议。
 
  吴岩的《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以多元的视角和方法进行科幻文学研究,并提供充分详实的案例和丰富的理论参考,为中国科幻文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首先归纳列举古今中外的科幻概念和理论,并从内容分类学的角度和种属分类学的角度探讨科幻文学具有多种可能的定义方式,还分别在诗学视野和现代性视野中探析学术研究中的科幻定义。随后,作者详细研究了科幻小说的题材分类,最后援引叙事学原理,对科幻作品从叙事、人物、结构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二编研究各语种的科幻发展历史,详细记述了以英美为主的英文科幻文学和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家和作品,并明确时代划分;除中英文之外,还列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及部分小语种的科幻发展,这是对世界科幻文学进行视野开阔、包容客观的追根溯源、发展梳理和反思总结,从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与变迁中,发掘科幻文学的属性特点。第三编着力于教学科研,第一章以理论结合应用实例的方式,列举出八种科幻批评方法,第二章从科幻教学的设计和教师体验两方面,对国内外科幻课程进行概述,第三章列举诸多国外科幻研究的网站资源。整部专着内容充实、条分缕析、兼容并蓄。

图 2-1 2004-2013 年全国科幻小说出版数量统计图 

表 2-1  全国总书目 2004-2013 年中国原创科幻中的长篇和中短篇集数量统计表 




图 2-2 2004-2013 年全国成人科幻与儿童科幻出版数量统计图 



图 2-3 2005-2013 年全国科幻丛书出版数量统计图 

表 2-3  开卷畅销榜引进的科幻新作排行榜统计表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5   结论 
 
  目前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的市场规模尚小,本土原创科幻创作人数少,没有形成完善的作者梯队,作品总体数量少、基础水平偏低,没有明显的风格流派,急需有关出版各方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化科幻出版平台,为人才培养、作品发表、版权开发、读者互动、粉丝运营、信息反馈和交流等创造安全、高效、便捷的环境,建立健全的版权交易制度和版权保护机制,吸引和鼓励更多作者投入到科幻小说创作中。
 
  在科幻创作内容方面,要把握“泛科幻”的趋势,关注文本的故事性、趣味性,既扩大受众的范围,又使科幻文学融合创新,增强版权开发潜质,为全产业链条发展打好基础。
 
  科幻出版、动漫、影视、游戏、主题乐园等共同构成极具发展潜力、前景光明的产业集群,在美、日等国,完整的科幻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强势的科幻文化输出。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科幻小说出版正从期刊杂志转移向畅销书,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向网络科幻文学转移的趋势;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虽然还在初步尝试的阶段,但风头正劲,《流浪地球》的高票房成绩给予业界以信心;在国产科幻动漫、游戏、主题乐园、衍生周边等产业环节,仍需要积极开发和运作,相信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资本的流入,平台渠道的沟通,以及科幻人的敬业坚守、无私奉献,中国科幻产业会联动发展、欣欣向荣,下游产业的兴旺发达也会反哺科幻文学创作,激发原创科幻活力。
 
  未来对科幻小说出版的发展建议包括:出版者要把握“泛科幻”文本创作趋势,在科幻 IP 产业链开发的过程中,可适当将实体书出版环节后置,在产业链中选取市场接纳度最高的一环首先推向市场。出版社可通过规模化出版,达到降低风险以获得集群效应的目的,即增加科幻图书出版部数,控制每部作品的制作成本和印量,给予更多作品畅销的机会,同时降低出版科幻图书的平均成本;在出版丛书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风格、水平的统一,打造更多风格化的科幻丛书品牌。有关各方应积极打造以内容为核心,服务用户生产性消费行为,面向产业链宣传营销,具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广泛影响力的资源聚合型科幻数字出版平台。出版方可以利用网络出版平台增强读者互动,建立并维护科幻粉丝的虚拟社区,形成价值认同和圈层文化自信,监测用户行为,将作品接受和选择流行的权利交给受众。由于中国科幻读者群体具有精英化的特点,科幻出版宣传方应给轴心群体以更多的意见表达机会,借力意见领袖的传播力量来拓展科幻文学的影响范围。
 
  学界应增加对除刘慈欣和《三体》以外的其他科幻作家及其作品的关注和挖掘,增强中国科幻的文艺理论建设,加强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系统性研究,以提升研究的规模和层次。扩展科幻文学的研究视角,细分中国科幻发展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形态、文化状貌、流行思潮等方面,归纳总结影响文本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记录整理重要人物及作品,丰富研究样本。
 
  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出版研究要加强和科幻产业发展趋势的关联,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利弊,以提高科幻产业影响力为根本目的,结合最新的政策导向、文化环境、经济趋势、科技进步等,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未来将会对数字平台上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品、出版流程及其 IP 衍生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增加对中西方科幻出版和科幻产业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岩.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M].重庆出版社:重庆,2008:4-27.
  [2]董仁威.中国百年科幻史话[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7:2-49.
  [3]李姗.中国当代科幻期刊出版传播特色与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9.
  [4]于启宏.中国当代科幻论[A]. .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当代文坛编辑部,2012:4.
  [5]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J].学术月刊,2015,47(04):128-134.
  [6]王洁.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三大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7):99-105.
  [7]韩松.当下中国科幻的现实焦虑[J].南方文坛,2010(6):28-30.
  [8]刘俐俐.科幻小说:文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机遇[N].社会科学报,2016-10-13(5).
  [9]武田雅哉,林久之.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17:1.
  [10]张凡.刘慈欣的宇宙诗学[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2-15(5).
  [11]董仁威,高彪泷.中国科幻作家群体断代初探[J].科普研究,2017,12(2):69-80+109.
  [12]李松睿.走出人文主义的执念--谈中国当代科幻文学[J].当代作家论,2019(1):62-65.
  [13]吴岩.科幻文学论纲[M].重庆出版社:重庆,2011:158-221.
  [14]李卫东.科幻之路:越来越沉重[J].出版参考,2012(25):38-39.
  [15]罗思.“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J].新闻研究刊,2017,8(6):233-234.
  [16]成全.科幻出版 4 大发展趋势[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05-23(2).
  [17]阎焱.我国科幻小说出版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出版发行研究,2001(7):41-44.
  [18]姚利芬.日本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1975-2016 年)[J].中国比较文学,2017(3):183-193+172.
  [19]卢军.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98-101.
  [20]夏秋怡.我国原创科幻图书出版创新研究[D].河北大学,2016.
  [21]夏孟琦.近十年(2009-2018)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品引进出版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2]陈祺祺.“雨果奖”获奖长篇小说版权引进状况研究[D].安徽大学,2016.
  [23] 贾 嫱 . 经 典 文 本 的 跨 媒 介 传 播 受 众 分 析 - - 以 小 说 《 三 体 》 为 例 [J]. 新 闻 研 究 导刊,2017,8(18):48-49+84.
  [24]徐皞亮.科幻小说《三体》跨文化传播分析[J].新闻前哨,2016(2):91-93.
  [25]刘舸,李云.从西方解读偏好看中国科幻作品的海外传播--以刘慈欣《三体》在美国的接受为例[J].中国比较文学,2018(2):136-149.
  [26]牛艳芳.我国科幻文艺大众传播渠道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7]郑舒娅.媒介生态位视角下《科幻世界》的发展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7.
  [28]李姗.中国当代科幻期刊出版传播特色与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9.
  [29]吴苡婷.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J].科技传播,2014,6(20):177-178.
  [30]鲍远福.新世纪网络科幻小说的现实境遇与中国经验[J].中州学刊,2018(12):147-153.
  [31]王腾,CFP.科幻产业:暮光下的潜行者[J].企业观察家,2015(10):72-73.
  [32] 三 丰 SF. 【 科 幻 时 评 】 谈 谈 最 世 文 化 的 科 幻 动 作 ( 完 )[EB/O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5421679/?cid=415257451,2012-12-24.
  [33]夏笳.“后三体时代”的中国科幻[N].人民日报,2015-04-07(14).
  [34] 毛 晓 琼 . 揭 秘 中 国 科 幻 作 家 生 存 现 状 : 50 人 从 业 , 仅 10 人 可 以 养 活 自 己[EB/OL].http://i.wshang.com/Post/Default/Index/pid/258736.html,2019-2-18.
  [35]陈楸帆:中国科幻市场供需迎来双向爆发[J].廉政了望(上半月),2019(2):19.
  [36]科幻理论研究专家、北师大教授吴岩发言[A]. .科普创作通讯(2015 年第 4 期  总第 160 期)[C].: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5:2.
  [37]The otherworldly science fiction of China’s Cixin Liu[J] . James T Keane.   America . 2018 (4)[38]A Very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J] . Wu Yan,Yao Jianbin,Andrea Lingenfelter.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 2018 (1)[39]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science fiction[J] . Milner Andrew,Redmond Sean.   ThesisEleven . 2015 (1)[40]Science  Fiction/Fantasy[J]  .  McArdle,  Megan  M,Steeves,  Nicole  R,Beach,  Jennifer.   LibraryJournal . 2014 (3)[41]Chinese Science Fiction: A Response to Modernization[J] .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 2013 (1)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原文出处:刘畅. 21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现状分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9.
相关标签:出版硕士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