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硕士论文

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实践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蒋亚南
发布于:2020-08-28 共13216字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提升,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连年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激增。然而,在大学生数量增多的同时,当前不少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令人担忧。大学生学习怠惰、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旷课、逃学等厌学问题愈演愈烈。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而展开。
   
    通过对江西省 G 高校 135 名大学生和 53 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厌学问题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基于调查,对产生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进行探析,发现首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其次是家庭因素,三是班级、同学及教师的因素,四是学校管理、课程设置等因素,五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为帮助缓解大学生厌学问题,我们采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其中。通过实施小组工作介入活动,发现小组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厌学问题,提高了大学生积极性。
   
    总结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实践,笔者认为小组工作方法是缓解大学生厌学问题的一种解决思路和解决策略。不过,因小组工作的局限性以及产生厌学问题原因的多样性,未来研究可以尝试结合更多社会工作方法,例如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甚至社会行政,综融性地对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干预,以达到更好的介入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小组工作,厌学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people's demand for educati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popular era.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rapidly due to the expansion ofenrollment year after year. However, while the number is increasing, the study statusof most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is worrying. Learning burnout, learning enthusiasm isnot high, and even truancy problems become more serious. This study is carried out inthis contex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35 college students and 53 teachers in GUn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tudents' study, and find ou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problem of weariness. Based onthe investig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 of learning weariness are analyzed. It isfigured out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enthusiasm arethe students themselves in the first and foremost, followed by the family, the class,classmates and teachers, the school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heoverall soci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weariness, we used thegroup work method in social work to interven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group work intervention activ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group work has achieved certainresults, alleviated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tired of learning to a certain extent,and improved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Summarizing the group work intervention practice on the problem of collegestudents' wearines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group work method is a way to ease the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wearines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eamwork and the diversity causes of weariness,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try more socialwork method, such as case work, community work, and even social administration, togenerally interven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schools and thewhole ecosystem of the society to achieve better effec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Group Social Work, Learning Weariness.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的.........................................................................................................1
    1.3 研究意义.........................................................................................................1
    1.3.1 理论意义...............................................................................................1
    1.3.2 实践意义...............................................................................................2
    1.4 文献综述..........................................................................................................2
    1.4.1 国内研究现状.......................................................................................2
    1.4.2 国外研究现状.......................................................................................5
    1.4.3 国内外文献简评...................................................................................6
    1.5 研究内容.........................................................................................................7
    1.6 研究方法..........................................................................................................7
    1.6.1 案例法..................................................................................................7
    1.6.2 文献研究法...........................................................................................7
    1.6.3 问卷调查法...........................................................................................7
    1.6.4 观察法...................................................................................................8
    1.6.5 访谈法...................................................................................................8
    1.7 研究的理论依据..............................................................................................8
    1.7.1 认知行为理论.......................................................................................8
    1.7.2 增能理论..............................................................................................9
    1.8 创新之处..........................................................................................................9
    第 2 章 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11
    2.1 上课考勤现状................................................................................................11
    2.1.1 上课迟到现状.....................................................................................11
    2.1.2 上课早退现状.....................................................................................12
    2.1.3 旷课现状.............................................................................................13
    2.2 课堂学习现状................................................................................................14
    2.2.1 上课注意力现状.................................................................................14
    2.2.2 课堂参与现状.....................................................................................14
    2.3 课外学习现状................................................................................................15
    2.3.1 上自习现状.........................................................................................15
    2.3.2 借阅图书现状.....................................................................................16
    2.3.3 作业或实习现状.................................................................................16
    2.3.4 课后与老师沟通现状.........................................................................17
    2.3.5 课余活动现状.....................................................................................17
    2.4 考试现状........................................................................................................18
    2.4.1 备考现状.............................................................................................18
    2.4.2 考试不及格现状.................................................................................19
    2.4.3 考试作弊现状.....................................................................................19
    第 3 章 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分析........................................................................22
    3.1 学生自身主观内因........................................................................................22
    3.1.1 学习动机和目标.................................................................................22
    3.1.2 专业兴趣.............................................................................................23
    3.1.3 自主学习能力.....................................................................................23
    3.1.4 自控和自制能力.................................................................................23
    3.2 学校因素........................................................................................................24
    3.2.1 学校设施和管理服务因素.................................................................24
    3.2.2 教师与教学因素.................................................................................24
    3.2.3 同学因素.............................................................................................25
    3.3 家庭因素........................................................................................................25
    3.3.1 原生家庭.............................................................................................25
    3.3.2 沟通问题.............................................................................................25
    3.3.3 家长期待.............................................................................................26
    3.4 社会环境因素................................................................................................26
    3.4.1 就业压力.............................................................................................26
    3.4.2 社会诱惑.............................................................................................26
    3.4.3 社会风气.............................................................................................26
    第 4 章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28
    4.1 小组筹划........................................................................................................28
    4.1.1 组员招募.............................................................................................28
    4.1.2 组员基本情况.....................................................................................28
    4.1.3 问题评估:学习积极性度量表.........................................................29
    4.2 小组框架、类型和目标................................................................................30
    4.2.1 小组框架.............................................................................................30
    4.2.2 小组类型.............................................................................................30
    4.2.3 小组目标.............................................................................................30
    4.3 小组介入过程................................................................................................30
    4.3.1 第一次活动:现在的我.....................................................................30
    4.3.2 第二次活动:为什么而学习?.........................................................32
    4.3.3 第三次活动:时间都去哪儿了?.....................................................34
    4.3.4 第四次活动:如何好好学习?.........................................................35
    4.3.5 第五次活动:新的开始.....................................................................37
    4.4 小组工作评估和小结....................................................................................38
    4.4.1 评估方法.............................................................................................38
    4.4.2 评估结果.............................................................................................38
    第 5 章 反思与建议....................................................................................................40
    5.1 反思................................................................................................................40
    5.1.1 量表与问卷的编制方面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40
    5.1.2 小组工作形式和内容可进一步完善.................................................40
    5.1.3 实务介入形式可进一步多样化.........................................................40
    5.1.4 资源整合力度有限.............................................................................41
    5.2 建议................................................................................................................41
    5.2.1 未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可以尝试更多方式.....................................41
    5.2.2 高校学生工作可以更多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41
    5.2.3 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41
    参考文献......................................................................................................................43
    附 录..........................................................................................................................46
    致 谢..........................................................................................................................54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连年扩招,2018 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8.1%,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有机会成为一名大学生,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其学习状况也就倍受社会关注。但是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容乐观,大学生出勤状况不佳、学习怠惰、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因长期旷课被学校勒令退学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发布的“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
   
    显示,有 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一比例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分别为 42.7%和 62.3%。
   
    同时,根据笔者自己的大学学习经历以及多年高校工作经验观察,许多大学生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作为一名高校教工,本人常常与许多同事交流时都会感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好好上课,认真学习的好学生越来越少。
   
    为什么这么多教师会有如此评价?催生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有没有好的方法有助于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呢?笔者希望更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正确认识大学生厌学问题,探析其发生的原因,并希望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寻求缓解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总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以小组工作方法缓解在校大学生的厌学问题。
   
    更具体的目的包括:一是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二是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三是用小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实践;四是总结和反思,并期望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改善和缓解大学生厌学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以往对厌学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角度,社会工作理论的专业角度较少。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对大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小组工作实践介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不管是传统概念中对弱势群体的援助,还是当今广义上对社会民众普遍问题和困扰的介入,社会工作专业都日益突显重要性。
   
    其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社会工作本土化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介入到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实践研究,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大学生厌学问题进行深入介入,探索适合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也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1.3.2 实践意义.
   
    教育强则国强。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好坏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测评标准。大学生的厌学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发展、社会生存能力的形成及未来的前途发展。
   
    通过社会工作专业角度下的调查研究以及小组工作实务研究,对大学生厌学行为问题提出参考性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首先,引导厌学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改善自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次,改善学风,引导整个社会对学习问题的重视,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氛围,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最后,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可以结合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是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二者结合,提高效率,对中国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搜索和查阅文献和论文,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问题表述为大学生厌学问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或者大学生学习倦怠、怠惰问题。这些研究多数集中在问题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分析三个方面。从学科角度来看,教育学主要从教育方式、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阐述,心理学则主要针对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介入大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的研究不多,文献也很少,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4.1.1 关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研究
   
    ①大学生厌学行为的概念定义
   
    李阳军认为厌学主要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表现为对学习认知有偏差,情绪上不想或不愿意学习,行动上则逃离学习。行为上表现为讨厌学习,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时觉得烦躁痛苦,不喜欢老师、同学和学校相关事物,甚至旷课、逃课至辍学。
   
    侯彦斌和杨斌芳从社会学视角将大学生学生厌学定义为:明知错误而消极或积极地抵触学校教育的某些内容、手段、程序, 直接或间接破坏学校教育规范或规章制度的学习态度和行为①。认为厌学既包括外显的厌学行为, 诸如逃课、借故旷课、课堂上不专心、读课外书、睡觉、甚至考试作弊等,也包括内隐的深层次的心理厌学。笔者在本文中认同并选定这个概念定义,在调查中根据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情绪了解厌学行为。
   
    ②大学生厌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刘宁发现在大学生中学习厌倦、拖延学习等厌学现象明显,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崔航认为厌学现象不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在许多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的。
   
    洪艳萍以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调查分析,认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且在厌学程度上文科生高于理科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纪、女生高于男生。
   
    ③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多数学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阐述。内因主要指学生自身方面,包括学习动机、性格特点、自控能力、情绪稳定等。外因则主要是学校层次的课程设计、学校氛围、教师教学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和社会风气等影响。
   
    甄贞在其硕士论文中从个人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探究了大学生厌学原因。赵婷认为影响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
   
    于志杰就从海德格尔的哲学教育观为视角分析了大学生厌学原因,他认为主要是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还有高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安排不够合理,课程专业设置不准确等。
   
    曹俊芳则认为产生厌学主要是因为学生能力缺乏、自控能力差等。
   
    闫祥林等通过对南京市 9 所高校 1032 名学生的调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④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甄贞认为对学生个人方面,可以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校方面要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并发挥辅导员工作优势;家庭方面家长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并共同学习;社会方面则应抵制不良思想,营造好的风气。
   
    尤瑞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首先要深化高校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配合互相作用。
   
    宋义霞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通力合作,要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信念培养,强调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更细致。
   
    1.5 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以江西省 G 高校为例,以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到该校大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实践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等。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在校大学生厌学的现状,包括日常上课出勤、课外学习状况、考试状况等方面。
   
    第三部分从多方面深入剖析导致大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
   
    第四部分是实务部分,即着重研究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实施,具体包括小组筹划、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以及工作评估。
   
    最后一部分是总结、反思和建议,讨论本次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局限和不足,探讨更好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第 4 章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

 
   
    4.1 小组筹划
   
    4.1.1 组员招募

   
    招募和筛选小组成员是小组活动开始前的必须工作。完成调查问卷工作后,笔者开始着手小组成员的招募,主要通过网络公开招募和师生推荐的形式,请熟悉的班主任老师、专职教师和教务处工作的老师,及之前帮做调查问卷的学生,一起帮助转发招募信息。招募初期反映比较少,只有三人报名。笔者分析原因认为,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把问题暴露出来,消极求助;二是项目本身吸引力不足;三是宣传力度不够。随后,笔者进一步沟通更多班主任老师,并在招募信息中注明活动是有偿的且有帮助的,最后成功招募了九名小组成员,其中两名成员在小组活动开始前两天又临时请假,因此,最终确定人数为七人。本校大一学生的课程比较紧,有晚自习,学校方面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管理比较严格,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好协调,大四的学生则忙于毕业和工作问题,因而,本次小组没有招募到大一和大四学生,成员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
   
    所招募的小组成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厌学的问题,对学习问题有些焦虑,没有信心,或对未来规划比较茫然。此外,更重要的是,参与的组员都是自愿加入小组活动的,他们对本次小组活动的招募都能积极回应,并提出相关问题,希望有更多了解。组员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想法对后续小组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愿意坦诚并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才能保证小组工作介入的有效性。
   
    4.1.2 组员基本情况
   
    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保密原则,同时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组员用序号代替,小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如下:
   
    案主 1,女,大二,来自云南曲靖,学习成绩中等,自认为厌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不懂怎么系统的去学自己的专业课程,有点迷茫。平时爱好文艺,常听歌,也会运动。在学习上觉得就是要考到必须要拿的证,想考研,如果考不上,就计划回家乡找个稳定的工作。
   
    案主 2,女,大二,江西人。高考成绩分数很高但志愿没填好,来到这个学校是有一定心理落差的。目前学习成绩中上,自己计划是一定要考研的,而且要考好学校。性格慢热,课余时间主要就是看小说,看电影还有跑步和骑行。自认为在日常学习中自制力不高,总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对本专业了解不够深。
   
    案主 3,男,大三。学习成绩中等,因为已经大三了,计划毕业后要自己创业,目前主要精力是用在组建个人创业团队以及团队合作规划上面。对专业课程学习觉得上上能通过考试就可以,还有把六级和相关专业证考下来,其他想花更多精力修些自己创业需要的专业课程。平时喜欢玩竞技类游戏比如桌游、三国杀等,也喜欢防空和学校里晃悠。
   
    案主 4,女,大三,来自江西吉安。性格有点外向,喜欢追剧,美食跟音乐。
   
    学习成绩中游,平时除了课上学习和一些作业完成还有期末复习,一般不太会学习。已经大三了,个人规划是打算直接找工作,所以目前阶段是想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比如学会做方案等。只靠学校的课程是不能学会的,需要花更多时间跟同学、老师还有同门师兄师姐实践操作学习。
   
    案主 5,女,大二,来自江西省宜春市。性格非常安静内向,课余时间喜欢美食,音乐,看剧,看书。对于未来的规划比较迷茫,日常按部就班完成学校的课程和学习任务,自信心不足,担心未来自己的工作能力。
   
    案主 6,女,大二,南昌人。学习成绩非常好,班级第一,想考研,然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自认为虽然自己考试成绩很好,但都是理论学习,或者应付考试而学习,担心自己还是没有真才实学。课余喜欢看小说,玩玩桌游。
   
    案主 7,女,大二,来自江西鹰潭。平常总想着要自律专注学习,却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觉得有压力,感觉自己需要被时时督促,如果有严格的老师管着才会好好学习。对未来没有啥规划,随大流考考四六级,也想考研。
   
    4.1.3 问题评估:学习积极性度量表
   
    小组活动前,笔者运用自设的学习积极性度量表(见附录 4)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学习积极性情况的测试。笔者再次同样避免使用“厌学”这个负面情绪较强的词汇,而是使用相对温和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来表达,以确保被调查者惊醒测试时更加真实的反应自身情况。前测情况见下表 4-1: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
   
    根据学习积极性度量表的结果,以及对组员的交谈、观察和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组员或多或少存在厌学的问题,这与笔者之前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是一致的。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缺少学习目标和动力,常常提不起精神学习;(2)缺少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很少主动学习;(3)易受同辈群体影响,易受诱惑(4)学习散漫,受态度和心情影响,不稳定(5)没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不系统化在本次小组活动中,笔者也将根据小组成员的这些问题,开展一系列小组活动,以期帮助小组成员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端正学习动机,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思考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提高学习积极性。
   
    4.2 小组框架、类型和目标
   
    4.2.1 小组框架
   
    小组名称为“大学生学习成长小组”,小组成员共 7 人,定期开展 5 次小组活动,每周一次,持续时间一个半月左右,活动时间为每周五下午,活动地点为学校图书馆会议室。
   
    4.2.2 小组类型
   
    该小组为学习成长小组,服务对象是厌学或者学习情绪有问题的大学生,他们大都具有类似的经历或者体验。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分享信息,提出建议,互相鼓励和支持,实现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上的进步和成长。
   
    4.2.3 小组目标
   
    该小组的焦点就是促进组员在学习上的成长和进步,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及组员间的相互影响,帮助小组成员正确认识大学学习问题,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由认知改变行为。在小组工作中,坚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和“增能”
   
    的专业理念,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力,缓解厌学和厌学情绪,增强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觉努力和改变实现个人学习成长。

    4.3 小组介入过程
   
    作为学习成长小组,笔者计划开展五次小组活动,每周一次,对小组活动的
   
    整体计划如下表: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
   
    4.3.1 第一次活动:现在的我
   
    (1)活动说明和期待
   
    这是小组的第一次活动,是初步认识和了解的阶段。因为组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和专业,组员之间、组员和社工之间彼此都不熟悉,所以营造良好的、轻松的和信任的环境是小组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开端。
   
    期望通过第一次小组活动,能够实现以下目标:第一,小组成员对本次活动4.3 小组介入过程.
   
    作为学习成长小组,笔者计划开展五次小组活动,每周一次,对小组活动的整体计划如下表:
   
    整体情况有清晰了解,包括时间长度,内容框架,参与模式及活动目标;第二,小组成员彼此熟悉,有初步认识;第三,小组成员对目前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并有些思考和反思。
   
    (2)活动安排
   
    时间:2019 年 11 月 22 日下午 4 点-5 点.
   
    地点:校图书馆会议室
   
    成员:全体组员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
   
    (3)活动过程和评估
   
    ①小组活动开始,笔者作为组织者首先对本次活动背景、目的和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因笔者同时是该校老师的身份,介绍中着重申明本次小组活动是个人的、非官方的活动,消除组员的紧张感和压力,组员非常认真安静的聆听,气氛相对严肃。
   
    ②破冰游戏笔者设计了“抢椅子”的游戏,活动场地正好是在会议室,道具充足,配合轻松愉快的音乐,几轮游戏后,气氛变得轻松和活跃,组员们慢慢有了笑容,最后对游戏获胜者都是非常活泼的给与赞善,包括鼓掌、比心、点赞、模仿赞美还有语言赞美。
   
    ③“串名字介绍”环节,是让组员们尽快彼此熟悉和了解的过程。第一位组员先做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级、专业、家乡、性格和爱好等,接下来第二位同学先重复之前同学的介绍,然后再做自我介绍,最后一位组员是要把所有组员介绍都重复一遍的,这样多次的重复,让大家迅速认识并记住组员。笔者发现本次小组的女生很多,而且大多数性格偏内向,话不多,需要鼓励和肯定。
   
    ④“现在的我”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笔者希望组员认真思考下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并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心态,反思和期待等。可能之前的铺垫比较好,整体氛围比较轻松,这个环节组员是抢着发言的,而且感觉的到是经过思考,大家分享了个人的学习焦虑、困惑和未来规划,大三的两位师兄师姐更是主动分享互动,尤其在专业了解、未来规划部分,给师妹们也分享了很多想法和建议。因为笔者的经验有限,这部分时间没有把握好,超时了二十分钟左右。

    参考文献

    学术着作:

    [1] 迪安·H.赫普沃思等着,何雪松,余潇译.社会工作直接实践:理论与技巧(第七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2]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梁昆.精通社会工作沟通——从理解到实操[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5]田国秀,李冬卉.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文军,刘一飞.学校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学位论文:

    [1]崔航.本科生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焦娜.大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3]李翔飞.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17.
    [4]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9.
    [5]王梦娜.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云南大学,2015.
    [6]王欣.大学生厌学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6.
    [7]吴志辉.高职院校学生厌学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的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蒋亚南.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