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了快速建设的时期.城市轨道交通是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能快速的集聚和疏散人群,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对站点地区发展的促进来影响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尤其是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公共交通路网的容量和运输效率,同时能够提升站点片区的城市功能价值,甚至能引导城市未来合理的发展布局.因此对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进行研究,对中心型站点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以深圳市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为案例,对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进行研究,建立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集,探究规划要素与站点地区布局的影响关系、以及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现有关于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相关的文献研究和理论进行的整理,总结归纳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研究成果,结合对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问卷调研、访谈等调研成果,建立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集;
其次,选取深圳市现有的 9 个较为成熟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收集规划要素的相关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化分析,从站域和要素两个层面对站点地区的发展与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的关系进行探究:
从站域层面,对研究的中心型站点地区进行"节点-场所"模型分析,得到站点地区的发展状态,并总结站点地区的用地布局模式,探究站点地区的发展状态与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模式之间的关系;
从要素层面,对规划要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规划要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并进行详细阐述,对具有相关性的规划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运用结构解释模型研究规划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规划要素对站点地区的影响,得出对站点地区影响最大的规划要素(本文中称"核心要素"),以该要素为参考序列对该和其余要素之间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其余要素和参考要素的关联程度;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深入研究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对站点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深圳市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型站点的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相关建议,也为国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hinese cities, urban rail transit has entered a period ofrapid construction. Urban rail transit is the large capacity of public transport, can quicklygather and evacuate people, for the guidance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has an important role,is generally the development of site area and promote to influenc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city, especially the type of rail transit center site area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ail transit central station cannot only improve the capacity and transport efficiency of the entire urban public transportnetwork, but also enhance the urban functional value of the station area and even guide thera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layout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the planning elements of the rail transit central station area.
- in this paper, from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with "node" theory as the main theoreticalguidance, in shenzhen city rail transit center site area as a case, the type of urban rail transitcenter site area planning elements, build rail transit center site area planning elements set, toexplore the planning elem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ite area layout, as well a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n elements:
First of all, to the existing type of urban rail transit center site area planning elements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or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about rail transit site region,combining with site area of rail transit center typ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s and otherresearch achievements, a set for rail transit center type site area planning elements;
Secondly, nine mature rail transit central station regions in shenzhen were selected as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relevant data of planning elements were collected,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on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elements in site areas wa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station areas and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e area, the "node-site" model of the central site area isanalyzed to obtai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ite area, summarize the land layout pattern ofsite area,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ite area and the land layout pattern of site area.
From the element level,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lanning elements to getcorrelation between planning elements, and detail, plan elements for further analysis ofcorrelation of interpretation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lanning elements betweenrelationship and the impact on the site area planning elem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iteareas most affected by planning elements (referred to as "core factors") in this paper, withthe reference sequence of the elements between the elements and the rest of the greycorrelation analysis, get the rest of the elements and reference of correlation degre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wo aspects research of shenzhen urban rail transitcenter type site area planning factor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e, as well as in the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on the future of shenzhen urbanrail transit center type type site area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relevantadvice, also for other domestic urban rail transit center to provide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site area.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central station area, planning elements, correlationanalysis,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轨道交通在大城市中发展的必然性............................. 1
1.1.2 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策略及发展现状 .......................... 1
1.1.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研究的意义............................. 4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4
1.2.1 研究目标................................................... 4
1.2.2 研究内容................................................... 5
1.3 相关概念界定..................................................... 6
1.3.1 城市轨道交通............................................... 6
1.3.2 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 7
1.3.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定义及研究范围......................... 9
1.3.4 规划要素.................................................. 12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2
1.4.1 研究方法.................................................. 12
1.4.2 研究框架.................................................. 14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相关研究........................................ 15
2.1.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15
2.1.2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研究.................................... 18
2.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要素的研究.............................. 20
2.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2.3.1"TOD"理论 ............................................... 21
2.3.2"节点-场所"理论 ........................................ 24
2.4 相关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30
2.4.1 研究启示.................................................. 30
2.4.2 研究不足.................................................. 31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集的建立 ..................... 32
3.1 站点地区规划要素集确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32
3.1.1 研究思路.................................................. 32
3.1.2 研究方法 ................................................. 33
3.2 中心型站点地区初始规划要素集的确立.............................. 34
3.2.1 基于轨道交通视角的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解析.............. 35
3.2.2 基于城市空间视角的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解读.............. 36
3.2.3 初始规划要素集的确立...................................... 41
3.3 站点地区规划要素调研及分析...................................... 42
3.3.1 主体人群的确定............................................ 42
3.3.2 规划管理者调研............................................ 42
3.3.3 主要参与者的期望目标调研.................................. 43
3.4 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的地区规划要素集的构建.................... 50
3.4.1 站点规模规划要素分析...................................... 50
3.4.2 站点接邻地区规划要素分析.................................. 51
3.4.3 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集的确立................ 55
3.5 规划要素量化研究方法............................................ 56
3.5.1 相关性分析................................................ 56
3.5.2 解释构模型分析............................................ 57
3.5.3 灰色关联度分析............................................ 57
第四章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数据统计与相关性研究 .... 60
4.1 深圳市中心城区与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60
4.1.1 深圳市中心城区的发展...................................... 61
4.1.2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62
4.2 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的选择.................................... 66
4.2.1 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的样本选择原则...................... 66
4.2.2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样本选择............................ 67
4.3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的发展状态与布局模式的关系.................... 70
4.3.1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发展状态评价...................... 70
4.3.2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布局模式研究...................... 76
4.3.3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模式研究与评价总结........................ 87
第五章 深圳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关系定量解析 ................ 89
5.1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相关性分析...................... 89
5.1.1 站点规模规划要素相关性分析................................ 89
5.1.2 站点接邻地区规划要素相关性分析............................ 92
5.1.3 站点规模规划要素与接邻地区规划要素相关性分析............. 100
5.2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对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的分析................. 102
5.2.1 规划要素邻接矩阵的建立................................... 102
5.2.2 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及解析................................. 105
5.3 基于灰色关联度对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研究......................... 108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114
6.1 主要研究成果................................................... 114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15
6.2.1 不足..................................................... 115
6.2.2 展望..................................................... 116
致 谢 ................................................................ 117
参考文献 .............................................................. 118
附录一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用地数据的统计 ................................. 125
附录二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指标标准化处理数据 ..... 128
附录三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问卷调研 ......................... 131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36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轨道交通在大城市中发展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城市的扩张导致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中居民的出行方式也逐步向机动化出行转变.自 1978 年以来中国汽车拥有量的增长速率是城镇人口增长速率的两倍,同时机动车数量的增长速度也远超过城市道路网络增长1,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城市进一步发展.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率超过 60%时2,城市需要依靠大量建设轨道交通来解决交通问题,Robert Cervero 等研究也指出,500 万人口的城市规模和 1.5 万人/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人口密度是建设大运量轨道交通的阀值3,目前中国的多数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或人口密度以及接近或超过这一阀值.此外相关研究表明城市中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对于优化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开发效益,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综合考虑城市的规模、结构、交通、人口、环境等多重因素,我国在大城市中建设发展轨道交通是必然的.
1.1.2 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策略及发展现状
我国在城市发展的前期就对城市中发展建设轨道交通做了出相应规定:
1985 年制定的《中国技术政策》蓝皮书中明确指出: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目前以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为主,发展出租汽车,特大城市应逐步发展快速有轨电车、高架及地下铁道,确定了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1995 年实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也明确指出:规划超过 200 万人口的城市应控制并预留快速轨道交通用地,确定了能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规模.
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轨道交通逐步成为构成大城市中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如《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确立了以轨道交通为城市交通的主体,与公共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接驳形成完整的公共交通体系;《深圳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2016-2030)》提出了在 2030 年实现"45/70/70"的一体化交通发展目标,即城市主副中心之间 45 分钟通达;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 70%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 70%以上.以上这一些列的政策表明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2016 年,国家发改委相继批复杭州、芜湖、绍兴、乌鲁木齐、厦门、南京、包头、贵阳、成都、洛阳、青岛、西安 12 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至此获得城轨交通建设项目批复的城市共有 44 个,规划线路总长达 5218 公里,并计划于"十三五"期间开始建设,由此开启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黄金时期.
截至 2017 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的城市已经多达 29 个,运营线路累计总长度达 4238 公里(见图 1-1).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2016 年 5 月发布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对于轨道交通的计划,在 2016-2018 年我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里程达到 2385 公里(见图 1-2、图 1-3),共计 103 个轨道交通项目,这个时期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投资的高峰期.
从国内各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状况来看,目前国内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轨道交通已经形成较为较为系统的线路网络,而成都、武汉、杭州等地的轨道交通也已经初具规模(见图 1-4).
1.1.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研究的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具有"节点-场所"的双重特性4,一方面站点地区的交通功能体现了节点价值:轨道交通有着快速、大运量的特点使得该地区的可达性增加,轨道交通站点作为交通线路上的重要节点,能为站点地区集聚大量的人流;另一方面站点地区的空间与开发功能体现了其场所价值:多样的空间和丰富业态结构能使得站点集聚的人流驻足,并进行消费活动带动站点片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以得出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结构的影响不仅限于在城市整体格局上的引导,对局部片区空间结构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一个完善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所具有的特性不仅是能够快速的集散客流,更应该对片区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对站点地区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站点的这一特性使得站点地区的社会、经济、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同时也使得站点地区较其他地区有着更大的开发潜力,所以站点地区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挖掘站点地区的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利用站点地区.
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中以中心型站点地区的情况最为复杂,同时其的发展潜力也是最大的,因此本文研究将聚焦于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梳理并建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集,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探究站点地区规划要素对整个片区的影响以及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总结归纳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
本文对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要素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涉及的规划要素,并进行问卷调研以及走访调研对总结归纳的规划要素进行筛选,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集,是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整体研究的基础.
2)总结中心型站点地区发展模式,研究站点地区布局与规划要素的影响关系
根据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选取深圳市 9 个比较成熟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以站点地区的用地性质为划分标准,对中心型站点地区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得出城市中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的一般发展模式,并结合"节点-场所"模型判断研究站点地区的发展状态,研究站点地区的用地布局模式对规划要素及站点地区的发展的影响.
3)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
利用相关性分析定量分析并判定规划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对存在相关性的规划要素进行解析,得到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得到规划要素对站点地区影响程度的排序,选取对站点地区影响最大的规划要素(简称"核心要素"),以核心要素作为参考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其他规划要素与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对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关系进行深度解读.
1.2.2 研究内容
本文以深圳市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初步确立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所要研究的规划要素,结合问卷调研以及走访调研进一步筛选确定规划要素集;其次选取深圳市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轨道交通站点与站点地区发展模式,并通过定量化的研究确定各类型站点地区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规划要素在站点地区的影响程度,确定核心要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核心要素与其余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对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主要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要性,站点地区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站点地区的相关发展研究、规划要素研究、对站点地区的综合评价、相关理论研究等方面系统地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本次论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提供指导.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集的确立
根据对站点地区的相关规划要素研究的总结,确定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初始规划要素集,并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等方法,对站点地区相关的人群进行调查,确定调研对象对站点地区的使用感受、需求和发展期望等,并对初始规划要素集进行筛选和补充,确定本文最终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集.
第四章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数据统计与相关性研究.
选取深圳市的 9 个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为案例进行研究,收集规划要素的相关数据,总结归纳站点地区的布局模式,结合"节点-场所"模型,研究站点地区的布局模式与部分规划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第五章 深圳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关系定量解析.
对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散点分析图对具有相关的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逐一解析,并对具有相关性的规划要素做进一步分析;运用结构解释模型研究规划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规划要素对站点地区的影响,得出对站点地区的核心要素;以核心要素为参考序列对该要素和其余要素之间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其余要素和参考要素的关联程度,以此深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的关系.
第六章 总结
对本文中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指出研究的不足指出,并对深圳市中心型站点地区发展建设提出建议.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无污染(或少污染)、快速、准时、安全等特点,属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尤其适应于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种类繁多,根据《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833-2012)中,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Transit)是指在城市及附近地区,以列车形式沿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按班次运行的各种公共客运交通方式的统称".同时,综合各种轨道交通方式的系统运营特点、技术特征等,将城市轨道交通分为七类: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和市域快速轨道系统(见表 1-1),其中以地铁系统在城市中最为常见.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起源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绩效评价及优化方法》,在项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进行重新分类以及对规划要素进行重新整理,确定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的规划要素体系,通过对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进行定量化研究,探究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本次研究中先通过对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现有文献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结合问卷调研等确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集;
再以深圳市的 9 个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为本文的案例进行研究,借助"节点-场所"模型对站点地区的交通功能和场所功能的现状发展状态进行评价,同时结合站点地区的用地布局模式进行研究和总结;
数据分析方面,先采用相关性分析对规划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定建立邻接矩阵,再利用 ISM 模型对规划要素进行分级研究这些要素对站点地区的影响程度,并找到站点地区影响最大的规划要素,以该要素为参考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其他规划要素与该要素的关联程度,以此探究这些研究对象在建设中哪些方面的建设和规划最需要注意,同时也对目前规划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商业商务用地对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影响最大的规划要素,尤其是商业综合体建筑具有较高的场所价值,能吸引大量的人流,是促进站点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站点地区的道路可达性(在本文中用道路的连接度来表示)是站点地区节点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站点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其于商业商务用地的关联度最高,表明站点地区的场所价值与节点价值的有着较强的互动关系,并且长时间的作用下会到达"节点-场所"模型中的"平衡"或"压力"的理想状态;
3)本次选择的站点地区都是发展时间较长,站点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的站点,从"节点-场所"模型的评价来看大部分站点地区以及达到"平衡"状态,表明站点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规划要素不断的相互影响作用,站点地区最终能够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
4)本次选择的站点地区都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其中轨道交通相关的规划要素不是站点地区最主要的影响要素,表明轨道交通站点的建立对站点地区有着催化剂的作用,在前期为片区集聚人流,但站点地区的发展趋于成熟后,站点并不是片区发展最重要的规划要素,从长期发展来看,规划好站点地区的用地以及道路交通才是站点地区快速发展的根本,因此合理、科学的规划利用站点地区是发展站点地区的重要因素;
5)具有特殊功能的中心型站点地区(如车公庙站、福田站较为侧重站点地区的交通枢纽功能,市民广场站、会展中心型站较为侧重站点地区的公共空间等场所功能)在进行"节点-场所"功能评价时会比较偏重节点功能(或场所功能),但考虑到站点地区的协调发展,在未来规划时也要考虑对另一功能的侧重;
6)一般发展较好的中心型站点地区的绿地覆盖率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比例较少,这是因为在早起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站点地区公共空间的预留和设计,但在问卷调研中可以得知调研对象对站点地区的公共空间有一定的需求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重站点地区公共空间的打造;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1)研究站点类型较少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的性质有很多种,由于以下问题:(1)所选择的的研究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现状的限制有些站点周边还没有进行开发;(2)设立在城市大型交通枢纽附近的站点由于铁路的影响远大于轨道交通,数据干扰过于严重.
2)研究对象仅限于市内轨道交通站点
深圳市的轨道交通目前只有市区内的部分完成建设,根据其最新编制的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线路可以看出,未来深圳市的城市轨道将形成城际线路,连接深圳与周边接壤的城市,这对于轨道交通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并不能进行研究.
3)站点地区规划要素归纳不完全
关于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规划要素由于技术的限制等原因,笔者并没有归纳完全,尤其是有关绿地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要素归纳的较为简单,这使得要素之间关系分析还是略显得单一.
6.2.2 展望
由于时间和人力的关系,研究内容较为单一,而且以目前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站点的研究由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现状发展的情况只能得到站点发展阶段中的两个阶段的研究,而对于其他阶段的研究需要多年的数据分析才能得到.笔者认为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扩成及丰富的内容主要是在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引导型方面,以及轨道交通的市际线路上的站点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这需要深圳市的轨道交通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多年数据的收集.
参考文献
[1] GB/T 50833-20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惠英.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与建设研究[D].城市规划汇刊.2002
[3]王静.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房地产开发的影响--以上海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柏景,罗盛文等.城市轨道较远沿线物业:思考与实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41
[5]刘皆谊.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6]边经卫.大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Alonso William. 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8]王伟杰. 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9]吴晓军,薛惠锋.城市系统研究中的复杂性理论与应用[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0]梁进社,楚波.北京的城市扩展和空间依存发展-基于劳瑞模型的分析[J].城市规划,2005.29(6):9 一 14.
[11]Wilson, A. G. Transport, location and spatial systems: planning with spatial interactionmodels .Chapter 7 in Urban Systems: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Modelling. Bertuglia,C. S.,Leonardi G.,Occelli,S一Rabino,G. A.,Tedai,R and Wilson,A. G.(Eds.):Routledge,Chapman and Hall,New York[M].1987.
[12]Mas-Colell,A.M.Whinston and J.Green,Micro economic Theory [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5.
[13]马葛乃.理论地理科学与哲学:复杂性科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郭玉翠.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引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张发,宣慧玉.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交通模型综述[[J].系统工程,2004, 22(12):77-82.
[16]陈洪凯,唐红梅.环境交通学中的分形理论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15(1): 77-82.
[17]王新生,姜友华等.模拟退火算法及其在非线性地学模型参数估计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35(1): 103-106.
[18]薛领,杨开忠.城市演化的多主体(multi-agent)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 12: 1-9.
[19] Benenson I. Muti-agent aimulation of residential dynamics in the city [J]. ComputerEnvironment and,Urban systems,1998,22: 25一42.
[20] Bura S. etc. Multiagent systems and the dynamics of a settlement system[J].GeographicalAnalysis. 1996,28(2): 77- 87.
[21]黎夏,叶嘉安,刘小平.地理模拟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6,30(6):69-74.
[22] Itami R M. Simulating Spatial Dynamics: Cellular Automata Theory [J].Landscape andUrban Planning .1994,30: 24-47.
[23] Deadman P D,Brown R D. Modeling Rural Residential Settlement Pattern swith CellularAutomata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3,37: 147一160.
[24]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研究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25]阎小培,周素红,毛蒋兴.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以广州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1
[26] Knight R.L(1977). Land use impacts of rapid transit systems: implications of recentexperience[R].Final report for the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7] Stover Vergil, Frank J . Koepke(1988).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G] .Englewood C1iffs,N J:Prentice-Hall
[28] Calthrope , Peter(1993). 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American dream[M],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9] Cervero, R. and Kockelman, K(1997)., "Travel Demand and the 3Ds: Density, Diversity,and Desig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 Vol. 2, No. 3, pp.199-219.
[30] Robert Cervero(1998), The Transit Metropolis: A Global Inquiry [M], Island Press
[31]彼得·卡尔索普(美)着,郭亮译.未来美国大城市-生态·社区·美国梦[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
[32]任春洋.美国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的理论发展脉络分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0.(4):92-99
[33] Lefaver S(1997). Private land with public partnerships for transit baseddevelopment[R] .San Jose ,California:the Mineta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 . San Jose StateUniversity
[34] Crane,R. The influence of urban form on travel: an interpretive review .Journal of PlanningLiterature 2000, 15 (1) :3-23
[35]程世丹.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研究方法[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7
[36]刘康,吴群,王佩. 城市轨道交通对住房价格影响的计量分析--以南京市地铁1、 2号线为例[J]. 资源科学,2015,(01):133-141.
[37]黄建中,余波. 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社区公交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4,(03):77-84.
[38]杨永平,边颜东,周晓勤,叶霞飞.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0):1-6.
[39]陆明.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效益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40]张月金.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1]肖为周,王树盛,黄富民. 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客运需求的影响分析- -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0,(02):80-85.
[42]刘保奎,冯长春. 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J]. 城市发展研究,2009,(04):149-155.
[43]贺艳.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对其客流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07.
[44]郭丽娜.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45]Bertolini, 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public transport: The application of annalytical model in the Netherlands.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1999,14(2):199-210.
[46]Bertolini, L. Nodes and places: complexities of railway station redevelopment, EuropeanPlanning Studies,1996(4), 331-346.
[47]田莉,庄海波.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房地产联合开发的机制研究一以广州市为例的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1998,(2):30-34
[48]陈燕萍.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之路一公共交通社区与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J].城市规划,2000,24(3):10一14
[49]何宁,顾保南.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8,(4):32-36
[50]郑明远.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的可学习性分析[J].综合运输,2012(03):22-26.
[51]郝记秀. 城市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IPTLU)研究[D].长安大学,2009.
[52]张育南.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发展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
[53]陈秉钊.城市,紧凑而生态[J].城市规划学刊,2008(03):28-31.
[54]陈卫国.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资源整合的互动--以深圳市为例[J].规划师,2007(04):84-86.
[55]毛蒋兴,闫小培.国外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J].城市规划,2004(07):64-69.
[56]官莹,黄瑛.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4(01):36-39+22.
[57]曹国华,张露.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有序增长相关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01):9-13.
[58]王静. 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开发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9]惠英.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02):30-33+79.
[60]孙俊,陈阳,肖蓉.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用地控制和功能配置研究--以南京为例[J].城市交通,2006(05):45-49.
[61]袁文凯,崔扬,周欣荣.轨道交通市域线站点周边用地及换乘系统布局方法初探[J].城市,2008(12):65-68.
[62]王成芳,孙一民.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地下空间开发策略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10(S1):1526-1530+1601.
[63]王成芳. 广州轨道交通站区用地优化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64]王成芳,孙一民.多维度视角下城市轨道站区空间特征实证剖析--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06):89-98.
[65]王成芳.城市空间格局与轨道交通互动发展的探讨--以广州为例[J].南方建筑,2013(02):62-66.
[66]王成芳.TOD 策略在中国城市的引介历程[J].华中建筑,2012,30(05):9-12.
[67] 赵延峰,陈艳艳,罗铭 . 城市交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 [J]. 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 4: 31-33.
[68] 赵廷峰.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研究 [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06:1-93.
[69] 孙爱军,吴钧,刘国光等.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城市交通, 2007, 2: 42-46.
[70] 李俊芳,吴小萍.基于 AHP-FUZZY 多层次评判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J]. 武汉理工大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7, 2: 205-208.
[71]陈美玲. 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商业地产价值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7.
[72]张佳. 城市轨道交通初期客流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7.
[73]何奕苇. 轨道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协调发展研究[D].深圳大学,2016.
[74]邢何.柯帆. 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合理开发强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75]叶知骁.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量与沿线土地利用关系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4.
[76]孙俊,陈阳,肖蓉.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用地控制和功能配置研究--以南京为例[J].城市交通,2006(05):45-49.
[77]袁文凯,崔扬,周欣荣.轨道交通市域线站点周边用地及换乘系统布局方法初探[J].城 市,2008(12):65-68.
[78](美)凯文?林奇着.方益萍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9] 哈米德?雪瓦尼 ,薄曦;关于城市设计[J];国外城市规划;1992 年 02 期
[80]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01
[81] 王一.从城市要素到城市设计要素--探索一种基于系统整合的城市设计观[J].新建筑,2005(03):53-56
[82] 庄羽,张灵珠,站城协同--轨道车站地区的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83]柏景、罗盛文等.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物业:思考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0):41
[84]李春亮. 轨道站点地区与城市公共中心区空间耦合程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85] Schütz, E. 1998. Stadtentwicklung durch Hochgeschwindigkeitsverkehr[J]. UrbanDevelopment by High-Speed Traffic Heft, 6, 369-383.
[86] Peek G J, Hagen M V. Creating Synergy In and Around Stations: Three Strategies forAdding Valu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Board, 2002, 1793(1):1-6.
[87] Chardon C M D, Caruso G, Thomas I. Bicycle sharing system 'success' determinant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 Practice, 2017, 100:202-214.
[88] Zhao, Pengjun, Li, et al. Bicycle-metro integration in a growing city: The determinants ofcycling as a transfer mode in metro station areas in Beij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A Policy & Practice, 2017, 99.
[89] 邵徳华. 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互动机制探析[J]. 北京规划建设, 2002(3):32-35.
[90] 潘海啸. 多模式城市交通体系与方式间的转换[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6).
[91] 黄晓峰, 钱寒峰. 轨道交通周边站点的土地开发模式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39-40.
[92] Peek G J, Bertolini L, Jonge H D, et al. Gaining insight i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station areas: A decade of node-place modelling in The Netherlands [J]. Planning Practice& Research, 2006, 21(4):443-462.
[93] Ahn Y, Kowada T, Tsukaguchi H, et al. Estimation of Passenger Flow for Planning andManagement of Railway Sta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 2017, 25:315-330.
[94] Ortu?o-Padilla A, Espinosa-Flor A, Cerdán-Aznar 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t stationareas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e case of Mianyang city"[J]. Land Use Policy, 2017,68:660-670.
[95] Dewilde T, Sels P, Cattrysse D, et al. Improving the robustness in railway station area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4, 235(1):276-286.
[96] 赫特·约斯特·皮克, 卢卡·贝托里尼, 汉斯·德扬,等. 透视站点地区的发展潜能:荷兰节点-场所模型的10年发展回顾[J]. 国际城市规划, 2011, 26(6):63-71.
[97]冯晓敏.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与邻接区协同规划控制指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8
[98]张开翼.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评价东京典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交通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16:11.
[99]任利剑,运迎霞,权海源.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轨道站点类型及其特征研究--新加坡的实证分析与经验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01):109-116.
[100]胡晶,黄珂,王昊.特大城市铁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功能互动关系-基于节点-场所场所模型的扩展分析[J].城市交通,2015,13(05):36-42.
[101] 王成芳,孙一民,张春阳,黄烨勍,李敏稚.基于"节点-场所"特性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J].规划师,2014,30(10):30-34.
[102]陈铮,孟令君,张虹.基于"节点--场所"模型轨交站点交通与土地利用耦合度分析--以天津小白楼地铁站为例[J].城市,2017(0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