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独”是西藏独立势力的简称,是指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以分裂中国西藏和其他藏区为政治目的,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妄图恢复其在藏区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统治的民族分裂势力。
近年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大量使用网络传递信息,煽动分裂国家和颠覆政权,实施了重大民族分裂活动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影响藏区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藏区一些不稳定事态的扩大,互联网起到不可忽视的推手作用。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网络媒介表达自己的言论或意见,并在虚拟网络空间形成的某些特定态度和观点的集合。
[1]现实矛盾引发的各类不稳定事件与网络舆情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 藏区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特殊形式,在构成因素、形成机理和导控对策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一、藏区网络舆情的构成因素
藏区网络舆情主要由人员因素、网络传播途径因素和事件因素构成。
(一)人员因素
包括境内外反动分裂组织和人员及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
1. 境内外反动分裂组织和人员1959年,达赖集团外逃后,在境外相继建立了庞大的组织,主要包括伪西藏噶厦政府、议会、法院等政权机构及其派驻欧美等地的“驻外机构”,还包括“西青会”“藏妇女”等非官方组织。 另外,境外色拉寺、哲蚌寺、格尔登寺也在“藏独”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达赖集团的挟持和鼓动下,境内的藏族僧俗相继外逃,流浪到境外,分布在33个国家与地区。[2]这些组织和人员已经成为达赖集团在境外开展民族分裂活动的骨干,并成为境外“藏独”分裂活动的中坚力量。
2. 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在我国互联网上,活跃着一支庞大的“水军”,其中也掺杂着一些民运分子和对社会制度不满的人员。 他们与民族分裂势力沆瀣一气,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议题、虚构事实、左右舆论、操纵民意,使藏区不稳定事态扩大化。
(二)网络传播途径因素
互联网是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络终端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各类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终端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Netware操作系统和Mac OS操作系统; 连接通讯协议主要有Microsoft的Netbeui、Novell的IPX/SPX和交叉平台TCP/IP等。 以上不同类的操作系统和通讯协议组成的互联网,形成了不下百种网络传播途径,如基于Http 和 https 协 议 的 网 站 (Website)、 交 互 式 论 坛 (BBS)、 基 于POP3 和SMTP 协 议 的 电 子 邮 件 (E-mail)、基于P2P协议的即时通信(IM)等,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 网民可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实际需要,自由选择网络传播途径。
(三)事件因素
包括境内现实矛盾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和境外敌对势力蓄意制造的事件。
1. 境内现实矛盾引发的不稳定事件
随着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藏区与内地、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频繁,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加速及政府治理水平引发的矛盾较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现实矛盾引发的不稳定事件。 主要有实行草山承包引发的矛盾,涉及征地、搬迁等土地权益引发的干群关系矛盾,争夺自然资源、历史遗留的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等。 从突发性事件的表现形式看,绝大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处理不好或不及时,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出现冲突和对抗,很容易被分裂、渗透分子利用,将普通的利益冲突引入民族宗教矛盾的陷阱中,成为境内外“藏独”势力网上炒作的焦点,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危害民族团结。
2. 境外敌对势力蓄意制造的事件
境外敌对势力蓄意制造的事件,其性质从一开始就是敌我矛盾,这类事件都有人精心组织、策划。 在事件的背后,有人在暗中指挥,他们借人权、自由、民主、宗教、环保等因素,利用宗教联系和宗族纽带,欺骗、挟持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闹事,将现场情况以文字、图像、视频的形式上传到互联网,进行夸大、歪曲的报道,乘机宣传其政治、文化、价值观,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丑化党和政府民族宗教政策,煽动不满情绪,制造混乱,引发更大规模的事件,借此向党和政府施压,服务于制造分裂的目的。
二、藏区网络舆情之形成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网民的非理性因素,信息可以被任意歪曲或编造,从而得以迅速传播。 藏区网络舆情主要分为形成阶段和发酵阶段,并与不稳定事件产生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效果,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不稳定事件,见图1。
(一)藏区网络舆情之形成
境内藏区现实矛盾引发的各类不稳定事件和境外敌对势力在藏区蓄意制造的事件发生后,事件组织策划人或事件当事人、知情人出于政治、经济或表达对现实不满等原因,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录音、录像、拍照和文字方式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互联网上图文并茂的藏区信息极易被转载、传播和渲染,形成网络舆情。
(二)藏区网络舆情之发酵
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通过互联网等通讯方式积极刺探境内不稳定事件信息,利用境内藏区现实矛盾引发的各类不稳定事件和蓄意制造的事件,借“自由、民主、人权、民族、环境”等话题,散布有害信息,挑拨民族关系,诽谤民族政策,造谣攻击政府,把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把西藏问题“国际化”。 藏区网络舆情与不稳定事件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藏独”分裂势力利用宗教、文化和部族方面的天然影响力,利用互联网开展蛊惑宣传,进行民族动员,企图煽动更大规模的不稳定事件,借此表明其存在,增加谈判砝码,向西方反华势力献媚,寻求更多支持和帮助,取得生存空间,得以残喘。 据“国际西藏运动”网站披露,美国的“民主基金会”每年向达赖集团资助资金高达200万美元。 2008年达赖集团在藏区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闹事活动后,美国国会即批准了高达1 675万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达赖。
[3]此外,依附在各类“藏独”组织和团体中的流亡藏人,将实施分裂渗透活动作为其在境外谋生的职业,他们积极制造各类敏感网络舆情事件,谋求西方反华势力关注,为申请西方国家签证取得便利。
三、藏区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削弱民族认同,危害藏区政治稳定
“藏独”势力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族反动分裂宣传,破坏藏区舆论安全,削弱藏族群众是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破坏藏区各个民族之间关系,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疆域完整。 一方面,境内外“藏独”势力利用宗教影响对藏族僧侣开展蛊惑宣传,歪曲藏族历史,制造民族分裂言论和依据,蓄意制造摩擦,挑拨藏族与藏区其他民族对立;另一方面,反动舆论宣传又破坏藏区民族关系,扰乱藏区社会政治稳定,淡化藏族群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危害藏区政治、社会稳定和藏区各个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损害国家形象,破坏藏区民族团结
西方反华分子操纵舆论,利用各种媒体鼓吹分裂主义思想,他们宣传达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活着的神”,是藏族的“救星”“代表”;说达赖获诺贝尔和平奖是“藏族人民的骄傲”。 他们还欺骗群众说:“呼喊一次‘西藏独立’或‘达赖喇嘛万岁’的口号,等于念诵一亿次‘麻尼’经,死后能升天。 ”鼓吹达赖喇嘛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境内外600万藏人的福祉和自由”。 他们把藏区发生的自焚事件和闹事活动歪曲为“少数民族长期受到歧视”的结果,把中国政府维护藏区社会政治稳定歪曲为“藏人的暴行”,称“西藏是一个处于暴力血腥统治之下的被占领的国家”等反动言论,干扰视听,降低我国政府在藏区的公信力,破坏民族团结。
(三)冲击社会稳定,造成藏区局部动荡
藏区各个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历史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促进了藏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业的高速发展,逐步改善了藏区各个民族的生活水平,形成了民族团结、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秩序。 但我们也应看到,藏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历史遗留的封建农奴制思想残余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社会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因素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一些只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藏区生态环境和伤害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及禁忌习俗的开发模式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逐步加深了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一些建设项目在民族地区实施前普遍缺乏风险评估,损害少数民族利益引起的矛盾纠纷,引发不稳定事件。 这些都为民族分裂分子进行蛊惑宣传提供可乘之机。 西方反华势力、“藏独”分裂势力及宗教极端势力利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矛盾,操控舆论,美化甚至神化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将旧西藏渲染成“香巴拉”和“一片净土”,丑化民主改革以来的新西藏,否认党和国家对西藏社会经济所做的卓越贡献,挑拨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的隶属关系,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挑拨藏区各个民族之间关系,蓄意制造民族间矛盾,引发混乱,造成藏区社会动荡。
四、藏区网络舆情的对策
胡锦涛同志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4]网上舆情监测与导控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最前沿,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斗争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强藏区网络舆情的导控工作,已成为藏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妥善处置不稳定案件,构筑网上舆论传播屏障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代表民族分裂势力的“达赖集团”和企图对我国实施分化的西方反华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没有改变,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藏区由各类矛盾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和分裂分子组织策划的各类不稳定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不稳定事件与网上负面舆论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并与民族、宗教因素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置不当,极有可能会在互联网上产生负面舆论。
对各类不稳定事件应及时查明事件情况,准确定性,分清敌我矛盾,及时发布正面信息,防止网民猜测和产生谣言,争取主动权。 处置此类事件,一是反应迅速,注意把握焦点,隔离矛盾双方,防止事态扩大;二是严格把握政策界限,防止将群众民间纠纷转化为民族纷争,激化矛盾,使事态复杂化;三是因势利导,以教育为主,充分发挥民族宗教职能部门、宗教团体、民族干部和爱国僧俗的特殊作用,深入细致地开展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疏通工作,缓解群众的负面情绪,从源头化解藏区民族宗教引发的各类矛盾。
(二)弘扬网上舆论主旋律,营造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
网上意识形态领域,正面的思想不去占领,反动的思想就必然去占领。面对西方国家和民族分裂势力煽动渗透攻势,我们要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加快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和藏区社会政治稳定的网上舆论主阵地。 对外,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反华势力的动向,考虑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在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中融入西方当前的多元文化论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因素,强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话语,大力推行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等,增进多方位的对话,争取藏区宣传的主动性;对内,必须认真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增强藏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切实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教育和“四个认同”的教育,着力培养藏区群众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及时掌握舆情,抢占先机,争取第一时间发布事件的真实信息,及时发布党和政府的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举措,规制藏区网络舆情并引导到合理合法的轨道上来。 同时,加大对境外敌台和反动网站的压制、干扰和封堵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负面舆论和有害信息的传播空间,营造网上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
(三)扎实推进网络实名,有效遏制不良信息传播
网络匿名制是网络空间发展初期的基本规则之一,随着网络的发展,实名制取代匿名制是必然的趋势。 网络实名制是指在面向公众开放的互联网服务中,对使用信息交互服务的网民采取真实身份登记备案的制度。 实行网络实名制,可以帮助确认网民的真实身份,节约侦查成本,提高破案效率,有效遏制利用网络匿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和传播有害信息的势头;实行网络实名制,可以增强虚拟社会的真实性,提高互联网络各类信息的溯源率,最大程度上促进网民自律,提高网民道德意识,引导网民正确使用网络,使国家及相关部门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5]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从立法层面上提出推进网络实名制。 2013年上旬,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该通知要求,2014年6月前出台方案并实施互联网络和通讯运营行业使用者实名登记。 目前,藏区宽带连接和无线上网登记不规范,失控、漏控现象严重,助长了网上不良信息肆意传播,给查找负面信息源头带来较大困难。 为此,藏区有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网络注册和虚拟身份注册工作。
事实证明,藏区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这就需要藏区广大干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治本意识,不断增强工作和研究的主动性、前瞻性,不断研究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新机制、新规律,以扎实的工作和必胜的信念,全力保障藏区社会、政治和谐。
参考文献:
[1]毛欣娟.网络舆论控制机制的构建及相关问题思考[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郭焕.“海外流亡藏人”调查[J].决策与信息,2009,(5).
[3]益多.十四世达赖言行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
[5]陈远,邹晶.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必由之路[J].山东社会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