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

来源:河北企业 作者:周拓
发布于:2021-03-06 共4081字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也进一步发展,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一部分货币被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消费掉了,另一部分货币被闲置下来,而闲置下来的货币急需增值。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下,作为经营主体的商业银行应运而生。商业银行将闲置的钱收集起来,并支付一定的利息,然后将这些钱又借贷出去,来赚取利益。银行信贷与信贷风险紧密相关,有信贷便有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银行信用; 信贷风险;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

  银行信用,即银行以货币形式向货币借入者提供的信用。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向外发放贷款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面临固定式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贷款的活动时,存在着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信贷风险。这些信贷风险不仅是贷款者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而使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也是在还款者无法按时还款时,而使银行面临的潜在的风险。

金融管理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为信贷风险和信用风险。信贷风险主要是指贷款者如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能力下降,而承担的违约责任所造成的风险。而信用风险是指因为贷款者还款能力不足,在贷款还未到期之前,便可能存在着预期违约的情形,企业的信用价值下降,而企业信用价值的变化导致了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的变动,从而给银行造成了信用风险。这是对银行信用风险从投资组合的角度进行的一种新的定义,也更加符合银行信用风险的本质。

  综上,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定义为企业因无力按照合同约定的偿还日期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出现违约风险,从而使银行的信贷资金遭受了损失,或者是因为企业自身资产价值和信用的波动而对银行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带来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1. 必然性。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一种必然存在的风险,其具有客观必然性,不受环境或者人的意志的影响而发生转移。商业银行所投放的每一笔信贷资金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风险与信贷是相互依存的,有信贷就会有风险,这是商业信贷投资风险的一个固定性特征。虽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会随着市场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特征,只是体现信贷风险固定性的一个表现。

  2. 隐蔽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往来的频繁,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也越来越广泛,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风险认知的范围,并且人们控制风险能力也不断加强。但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具有可控性,一些隐蔽性的风险是人类无法预料的,并且风险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变化,旧的风险消失了,新的风险又出现了,新的风险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商业银行在对风险的把控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把控新出现的风险,再加之新风险表现出一定的隐蔽性,商业银行管理者很可能被其表面的现象所蒙蔽,无法及时察觉,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 可防范性。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虽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确定性,但是这些风险也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风险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定制度,通过对这些不确定因素的监测,将信贷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1.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美国花旗银行在发行可转让大面额定期存款单时所产生的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产可以在借贷双方之间流动,来带动银行资金的周转,从而调整商业银行的负债;并且负债管理理论也说明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外筹措资金来解决银行信贷资金周转的问题,以提高商业银行放贷率,获取更多的利益。负债管理理论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有很大的不同,是在其基础上的进一步突破。因为传统的银行信贷知识着眼于银行自身资本的调整,而负债管理理论从资本转向负债,具有一种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可以让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利益。

  负债管理理论并不是完美的理论,其也具有缺陷。负债管理理论虽然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但是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是指融资的成本。商业银行若依靠借款来发展业务,其所付出的利息肯定比一般存款所付出的利息高,这就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正因为融资成本的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并且如果出现了信贷风险,贷款者信用下降,商业银行也很难靠借款来筹集资金,这样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也大大降低。

  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中信贷业务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委托,另一个是代理,即两个合约的关系。在两个合约中:一个是商业银行内部的合约,一个是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合约。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是来源于两个合约之间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表明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集中在银行行长手中,银行行长通过将其有限的权力进行下放授权,总行也通过将其有限的权力授权给分行,从总行到分行,再从分行到信贷科室领导,再到信贷科室的员工,这样一级一级的授权,便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上述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在银行内部形成,是内部合约关系。在合约的内部关系中,上一级的委托人与下一级的受托人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交往,并且对受托人的信息了解也不全面,受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极可能出现下级受托人与其下一级代理人之间出现违法行为。这就需要必要的监管体系来加强监管,减少合约内部的风险。

  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商业银行在借款人进行借贷时,虽然留有借贷人的必要信息,也对借贷人的个人情况有一定的把握,并且对借贷人的监督也有一定的制度优势。但是商业银行与借贷人之间的借贷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并且对借贷人监督是需要成本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成本风险。面对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信贷市场的不确定性等风险,极易出现借贷资金被挪作他用,或者是借贷者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归还借贷资金的现象。因为借贷本人的资金能力和道德水平所引发的商业信贷的信贷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对这种风险的把控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以减少借贷风险。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1)信用风险度量与检测。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引起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其目的在于表明借款人若存在违约现象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以及损失的程度大小。对借款人信用风险度量和检测的内容包括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财务情况等的预测。商业银行通过技术对信用风险的度量之后,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价,以此来决定是否进行借款。并且需要借助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数据来计算借款人的违约和守约率,以此算出平均值,来评估借贷的风险。

  信用风险的监测是通过分析信用环境的动态变化,来捕捉信用风险监测指标的异常变动,以确保信贷业务在有效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一些不良资产以及信用等级迁移的概率等情况的掌握进行信用风险监测,以对信用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及时处理,防止风险扩大。

  (2)信用风险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了前期的度量和检测之后,便是最重要的一环,即信用风险的控制。信用风险的控制与商业银行所承受的信用风险等级与对借贷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有关,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或者是损害程度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方法有信用风险的规避、分散、对冲、转移、补偿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心,没有信用风险的控制,前期的工作也将功亏一篑。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可以为商业银行经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监测和控制,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实行提供了明确依据,并且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增加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促进信贷资本的正常流动性,给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商业银行的信用管理可以为银行的盈利目标提供保障,因为通过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监测,可以选择出更加符合银行要求的借贷方,有助于银行对贷款进行合理定价,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收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五、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 完善银行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上文已经论述,对于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来说,解决商业银行内部可能出现的败德现象必须依靠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明确的制度进行规制,坚持审批程序,达到责任互相牵制,实现经营、审批、监管的分离。利用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督前、中、后台的业务履职情况,让商业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实现信用风险可控化管理。

  2. 规范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必须建立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必须有一定的框架,在框架之内进行划分,明确分工。信用风险的管理流程必须在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筹下,发挥各个部分的功能,来达到信用风险的管理,加强对信用风险进行监督,双向合力,确保信贷资金的全流程风险管理。

  3.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对信贷者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商业银行也应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客户的风险信用进行评级并书写评价报告,录入银行的信用系统之内,信用评价系统之内应体现信用等级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的原因。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必须明确信用评价的标尺,对于不同业务部门的信贷者的信用评价体系标准也不相同,从而更好地检测借贷者的信用风险,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海峰。信用突变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及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9):122-136.

  [2]刘志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03):52-59.

  [3]宋典典,隋建利,马宁。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分析[J].学术交流,2014(07):141-144.

  [4]曾嵘欣。基于BP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06):69-74.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原文出处:周拓.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河北企业,2021(02):97-98.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