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论分析视角及相关关系
一、城市规划理论
该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城市理论,另一部分是规划理论。两种理论的相似点是都是将城市定义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迥然不同。前者理论的重点是侧重客观事物,也就是城市实体。对城市的外在因素进行了深入了研究。主要包括了历史、社会学、城市管理、经济学和地理学等五大学科。还有的学者将生态学、环保学等科学的的理论也加入其中。多种学科的混杂,拓展了该学科的研究范围。该理论更加重视改造和重组。
规划理论和城市理论有相同和交叉的地方,但重点是强调人的干预,用统筹、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制定实施方案来解决城市问题。①要解决交通问题,两种理论都要广泛借鉴,还要充分交叉,使二者相得益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作用。
将城市规则理论与城市交通治堵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分析,找到新渠道来解决问题,是当前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城市规划理论可以系统的对城市的交通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对比,从而制定出适合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划。该理论的重点是针对未来设计的,是一种预防的方式。它可以为目前的交通发展贡献比较完备的总规划和设计方案,从而达到预防未来拥堵的效果。从长远角度考虑,注重城市规划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二、交通需求与供给理论
引入经济学的观点,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是由交通系统的供需平衡被打破造成的。当最大容量难以满足交通需求时,就势必会发生交通拥堵现象。实际上,交通需求管理就是想让更多出行者因考虑出行成本而放弃出行计划从而缓解交通压力,使二者趋于平衡,最终达到交通运转良好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因为它积极主动,并能运用高科技,应用价格杠杆来阻碍出行者的出行时间和选择的路线轨迹,使之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交通需求模式结合了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使交通需求同时具备了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控性,通过阻碍市民的出行,降低交通运载量,使城市交通重新步入正轨并有条不紊的运转进行。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加大经济成本,比如征收各种税收和提高车辆牌照费用,利用多种强制手段来控制需求量,让人们在不该出门的时间里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花很大的经济成本出行。这种方式虽然谈不上最佳,但是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三、经济人假设理论
该理论是由英国的亚当斯提出的,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的理论是,在人类行为中,经济诱因是最重要的。作为人类都在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劳动的终极目标是获得酬劳。对人控制就要给予经济利益最大化。孟德维尔是英国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和亚当斯基本一致。他认为:假如每个人都在进行利于自身的活动,那社会的发展会更加的繁荣,最终的利益要大于进行非利己活动的利益。
在当前形势下,引用以上理论,最佳做法就是加大私家车主们的经济成本,使他们放弃开车的想法,乘坐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才能达到治堵的目的。这就需要政府为私家车主提供既经济又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对于大部分出行者而言,出行之前都要考虑出行的经济成本,假设一个市民从家里出发到 5 公里远的大型超市购物,不管是采用哪种交通工具,最终的收益都是相对固定的。不会因为开私家车去就所购买的产品降低价格。由此,成本是固定的,但是选取哪种方式出行,经济成本就不一样了。如果选择打车,按照沈阳本地的出租车价格,可能要付 13 元钱,如果是开车,停车费加油费可能要花 10 元钱,如果选择坐地铁或轻轨,则需要 4 元钱,如果乘坐公交车,可能只需要花 2 元钱。
从价格上看,差异不是特别大。如何让市民选择公交车前往,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都要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公交车舒适度差,车里拥挤,等车时间长,出行的整体耗时长。所以,要尽量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使其具有一定的舒适性和准时性。还要想一切办法提高私家车运营的费用,此消彼长。如果公交车出行是的舒适度和快捷性和自己开车基本相同,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乘坐公交车,而不会自驾去购物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不排除有的人,成本再高,也宁愿选择自驾,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四、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是将许多社会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达成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该理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它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特别是当地政府,能及时做角色转变,以服务者替代原来的管理者,为市民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通过与广大公民合作沟通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其公共管理能力,进而达到改进服务方法的效果。该理论致力于使政府决策更加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还倡导多元化的主体融入其中,从而达到避免单一主体在运行中发生的错误。笔者建议不妨采用公共治理理论来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模式。利益公共治理模式中固有的多元化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来一次综合整治,实现将原有的垄断变为良性的竞争竞赛模式,为老百姓出行提供更广阔的出行参考,让他们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心仪的出行方式。
笔者认为,可以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城市公共交通上,打破现有垄断格局,让多个运输公司竞争上岗,共同争夺经营公共交通线路。因为是多家参与竞争,势必会带来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盘活城市交通产业。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良性的竞争甚至是竞赛是改善落后产能的有效方式。市民出行就是选择性消费者,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公司经营的公共交通线路,通过比较来确定最佳交通方式出行。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准时性、经济成本和服务质量等条件都将是市民选泽的重要参考指标。这样的竞争,也迫使各公司不得不改进服务质量,提高运行效能,从而适应市场化的竞争。当然,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这种方式还不会广泛被采用,但至少可以在某一局部某一产业尝试,公共交通业就很适合做这样的试验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简介增效的方式都可以采用。
综上所述,引入多元化模式,告别垄断,建立竞争模式,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途径之一。
引入公共治理模式下的城市交通治理,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同样必须依靠政府的行政力作为保障才能实现。很多情况下,必须由政府出面,解决好个人交通与公共交通主题之间的矛盾。也要依靠政府去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必须承认,城市拥堵问题具有相当的艰巨性、复杂性,因此在治堵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和市场的调节性,还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途径解决问题,并不断探索新出路。由上文的论述,我们得出通过社会化的多元公共治理可部分替代传统的政府行政干预治理。但绝不是完全代替。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广泛参与到城市交通治堵中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力求早日将问题解决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