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财政支出视角下我国就业问题探究
【第一章】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研究导论
【第二章】
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理论分析
【第三章】
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对就业影响的实践分析
【第四章】
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效果测度
【第五章】
财政支出政策效果不明显原因和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提升就业的财政支出途径研究参考文献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它不仅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连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关系着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就业问题依旧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总量过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年末我国人口数量为 13.68亿、自然增长率为 5.2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劳动人口增加,大约每年新增城乡劳动力人口 1600 万左右①,约 1000 万劳动力无法被社会所吸纳,造成大量失业。二是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寻求就业机会涌入城市,加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远远超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三是大学生就业难,加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3 年 12 月-2014 年 1 月被调查的 2014 届本科生签约率为 38%、硕士研究生为 33%②,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令人堪忧。第四,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消费、投资疲软和净出口的下降,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趋势明显:2014 年 GDP 增长 7.4%,创 24 年来新低;2015 年预计为 7.1%.与此同时,CPI 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给我国的就业问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然而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经济结构尚未升级完成、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者素质较低等问题,同时结合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得出,我国的就业问题不能单靠市场解决,更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强力介入。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主要使用财政政策工具,而财政支出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理应在发挥在就业方面的巨大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财政支出角度,探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方法。
1.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财政支出对就业影响的研究。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财政支出政策在就业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西方相关的研究是以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其研究成果适用于西方的国情。而我国目前面临的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失业人口再就业、产业结构升级、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国情等不同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照搬西方的研究成果。因此借鉴西方现有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就业现状,探索促进我国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就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确定我国就业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并提出改善建议。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将财政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从财政角度探索我国的就业问题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着力点。正是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着重探索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机理,并结合我国数据实证分析,提出优化财政支出政策的建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失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长期以来一直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就业问题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既有宏观视角的一般均衡分析,也有劳动力市场的局部均衡分析,还有从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等视角的研究。
1.理论研究成果
古典经济学认为充分就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劳动供求决定了工资率的高低,而工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因此市场会最终会达到一种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然而劳动力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完全竞争市场,所以面对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规模失业并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释。凯恩斯(1936)指出,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需求,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出现失业现象,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想改善和消除失业,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有效需求。但是面对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涨问题,凯恩斯经济学却无能为力。菲利普斯(1958)根据对英国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的统计分析,认为通货膨胀与货币工资变化率呈负相关。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认为长期中人们会逐步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不再成立。他们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并且反对政府进行干预。20 世纪 80 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贝利(1974)、哈特(1985)等进一步将就业理论进行了拓展,从刚性效率工资、信息不对称、成本差异等角度提出了效率工资、隐性合同理论和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在就业政策方面提出了对外部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失业福利体系;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等解决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哈罗德(1939)、多马(1946)、索洛(1956)年分别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模型,主张就业根本上依靠经济增长。奥肯(20 世纪 60 年代)认为,失业率和 GDP 之间是交替的关系,在保持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 GDP 必须和潜在 GDP 相等,并且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舒尔茨和贝克尔(20世纪 60 年代)创立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主要的手段,教育投资会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收入。刘易斯(1954)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中提出二元经济的特征,而后拉尼斯、费景汉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解决就业既要重视工业部门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也要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财政支出上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实证研究成果
(1)财政支出规模的就业效应
随着学者对就业理论和财政支出生产性研究的不断深化,财政支出规模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仍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一是认为财政支出对就业有促进作用。Helen 和 Eckstein (1985)验证了财政支出规模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Phipps 和 Sheen(1995)通过对澳大利亚产出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数据研究后发现,GDP 增长率对于就业增长率提升的效果显着;而在各类财政支出中,政府投资性支出效果最为显着。Tsionas 和 Christopoulos (2002)通过研究欧洲 10 国近 30 年的数据发现,失业率和财政赤字之间存在显着的因果联系,并且在短期中增加财政支出会导致就业率的下降,但在长期财政支出增加对就业率的增长有促进作用。Abraham Carmeli(2007)认为,不论从财政支出的规模还是财政支出的结构,对于就业的增加都起着积极的作用。Andrea Kusko、Byron Lutz 和 Glenn Follette (2008)认为,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特别是增加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资,可以增强求职者的劳动技能从而带来就业数量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改善。
二是认为财政支出对就业具有阻碍作用。Dixon(1994)认为,财政支出对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政府当前的财力状况,当财力不足时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促进就业;相反财力充足时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对就业产生阻碍作用。Kung (2007)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当政府财政支出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支出过多会挤占其他方面的支出,例如教育支出等;从企业内部来看,政府财政支持会使企业忽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提高,最后企业因破产导致员工失业。
三是认为财政支出对就业的作用不明显。Moutos(1992)等认为不论是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还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平衡预算条件下财政支出政策对就业没有任何影响。Frank Barry 和 Michael.B.Devereux (2003)通过对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和就业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他认为除了在初期大规模的财政支出会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以外,财政支出的增加对就业没有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Sarkar (2004)在效率工资分析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在技术进步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的假设条件下,认为产出增加时厂商会选择提高工资而不是雇用劳工。Srinivasan (2010)通过对印度的相关数据分析认为,以资本密集型投资、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对就业不产生显着影响。
(2)财政支出结构的就业效应
一是投资性支出的就业效应。Gramlich (1994)研究认为,就业和财政投资性支出几乎没有任何关联。Aschauer (1997)利用美国各州近 20 年的数据,发现在短期内财政投资支出对就业增长存在线性关系,其边际影响在 0.077---0.087 之间,从长期来看公共投资的长期积累效应会对就业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Demetriades 和 Mamuneas (2000)通过对 1972--1991 年 OECD 国家数据研究发现,财政投资支出的就业效应显着,并且短期的就业效应要比长期更大。
二是社会保障支出、就业专项支出的就业效应。Frish(2008)对以色列单亲母亲就业供给量进行分析,认为政府对她们的补助每增加 20%,就会导致低学历的单亲母亲劳动供给减少 10%.Knabe (2009)认为,过高的工资预期会导致非自愿失业的产生,而政府通过增加边际工资补贴可以有效提高就业量。Monacelli (2010)认为美国的财政就业支出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导致了就业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但如何变化却是不确定的。De Rigne(2011)研究发现,社会保障用于家庭医疗方面的补贴,通过减少家庭的负担从而带来就业的增加。
三是科技支出的就业效应。Scott (2008)认为,美国财政的节能方案投资支出不仅节约了社会资本,而且增加了就业岗位。Yang(2008)通过对台湾技术改革和就业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短期内技术改革会引起结构性失业,但是在长期来看技术改革却能增加就业量。Bogliacino (2010)分析了就业量和财政创新改革方面支出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但效果微弱。
四是教育支出的就业效应。Jung (2003)对赞比亚和坦桑尼亚财政教育支出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发现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教育支出更多的是减少了贫困,而对就业的影响微乎其微。而 Beraldo (2009)对 OECD 国家的数据分析结果正好相反,认为财政教育支出对就业有很大影响。D'Orlando (2009)认为教育支出偏低将导致整个国民学历和素质的降低,结果会造成更多的失业,而教育支出的不足将只能靠社会保障来弥补。
1.2.2 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许多学者开始从政府财政角度研究就业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一是从劳动力供求角度。由于国内缺少对劳动力供需相关数据的支持,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孙睿君(2010)基于《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背景,运用了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检验了就业保护制度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他认为就业保护水平越高劳动力需求调整的速度就越慢。而我国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加强了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会引起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力调整速度的下降以及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降低,阻碍了新成长劳动力以及失业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会对目前仍处于失业状态的弱势群体造成更大的冲击。徐振(2011)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保障支出的挤出效应,认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一方面会对低收入者劳动供给产生挤出效应,但是由于现实中每个人对闲暇的偏好和个人能力的差异,挤出效应的大小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社保支出还会引起引至退休效应,当全体成员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时,会诱使人们提前退休享受更多闲暇。
二是从宏观就业量角度。尹音频、张昆明(2004)认为财政政策的结构会对就业总量产生扩张或收缩的不同影响,例如政府投资结构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等,而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就业扩张效应低下。苏明(2005)我国目前促进经济增长为主的财政政策要因就业压力的扩大而改变,长期内应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的方式。郭庆旺、区顺兰(2006)等学者从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组合的角度考虑对就业的影响,增支减收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由于双重乘数效应会带来就业量的增加,相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双重负乘数会带来就业量的减少,两者的相反组合对就业量的影响则由净效应决定。周天勇(2007)认为,相比于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更强,因此财政政策应着重向中小企业倾斜。
2.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的就业效应。曾学文(2007)通过对 1990--2005 年间我国财政支出和就业量的协整分析后认为,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结业的拉动不理想,系数只有 0.068.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经济增长而非就业,此外体制障碍和结构矛盾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陈立泰、余春玲(2012)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 28 省市的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发展和就业有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地方支出对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的带动效果大于中央支出,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限制了服务业发展,建议中央支出应当弥补地方支出动力不足的缺口。
二是财政支出结构的就业效应。陈仲常、吴永球(2008)通过对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财政支出的增加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在各类财政支出中促进作用按大小依次是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消费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徐旭川、杨丽琳(2006)运用 ARDL 分析方法发现,伴随着公共投资支出增长,短期内就业量会减少,而长期则相反。朱翠萍,蒋智华(2010)认为财政应当增加对农业方面的支出,充分发掘第一产业的就业潜力,同时要打破垄断释放就业空间以及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朱翠萍、蒋智华(2011)认为在各类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类的支出只有在短期内才具有促进就业的作用,长期则要靠社会文教类支出带动就业,所以我国应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将促就业和保增长良好结合。张本飞(2010)研究分析了教育支出就业效应的时滞,认为教育支出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产生影响具有 7年以上的滞后期。谢蓉(2011)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认为,相比于就业量来说,公共教育投资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这方面的支出会明显降低第一产业就业量,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量。对于社会保障支出,学者们持不同态度。方红生、张军(2010)通过对财政政策非线性稳定效应进行检验,选取了 1978--2004和 1998--2004 面板数据分析后认为,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刘新、刘星、刘伟(2010)对 1978--2008 年我国就业量、技术进步、资本投入、社会保障支出和工资水平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量无 Granger 因果关系。针对我国“无增长就业”现象,肖六亿(2008)经验研究认为科技进步是最主要的原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就业。李昕苘(2010)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科技教育支出数据分析发现,科技教育支出对于就业量的影响效果显着。董万好、刘兰娟、王军(2011)通过构建 CGE 模型对财政民生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行政管理支出和行政管理部门劳动报酬增长过快导致了其他部门劳动报酬过低,应当增加财政民生支出的比重来增加各产业部门的劳动报酬。师文明、李晓敏(2011)研究了1978--2007 年我国国防支出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长期来看国防支出和就业量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我国的国防支出不论长期还是短期对于就业水平都没有促进作用,原因在于我国国防支出主要用于科技研发、装备购买和士兵福利提高上,对就业水平影响很小。
3.我国失业率测度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会根据劳动力调查或者就业部门登记的求职人数来获取失业相关的数据,但对于我国来说,人口基数大、普查成本高,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都是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于统计并不十分科学,国内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统计失业率的方法。
一是间接核算法,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隐性失业入手进行推算。王诚(1996)根据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测算出农村资源所需的劳动力,扣除农民从事非农生产的总数,得出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率介于 23%至 65%.隗斌贤(1999)运用供求差量法、生产函数法等算出我国 1978-1997 年的隐性失业率高达20%.邹薇(2003)计算得到了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指数和行业隐性失业率。总体来说由于间接核算法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很多条件并不符合我国实际,因此可靠性并不高。
二是直接核算法,主要是根据已发布的调查、普查数据等计算而来。张车伟(2000)认为,我国统计部门在 2000 年普查符合相关标准,并根据此数据推算出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为 8.27%,农村为 1.15%.邓曲恒、尹恒、李实(2004)认为,下岗、离岗、待业、内退等都应考虑为失业,并计算得出与国际标准比较接近的失业率。龚刚敏(2005)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通过对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调整,得出了我国 1978-2002 年相对年鉴更合理的失业率。
1.2.3 总体评价
经过以上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是关于就业理论的研究,既有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也有从宏观财政政策的分析;分析方法既涉及劳动力市场的局部均衡,又涉及一般均衡分析,极大丰富了就业理论,为我们采取就业相关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二是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在经济增长和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基本成为共识;三是国内学者立足于我国严峻的就业现实,从财政政策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我国应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将促就业和保增长良好结合;增加财政农业支出,充分发掘第一产业的就业潜力;完善劳动力市场等。
但是在就业研究方面学者们仍然存在诸多争论,因为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的不同、选取不同时间、地点的数据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国外学者对于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研究更科学和完善,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其政策建议不能直接为我国使用;而国内学者虽然从我国国情出发,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大部分的研究缺少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历史探究和现存问题的原因解释,仅仅是从提升宏观就业量的角度提出财政政策建议,一些研究的政策建议还缺乏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性。因此本文试图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状况进行梳理并分析现阶段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证分析法指出当前财政支出政策的缺陷并提出改善就业的合理建议。
1.3 研究技术框架和主要内容
1.3.1 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首先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对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机理进行分析,梳理了我国历史阶段的就业问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了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的就业效应,然后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对就业促进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并且提出改善财政支出的建议。
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财政支出政策理应起到的作用,着重对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综述,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就业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就业相关的概念以及衡量就业的指标,对财政和就业的关系进行了说明。然后主要对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包括财政支出的分类以及本文体现财政支出结构所选取的五个财政支出分项,然后对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影响就业的机理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了理论上财政支出对就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制度的变迁及对就业的影响。本章首先梳理了我国历史时期针对就业问题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主要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然后分析了各阶段的财政支出政策以及对当时就业问题的影响,可以看出财政支出政策对当时的就业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最后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和就业的关系做出了大致的判断。
第四章: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本章选取了 1981-2013 年的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出总量和选取的四个财政支出分量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对就业的促进效应不明显;在支出结构上,财政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有正向作用的结论。
第五章:财政支出就业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和改善建议。本章对实证分析的结果给予了解释,分别从财政政策目标和财政支出结构上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就业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然后针对各项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1.3.2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归纳法。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就业和财政支出的相关文献,对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理论和实际效果有了深入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确立了研究方向。
二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对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机理进行剖析,在理论的基础上运用 eviews 软件对我国 1981-2014 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各变量对就业量的系数。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一是区别于大多数从经济增长角度对就业进行的分析,本文将财政支出总量和代表财政支出结构的各分项支出,纳入一个模型中进行协整分析,同时为使结果更准确,在就业量数据上选取了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学者对就业量的调整数据、世界银行数据进行检验,得出各项财政支出的显着性程度。
二是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采取的就业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进行梳理,从财政投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指出了我国目前财政支出政策的缺陷,并从财政支出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
1.4.2 不足之处
一是缺少财政支出政策与就业质量的分析。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劳动者权益屡屡受到侵犯等现象突出,因此就业质量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受限于本人学术水平,本文对财政支出政策促进就业的研究,着重是从财政支出对就业量影响的角度分析,缺少对就业质量关系的研究。
二是缺少对各项财政支出更具体、深入的研究。本文虽然将各项财政支出纳入到一个模型中探讨对就业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比较肤浅,缺少对于各项财政支出更深入的实证研究,这也将是本人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