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老龄化下财政政策改进探讨
【第一章】人口老龄化税收政策健全导论
【第二章】人口理论与财政理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4.1 4.2】人口结构预测与预测人口红利情况
【4.3 4.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财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借鉴
【第六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1.1 人口老龄化的规模现状
国际上如果一个地域内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当地总人口的 10%,或者65 岁以上的人达到了总人口数的 7%,那么就称之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比例达到了 14%就称之为进入老龄社会。
依据上述标准,我国在 2000 年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 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4 年起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 世纪我国的老龄社会现状不会出现改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 20 年)被称之为“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约 30 年)被称之为“加速老龄化”社会,第三阶段就达到了“稳定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到 2030 年,我国将会有 3.6 亿老人,也就是说 10 个人中 60 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就会有 2.5 个。
1.老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 2010 年 11 月,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 1.78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 13.32%.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 8.92%.如下图 3-1 我国 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成上升趋势,并且我国从 2005 年起 65 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过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图中可以看出,1982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 4.9%,到 2012 年,该比例已上涨为 9.4%,而老年人口数也从 1982年的 4991 万人上涨为 12714 万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数量庞大,将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医疗等的压力,会对财政平衡带来挑战。
2.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快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进入 90 年代以后不断加快。从 90 年代初到 2000 年期间,我国的新生儿的增长率为 1.47%,而老龄人口增长率达到了 3.02%.从 2000年到 2011 年,我国新生儿的增长率为 0.57%,老龄人口的增长率达到了 3.57%,可见老龄人增长的速度远快于新生儿的增长速度。此外,据统计,截止到 2012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 9.4%,也就是说每 10 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中国老人。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老龄化起步较晚,不过由于经济发展因素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龄化的速度却比发达国家要快。据联合国的统计预测,世界老龄人口年均增速在 1990-2020 年间为 2.5%,而我国却为 3.3%,明显高于世界年均增速。据预测,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人到 2020 年预计将达到 1.67 亿,约占到世界老龄人口比例的 24%,也就是说全世界约 4 个老人中就会有一个中国老人。如上表所示,中国老龄人口比例从 7%上升到 14%用了 25 年的时间,日本与我国的情况相同。但是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从 7%上升到 14%所花费的时间远远低于美国的 73 年、法国的 116 年以及英国的 46 年,尽管印度花费的时间也较短,但是印度老龄化出现的年份较晚。与其他的国家相比,我国人老龄人口比例从 14%上升到 21%所花费的时间也较短,那么在 30 年以后,我国老龄化问题就会相当严重。
3、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如此多的人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入老龄。而且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问题,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空巢化趋势。
我国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 70 岁,在东部富裕地域已经超过 80 岁。近几年我国 80 岁以上的老人数量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年均 4.7%,明显比 60 岁以上老年人的增长速度要快。2012 年,我们国家 80 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了 18649 万,约占总人口数的 1.66%.截止到 2012 年年底,我国老年人总人口数是 1.61 亿,而80 岁以上的高龄占到了 11.57%,据预测,到 2050 年,我国高龄人口数量将达到1 亿,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将占到 22%.此外,空巢化现象仍在加剧。到现在为止,我国总共有超过一半的空巢家庭,某些大城市空巢率达到了 70%,而农村空巢现象更加严重,约 4000 万空巢老人留守农村,约占农村老年人口的 37%,根据老龄办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空巢老龄人口数量达到 0.99 亿,2013 年这个数量将会突破 1 亿。庞大的空巢老人数量将会使我国的老年人照顾问题凸显。
随着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他们自身的身体情况等各方面原因,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对赡养、医疗的等方面需求也会增加,也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高的重视。
4.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及“未备先老”
“未富先老”指我国是在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进入老年型社会。“未备先老”指我国己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的负担突出,但是养老的服务体系却跟不上老龄人口对服务的需求。
2010 年,大陆总人口中 65 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占到了 8.9%,这种情况与 1956年的美国、1979 年的日本、1991 年的香港、2002 年的中国台湾、2004 年的韩国以及 2010 年的新加坡情况类似,但是上述各个国家的人均 GDP 在相应年份分别为 10914 美元、13163 美元、18323 美元、16855 美元、16873 美元、30000 美元,而中国的人均 GDP 只有 7700 美元,这就是中国大陆典型的未富先老。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社会保障、养老体系及医疗水平均较高,可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饶克勤,2012)。
农村未富先老所面临的问题比起城市来说更加严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老龄化的负担将会更重。据预测,我国将会成为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我国的农村将成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得老年人群对赡养、医疗、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加。我国是唯一老年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老年人口多,且老年人带病时间长、医疗费用高,但是我国针对老年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老龄化的趋势己成为必然,但是我国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体系还远远滞后于养老的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穆光宗,2012)
5.中国老龄化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显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其老龄化的程度明显高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二老龄化的程度也自东向西递减,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是东部的上海,在1979 年上海即进入老龄化城市,而西部的宁夏自治区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是 2009年,晚了整整 30 年。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主要集中在城市,而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我国农村老龄化情况比城市严重,老龄化显着的地区差异将使我国政策的制定难度增加。
3.1.2 人口老龄化的结构现状
1.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
西方人口的转变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它是随着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由生育决策主体根据自身所处的具体条件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这一过程具有自发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且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而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死亡率是必然下降的且具有相对的刚性,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使得死亡率下降,而同时生育率相对滞后,使得人口增幅较大,人口转变周期较长。但中国不一样,中国采取计划生育使得人口生育率迅猛下降,使得人口转变周期大大缩短,人口转变乘数为 2.46,与多数欧洲国家相差无几。实现中国人口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三种因素与中国的人口转变密切相关。如下图 3-2 所示,人口的死亡率的转变在 20世纪之初就已经启动,并主导了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人口转变过程,在 1962年之后,我国人口的死亡率趋于稳定,在 1963 年达到了顶峰,主要受当时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期间生育率非常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人口转变的发动机,计划生育政策则是加速器(李建民,2007)。
在我国 1973 年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我国人口的生育率急速下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在近十年都处于稳定状态。
2.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征
下图是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金字塔模型,人口金字塔模型展示了人口年龄和性别的构成。水平条表示年龄组里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或者比重,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相加构成了总人口数。年龄组分为每 5 年一个单位,从0-100 岁分为 20 个单位组,男左女右。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60 岁以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的比例都超过了 7%,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我国的出生率却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水平,且在出生的人口中左边男性的数量要明显大于右边女性的数量,说明在每个家庭只要一个小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喜欢要男孩,致使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偏离了正常值。图中显示人数最多的一组是年龄段在30-34 岁,主要原因是 1963 年的高出生率造成的。从图 3-3 左右两图比较可以看出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增长非常快,表示老年赡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开始出现向缩减转变,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缩减型。这一次的人口普查出现两头大中间小,人口比例最高的是 40-44,40-60 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就目前的生育现状来看,可以想象 20 年之后我国人口的结构图是什么样的,下文是 10 年以及 20 年之后的人口架构。
3.我国人口结构类型的转变
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指标,将人口结构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性,我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不同的结构类型。表 3-5 显示 1982-2010 年期间的全国人口结构的基本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82 年少儿抚养比占到 50 以上,人口结构处于少年型,1990 年基本属于成年型,2000 年我国基本已经处于初级老年型社会,到了 2010 年我国已经完全进入了老年社会,从此以后,我国将会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一个社会的老年人的数量以及老龄化的程度不但会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还会对社会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对社会以及家庭的赡养也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更好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都将会对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我们国家而言,社会的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仅仅靠社会的调节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有政府政策的协调干预,才能保证社会在各个方面持续发展。
3.1.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人口学方面来说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主要是因为生育率的下降,此外死亡率的下降以及人均寿命的掩藏也是老龄化的重要原因,而这两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我们从人口学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和讨论老龄化。
1.计划生育政策加速生育率下降
人口结构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而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我国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种人为的控制生育率的外界因素,而且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计划生育的成功实施使我们国家用了30 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用 70~100 时间才完成的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但同时也使得我国正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和经济社会正常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并会对人口转变自发动态调整。这是一种客观规律。当他们不能正常协调发展的时候就需要人为地进行调节。中国采取计划生育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严重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水平,而且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生育观念以及中国经济的相对落后,人口转变的自发调整将会使一个漫长持久的过程,因此我国政府积极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从主观上对中国人口的转变过程进行了积极调整,从而大大加快了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从整体方面来看,中国的人口转变系人为因素的影响,系非稳定的自发调整过程,我们通过人为地控制出生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具有持续时间短、增长率波动大落差大等特点。中国人口的出生率以及自然增长率变化1我国从 1973 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在以后的时间大力推行并严格执行,制定了相应的计划生育条例,对于违反条例的家庭进行严格的处罚,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经过 40 来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增长率明显地下降,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40 来年少生了将近 4 亿人口,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数量。1987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达到 23.33‰的最高水平,到 2011 年已经下降到11.9‰,2011 年的双独二胎政策使得 2012 年的人口出生率微有上涨为 12.1%,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 1987 年的 16.61‰下降到 2011 年的 4.79‰。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 60 年代时期与中国保持在同一水平出生率的国家中,我国是出生率下降最为明显的一个国家,我国已经从一个高出生率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低出生率的国家。
总和生育率的涵义是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小孩数,在数量上等于各个年龄别生育率之和。它是生育率范畴内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指标,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女性的总和生育率在 50 年时期在 6.0 附近小幅波动徘徊,到了 60 年代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出现了短暂下调,随后又出现了明显上升,在 60 年代中期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7.5.70 年代以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到了 70 年代的末期已经降为 3.0 左右的水平。到了 80 年代的初期,中国的生育率总和继续下降达到了 2.24 的水平,降幅相对于 70 年代来说有所减缓,这是因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更替水平,进入 90 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低生育率水平时期,有关这一时期总和生产率水平的估计在各个文献中有不同的研究数据,但是似乎没有一个比较有权威的数据能够被接受。 上述结果显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的生育率水平才取得了上述的变化趋势,当前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促使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快速的转变,增快了人口转变的过程,但同时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也使得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需要指出的是,影响生育率水平的原因除了人为控制的因素以外,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人们生育愿望的改变也会显着影响生育率的变化,大量数据显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育率水成负相关关系,随着社会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生育率水平也会不断下降。
2.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人们生育意愿
中国通过强有力的人为控制即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生育率的下降,缩短了人口转变的过程。而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二战以后,总和生育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不断下降的一个过程。由此可以得出生育率是受到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因素共同影响的。外部因素是人为地政策法规来控制生育率的下降,而内部因素主要是由于人们为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而做出的一些适应性的调节。中国对于其人口转变的控制过程有其强制性,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做出的自发性降低生育率,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协调性,适应性。
促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他是通过影响家庭人物的生育愿望从而影响生育率来实现的,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家庭生育愿望不仅受到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而且还受到家庭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它是改变家庭生育愿望的主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理论中,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孩子所能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及养孩子所需要的经济成本。孩子多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主要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减少家庭整体的负担。另一方面孩子所消耗的经济成本方面来说,养一个孩子需要考虑到衣食住行、教育和保健等各个方面所消耗的资本,当这一部分资本在整个家庭的总收入中占到较高的比例时,家庭一般决策会少生孩子以减少家庭负担,家庭的生育愿望也就会普遍下降。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家庭生育愿望产生影响:首先,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主导产业也有以前的第一产业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变,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的数量,而第二、三产业需要的是劳动力的质量,从而导致社会对人力的要求由数量转变成要有质量,这就需要家庭对孩子的抚养成本增大。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于家庭中孩子的福利项目也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家庭承担的抚养成本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大。最后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也在大幅上升,这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从而使人们的工资收入和闲暇消费也在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影响家庭的生育愿望和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生育理念也在不断的产生变化,从而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也就造成了现在家庭的生育愿望较之前有了普遍下降的现象。
从建国初期到 70 年代,我国的经济主要是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质,收入分配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按人头分配,家庭成员多其分配到的劳动成果就多,因此在解放初期每个家庭还是倾向于多生孩子,从而增加劳动力数量。从 70 年代以后,国内人口调查的数据报告显示,在 80 年代以后,我国家庭孩子的数量有了明显的降低,农村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一般是 2-3 个,而城市每个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一般 1-2 个;到了 90 年代以后,农村中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一般降为 2 个,城市中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降为 1 个,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生育孩子数量的愿望也在不断降低。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适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2002 年国家计生委做了一个“全国城乡生育调查”结果为在有计划生育的政策下女子的生育率为 1.78,在无计划生育政策下女子的生育率为2.0,所以说在没有计划生育的情况下人们的生育率也不算高。2004 年中国社科院做了一项研究,得出城乡居民近 20 年的生育意愿已经发生了很大差异,子女已经随着年代的更替而下降,但是我国城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城市和较发达的农村一 1-2 个孩子为主,欠发达的农村生育孩子的个数为 2 个甚至更多。
2006 年计生委调查得到,中国育龄妇女最理想的子女个数为 1.73.全国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为 1.70、1.74、1.77.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在城乡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农业户口的育龄妇女为 1.78 个,非农业户口的育龄妇女为 1.60 个。2006 年的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了中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较大差异,虽然均城乡居民生育意愿整体上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下降,但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导致了生育意愿的显着差异。
②联合国曾研究发现人类发展指数与生育率的相关度为-0.8427;中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与生育率相关系数高达-0.848,青年妇女识字率与生育率相关系数高达-0.769;人均 GDP 的 log 值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747,人均购买力平价(PPP )值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系数更是高达-0.787;性别不平等指数与生育率的相关系数为 0.764;避孕率与生育率的关系达-0.781;城市化水平与生育率的关系为-0.565,从这些研究的关系中得出,中国现在的计划生育即使取消,我国的生育率也不会上升很多。我国需要进一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有人口才得以发展。
3.人口预计寿命的延长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使得我国人口的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我国人口的寿命有明显的随着时代和年度的变化,总体趋势在逐渐延长。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详细资料显示,2010 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了 74.83 岁,而 2000 年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约为 71.4 岁,整整延长了大约 3.43 岁。而 2010 年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为 69.6 岁,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平均寿命为 79.8 岁,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军寿命为 69.1 岁。可见我国在 2010 年,其平均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而且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的平均寿命,不过相对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平均寿命来说,我国还是有将近低 5 岁左右的水平。有相关的研究以及部分专家预测未来 20 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将会达到 80 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社会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也是促使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