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司法鉴定论文

痕迹检验鉴定技术指标体系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03 共4403字
摘要

  近 20 年来,随着 DNA 技术、图像增强技术、仪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指纹系统、枪械火器自动检索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许多尖端技术在物证鉴定领域广泛应用,痕迹检验鉴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痕迹检验鉴定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因而痕迹检验鉴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技术体系。

  1 我国痕迹检验鉴定的工作现状

  痕迹检验鉴定工作是公安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效率和公安科技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由于当前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使警务工作范围不断拓展、任务不断加重,而且对传统警务理念和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中国基层痕迹检验鉴定工作的弱点日渐暴露出来,没有科学客观的标准为依据使其陷入尴尬的境地。由于痕迹检验鉴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刑事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追求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往往成为痕迹检验鉴定部门的惟一目标,部分鉴定人员片面认为只要鉴定结论可靠,能够辅助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或者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即可,而忽略了痕迹检验鉴定的科学性与合法性的双重属性,忽略其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必须严格遵守程序相关规定的一面。

  长期以来,我国物证鉴定机构的管理呈现分散、无序的状态。

  公、检、法、司、军队、科研院所、院校乃至企业等部门都设有鉴定机构。即使在公安系统内部,不仅刑侦部门设有鉴定机构,国保、网监、交管、禁毒、治安等部门也设有各自的鉴定部门或人员。他们各自归属、各自为站,从事本部门或跨部门的鉴定工作。

  2004 年时,全国刑事侦查部门共有 3338 个鉴定机构,31440 名鉴定人员,平均每个机构 9.4 人;人均勘验现场、检验鉴定共 119 起(其中勘验现场 58 起,检验鉴定 61 起)。在司法部管理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领域,截止 2004 年底,全国各省级司法厅(局)登记审批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 2864 个,执业的司法鉴定人36417 名,平均每个机构 12.7 人。2004 年,在省级司法厅(局)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人共完成司法鉴定业务 220100 件,人均鉴定量 6 起。司法鉴定人 10 人以下的司法鉴定机构 1325 个,占46%;10 至 20 人的机构 994 个,占 35%;20 人以上的机构 545 个,占 19%.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物证鉴定机构尤其是痕迹检验鉴定的过程管理还十分落后,严重制约了整个体系的快速发展和鉴定质量的有效提高。还有在相当一部分案件中,模糊不明确的判定标准造成痕迹检验鉴定结论片面乃至错误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司法审判机关对痕迹物证价值的准确权衡,甚至直接损害痕迹物证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另一方面,痕迹物证提取、显现、检验、鉴定等程序方法因缺乏完善的可执行标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和公众的质疑。

  由于地方各级公安部门的痕迹检验鉴定机构彼此间在技术和质量管理上没有通用的标准化规范,造成检验鉴定过程管理水平出现差距,更会造成各检验鉴定机构间的鉴定结果难以达到准确、可靠、可比的标准甚至缺乏权威性。由于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痕迹检验鉴定的过程和结论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使当事人的人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这是与司法公正的宗旨相违背的。

  2 痕迹检验鉴定规范化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证据,痕迹检验鉴定一直在公安和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涉及直接认定人身的结论多数情况成为立案的唯一证据。因此,在痕迹检验鉴定工作中,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痕迹检验鉴定技术标准体系,以规范痕迹检验的鉴定程序、检验依据、检验手段、使用特征点的条件、各特征点的定性定量等。

  首先,任何一项科学的识别技术,它们的理论假设都应建立在对特征的统计和归纳研究的基础上,其检验结论依统计数据水平而定。同一认定理论将逐渐由定性理论向定量理论发展。这里的定量并非是单纯的特征数量标准,而是综合标准,是对特征的种类、特征的质量结合特征的数量等因子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并基于某种数据统计模型的综合性数据化标准。第二,鉴定方法是决定鉴定结论的首要因素。方法科学,结论才能够可靠;方法不科学,结论就不可能可靠。许多鉴定在有着良好的设备而且检材和样本条件符合的前提下,如果鉴定方法不当或方法陈旧,也常导致鉴定结论的失实。

  第三,规范的程序是鉴定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鉴定结论合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在鉴定程序方面的规定少且不够系统,一直以来,鉴定人往往注重鉴定的内容而忽视鉴定的形式,所以鉴定程序的不规范成为影响痕迹鉴定结论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第四,由于当前警务工作范围不断拓展、任务不断加重,而且对传统警务理念和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痕迹检验鉴定过程是全体人员为实现高效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分工协作,需要明确各自职务范围内责任、权力。由于地方各级公安部门的痕迹检验鉴定机构彼此间在技术和质量管理评价机制上没有标准化的规范,造成检验鉴定过程评价结果出现差距,更会造成各检验鉴定机构间的鉴定结果难以达到准确、可靠、可比的标准甚至缺乏权威性。第五,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正在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到痕迹检验领域。以往痕迹检验的特点决定了痕迹检验工作者必须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一般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痕迹检验更多以经验为基础过多地依赖于鉴定主体的个体素质,技术水平往往因老一代鉴定者退休而下降。所以,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多种痕迹信息进行查询、分析、鉴定的多功能技术共享平台亟待建立。

  3 痕迹检验鉴定技术指标体系

  建立痕迹检验鉴定技术指标体系,是实施痕迹检验鉴定技术应用标准化的工作重点,是提升我国痕迹检验鉴定水平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痕迹检验中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特殊痕迹等为对象,在深入探究痕迹检验中相关重点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痕迹检验鉴定的技术指标,明确有关检验项目中的名称术语,给出各检验鉴定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规范痕迹检验鉴定的程序,从物证提取、物证保存到物证送检、受理、检验的全过程都有据可依、合法有效。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痕迹检验评价机制的建立,采用前沿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痕迹检验鉴定技术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相关研究成果得以在全国公安一线快速推广应用。痕迹检验鉴定指标体系呈现分层的树状结构,包括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车辆痕迹、锁具痕迹六大类,分别涵盖技术术语、技术方法、检验鉴定程序、评价标准、物证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等五个方面。

  技术专业术语主要针对痕迹检验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制定相关标准,统一痕迹检验鉴定相关概念、技术、方法的理解与表述。技术方法主要针对适用于痕迹物证的检验鉴定方法制定相关标准,给出适用范围、应用条件、主要技术参数、操作规程、仪器设备、环境等方面的规范化要求。

  检验鉴定程序主要针对适用于痕迹物证的鉴定过程中程序标准,旨在通过对痕迹物证提取、保存、送检、受理和检验全过程进行优化规划和有效控制,从而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证信息可靠性,使得检验鉴定结论不受外界干扰。评价标准主要针对痕迹检验鉴定进行评估,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原则等内容。针对适用于手印、足迹、线条痕迹等检验鉴定结论的综合性数据化标准,尤其重点研究如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手印、足迹检验鉴定标准模型,开展相关检验鉴定的定量化理论研究。

  痕迹物证综合信息平台是制定痕迹检验物证多维智能信息数据、数据共享等方面的标准,促进痕迹检验物证信息相关数据库、知识库的建设以及数据的集成与共享。

  4 痕迹检验鉴定的激励机制

  痕迹检验鉴定过程是全体痕迹检验技术人员为实现高效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分工协作,需要明确各自职务范围内责任、权力。建立痕迹检验鉴定人员在职、责、权方面的激励机制,能够解决现实工作中不同地区、警种、部门以及具体民警之间,受思想意识、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培训质量等影响造成民警的鉴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尤其是对照科技系统和装备建设的飞速发展势头,民警相应的痕迹检验鉴定技能跟不上,直接影响到检验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等突出现状。

  4.1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提高管理能力,鼓励痕迹检验技术人员参与科学研究,调动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并努力向高水平科研项目攻关。进一步加大对痕迹检验鉴定工作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各职能单位要把痕迹检验鉴定工作列入主要工作日程,并对痕迹检验鉴定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并将其作为单位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

  4.2 凝聚团队,塑造精英人才。痕迹检验鉴定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以培养、塑造优秀技术人才为中心展开。以痕迹检验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培训制度是加强技术人员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技术人员培训进行制度创新。为此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应当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实现工作理念的转变,将以组织为主体的技术人员培训制度转变为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发展制度;二是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变,将以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为核心的继续教育体系转变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终身学习体制;三是要实现工作层次的转变,将以学校培训为主的岗位教育转变为以国内进修和国际研修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构建出有利于技术人员发展的完整的培训体系。

  4.3 搭建平台,拓宽技术交流渠道。在立足本单位资源的基础上,加大痕迹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搭建适应学科领域需求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合作方式,联合公安业务部门和其他社会研究力量共同攻关。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学习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痕迹检验鉴定最新成果的宣传力度,推出一批在系统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优秀成果和专家。

  从当前国内外物证鉴定发展趋势可知,痕迹检验鉴定将向战略化、信息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痕迹检验鉴定过程所涉及到的因素日趋复杂,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整个鉴定过程。因此,制定周密的检验鉴定管理规范和具备对突发事件快速应对处理的有效机制,并从实际出发研究痕迹检验鉴定长期发展的着眼点,推进整个痕迹检验鉴定技术指标体系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章礼明。构建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规则体系[J].中国司法鉴定,2011(2)。
  [2]李宇。试论当前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蒋占卿。刑事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与体系[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4]郭华。刑事技术、刑事技术鉴定与司法鉴定关系之考量[J].现代法学,2010(11)。
  [5]杜春,王公义。我国司法鉴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司法鉴定,2004(2)。
  [6]朱兰。论事业单位型司法鉴定机构的定位与发展[J].中国司法鉴定,2011(4)。
  [7]霍宪丹。加强司法鉴定管理完善知识产权鉴定制度[J].科技与法律,2008(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