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一些先贤思想家在提出治国理论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提出了一些人口学的观点。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是为了统治阶级更好的治理国家。这一理论流传至今对于我国现今人口政策的制定仍有着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增加人口数量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探讨其合理性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 增加人口数量; 人口学思想;
The Heavy Number Population Demography Theor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ina
XU Xuan-ang
Anhui University
Abstract:
At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States Warring, Chinese pioneer philosophers proposed ruling theories and some demography ideas (though not purposefully) .Those ideas were proposed for the purpose of ruling the country efficiently, which may be still of value for today's population policy-making.Through analyzing the ideas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States Warring, the rationalities as well as deficienci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demography theory;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学思想是我国人口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见于各个学者或者学派的典籍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主张增加国家人口数量的思想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对当时的主流人口学思想进行梳理,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当下中国人口学思想提供借鉴。
一、研究的意义
任何理论的由来和政策的制定不可能是凭空想象, 往往都会有一定的理论和思想的来源。比如, 学者们整理出近代德国国内人口迁移理论, 促进了德国人口理论思想的进步。[1]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学相关思想的研究, 可以有助于认识清楚我国人口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思想变化, 为人口学思想史的研究, 提供一定的帮助。对我国人口思想萌芽期的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 可以为现阶段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未来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提供借鉴作用。同时, 任何理论的内涵不可能一成不变, 对于中国现阶段理论的创新, 打开研究领域的空白、弥补研究的不足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增加人口数量的人口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兼并不断, 导致人口数量得不到稳定和持续的增加。同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是当时的显学, 儒家的“增加人口数量”思想得到了当时的拥护, 大量的思想家主张增加人口数量。本文将从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增加流入人口这三个方面来对春秋战国时期增加人口数量的思想进行梳理。
(一) 重视男女婚配, 提高出生率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因此, 保证男女正常婚配, 成为提高人口数量的基础, 并且设置专门的官员掌管男女婚配之事。如《周礼·地官》载:“媒氏, 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 皆书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2]同时, 墨子也明确提出鼓励早婚的理念。越王勾践更是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观点, 提出并且实践了早婚早育的观念。而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中更是直接指出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少与国家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以立法的方式指出“男子二十而婚, 女子十五而嫁”。这种鼓励早婚早育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代际之间生育时间间隔, 在男女婚配上来促进人口数量的增加。
而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则是以一种社会风俗的方式明确重视男女婚配。他指出“大婚, 万世之嗣也”;“一阳一阴, 奇偶相配, 然后道合, 化成性命之端, 形于此也。”[3]也就是说, 不论人口的蕃育还是人们的传宗接代, 都是由男婚女配决定的。同时对于男女婚配的年龄, 孔子更是主张“男子二十而冠, 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 有适人道”。凭借儒学的社会地位, 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更对未来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管仲以法令的方式规定男女婚配年龄还是孔子以伦理道德方式的提出, 都是主张早婚早育, 对于当时经济的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与民休息, 降低死亡率
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保持并增加人口数量, 不仅在提高出生率上做足文章, 同时在降低死亡率上也设置了规章制度。
以儒家和墨家为当时社会的代表, 主张推行“仁政”和“兼爱”“非攻”。他们认为, 统治者应该与民休息, 减少对外的侵略, 从而减少本国因对外侵略而死亡的人口。墨子明确指出“攻城之战死者不可胜数”;“杀人多必于万, 寡必数于千”。在战争中, 人们无法安居乐业, 病死、冻死、饿死、累死的也不少, “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 不可胜计也”。[4]所以, 战争完全是“寡人 (减少人口) ”之道, 必须制止。虽然儒家和墨家的观点没有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广泛认同和推行, 但他们的主张对于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 权利的观点在统治阶级中根深蒂固, 导致其死后会有大量的活人陪葬的现象。“天子杀殉, 众者数百, 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 众者数十, 寡者数人。”[5]无论是“天子”还是“将军大夫”, 大量的活人陪葬现象, 导致死亡率过高, 在墨子看来这也是造成诸侯国人口数量无法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根据当时的丧葬习俗, “处倚庐、寝苫枕田”, “强不食而为饥, 薄衣而为寒”。结果, 除了使人们“各不仞寒, 夏不仞暑, 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6]墨子认为, 降低死亡不仅应该严格杜绝活人陪葬的现象, 同时还应该改变当时社会丧葬习俗。
同时, 孔子、孟子、墨子都认为统治阶级应该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减轻徭役赋税。墨子明确指出:“今天下为政者, 其所以寡人之道多, 使其民劳, 其籍敛厚, 民财不足, 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孟子指出:“市, 廛而不征, 法而不廛, 则天下之商皆悦, 而愿藏于其市矣。关, 讥而不征, 则天下之旅皆悦, 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 助而不税, 则天下之农皆悦, 而愿耕其野矣。廛, 无夫里之布, 则天下之民皆悦, 而愿为之氓矣。”[7]对于徭役赋税, 国家可以适当收取, 但是不能过度。如果超过了百姓所能承受的度, 则会使百姓民不聊生。
(三) 实惠百姓, 增加人口迁入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家们就意识到了增加人口的迁入同样是增加各诸侯国人口的重要举措。在本国提出有利于普通平民生存和生活的政策, 在吸引外来的人口同时, 还要将迁移来的人口留住。因此“徕民”观点孕育而生。
商鞅是“徕民”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兵虽百宿于外, 境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认为可以将吸引来的民众作为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储备资源, 同时对于促进本国的经济生产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 商鞅在经济上给予移民优惠政策, 如“利其田宅而复 (免除徭役) 之三世”, 在经济生产上给予移民以田地、房屋和减免赋税、徭税等优遇条件。他认为, “民之性, 饥而求食, 荣而求佚, 苦则索乐, 辱则求荣, 此民之情也”。[8]如果不从经济上进行引诱, 不能“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 是招不来移民的。
同样, 越王勾践和商鞅有类似的观点。“四方之士来者, 必庙礼之。”越王勾践认为对待迁移流入本国的移民应该以礼相待, 同时越王勾践主要吸引的外来移民主要是“士”。虽然勾践和商鞅的观点各有侧重, 但他们能够意识到人口数量的变化, 不仅可以自然变动同时也可以机械变动, 对于后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增加人口数量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 经济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 出现了铁犁牛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较少, 土地等自然资源没有办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大量土地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统治阶级为了提升国力, 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农业生产的比重。因此, 增加人口数量的观点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本国的农业人口, 促进农业的生产。
(二) 政治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中国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使得各国国力大伤, 同时大量士兵和百姓战死, 更是削减了各个国家的国力。为了增强国力, 大量扩充军队人数是各诸侯国增加本国人口的主要政治方面的原因。
(三) 文化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人口学思想的萌芽。“多子多福”和“奉先思孝”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家族而言, 子子孙孙千秋万代、人丁兴旺是一个大家族的表现。而对于奴隶主而言, 拥有大量的奴隶是财富的表现。这一观点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 再加上各诸侯国当时的现状, 外加儒学和墨家的显学地位及其宣扬, 增加人口数量的人口学观点成为大多数学派和国家所推崇的观点。
四、对增加人口数量思想的思考
在当时, 思想家能够意识到大部分诸侯国由于人口数量不足而导致大量的荒地无法得到开垦, 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而导致生活质量停滞不前的现状, 这是历史的进步。根据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的观点“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9]这一观点来看, 增加人口数量在当时是可取的, 对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意义非凡。
根据“适度人口”理论发现, 人口的发展应该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然而思想家们只认识到应该增加人口数量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却忽视了人口一旦过剩所导致的结果。韩非子根据当时自己所处国家现状, 提出要控制人口数量的观点。虽然在当时独树一帜, 但是事出有因。这对于我国现阶段人口数量较大而导致资源大量开发利用而引起的能源危机的解决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总之,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学观点是朴素的, 能够将国家的发展和人口因素联系起来是进步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人口数量的现状是人口预测的基础, 更是国家相关政策谋划和出台的重要考量原因。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都应该根据国情来判断, 以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达到最优的人口数量。
参考文献
[1]方家, 张士昌.近代德国国内人口变迁析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 (9) .
[2]谭俊蕾.汉英谚语中的传统婚姻观念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0.
[3]王洪泉.论先秦儒家对人口问题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 2006, (5) .
[4]易富贤.历代鼓励生育的政策[J].决策与信息, 2014, (4) .
[5]洪开荣.略论商代人殉和人祭[J].群文天地, 2010, (7) .
[6]江秀玲.墨学兴衰略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4) .
[7]费婷婷.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J].求职导论, 2015, (11) .
[8]廖明.论商鞅的人性自利说及其对法律思想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 2005, (4) .
[9]马宾涛.科学发展观关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探析[D].湖南科技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