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的好坏也标志着非语言行为是否正确体现,它也是考核新课标改革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老师的非语言行为以及老师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的沟通,对帮助老师提高素养,改善师生关系都有着很强的作用。因此,在现行的小学数学非语言行为利用中,我们必须注重动作、面部、眼神等非语言行为的运用,在增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教学成果。
一、提高小学数学老师的非语言思维
1.提高老师的课堂非语言应用意识和专业素养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学生,让人人得到必需的知识,通过提高专业素养,从根本上改善非语言知识。
尤其是小学生喜欢情境教学,它能帮助学生有效集中注意力,通过行动语言和面部表情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将手部、头部、面部语言作为转折点,并且生成对应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八”学习,可以将大拇指和食指向外伸,形成手枪的姿势,汉字八与手势很相似,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对于图形学习,老师可以利用行动语言拼凑成学生熟悉的图形。如:长方形,双臂平举成“二”,同时错开并且平行,就形成了学生常见的平行四边形。
2.正确应用非语言行为
从小学生特点来看,他们对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模仿能力较强,老师的言行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权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利用非语言行为的引导功能。在观察部分老师的非语言行为的同时,努力做到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这样才能不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反复利用眼神交流与面部表情。当老师提出某个问题时,老师要顾及全班学生,即使是后排的学生也能照顾。同时,提问不能只针对某个学生,还要考虑到其他不爱发言的学生,给予其机会让其参与回答,并且用古流的微笑肯定。
3.转变老师的非语言行为在非智力因素中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关注老师的言语行为,也就是智力因素的影响,却很少考虑到非智力因素。非语言行为作为传递知识的有效载体,利用语言行为它能有效的表达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成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与道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提高小学数学老师的非语言行为,做好非语言沟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理论作为比较枯燥的知识,为了让学生真正吸收知识,老师必须做好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与选修课的融汇与贯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学校、社会要定量、定期聘请专家,通过讲座、点评、学习等形式为数学老师提出有用的意见,从而指导学生更好的应用非语言行为组织教学;通过提高数学老师的教学素养,增强其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学习中,时刻关注小学老师的情感表达形式,也包含对学生的非语言动作,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转换的重要时期,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必须正视所学知识,主动承担起引导学生爱学、善学的任务,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做好理论实践的同时,选取精华。
三、注重外在服饰,学会空间利用
从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来看:通过非语言辅导与讲授,不仅能为师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桥梁,对激活教学情绪,提高师生教学主动性,减小教学枯燥度,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利用非语言行为的控制与组织作用,刺激学生感官与视觉,缓解学习疲劳,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老师的微笑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有效性和积极性,当老师放慢速度,降低或者提高音量,用目光暗示非语言行为,对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课前,老师通过注重着装,给学生以充分准备的感受;或者衣着休闲、随意,给学生容易亲切的体会。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切勿浓妆艳抹,这样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另外,空间利用也是一种常见的非语言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空间利用,通过定期更换位置,改变学生大脑皮层慵懒的信号,重新提高学习效率与兴趣。
四、结语
非语言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必备体,它对增强师生交流,适时观察与反馈学生信息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师生互动,从学生的角度,改善教学方法,增强非语言行为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芬.浅谈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6):146-146.
[2]倪浩.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J].考试周刊,2014,(38):80-80.
[3]李彦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