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高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教学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0 共2438字
论文摘要

  “花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空间与图形”教学效果,让学生对“空间与图形”有更深更透的了解。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映射,而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在实施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也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成事例生动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中的体积计算时,就可以游泳池注水的情境作比,往池中注入的水的体积就是所形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注入的水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长方体的体积越来越大,但是游泳池的长和宽是既定的,由此学生就不难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两平面图形的底面积相等,那么他们体积的大小就取决于高的大小。”这为他们在解应用题时提供了一个快速比较结果的方法。

  二、重视实物展示,促进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

  实物教学是指在课堂中展示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存在物体,借助其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来启发学生进行简捷、形象的思考,从而获得针对研究对象的深刻判断的一种直观教学方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小学阶段学习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模型,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物体作为教学道具来给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和讲解,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具体的空间观念,加深对图形知识的理解。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1.具体+实物直观,如已被构造出来的实物模型;2.半抽象+图像抽象,如用图示呈现标准图形;3.抽象+概念抽象,如直接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对几何与图形的认识其实就是一个由具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第一阶段的具象模型展示格外重要。

  学生通过将实际物体的长、宽、高与图形的长、宽、高一一对应起来,并学习将立体图形画在纸张上面,完成三维与二维之间的转换,也就是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对于空间图形的教学首先要攻克的难关就是要学生知道如何用圆圈或三角形等几何图案去替代实物,进而才能从数学角度上细致刻画图形的基本性质,再通过逻辑推理来加以证明。而实物教学借助实际存在物体的直观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数学对象,进行思考和研究,因此在小学课堂中运用实物来进行教学对于我们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稳固根基的意义。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空间展示效果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好似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吹来了一阵春风,教师利用其强大的图像合成功能、动画制作功能、影音播放等营造出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课堂学习,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而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成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立体图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减问题”时,很多学生对于“用不同的切割方法去切割同一立体图形,其表面积的增减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个概念不是特别理解,所以我立马就用图形制作软件做了三种不同切割方式的长方体示意图给学生看,通过三组图形在同一屏幕上陈列出来,方便学生进行对比研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切割方法的不同会给表面积造成不同的影响。

  另外,运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生动形象地对图形进行动态展示,克服了手工作图的固定性,为教学演示提供了便利。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形演示的方法有很多,数学教师还可以更好地使用音效、色彩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凸显所讲解知识的关键点。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领域的运用,有效冲破了空间的限制,把纷繁的生动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成功拓宽了教材知识的外延,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组织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学习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还要依靠动手实践”,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也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不断累积学习体验,最终达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

  在图形部分的实践活动主要就是手工制作,如教师在黑板上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全班学生同时开始制作,最先制作出规定长方体的学生获胜。教师还可以加大难度,只给出底面圆的周长和圆柱的体积,让学生制作出相应的圆柱体。这就需要学生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才能制作出正确的图形。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图形知识和计算能力都得到了检验,既动脑又动手,一举两得。

  此外还有开放型的制作题,教师只给出需要制作的图形的体积或者是表面积,对图形的形状不做规定,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可以观察到同一体积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在视觉上的不同,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都有一定帮助,并且还能调动起学生的制作兴趣,达到活化课堂气氛的目的。

  例如,“图形的变换”这一课时的学习也能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完成。教师为学生准备足够的硬纸板,每个人在硬纸板上剪下自己喜欢的图形,不一定是教材中已经学过的图形,不规则图形也可以。每个人拿到自己喜欢的图形后跟教师一起对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实际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意义。而轴对称的教学便通过对折来实现,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谨记图形的每一个边、角都完全重合,无法做到的图形即为“非轴对称图形”。由此“图形的对称”在学生的脑海中一定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图形知识的实际意义,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行为动作联合起来记忆,无数的实践事例都证明了这是一个提高记忆效果的好办法。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生活元素、科技元素等来优化课堂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爱芬.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融合[J].学周刊,2013(27).
  [2]次仁白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考试周刊,2009(39).

相关标签:有效教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