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以《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依据,更加适合盲生学习。新教材在教材结构、内容呈现方式、指导思想、学习评价等方面呈现出创新特点。盲校数学教师应在课标理念指导下认真研读新教材,开展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盲校; 一年级; 数学; 新教材;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以下简称"新教材")以普校2013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为蓝本,以《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依据,结合盲校数学教学实际需求编写,分为低视力版(大字版)和盲文版。本文以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介绍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以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教学思考。
一、新教材内容调整情况
2018年以前,盲校小学数学教学通常使用人教社2003年出版的普校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盲文直译版或大字版(以下简称"旧教材")。新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与旧教材大致保持一致,但也根据盲校数学教学实际进行了适当调整。
一是结构编排。旧教材中的"十几减9"保留不变,但"十几减8、7、6、5、4、3、2"被拆分为"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使得教材结构更加符合盲生学习实际。同时,"问题解决"部分从3道例题扩充至6道例题,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另外,旧教材中的"思考题",在新教材中被提前至例1对应的练习部分,更加符合教学节奏。
二是教学内容。例如,"问题解决"部分增加了关于"画图"策略和解决"多多少、少多少"问题的学习,而对应的练习则根据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调整适当减少到8-10题。
三是学习难度。新教材的学习难度总体保持不变,但适当降低了一些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内容的难度。同时,适当增加了一些学习内容的难度,如在"问题解决"部分出现了"多余条件"的学习,帮助盲生提前接触后面的学习内容。
二、新教材编写特色
(一)立足教学实际,内容结构彰显科学性
新教材更加关注盲生和普通学生在认知方式、学习需求和特点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知识体系的建立、接受数学知识难易程度出发,科学调整了部分教材结构。本单元的例题从以前的"十几减9、十几减几"调整为更适合盲生学习的"十几减9,十几减8、7、6,十几减5、4、3、2"这3个部分,延长了退位减法的学习过程,确保盲生能够在充足的时间内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体现了一年级盲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反复认知的需求。同时,新教材从盲校教学实际出发,采用"一课一练"的形式,便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生为本,呈现方式符合盲生认知特点
新教材立足盲生实际需求,分为低视力版(大字版)和盲文版两种版本。大字版教材是普校教材的放大版,只对文字、排版、色彩等方面进行适当处理,适合低视生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开发低视生潜能,便于学校实施普特融合教学。而盲文版教材改变内容呈现方式,符合盲生"以手代目"的学习特点,如例题和练习中的情境图被简化为常见的几何图形、线条以及点子图,并适当予以文字补充说明。
新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还符合盲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在本单元的学习初期,学生通过大量的直观操作,掌握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熟练运用"破十法""想加法算减法"等多种计算方法。从例3开始,新教材不再出现直观图,而是引导学生以已有的操作经验为基础,观察算式"13-7=""13-6=",并直接说出思考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三)落实课标理念,关注盲生"四基""四能"培养
新教材遵循课标理念,充分考虑对盲生"四基""四能"的培养,重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通过文字提示"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到方法并解决问题;检验、回顾与反思"的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新教材渗透了很多适合一年级学生理解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单元蕴含着"函数""转化"等数学思想,如练习二的第3题体现了"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小),差也随着变大(小)"的规律。
(四)注重多元评价,促进盲生思维能力发展
为了全面评价盲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表现,让反思成为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新教材在单元结尾处增设了"成长小档案"栏目,并在学期末尾处增设了"自我评价"的环节,丰富了课程教学评价方式。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建立"成长小档案"的过程,对所学的退位减法进行整体认知评价,巩固计算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策略,既有效落实了课标理念要求,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教材教学思考
在盲校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盲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水平和数学学习特点,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直观学具,将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相结合。
(一)加强直观教学,突出多重感官参与
一年级盲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数学学习必须以丰富的感知经验为基础。然而教材中大量的情境图被简化为几何图形或文字,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素材的形象性。
在学习"15-9=?"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游乐园里小丑叔叔卖气球"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使用直观学具,在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先算10-9=1,再算1+5=6"的"破十法"算理,攻克学习难点,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语言直观也是盲校直观教学的重要方面。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十几减9"的方法时,教师示范使用"先算……再算……"的直观化教学语言,指导学生逐步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并引导其模仿说出计算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现分层分类教学,促进个性化发展
由于视力残疾等级、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盲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尤为突出。因此,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成为盲校教师组织教学的必然选择。对于低视生,要用好大字版教材,以大量色彩丰富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进行个别汉字的教学;对于全盲生,则需要注重盲文符号、触摸图等摸图技能的培养。
分层教学是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其观察发现练习题中包含的"函数"规律,独立解决"思考题"的挑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适当增加辅助,如在动手摆一摆"16-9"时,提供不易滚动的乐高积木,以帮助学生提高操作速度。
(三)结合生活实际,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例2的"12-8"时,大部分学生都能使用"破十法"计算,也能使用"因为8+4=12,所以12-8=4"的"想加法算减法"灵活计算,但部分同学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真正理解算法的原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评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其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此外,教材中大量的练习都是直接简化成算式。教师要创设各种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有效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计算能力。
(四)重视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高度重视盲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盲文书写是一年级学生必须攻克的难关。由于数学点位的相似性,摸读、书写的速度和准确率等都需要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与摸读检查中逐步强化。其次,触摸图的摸读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逐步养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触摸习惯。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读题,逐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盲校一年级数学新教材在结构与内容设计上立足盲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关注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是贯彻落实课标理念的重要措施。在盲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读新教材,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轻松快乐,让每一名盲生都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