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魅力课堂”—华应龙课堂教学艺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7 共626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

【题目】华应龙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析
【导言】华应龙老师小学数学教学视频研究导言
【第一章】“人本功能”的回归—华应龙的人本教学理念
【第二章】“融错”教学—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魅力课堂”—华应龙课堂教学艺术
【第四章】华应龙教学智慧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价值和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智慧教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魅力课堂"- 华应龙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学智慧的显现,华应龙老师的语言艺术,一言一语皆幽默,一吟一咏润心田,一字一句拨心弦;他启迪学生智慧的艺术,以学生为本,着眼发展,妥善引导,砥砺思维;他教学机智的艺术,体现了对课堂独特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掌控能力。华应龙老师教学艺术的运用,是其教学智慧的精华之所在。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1. 一言一语皆幽默。

  数学课堂需要幽默来活跃课堂气氛,华老师的幽默有时甚至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幽默的语言也可以和学生之间更融洽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幽默的课堂语言具有感染性,当华应龙老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时,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他的名字,而是在黑板上写出这样几个名字:华佗、华罗庚、华应龙。孩子们都知道华佗是名医,华罗庚是大数学家,但却不知道华应龙是何许人也。这时华老师指着自己说:"他就是我!"听到他这么说,孩子们都笑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华老师的课堂之中。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华老师请学生观察量角器,问大家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实际上却都没说中要点,华应龙老师开玩笑的说:"刚才画了角,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了角,现在不画角,你就看不到角了?哈哈,就像一个人穿了马甲你认识,他把马甲脱了,你就不认识了。"听了华老师的话,同学们开怀大笑起来。

  如此,当学生的回答不准确或偏离了问题的实质时,华老师没有生硬的将学生的思维拽回来,而是通过幽默的语言,用一个大家都看过的小品中的典故,含蓄、委婉的表达出其实同学们的回答还不够准确。这样一来不仅缓和了课堂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有助于学生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

  2.一吟一咏润心田。

  华应龙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而是一堂有着哲学意蕴的数学课。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圆就是一个正无数边形,华应龙老师巧妙的利用这个资源,在黑板上写下了"大方无隅"四个大字,并让同学们猜一猜 "隅"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了解了"大方无隅"就是指最大最大的方是没有角的,从而推出了圆这一图形时,华老师又向学生讲授了圆的"一中同长"这一特征,接着,利用"大方无隅"和"一中同长"使学生对圆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孩子们按照古人的腔调摇头晃脑的读了起来,华老师采用一吟一咏的方式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吟的看似是知识本身,而咏的却是深刻的道理,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本节课的最后,华应龙老师又将《圆的认识》这一堂数学课教学迁移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一深层次上来,告诉孩子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的道理,从而由学习知识扩展到教给研究问题的规矩、学习做人的规矩等方面。

  同课异教片断:

  三、圆出于方,延伸圆师:刚才大家用圆规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画圆,你觉得老师能用剪刀在正方形纸片上剪出一个圆吗?

  (剪出 8 边形、16 边形、32 边形。)教师用剪刀剪: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来越接近圆。

  ……五、回顾总结,梳理圆1.赏圆之美。

  师:在很久以前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就认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思圆之意。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你知道古人是怎样定义圆的呢?(圆,一中同长)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一定义吗?

  ①在同课异教片段中,这位教师虽然也对数学史料及数学文化有所提及,但还是比较片面的,只是提及,并未渗透。"在华老师的课上,当学生经过操作、追问等活动理解了'圆为什么是圆'后,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学生感悟到的是我们非常聪明、古人更聪明,那么早就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更能体验到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学生激起了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46]

  细品华应龙老师的语言,一吟一咏,就像一篇充满着哲学意蕴的散文,言语间露出的对数学史料的掌握和运用,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其中无不体现着华老师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渗透、方法的指导、更有思想的启迪。

  3.一字一句拨心弦。

  成功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华应龙老师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一字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

  以华应龙老师的两节课为例:

  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体会量角的用处,最后总结全课,只用了一句"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作为本节课的总结。华老师没有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句话,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尝试,得出结论,最后华老师一语点破本节课的重点,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顿悟,点石成金,拨动心弦。

  在《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一课教学时,这节课的最后,华老师引用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作为总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看似一节普通的数学课,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知识的同时,这句话画龙点睛的传达给了学生数学的应用价值,告诉学生要将习得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华老师的语言,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拨动心弦,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得到升华,上升到了理性的层面,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力量。

  (二)启迪学生智慧的艺术。

  1.妥善引导,生疑释疑。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有疑到无疑,再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才能的增长,都是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他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观察和思考出问题,并产生疑问,这些疑问哪怕是很肤浅的,也要让学生及时的表达出来。

  以《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为例:在练习三位数减三位数时,华应龙老师让学生将给出的三位数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再用这两个数相减,得出的三个数字再接着做,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的又多又快。同学们埋头计算起来,可是不一会儿功夫,却都停下了笔,好像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原来他们发现,这几个数算来算去总是不停的重复。当学生把这个疑问提出来后,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当学生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时,他们可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当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后,华老师通过计算一步步引导他们发现规律,最后华老师告诉孩子们,原来这是"数字黑洞"的原理。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华老师并没有提及"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字眼,而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计算,自己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华老师的教学由内而外散发着教学民主、教学宽容的光芒,互动深入而充分,释疑解惑精到而自然。可见,一个优秀教师是可以超越教学模式的。而其中,引导艺术是关键。"[47]

  当学生们的问题不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的力量得以解决时,华老师也没有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进而释疑。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质疑多思的好习惯,从而真正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激发多思,砥砺思维激发多思,砥砺思维是启迪学生智慧的良方。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砥砺"二字,"砥砺者,磨练也",也就是说要通过思考,磨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华应龙老师经常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和机会,磨练他们的思维。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华应龙老师首先在寻宝中创设圆的情境,告诉学生宝物在距离小明左脚 3 米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半径和直径等,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圆的认识。到了本节课的结尾,华老师又让学生再次寻宝-"一定这样吗?"一定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 3 米的圆上吗?学生们听了华老师的问题,都陷入了紧张的思考之中,紧接着华老师出示了一张半个西瓜的图片,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宝物有可能在地下,在西瓜皮上呢!华老师听了孩子们的回答,会心的笑了。有人可能会认为教学中这一部分是多余的,虽然球体是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小学数学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上华老师正是想用这一个例子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便是要为学生打牢这体操的基本功-练就基本的数学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或方式。"[48]

  只有多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他们才会随之跟着思考,思维才会越来越活跃。华应龙老师真正的做到了将培养学生思维贯穿到了每节课、每一部分的教学中,重视思维的激发和训练,突出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

  3.着眼发展,培养个性。

  小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他们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中完善起来的。"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如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问题。"[49]

  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不只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而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每节课的教学中。

  在华应龙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释放。

  2007 年 11 月的一天,华应龙老师应邀到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登台讲观摩课,在授课之前,他先让学生向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介绍学校、班级或自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道:"我叫董思诚,今年 11 岁,生日是 8 月 9 日,星座是狮子座,天天都过得很快乐,虽然成绩不算太好。"听了他的话,全场大笑,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其实这掌声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个孩子的诚实,而是因为华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个性的释放,让孩子们想说、敢说、乐说。

  听了这个孩子的介绍,华老师随机说道:"爱迪生、爱因斯坦上小学时成绩都不好。"看似一句很普通的话,为的是鼓励这个孩子,可谁想到,一个女生憋不住了,不高兴地说:"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瞬间,全场笑的更欢,掌声更响了……华老师并没有反驳那名女同学,而是竖起大拇指,点了点头,说:"我感受到了同学们敢于思考、敢于直面现实和敢于质疑老师,佩服,佩服!"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华老师没有反驳说话"跑题"的男同学,也没有批评质疑老师的女同学,而是对他们都给予了肯定,真正的从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出发,释放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乐园,让带着丰富个性的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畅游在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

  (三)教育教学机智的艺术。

  1.巧提问,引导学生探索。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0]

  华应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引起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能够作出及时的反馈。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学习。

  在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每一个问题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含义。他的提问虽然只是极为普通的几句话,却将学生带进了探索的海洋,看似是华老师在提问,实则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抛出来,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

  提问导入,在《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教学中,华老师通过创设小明爸爸出差要带旅行箱,却不知道设什么密码能便于记忆的情境,提出问题:旅行箱设什么密码好呢?由此导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数字黑洞。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情境,一句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并探索求证。华老师这样提问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探索的氛围,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提问引思,在《孙子定理》一课教学中,华老师向学生传授了他的"祖传秘方",让学生检验他的"秘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展开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教学。只是简单的一句 "你现在有什么想法?"看似课堂提问中最普遍的一句,换来的是学生无尽的猜想,更有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时的努力探索和尝试。这是多么巧妙的提问啊!

  提问收尾,在《中括号》一课的教学中,华老师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向学生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中括号的用途。"为什么要用中括号呢?"一句提问,使得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让课堂在一片讨论声中接近尾声,学生们显然还没有尽兴,将学习的热情带到了课下,这是多么看似平淡却又巧妙的提问啊!

  2.幽默语,排除紧张情绪。

  在我们现今的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师道尊严,常常板着脸,而学生也常因教师表情严肃、课堂气氛肃穆而心情压抑、紧张。课堂中的空气就像凝固住了一样,一味的都是教师掷地有声的讲授,一句一字,一板一眼,这样的课堂很难焕发活力。反过来,如果教师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来打破这种局面,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则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在华应龙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能听到他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一缕春风,吹进学生的内心,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情绪。如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时,他创设了玩滑梯的情境,并问学生们玩过滑梯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他顺着说了句"地球人都玩过!"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考虑测量风筝的高度时,他说:"能不能用梯子爬上去量?那是个笑话!"说完这句话,全班同学又是一阵笑声;在《中括号》一课教学时,华老师形象的将小括号比喻成里面穿的衬衣,将中括号比喻成笔挺的西装,为了区别小括号和中括号,华老师说:"你看过有人穿件衬衣,外面再套件衬衣的吗?"结果学生都被华老师精彩而幽默的比喻逗笑了。

  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幽默用语不是一套一套的长篇大论,而是蕴藏在点点滴滴的小问题中。在相对紧张的课堂教学环节,一句小幽默,也许只是短短的几个字,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更吸引了他们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对所学习的问题印象更加深刻,由此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急生智,善于因势利导。

  如果在生活中碰到了突发的情况,我们也许能够急中生智,但是如果地点换到了课堂上呢?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境当中,处理起突发问题来,也许就不会这么容易了。在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时,华应龙老师表现出了他娴熟的教学功力,高超的教学技巧,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因势利导,于应变之中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的教学智慧。

  2006 年 8 月,华老师在内蒙古赤峰讲课,他像往常一样擦起黑板来,这次他擦得太卖力了,只听"咔嚓"一声,黑板仰面倒地碎了,华老师的手也流血了,顿时他感到很尴尬。但是他凭借多年的经验,急中生智,在向大家赔礼道歉的同时,向孩子们解释说:"其实是因为支撑黑板的的课桌比较矮,而我在擦黑板的时候最上边用的劲儿大了……"孩子们眼中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华老师继续说:"都是我观察不细惹得祸,下面看同学们观察的细不细了……",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孩子们开始饶有兴致地观察起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来。原本是教学中出现的小插曲,却被华老师适时的利用了起来,作为导入新课的教学资源。这种急中生智,因势利导的教学机智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或许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抱怨自己倒霉,并陷在流血事件中不能自拔,甚至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但华老师却变"无意"为"有意",充分利用起这一资源,将其发展成了课堂教学的好素材。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