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渠道。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学习各个知识点,并通过自己的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强化,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都很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让众多的教师感到无奈。往往一道题、一个知识点讲了好几遍,学生在下次做题时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分析计算。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
1.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大部分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往往会将整节课都充分地利用起来,主要为学生讲授各个知识点,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起来都十分吃力。他们在课堂上缺少消化、吸收、整理的时间,教师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体,紧凑的学习过程会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从而进一步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降低。还有一部分的教师会无意间让学生产生压迫感与紧张感,比如在课堂上拖堂,暗示学生时间紧迫,要抓紧时间学习等,这样的方式也会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对课堂学习感到厌烦,更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理变得烦躁不安,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2.主观拔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他们觉得好多题目都是十分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送分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要真正掌握这些题目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掌握的不透彻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又一原因。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他们知道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往往会主观地拔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望过高,导致最后出来的结果与预期不符,这些教师就会觉得失望,而对学生进行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得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并且,有些教师还会担心仅仅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不够,他们还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拓展延伸,更加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3.主要采用题海战术教学。多做多练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学生通过多做题,他们的数学思维与分析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大量的习题也会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查漏补缺,而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而且,数学问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学生只有真正地学到分析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他们才能够在做题时举一反三,而不是仅仅通过大量的习题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数学问题灵活多变,学生要想通过做题将所有的知识掌握清楚是不现实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题海训练也是不可取的。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在课堂上作为一名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探究收获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尤其是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使其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探讨各个位置关系的判定原理,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就发现了无论是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还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判定的基础都是知道距离与半径,通过比较距离与半径而得出结果。掌握了这个主要的判定依据,学生在做这节习题时,他们就很容易找到了分析与解题的思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找到学习方法,他们记忆得也会更加牢固,对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保证,教师就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使其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教师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也都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维与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维发展,使其更加快速高效地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