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演变及系统优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30 共9217字
摘要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主体包括大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他们既是网络舆论的制造者或传播者,也是网络舆论的传递接受主体。鉴于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大学生群体。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指的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嬗变,高校用户群体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校园网等网络渠道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集合意识氛围。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和作用。一方面,它以系统整体的方式对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 ;另一方面,它的作用和特征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结构特点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组织形式。霍伦斯在论述结构主义时指出 :"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发展变化规律的基本组织或单位。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由环境主体、环境客体、环境介体等要素构成。环境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知识丰富,高频率接触网络,对社会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网络互动、虚拟、开放的特点,让喜欢张扬个性的大学生们有了充分展示个人的机会,也让一些网络谣言、错误思潮等更容易误导和支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影响舆论的走向。环境客体是校园网络舆论,就是在网络上形成并传播的与高校有关或受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带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明确态度的意见和言论。从"高校食堂系列罢餐"事件到"真维斯楼"事件,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药家鑫"事件,近年来校园网络舆论风起云涌。环境介体是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形式,当下比较流行的如校园BBS、高校贴吧、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

  对于高学历、喜新奇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媒介既符合他们的"口味",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进而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演变。

  根据环境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不同特点,笔者认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熟人社区、同类社会、公共空间。熟人社区指大学生们以熟人、朋友关系进行网络舆论互动的环境,如人人网的班级主页、QQ上的年级群、微信上的朋友圈等,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一个组织内的成员或是相互认识的朋友,以感情联系为纽带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交往圈子。

  同类社会指以共同兴趣爱好、相同学生身份等关系进行网络舆论互动的环境,如校园BBS的文学讨论区、易班里的星座论坛、QQ上的高校环保社团精英群等,他们主要关心共同兴趣爱好的有关经验或者因同类身份引发的学习、生活、情感等话题。公共空间指主体间互不熟悉,不存在稳定交往关系的网络舆论互动环境,如学校新闻网的评论区、学校官方微博上的评论、大学贴吧里的讨论区等,这些人来源广、流动快、数量大,比较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

  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样式。在自由交互开放的互联网信息环境大背景下,依照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扩展形态,笔者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开放型、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多见于社会网络媒体针对高校用户的应用中,其允许校内校外各种人士就话题展开讨论,通过用户ID无法辨别其身份,如高校官方微博的评论、贴吧里的某某大学贴吧、天涯论坛的校园社区等。封闭型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存在于校园网内,仅允许本校师生就话题展开讨论,实行用户实名制且ID能显示身份,如部分高校基于校园卡数据系统的图书馆资源社区、校园卡论坛等。半封闭型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是目前高校比较常见的,虽实行网络实名制,仅允许本校师生登录使用论坛或评论区,但隐性ID让学生比较放心发言,因为如果不调用后台,公众将不会知道用户的真实身份。

  二、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演变效应

  正如萨德勒所说"学校外的事情,比学校内的事情更重要。而且它支配和说明着学校内的事情"[2].长期以来我们惯于人为画地为牢将高校束之高阁在大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单元,但是互联网越来越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曾经以各种理由的忽视是多么可怕。在校园网络舆论的若干演变效应下,许多在校园中的小事件扩大为复杂的社会关注大事件。

  第一,青年聚集的极化效应。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因为这个群体对周遭事物比较敏感,富有血性,爱打抱不平,但是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还未完全成熟,遇到校园突发事件往往感性大于理性、冲动大于冷静,特别是在涉及利益纷争或心理情感失衡的情况下,容易被人误导和利用,不仅顶帖支持失范言论,还主动发表所谓"真知灼见"以显示其观点的独特性,带动整个舆论向更加偏激的方向发展。这种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特征的非理性宣泄,往往容易激发高校突发群体事件。如2013年陕西两所高校的群体斗殴事件就是在群体极化效应下由网上言语冲突上升为网下肢体对抗的。事件源于两所高职院校签订校舍租赁协议,A校2500余名学生入住B校校区学习生活,因生活琐事两校学生在网络上发生语言冲突,而后B校少数学生闯入A校教室打伤一名学生,同学们利用手机网络直播这一突发事件,助推矛盾进一步升级,致使当晚A校部分学生在学校公寓楼下聚集,与B校学生对峙并发生冲突,6名学生在群架中受轻伤。

  第二,高校光环的压力效应。自古以来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能的杏坛就是人们心中高贵的殿堂。高等学府更是培养国家高级知识人才的专门地方,代表着善良、忠诚、正义等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承。当然高校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而遥不可及的梦想。一旦高校出现管理漏洞或失范现象,人们心中的圣洁美好仿佛被泼墨一样丁点也会扎眼。这种带有主观偏见的集体心理,使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成为敏感地带,一个看似不起眼甚至比较平常的小事件经这种情绪酝酿容易引起网民拍砖继而发酵膨胀。

  2011年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足见公众对高等学府精神价值的期许。事件在新浪微博"清华大学微博协会"发起"更名教学楼挂牌你怎么看?"的投票推动下,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小百合BBS、兵马俑BBS、饮水思源BBS等纷纷发帖,事件迅速成为高校BBS的重要议题。在各大门户网站跟踪报道下,舆情翻过校墙在社会上迅速升温,学校宣传部回应 :校园建筑物命名是国内外学校筹集资金的同行做法。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回应,冠名符合相关规定,建议学校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合理有效地处理。《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谁都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指出"冠名教学楼不始于今日,甚至也并不始于中国、始于清华,而舆论偏于今日耸动,想来……可能反映了最堪重视的社会心态-大学的文明之魂、民族之魂、学术之魂总要有一个相对清静而独立的安放之所".

  第三,媒体关注的聚扩效应。尽管传统媒体在社会舆论环境中的议题设置主角地位逐渐式微,但是与人们眼中的神圣象牙塔和社会青年精英有关的任何"脱轨"现象或"不正常"声音总是能迅速吸引传统媒体记者的眼球,其对事件的"二次报道",通过纸媒的头版头条,广播电视的专题节目、持续关注等进行深入挖掘,使校园网络舆论在现实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迅速聚合达到舆论风暴的高峰。

  2002年9月"芙蓉姐姐"在北京大学BBS上发布了她的第一篇文章《北大,你是我前世最深最美的痛》成为未名十大热门话题头条,2004年其在清华大学BBS上张贴S型姿势的照片又成为水木清华十大话题之首。清华和北大的学生为她成立了"芙蓉教",编写了"芙蓉姐姐扫盲手册",每天有5000人同时在线等待其照片,其个人博客一时间突破10万次。而后清华、北大、中科院BBS鉴于芙蓉的争议性及社会对芙蓉本人的炒作影响学校声誉,决定停止讨论有关话题并删除有关帖子。2005年6月起每天超过20家媒体邀请芙蓉采访,引发了"审美"与"审丑"、"传统价值"与"超传统个人主义"等广泛的社会讨论。传统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大幅夸张的照片和网络传播相互循环反馈,共同制造了这个校园网络舆论引爆社会公众话题"芙蓉姐姐"的奇迹。

  第四,司法审判的干预效应。当网络上出现触及高校大学生同时又涉及社会敏感神经的司法事件时,如果案件反映出的信息与网民的认知定式形成强烈反差,就会使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迅速形成强大煽动社会情绪的意见气候,给司法部门和司法人员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独立判案。有些过激的网民除了在网络上公开表达抗议情绪外,有可能会暴力干扰审判现场。

  2009年10月《昨晚哈尔滨6警察将哈体育学院学生当街殴打致死》的帖子引爆网络,许多网民基于"警察"身份代表国家使用强制力的理解发起声讨强音,指责警察滥用权力打人致死。而后当有人爆料受害大学生具有显赫背景后,网民们又选择倒戈一击。两派舆论基于身份简单符号化的网络审判使得网络舆论极度失真。直到警方公布斗殴过程全部录像和尸检结果,澄清警察打死人的行为不属于公职行为,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澄清受害人没有特殊背景,网络谣言散布者被予以行政处罚,整个事件才基本归于平静。《现代快报》发表评论文章《网络审判哈尔滨案是一场危险的狂欢》,指出 :"一方面此案的法官应当静心听取和甄别网民意见 ;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帮助法官抵御外界压力的机制,无论这种压力是来自网络舆论还是官员".

  第五,政府问责的约束效应。正如学者喻国明在《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中所言,网络的广泛运用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全景监狱"模式转变为"共景监狱"模式.前者,民众被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政府随时观察和监测,但民众无法获知政府的行为举动 ;后者政府被公共广场式的民众围观,他们获得了对政府实时、自由的监督权。当然由于长期受政府监管,当民众一旦拥有监督条件后,多年郁积的怨恨心情、抗争情绪与报复心理容易使他们趋向于进行放大式监督和挖掘式曝光。如2009年的罗彩霞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就显示了网民对政府失职的强烈抗议。众所周知,高校录取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但女学生罗彩霞不但能被同学冒名顶替致使失去大学录取通知书只好复读,来年再考入天津师范大学 ;且顶替者还能顺利完成迁移户口、学籍档案等一系列造假,并通过贵州某大学的入学资格审查,完成四年学业。

  人们不禁要问政府部门为何在顶替者非法办事时一路绿灯?教育部门怎样避免同姓名同身份证号同时注册学籍?当网民人肉出顶替者父亲是湖南某县公安局政委,找出事件操盘手后引起网络舆论的公愤,各大媒体和网络对事件抽丝剥茧的报道对政府教育部门形成了强大压力。最后案件在公安部、教育部等部门通力合作下得到迅速侦破,相关责任人受到相应惩处,罗彩霞也要回了属于自己的身份权益,教育部也推出了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的新规定,该校园舆论事件终于走向尾声。

  三、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系统优化

  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涉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网络上下等多种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学理论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各要素都是其整体的一部分。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工程式的社会参与推动环境的整体治理。

  第一,课堂内外相融-活跃网络文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不同于社会其他领域舆论环境,高校有着丰富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资源,能进一步丰富网络阳光文化,营造和谐舆论引导氛围。一是延伸第一课堂。高校的第一课堂是指学生的课堂教育。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互联网专业课抑或是其他专业教学,都要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广大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注意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二是激活第二课堂。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指学生们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要注意把握引领是主导 :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尊重差异,最大限度地形成校园思想共识,从而营造和谐繁荣的校园环境 ;培育是重点,组织网络文化活动不是在舆论中和稀泥,应该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摒弃什么,吸收什么、抵制什么等,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渗透是关键,真理是赤裸裸的,但赤裸裸的真理有时却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功的教育便应是这种境界。三是拓展第三课堂。我们以为高校的第三课堂指的是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网络新媒体进行资源共享,如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需求与服务对接系统 ;开展"田间地头的建言献策"等社会实践 ;微博红段子征集活动 ;免费发送手机报给全校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实践队开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送渠道 ;将实践队分为联络人、宣传员、安全信息员等若干个学生群体,整合及时通信群,提高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将实践记录视频载入校园网络电视,提高实践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等。

  第二,网上网下互补-把握建设主动。为将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主动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我们不能单靠网络应对技巧,网上网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种情况是在日常舆论环境建设中,我们要充分结合网上网下工作,切实服务学生生活,建立学校良好形象,赢得公众赞誉口碑。例如"华师大女生减肥不刷卡获学校人文关怀"事件[6],2013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开始运行,每月向疑似经济困难的学生发出询问短信。"6月14日华师大女生因减肥,饭卡消费减少,收到校方短信,询问是否遇到困难。这名女生感慨 :没想到减肥也减出了人文关怀。于是她把这条短信的截屏画面发到了微博上,遂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转发和评论以及媒体的关注。学校解释信息来自困难生预警系统,学校通过饭卡消费了解学生经济状况,如果消费比正常情况明显少,将做预警参考"."央视新闻"评论 :"负责的学校,让冰冷的数据有了人性之美","财经网"评论 :"华师大的数据挖掘很到位".另一种情况是,在舆情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充分结合网上干预与网下干预手段尤显重要。当突发事件爆发后,网上需要控制的有害信息应马上删除,需要积极回应的应立即介入讨论主动引导,同时还要密切跟踪信息的转载、传播、扩散,以了解和把握可能引发舆论风暴的规模和程度。而与此同时,网下要尽快将网上捕获的事件时间、地点、路线、方式等信息提供给学校相关部门或领导,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事件治理行动,当然事件的善后处理也需要网下做许多工作。

  第三,校园内外联动-迅速处置舆情。当敏感信息出现或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调集学校系统资源,联系校外机构,控制事态发展,尽可能降低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舆情处置和应对不只是学校宣传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涉事组织和个人的事,只要涉及学校育人的神圣使命以及整体形象,关乎高校的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院系、每一个师生。舆情的发生和扩散如果与校外组织或个人有关,还需要及时与当地省市高教工委及公安部门等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校园内外联动处置舆情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后,由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安排,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相关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控制局面,根据应急方案,及时做好各种调度,组织各部门协同运作。保卫部门要迅速赶到现场,维持现场秩序,调查取证,协助抢救,必要时联系当地警方,控制相关社会人员,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并尽可能减少事件带来的损失。学生工作部门需派人到现场协助维持秩序,同时安排辅导员和班导师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想法,澄清事实,发挥学生骨干作用,一同稳定学生情绪,避免负面情绪蔓延和事态的恶化。后勤部门在危急情况时要及时做好配合工作,如车辆调动、物资提供等。宣传部门在必要时要联系社会媒体机构,进行有关事项的新闻发布。如果事件有其他学校人员涉及,或是事件有可能波及其他学校,还需及时联系其他学校相关部门。如果遇到重大事件,尤其事件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因素,学校没有能力单独处置时,需迅速报告上级教育部门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及时寻得他们的帮助。当然对部门常态合作的特定事项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确,能保证参与部门在日常体系中角色与关系的清晰化,确保协调联动事项的落实。

  第四,传媒立体协同-打造舆论合力。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而言,传媒场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整合的资源。具体而言,一是要促进校内传媒之间的互动。我们要克服以前媒介之间互不来往的弊端,把本校的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微信平台、领导干部微博、教师微博、学生微博协同起来,建立"媒介群",通过发布消息、增强相互之间互动,提高集群效应,放大正能量的传递倍数。以微博为例,这样的组织类微博群可分级建立,学校层面在顶层,一条线是旗下的各职能部门,建议与学生相关的职能部门都要开放微博窗口,一条线是所有二级院系。然后在职能部门内、学院内还有三级机构、四级机构的,继续按系统建立。这样不仅方便学生用户按机构名称找到所需公共事务微博,同时也大大方便机构内部之间信息的上传下达。而个人类微博则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一个篮子"把大家统摄在一个系统里。要把一个部门或个人的"独唱",变成多人、多部门、多系统的"合唱",当有正面声音需要传递出去时,互相转发,互相支持,能形成规模化的强势声音。二是要促进学校与社会媒体之间的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个口头禅 :"防火、防盗、防记者",可窥见人们对媒体记者的排斥心理,尤其是在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更是如此。我们要重新审视的问题是,记者首先是一种职业,专业记者必须快,一般都很好奇,且具有怀疑精神,进行新闻报道是他们的工作。如果记者来了,无人过问,为了完成报道工作,于是五花八门的报道就出来了 ;如果记者所到之处,信息服务及时,我们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有价值信息,那么通过信息的发布就能引导记者的新闻兴趣点,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因此,我们建议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与社会媒介保持良好沟通,逐步建立学校宣传部门与教育战线记者之间的经常交流通气制度,负责宣传工作的领导与媒体主管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并不断探索协作的新渠道、新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正确理解新闻功能,在突发事件处置时将舆论引导体现在对媒体的主动服务上,通过及时发布信息和提供咨询服务,最大限度杜绝媒体传播流言。三是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点与缺点都非常明显,传统媒体具有稀缺的权威性资源,但是面临阵地在群众却不在的尴尬 ;新媒体在网络监督、形成网络正能量方面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对网络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文件精神为我们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提供了启示,在校园内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着力打造能够正确表达国家话语和学校方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喜闻乐见,并具有足够影响力和先进手段的新型主流媒体是我们未来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第五,社会治理整合-营造和谐氛围。互联网是一个无国界的自由空间,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复杂程度远非任何传统舆论环境可以相比,置身于现代结构复杂、价值多元的社会之中,单靠政府无法解决纷繁多样的网络问题。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而言,更是如此。单靠学校更显力不从心,必须实现政府、网络行业、网民以及各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在多方合作博弈下对网络实现共同调控。我们以为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优化对政府优化社会治理方式、整合社会系统资源方面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进行政管理 :净化网络舆论的重要前提。如果说在网络舆论环境中,政府应该还要行使行政手段,我们以为应主要着力在社会治理上,因为解决社会问题,胜过一切舆论应对技巧。舆情所折射的,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试看网络上人们关心的问题,诸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上学看病、住房问题、利税调节、交通运输、社会治安、打击犯罪、网络安全等社会矛盾、冲突,不都是同"社会治理"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吗?"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新关节,我们国家应当有以善处,首先是善处自己。而善处自己的根本立足点,就是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练好'内功'.良好的'社会治理',正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真正'内功'之一,真正'基本功'之一"[9].

  二是加强法律约束 :规范网络舆论的应然要求。从国际社会来看,政府在网络舆论环境管理方面,行政手段是必需的,但更多的是运用法律手段加强治理。"据有关机构对世界42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大约30%的国家正在制定有关互联网的法规,而70%的国家在修改原有的法规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因此新时期面对网络舆论发展的新形势,不断进行法制创新,完善法制管理势在必行。在立法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以法的强制性防范国家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危险 ;要注意信息自由与公共利益的结合,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动机前提下,多倾向于保障公民信息自由表达权力 ;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太笼统,缺乏细节规定。在法制管理上,要加强法理研究,多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调研报告 ;要修改和补充网络监管程序,强化网络主体言论的权利保护 ;可借鉴他国经验,对网络和内容依据不同法律,由各自独立机构实施管理.三是加强行业自律 :约束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过去网络舆论的管理经常会看到政府的直接干预,但是干预效果有待改善。放眼国际,现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强调政府作为服务者的角色,承认政府管理的"有限性",着重发挥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服务和引导职能,"少干预、重自律"是当前国际互联网管理的一个共同思路。积极实施网络行业自律,能帮助互联网机构不走歪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播学家郑贞铭说 :"新闻自律也可以说是新闻事业对社会责任的实践".为此,要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性管理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推动行业诚信建设。要促进网络媒介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一方面提升自身新闻专业水平。要建立完善行规行约,保证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和引导和谐发展。具体而言,例如对于确定是谣言或者虚假消息,网络运营商要及时联系所涉单位或个人给出权威解释,防止舆论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网络运营商要成立网络监测团队,随时解读微博、论坛舆论,实行有针对性地打击负面舆论行为等。

  参考文献:
  [1]霍伦斯。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
  [2]冲原丰。 比较教育学[M]. 刘树范,李永连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71.
  [3]李泓冰 .谁都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N]. 人民日报,2011-05-26(9)。
  [4]杨涛。网络审判哈尔滨案是一场危险的狂欢[N]. 现代快报,2008-10-19(A23)。
  [5]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6]陈华栋,张水晶,李敏妍。 教育网络舆情报告与典型案例分析(2013 年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44-15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