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电视记者的伴随语言表情、眼神及动作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4 共2014字
论文标题

  在自然的言语交际中,并不是总用纯粹的语言手段,而是常常省略某些语言手段,采用“其他手段”或以“其他手段”相辅助的。这些“其他手段”通常称作“伴随语言”,也称“体态语”、“手势语”“、身势语”等。

  随着迅猛发展的电视事业, 电视记者尤其是出镜记者在节目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充分认定。如何使电视记者在栏目中“活跃”起来,充分发挥电视这个传播手段的优势十分重要。电视记者的伴随语言大致可分为表情、眼神、动作、等几个部分。

  一、表情

  如果以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表情来说,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示高兴,频频点头表示赞许,旁顾左右表示焦躁,笑容常在表示热情。有时候单是“语言”的交流,毕竟有限度,且过于烦琐,会使人生厌。那么,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非语言”传播方式,就不仅仅是信息量大,而且是更生动,更有激情,从而也极大地增强了传播的效果。比如:电视记者如果满面笑容地出现在镜头里,暗示观众下面的新闻是一件喜事或者有趣的事;如果表情沉重地出现,加之语音低沉,那一定是发生了让人遗憾或伤心的事。这种暗示直观而自然,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表达的效果也顺理成章。

  二、眼神

  在所有的“非语言”传播中,要数眼神的“语言”最丰富,最耐人寻味,因而也就最有魅力。凡有经验的言语交际者,总能恰如其分地巧妙地运用眼神,与有声语言相协调,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调整交际现场的气氛。

  正因为如此,一般地说,对于某些专栏电视记者的外形、容貌不必要求过高,但对于他的眼睛眼神却万万马虎不得。当年中央电视台的沈力老师正是以那双真诚的眼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信赖。沈力自己的心得是:与观众交流“一是靠语言,二是靠眼神,如果仅仅是背稿,眼神必然是呆滞的”。

  三、动作

  动作在伴随语言中表现在方方面面,如首语、手势、坐姿、站相等等。以首语为例:点头摇头同样有多重含义。点头可以用来表示同意、赞许,也可以用来打招呼。

  而摇头可以表示否定、叹息,也可以表示为极度兴奋状态。仰头可以有趾高气扬之意,也可以是意气风发、欢呼庆祝,低头则正好相反。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手势。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上,手势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在人类没有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以前, 人们是采用手势来进行交流、劳动和生活的。通常手势可分为生活中使用的手势和表演手势两种, 新闻记者的手势是以生活中使用的手势为主的。比如:陈述一个新闻事件时,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讲述者平静地说明问题;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讲述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讲述者表明心迹。

  手势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节;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电视记者的伴随语言同言语交际中的语言一样,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不同于语言。在交流思想上,语言有时可以直接交流,而伴随语言总是起补充的辅助作用。电视记者的伴随语言一般要求较规范准确,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成功的电视记者不仅要善于驾驭语言,更应该充分发挥伴随语言的作用,提高运用伴随语言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l.电视记者的伴随语言一定要明确、精炼、自然、活泼和富于个性化。所谓明确,就是要使伴随语言成为目的性的动作,一投足、一举手都有内在的根据和清楚的用意,具有补充和强化的作用。精炼,就是要用最少的伴随语言衬托、强调关键性的话语,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信息交流。自然,就是不做作,不无中生有。活泼是指不死板呆滞,味同嚼蜡。所谓个性化,则是指运用伴随语言配合表述的时候,应当尽量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显示个人风格,最忌一味地模仿。这是因为手势等伴随语言的表现同电视记者的气质密切相关:一个开朗、直爽、麻利的电视记者,他的手势动作一般表现为快捷、频繁、果断、有力;一个内向审慎、稳重的电视记者,他的动作则表现为缓慢、少动、活动幅度小、样式变换少。切忌夸张做作和粗俗下流。古人说“仪态万方”,只要切合自己的性格、气质,那么伴随语言就是得体的。

  2.注意提高自身素质。能否成功地运用伴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记者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学识,阅历、修养等。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不识丁的电视记者,什么眼神、表情、动作都不会优雅。若无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也很难做到投入和融洽。电视记者知识渊博,熟悉自己所制作的节目内容,并能以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流利的口才加以表达,再适当地运用伴随语言,这才是取信于观众的重要条件。

  在传播学中,这种伴随语言作为一种不是语言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延伸。也就是说,它是随着人们在语言(包括非语言)交流中所自然而然产生的各种表情和动作。它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理论认为,伴随语言交流是人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语言交流密切相连,它不但直接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情达意,有时还能达到语言直接所难于或不能企及的境界和效果。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而准确地运用伴随语言,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意思,还能使传播方式灵活生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