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教育创新与新闻理论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作者:胡钰;陆洪磊
发布于:2020-01-13 共13079字

新闻学毕业论文权威推荐范文10篇之第十篇: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教育创新与新闻理论

  摘要:基于当代青年新闻观形成的基本规律, 结合教育教学经验, 论文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若干认识。从教育目标上看, 在价值塑造、理论建构和情感培养上进行创新;从教育内容上看, 在宏大理论、现实问题、批判方法上进行创新;从教育方式上看, 在思维训练、专业实践、全球比较上进行创新;从教育评价上看, 在学术体系、学生反馈、学院建设上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立足在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的基础上, 两者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教育创新; 新闻理论;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law of the 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youth's views of journalism,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understanding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views of journalism in the new er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goals, it requires innovation in value shap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emotional cultiv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it requires innovation in grand theory,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ritical metho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methods, it requires innovation in think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global comparis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t requires innovation in academic system, teaching feedback, and school construction.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views of journalis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jour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新闻学

  ***2016年2月19日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同时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2018年5月4日, ***同志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 "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 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 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 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2对新闻舆论工作来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新闻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核心内容, 根本目标是培养新闻舆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来从事新闻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 高校居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环节。2018年9月,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文件, 文中"改革任务与重点举措"的第一条就是"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普遍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教育者本身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疑问, 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继续指导新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 如何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等, 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上的问题, 如对学生新闻观形成的规律缺乏认识, 授课方式较为单一, 知识体系陈旧, 教师无法很好回应理论难题等。3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在教学实践中, 理论的缺乏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经验与技巧, 稳定性的教学效果很难保障。

  中国的新闻教育借鉴过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 而今到了创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闻教育模式的时候。4提出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 办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对我国未来的新闻教育、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当代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观形成的基本规律

  新闻工作自诞生之初便与政治连根结蒂。在西方近百年的专业主义新闻实践过程中, 新闻中的政治符号被逐渐隐去, 有学者将之视为"去政治化的政治", 5而"去政治化"的过程本身也是西方政治意志的一种体现。不难理解,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希望通过市场化的"自由媒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进而达到拉斯韦尔 (Harold Lasswell) 所说的"守望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的媒介功能, 6其本质仍是为西方政治制度所服务的。在这种被广泛默认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统治下, 西方新闻传播学者往往无法跳脱自己固有意识形态来反思新闻观本身, 也就难以接受其他的新闻观,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存在的可能性。笔者发现, 国外对于"新闻观"的表述限于对"新闻价值" (news value) 或"新闻选择" (news choice) 等概念的讨论, 7并没有专门的表述, 更没有专门对此概念做过系统的研究。这种认知的缺位, 恰恰是西方意识形态霸权在新闻研究领域内的直接体现。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在中国被提出来, 正是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有其独特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在反思和建构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同时, 必须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用政治去解答政治".

  笔者对13名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记者与编辑进行了深度访谈, 受访者所属的媒体既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 也有南方周末、彭博社等媒体, 受访者既有报社总编辑、部门主任等资深媒体人, 也有参加媒体工作不久的记者与编辑。访谈后, 笔者通过扎根理论进行分析, 总结出当代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观形成的若干规律。

  研究发现, 当代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观的形成主要依赖两个路径, 分别为高校新闻教育和新闻职业实践。此外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对个体新闻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时间上来看, 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为塑造基础新闻观念的"教育塑造阶段", 新闻观念在新闻实践中不断调整的"实践调整阶段", 以及新闻观念趋于稳定后不断强化, 并最终形成成熟的新闻观的"自我定型阶段".

  新闻观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 新闻观的形成过程  

  在进入高校新闻专业之前, 个体就会对新闻以及新闻业产生一些懵懂的想法和观点。在进入高校接受系统的新闻教育之后, 个体会形成一套初具雏形但未加整合的新闻观念, 可称之为"初级新闻观念", 包含对新闻的看法、对新闻行业的认知和对新闻职业的理解等。

  在入行早期, 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初级新闻观念"很容易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受到影响, 经历二次塑造或多次塑造, 形成新的、相对动态的新闻观念。在这个"实践调整阶段"中, 新闻工作者主要通过参与新闻实践和积累行业观察, 不断重塑和调整着自己的新闻认知。

  当个体的实践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 新的新闻实践经验已经无法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产生新的改变时, 可以说该个体的新闻观念已经到达一种相对稳定或者饱和的状态。此时, 一个典型的特征是, 个体愿意对外输出自己的新闻观念, 可以凭此新闻观念去影响他人和指导实践, 同时自己的新闻观念逐渐固化。

  当个体的新闻观念已经自成体系, 甚至可以演化为自己的潜意识, 任何外来的事物和观点都已经无法对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那么可以说, 这些新闻观念的集合已经成为稳定的新闻观。这种稳定的新闻观是系统化和内在化的, 可以强有力地指导新闻实践, 且往往很难被推翻。

  教育创新, 一定要从教育规律着手。遵循当代青年新闻观形成的基本规律, 是新闻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新闻教育作为新闻观产生的第一个阶段, 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对个体产生深入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价值塑造上, 也体现在理论建构和情感培养上。随着个体参与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入, 高校新闻教育塑造的新闻观念会发生变化, 或被打破, 或被保留, 最终会演化为更加成熟、稳定、系统的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让学生最终形成的稳定的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是扎根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

  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四个重要的维度。下文将从目标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和评价创新四个部分进行讨论, 结合青年新闻观形成的基本规律, 着重对新闻院校如何设计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思路的创新, 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目标创新:价值塑造、理论建构、情感培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目标在于"育人", 在于塑造个体的价值观, 简单告诉学生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远远不够, 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 做到"入脑""入心", 从而发自内心地去认可和贯彻。根据当代青年新闻观形成的基本规律, 从笔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践中看, 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该超越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要从价值塑造、理论建构和情感培养三方面目标入手, 引导当代青年接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价值塑造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为最高目标, 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理论立足点。与西方新闻实践与理论中的资本中心主义、媒介中心主义和"去政治化"的专业主义等不同的是,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突出新闻舆论工作鲜明的政治属性, 并将之作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 应将新闻的政治性和专业性紧密结合起来, 不可偏废任一方面。从人类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初, 新闻就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新闻行业建立之初, 便是以宣传性质的政党报刊为主,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新闻行业的观念和实践 (ideals and practices) 才从政党报刊转向自由主义的商业报刊。8即便是进入商业报刊时代, 各个媒体依然有着自己鲜明的保守主义、激进主义等政治立场。因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 既要认识到新闻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又要对新闻专业主义"去政治化的政治"的内涵有更加准确的认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价值塑造, 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到, 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来自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9来自某主流媒体并担任重要岗位的高级记者M, 在描述自己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时这样说道:

  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讲政治, 传递信息要进行判别;其次要成为专家型记者、专家型编辑, 吃苦耐劳, 愿意深入实践;最后要有逻辑思维能力, 包括对党的思想的理解, 对大环境的理解, 不能单一以孤立的新闻事件来做新闻, 善于将新闻放在时代大背景下来做……简而言之, 就是要能坚持不懈, 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能力, 在党的思想的指导下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社交媒体传播日趋活跃的新闻生态中, 价值塑造成为培养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根本性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首要任务。

  理论建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关键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来自于理论的真理性和解释力,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成为分析社会问题的批判的武器。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10《马克思传》作者戴维·麦克莱伦 (David McLellan) 认为:"由于我们关于历史和社会的很多观点是和马克思的幽灵进行对话的结果, 这些理论已经成为20世纪以及未来精神框架的一部分。"11同样,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说服人, 就要有"彻底的理论", 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理论思维, 形成分析当代新闻舆论工作的系统的观点、方法、理论。值得重视的是,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实践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建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主要来源, 其丰富的思想与理论内蕴需要不断挖掘、提炼。在新时代, 以***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标志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思想已经形成, 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建构的思想指引。

  情感培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抽象理论和政治话语的创造者, 也是充满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的伟大人物。如***所言:"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 真诚朴实, 重情重义。"12培养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情感认同, 进而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 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有效起点。笔者胡钰在清华大学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第一节课中, 总会谈到马克思17岁时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青年时期马克思学习、办报、写稿的许多故事, 帮助青年学生找到同龄人的共鸣感与亲近感, 效果很好。情感认同虽不能替代价值认同, 但却能够让后者的实现更加自然、高效、稳固。事实上, 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认同的坚实基础。

  以上三方面的目标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目标体系。正如图2所示, 这三个目标是一个整体, 彼此间有着紧密联系。从情感培养到价值塑造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理解过程, 从理论建构到价值塑造是一个由理论到现实的理解过程, 而情感认同与理论认同共同构成支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观认同的感性支柱与理性支柱。

  图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目标体系  

  三、内容创新:宏大理论、现实问题、批判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内容上, 既要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也要以跨学科的视野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政治理论、社会理论、文化理论;既要讲理论性的认识, 也要回答现实中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 要培养青年学生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思维方法, 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思维错误。

  重视宏大理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教育, 不仅要讲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更要进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教育, 后者可以给学生以更宏大的视角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种宏大理论学习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传播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等等。在这些宏大理论的学习中, 要注意重点讲述新闻实践在其间的发展与影响, 这不仅能扩展课程的基础认知, 让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动力, 也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引导学生从心底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判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 新闻活动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活动, 这种认识关系是能动的辩证关系, 不是机械的反映关系。由此, 在新闻报道中, 既要追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又要承认价值是新闻的灵魂。这种基于宏大理论学习得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 即便在日后的新闻实践中会受到冲击, 但由于其历史基础的稳定与核心理论的彻底, 往往可以有效抵御外界的冲击, 在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沉淀下来, 形成稳定的新闻观。笔者认为, 要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理论成效更具彻底性, 可以从以下五个着力点出发:讲清楚马克思的形象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新闻与政治的关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讲清楚中国国情与问题意识;讲清楚全球传播与文化自信。13教育者抓好这五个着力点, 让理论"触地", 让学生受到启发, 对理论形成思考, 深层次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关注现实问题的争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新闻活动的总体认识。这种认识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但并没有具体的结论。为此, 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既要讲述理论, 更要讲述理论的现实应用。据一项研究表明, 超过75%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出于课程安排需要, 他们排斥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教学内容, 迫切地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结合时事政治。14这种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规律,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要求。"马克思本人不是先知,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的应然状态也提到得很少。马克思自己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所有阐述都是极为粗略的。他说得更多的是资本主义, 而不是共产主义。"15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 一方面, 要对资本主义的新闻活动进行分析, 特别是对当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信息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 要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探索进行分析, 以历史的视野去看待现实的问题, 对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阶段的新闻舆论现象进行分析。实践表明,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中, 需要紧贴现实, 提升"时代感"和"时效性".

  学会批判方法的使用。哈贝马斯 (Jürgen Habermas) 在《理论与旨趣》中强调, 批判理性相对于科学主义和历史诠释学而言, 是最高的人类经验, 是人的彻底解放, 是人的彻底的自主性。16事实上, 批判性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理论传统, 其突出体现是对传统哲学、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内容中, 特别要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这种批判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基于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基础, 基于对国际形势和现实问题的把握。例如在谈到新闻自由之类的问题时, 就可以比较中西方新闻工作逻辑, 看看西方的主流新闻从业者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 实践着"华丽的新闻自由".在这方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西方学者指出, 只要商业利益仍旧主宰着广泛的新闻资源, 那么就永远不会有完整的自由和健全的民主。17用比较的视野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往往能让受教育者有更直观生动的体验和更深的理解。美国批判学者赫伯特·席勒 (Herbert Schiller) 的第一本书《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曾经找了25家出版社, 但没有一家愿意出版。在丹·席勒 (Dan Schiller) 看来, 当代的数字化时代不过是让资本主义的矛盾完成了现代化而已。如果继续沿着目前的方向走, 那么不论对于全球的自然环境和政治而言都是一个灾难。"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互联网是种好的、慈善的力量。如果你去讲述事情背后所藏匿的巨大陷阱, 人家可能一脸茫然。"18

  重视宏大理论, 可以扩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知识点;关注现实问题, 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吸引度;使用批判方法, 可以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解释力。这些新内容的引入, 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

  四、方式创新:思维训练、专业实践、全球比较

  教学方式的创新当以思辨性和实践性为首推。坚持思想引领并不意味着放弃讨论, 相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者需要积极开展理论教学创新, 鼓励思辨,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方式, 让受教育者对理论问题"吃透";同时也应当坚持学以致用, 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加专业实践, 在行业内部将理论"用透".因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方式的创新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变教学理念, 强化全方位、渗透式的思维训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门思辨性较强, 且有别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 不应当按照"老师发言, 学生听讲"这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开展, 而应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活用启发式、课堂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 让思想充分地碰撞和交流, 达到强化思辨性的教学目标。其次, 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 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所有专业课程中去, 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专设课程"的笼子里释放出来。笔者通过对资深新闻工作者的访谈发现, 不少人认为不应该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单独的一门课进行开设, 而是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作为一种指导理念, 融合进所有专业课程里, 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一名在某主流媒体担任重要职位的高级编辑Y所说:

  不用单纯去突出这种观念的教育。比如说专门开一个"什么什么新闻"这样的一门课, 我觉得效果肯定也是不好的。在教技术的过程中, 我觉得还是要把这个理念体现进去, 老师应该要有这样的责任心, 要不然教出来的学生真的会有问题。

  在美国和日本的许多大学, 类似的德育教育会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 通过"无意识"和"偶发式"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了思想教育。19让观念的传授不再局限于专门的观念类课程, 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迈出的重要一步。

  重视专业实践, 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实践按组织群体的不同, 可以大致分为学生自组织教育、新闻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专业实践对受教育者个体起着至关重要的再教育功能, 也是在校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过渡阶段。笔者在对13位新闻工作者的访谈中发现, 当前中国新闻院校接受业界的反馈较少, 教学活动与业界实践缺乏长线、紧密、有效的互动。这不仅体现在高校接受业界反馈的途径上, 更体现在高校的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上。学界和业界无法很好地"打通", 高校新闻教育的实践性就有限。高校的学生如果希望参与新闻实践, 多是通过自己申请新闻类媒体实习、参与学生媒体运营等, 而高校对这类行为进行大规模有效引导不足, 在实践环节的师资配备上也明显不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不应当只是表现为课程内的知识学习, 更应是观念在课堂外的实践中的运用。因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过程要更加重视专业实践, 在实践中将这种观念融入受教育者的思维中, 成为其行动准则。近年来国内多个新闻院校广泛开展的"部校共建", 正是为高校的新闻学子提供了宝贵的专业实践的土壤, 这是有益的尝试, 但这种结合后提供的实践教育机会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 而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不断提高。

  开展跨文化比较, 形成全球视野。当代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全球传播时代, 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边界日益模糊乃至消失。为了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 引导学生形成开放格局与全球视野, 培养体现文化多样性的思辨方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 (Global Competence on Belt and Road) , 以"走出中国看中国"为主题, 由学院教师带队, 带领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专题型、学术性、调研类的课程实践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亲身调研、采访和体验, 了解"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的挑战、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国际传播秩序失衡等问题有了更加直观与深入的认知, 也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理的认同。实践表明, 对当代青年学生来说, 在开放的跨文化比较视野中, 在国内外不同的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的对比中,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意义与发展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五、评价创新:学术体系、学生反馈、学院建设

  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依据, 仅仅有动机导向的举措是不够的, 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效果进行调整。笔者认为, 良好的学术体系建构、健全的学生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新闻学院建设, 是评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效果的三个重要维度。

  学术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成果, 也是这一教育扎实开展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 中国初建人文社科学术体系, 正是抓准了教材建设、学术论著和理论队伍三个方面的工作。20同样的, 评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体系的建构, 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我们要考量:有没有一批高水平、有质量的教材可用?有没有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基于中国特色的基本学术著作问世?有没有一批理论功底扎实, 富有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时跨越老中青, 可以实现良好传承的理论学者队伍?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突出学术建设, 加强理论研究, 以理论感较强的学术论著作为学科支撑, 以富有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理论队伍作为中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才有可能日趋深入。

  人才培养的成果是评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直接衡量标准, 也是这一教育有效改进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掌握这一新闻观念的新闻人。高校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其新闻观念是否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 是否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能力, 直接体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效果。然而, 这些特征往往难以衡量。因此, 建立一套完整、可持续的人才跟踪调查机制, 对于评估人才培养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展毕业学生跟踪调查的目的, 是通过对新闻职业队伍的观察, 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反馈, 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毕业生跟踪调查, 如意大利的ISTAT调查、法国的CEREQ调查、德国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网络KOAB等, 21包括国内各类高校开展的毕业生调查, 都能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效果评价提供借鉴。笔者此次采访的13位新闻工作者中, 就有不少曾在高校中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 他们的反馈意见很能促进教育者思考。青年记者D在回忆高校上课的经历时说:

  那个时候Z老师开了一个课叫《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一听名字我们都觉得这个课特别枯燥、无聊, 学不到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他用一些比较风趣、幽默的方式方法给我们梳理了一下新闻史, 我觉得很有趣, 那个课是我当时比较喜欢的。但是你说它对我的工作有没有直接影响我觉得很难说。

  从跟D的交流中笔者可以发现, 目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观念类课程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授课模式, 教学效果受授课老师个人风格、素养影响较大;学生的收获停留在知识层面, 未能更加深入, 观念类课程对观念层面的影响还需不断提高。

  高校新闻学院建设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本支撑, 也是这一教育持续开展的具体载体。新闻学院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导向, 根据这一导向确立学科方向、队伍结构、课程体系, 是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效果的显性窗口。办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在学院层面能做的工作其实有很多。2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院建设中, 与人民日报社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共建, 与复旦大学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基地, 联合十余所高校新闻院系成立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 既为学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又为学院教师和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平台。

  六、结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

  目前, 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现状可以用"分支众多, 百家争鸣"来形容, 亟待建设统一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研究表明, 2017年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总体上并未有大的发展。23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还处于表态性与表面性的阶段, 对于复杂性的现实问题与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缺乏规律性与学理性的研究。

  本研究认为, 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面临着理论研究落后于教学需要的突出矛盾。尽管对于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都是不可缺失的, 这是塑造新闻教育者和新闻工作者价值观的重要一环。但是, 基于中国特色新闻舆论活动的系统性、学术性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还不完备, 还没有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从根本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水平。

  从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需求看, 关键还是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主体性、原创性, 根本依据是中国新闻实践。"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 成为中国新闻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要做好这一工作, 就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立足现实, 直面问题, 融汇中西, 返本开新, 以彻底的理论去观察新闻传播实践并赢得国际话语权。"2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坚持的独特观念, 这一观念的学理支撑正是也只能是中国特色新闻学, 是以对中国新闻实践的学理性研究提出的具有解释力与引领性的新闻理论。与西方新闻实践和理论中强调新闻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新闻媒体独立于政府管理、新闻自由具有绝对地位不同, 中国的新闻实践和理论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是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 新闻媒体要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开展工作, 新闻自由是有明确边界的。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中, 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对于中国新闻实践中的这些特点, 从历史的维度、政治的维度、文化的维度、全球的维度给出理论性的阐释, 对西方新闻实践与理论中的资本中心主义、媒介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现象给予针对性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立足在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的基础上。在中国的新闻实践中, 新闻价值的核心原则是积极性效果, 而不是冲突性内容, 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推动者, 而不是旁观者、批判者。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现的是建设性的新闻观念、有机性的社会参与、正向性的社交心理、伦理性的算法体系和人文性的的文化底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需要具备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教育中, 必须避免理论的苍白与"肌无力", 既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也要紧紧抓住当代全球变化与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话语。有效的模式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 通过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注释
  1新华社:《***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 2016年2月20日。
  2新华社:《***: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2018年5月4日。
  3杨晶:《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4骆正林:《我国新闻学教育模式的历史选择与当代创新》,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年第8期。
  5李彬:《把"政治"带回来》, 《新闻大学》2017年第4期。
  6[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何道宽译,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年, 第37页。
  7Kevin Arceneaux, "Niche News:thePolitics of News Choice, by Natalie Jomini stroud,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27, no.2, 2012.pp.335-336.
  8Kaplan, R., "The News About New Institutionalism:Journalism's Ethic of Objectivity and Its Political Origin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vol.23, no.2, 2006.pp.173-185.
  9胡钰:《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来自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2016年5月,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zywz/2016-05/18/c_1118885237.htm, 2016年5月18日。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9-10页。
  11[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第4版) , 王珍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 第462页。
  12新华社:《***: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8年5月,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2018年5月4日。
  13胡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着力点》,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第7期。
  14严建雯、汪莹:《大学生心理特征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证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15[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第4版) , 王珍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 第461页。
  16甘阳、邓正来、汪晖、杨立华、舒炜、罗岗、耿传明、赵晓力、彭国翔、谢茂松、张志强、毛丹武:《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下) 》, 《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17Spry, G.The Canadian radio situation.In J.H.Maclatchy (Ed.) , Education on the air, 1931.pp.47-60.转引自Chen, Sibo."Forward:the Legacy of Graham Spry and the Future of Public Media."Stream Culture/politics/technology, vol.6, no.1, 2014.pp.1-2.
  18[美]丹·席勒:《信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 翟秀凤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 第241-246页。
  19叶婷、王超:《国外德育实践对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 《求实》2010年第1期。
  20傅颐:《"大跃进"前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建设的历史回眸---兼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初创》, 《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8期。
  21包艳华、马永红、Georg Kruecken、白丽新:《德国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理念和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5期。
  22柳斌杰:《办好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 《传媒》2017年第21期。
  23叶俊:《创新与升级:2017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4日。
  24胡钰、虞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8期。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原文出处:胡钰,陆洪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11):5-17+126.
相关标签:新闻系毕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