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微信民意中的大众舆论问题评析

来源:科教文汇 作者:金鑫
发布于:2019-04-10 共4250字

  摘    要: 微信的出现与使用, 特别是其中发布的文章以及营销手段, 对公众造成了一定影响, 而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意及其公众评价手段与社会心态的映射, 作为民众评价的一种表现确有不少影响。微信也非法外之地, 如何正确合理地表达, 并且符合法治国家背景下法治社会的行为规范, 笔者从大众心理与民众评价活动方面解析微信民意的传播及其表现与局限性。主要从其合法表达的意义与如何引导方面作了一个评析, 从这些现象和事件中总结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这一传播平台和方式, 并使其在法制化的框架内得到正确的、合理的、合法的运用。

  关键词: 微信; 传播; 民意; 民众评价; 评析;

  Abstract: The emergence and use of We Chat, especially the articles and marketing methods published therein,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ublic, and the public opinion reflected therein as well as its public evaluation means and social mentality reflection, as a kind of public evaluation, indeed exert a lot of influences. As We Chat is based on law, in view of how to correctly and reasonably express the behavioral norms of a legal society,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spread and limitation of We Chat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c psychology and public evaluation activities. It mainly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its legal expression and how to guide it, and summarizes from these phenomena and event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new media as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method, and make it correct and reasonabl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egalization.

  Keyword: WeChat; spread; public opinion; publicevaluation; analysis;

  微信作为自媒体时代传播的一种手段, 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是人们日常联络的手段、工具, 同时使用过程中传播的对象、内容、方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大众评价过程中的心态变化与表现形式都是一个值得总结和分析的问题。19世纪报纸、广播作为主要传播手段, 影响了人们的交流和政治行动;20世纪出现了电视、网络, 使得交流和信息传播更加便捷, 政治影响更为有影响力;到了自媒体出现, 手机成立主导的手段, 人们手指轻轻一点, 瞬间信息就能迅速传播出去, 范围更加广泛和影响力大增。这是媒体革命带来的变化, 同时, 也给分析大众对信息的评价时的心态变化带来了一种新的诠释方式与理解。

  一

  从之前的几起微信平台上刷屏率较高的, 也是此后被发现是加入了炒作或团体策划运作的事件来看, 这些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民意是较有代表性的。如:人贩子一律死刑、罗一笑众筹事件等, 都无不反映出大众心态上的从众心理和易于被操控, 所以任何一个热点事件出来没多久便丧失了热度和持续关注度。即便真是有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也会很快湮没在其他吸引眼球的事件中。这被称作关注度的转移, 而现在显然诸多事件发生都有类似之处,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 一旦一个事件被过度炒作或解读以后, 马上受众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分散了, 停留或持续关注一个事情基本不会超过一定的时限, 所以信息发布者就需要不断寻找和制造爆眼球的点, 甚至不惜出位, 突破底线地去炒作。这往往刷新了人们承受和认知的价值判断标准的下限, 反过来造成新的更加大的冲击。

微信民意中的大众舆论问题评析

  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其一是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模式, 导致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文化传播的流行, 人们没有耐心去听什么大道理与说教, 而微信上广泛流行的“鸡汤”式文章得以流行。其二, 反权威甚至反智主义的趋势在诸多社会事件出现中对传统的道德标准与社会伦常公序形成的冲击, 使得人们不再迷信权威而是更相信自身的体验和小众圈子内的相互体验的传播。其三, 知识阶层和民众之间的认知出现偏差和分裂, 也是造成对同样问题的不同看法的由来。这其中, 从众心理效应可以说所占比重较大。

  “从众心理效应”是人们对流行趋势或主流意见屈从或认同的一种心理倾向, 人们对新奇的或大多数人赞同的人或事有一种认同心理[1]。这类效应可以使人们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全感, 使其增强适应力, 但也存在着诸如不加学习的追随者、放弃思考和不加检验地盲从权威等负面影响。而自制力恰好是能应对从众心理效应必备的能力, 它需要人们具有能够控制自己心理、行为不受或少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品质, 有自制力的人能克制住各种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 使行为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既不超越或偏离行为规范, 又不丧失勇气。这类人群注意力高度集中, 情绪较稳定, 自制力较强, 能控制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越发不会从众。

  微信民意也属于一种群体情绪的表达或宣泄, 那么它表现出来的感情无论好坏, 突出的特点就是简单而夸张。群体情绪的夸张会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 即无论什么感情一旦表现出来, 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的传播, 它所明确支持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群体感情的暴戾化, 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的人数越多, 就越发得到肯定。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 会使群体表现出单独的个体所没有的情绪和行动。这种情况下, 群体很容易干出恶劣的极端的勾当。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 所以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2]于是乎, 微信朋友圈所转发的一些内容或编辑的人便会刻意地夸大其词或是用不断重复的方式取代说理的方式来证明事情。在平时的微信刷屏所发出的文章与宣誓词中体现出的这些与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十分相似。

  “民意”何以能有如此大的威力?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为多数原则, “多数之所在, 即国利民福之所在”;其二为代表论, 将某个阶级、某个群体纳入历史“必要性”解释机制, 赋予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天下大势的所谓历史理性。对于第一点, 梁启超曾经断言, 此论谓之或然则可, 谓之必然则不可。至于第二点, 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 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想的, 他的臣民也是这样想的。”[5]这种“民意”绝非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都是现实的与合理的, 都代表了所谓历史理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曾经现实的与合理的也可能丧失其现实性与必然性。

  二

  首先, 从法律与道德层面的讨论来看, 涉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谁是基本准则, 而谁是辅助手段, 二者不能相互越界, 属于道德层面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要用法律来规定, 如果情绪化地要求所有行为都用法律来规范与处置, 则会陷入一种禁令越多则违反的人越多的境地, 而法令条款无限细化的结果则很可能造成法律自身的权威性降低, 司法的客观与量刑适用性会打折扣, 而人们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因为触犯法律而束缚住了自己。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建议。所以, 情绪化的提议显然不是从社会公义角度出发, 而只是邀约多数人形成压力与抢占道德制高点从而形成对话语权、解释权的垄断, 压制不同表达的声音, 造成了舆论上的道德绑架。舆论虽然是社会大众对自身观点以及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表达, 是一种社会话语权力量的体现, 但是其所体现出的特性却并不都完全是符合社会正面需求的, 其作为一种民间表达的重要代表, 往往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力量以及话语方式的引导与绑架。[6]“是中国人就转”这样格式的措辞与表达, 恐怕决非只出现于热点话题的言语当中, 而已悄悄成为一种习惯, 几乎每次类似群体性的评价活动与舆论潮流中, 都可以听到相近或相同的字眼。如网络舆论中就能看到类似的言语用词。用几个标语式口号式的名词来咒人, 却不去辨析这些词句的内涵, 只是觉得用夸张的口气加上带有爆发力的词汇, 就达到了打击他人的目的。这实在是有些无聊。[7]有时候长篇论证还不如几句能够对其试图说服的头脑有号召力的话。受众群体并非都具备逻辑推理能力, 并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它所接受的判断, 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 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异常活跃, 而且极其敏感。一人一物一事都能在他们头脑中构建出自己所认为的形象, 并去完善和补充细节与过程。一个事件中不同寻常的一面会给群体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只关注表象和热闹情景的群体注定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而非深入内里去深入理解, 其情绪随着表象的变化而波动, 行动的动机与兴奋点也很容易被他人控制或感知到。[8]影响其想象力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所以微信内容的编纂与观念和氛围的营造, 群体对这一观念是全盘接受或全盘拒绝;对其产生影响的暗示, 会彻底征服群体的理解力, 并使其倾向于立刻采取行动。对群体给予恰当的影响, 会产生负面或极端的情绪, 泛滥的同情或许变为另类的崇拜, 而厌恶的情绪则可能转化为仇恨。这恐怕就是群体信念的性质。

  不少人都倾向于把宣传的手段用到极致, 因此, 用夸张的词句, 从内容主张或形式安排行为方面都用上了说服手段。同时把成功地在群众运动中运用了这些手段归功于高明的宣传技巧, 因此, 语言文字的犀利伤人也有了刀剑一样的伤害度, 使人惧怕。那些信息发布者所做的事不过是将大家心中已积累的想法和情绪引发出来并且抬升成热点。媒体是社会的良知, 媒体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公正和中立。任何媒体一旦偏离这个准则, 它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 而是一种宣传工具。

  三

  民众评价活动瞬息万变, 为达到对民众评价活动的有效引导就必须讲究时效。首先要求及时地反映民众评价活动的情况, 通过经常的系统的调查, 了解社情民意;其次疏导舆论要及时, 通过各种正规的渠道, 让公众能各抒己见;再次是准确地把握评价活动的脉搏, 及时通过大众传媒等传播活动, 影响当前的评价活动。

  最后, 我们通过对微信民意中的大众舆论问题的评析, 其实最终落脚点是其落实并有效地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如果不幸有了不法侵害也能及时得到补偿与惩罚相关责任人或责任主体。最后通过多轮讨论与实践, 达成的妥协和最后意见与办法, 并制定出的法律法规与行为准则, 这才是真正达到目的, 也是大多数人想要的结果, 而不仅仅是情绪宣泄一场, 最终还是一次舆论上的循环, 并无对现实的促进与改善。要想真正建成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社会, 恐怕要从自己依法行使权力并不忘却义务, 一切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行动, 努力践行一个公民应有的行为, 这才符合依法治国理念提出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 (法)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92-93.
  [3] (德) 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63.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
原文出处:金鑫.微信民意在民众评价活动中的传播及其合法表达的辨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3):187-18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