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微信人际传播的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2 共220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探究
【绪论】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微信的传播概述
【第二章】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3.1】微信自我呈现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2】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扩展的影响
【3.3】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维护的影响
【第四章】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总结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微信人际传播的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自 2011 年 1 月起,四年的旅程使得微信从最初的社交 APP,俨然发展成为了一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生活方式,使得用户的人际传播发挥了最大限度的传播价值,实现线上的真实社交需求以助力用户人际关系网络的开展。微信的诞生与发展加速了信息传播的进程,更改变了受众之间的人际交往的方式。身为一个热度持续走高的里程碑式的社交媒体,微信以其自己独特的传播特点备受用户青睐,但与此同时也对用户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在前面的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中,本文认为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在自我呈现层面存在对自我开放区域、自我知识、自我形象管理、自我表露和人际互动参与度的影响;二是人际关系扩展层面存在"强制性"人际关系建构、弹性社交可能引起低俗化关系扩展、人际关系的扩展程度有限的影响;最后在人际关系维护层面存在对人际关系巩固和重塑的有利影响,以及人际互动惰性、人际关系"期望破坏"和虚实的传播环境引发的相关消极影响。

  存在的事物即有其存在之缘由,微信中的人际传播方式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实人际关系网络的复制,影响着每个用户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发展过程,对当代人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可比拟的利好影响。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微信传播为当代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数字化生存"并不等同于福音式生存,自由与约束、即时与延时、人际互动目的与效果的悖论不可避免。虽然微信极大还原了现实人际传播,但身体的缺失仍旧为用户提供了面具式的发言机会。浅薄化的寒暄盛行,单纯与真诚的交流效果不再,并使得原本最具完整性的面对面沟通面临冷漠化窘境。万物惟度,适度为上,切勿让微信变为"危信".


  参考文献:
  
  ▲ 著作类:
  
  [1] Robin M Kowalski, Mark R Leary.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motional andBehavioral Problems: Interfaces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M]. Washingt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
  [2] [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维特著。殷晓蓉,赵高辉,刘蒙之译。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 [美]欧文·戈夫曼著。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 [美]托马斯·德·曾戈提塔著。王珊珊译。中介化:媒体如何建构你的世界和生活方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 [美]约瑟夫·A·德维托著。余瑞祥,汪潇,程国静等译。人际传播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 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 黄华新,朱法贞。现代人际关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9] 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0]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 童晓渝,蔡佶,张磊。第五媒体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2] 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 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4] 支庭荣,张蕾。传播学研究方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 期刊类:
  
  [1] Tykocinski Orit E, Pittman Thane S, Tuttle Erin E. Inaction inertia: Foregoing futurebenefit as a result of an initial failure to ac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95(5)
  [2] Mark S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
  [3] Justdo.微信凶猛[J].电脑爱好者,2012(1)
  [4] 陈慧平。"自我"与"他人"--萨特的人际关系异化论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4)
  [5] 陈力丹。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5(3)
  [6] 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
  [7] 冯雪梅。朋友圈里的"黑"与"逃"[J].青年博览,2014(22)
  [8] 李德萌。"微信之父"张小龙[J].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3(8)
  [9] 李阳。微信传播机制背后的人际交往模式变革解析[J].江汉论坛,2014(5)
  [10] 梁玲。"朋友圈"圈不圈领导[J].科学新生活,2014(26)
  [11] 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5)
  [12] 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3)
  [13] 石磊。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7(1)
  [14] 王欢,祝阳。人际沟通视阈下的微信传播解读[J].现代情报,2013(7)
  [15] 肖军政,雷利娟。大学生半熟社交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16] 徐钱立。微信朋友圈--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J].传媒评论,2014(5)
  [17] 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13(12)
  
  ▲ 电子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28,30,32,33,34 和 35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2] 企鹅智酷。解密微信: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DB/OL].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