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探究
【绪论】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研究绪论
【第一章】微信的传播概述
【第二章】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3.1】微信自我呈现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2】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扩展的影响
【3.3】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维护的影响
【第四章】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总结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微信人际传播的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 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作为指向人际互动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以人际关系为骨架,人际传播为血管,在现代人际互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相较于网络上其他能够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微信传播更为即时与高效,使社会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快速构建起人际关系核心网。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分类和影响因素不仅能直接影响到用户人际关系网络的结构和关系层次,还更进一步影响到微信中人际传播的方向与内容,是整个微信传播过程中的关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人际关系逐渐远离虚实相隔的境况,一步步走向虚实相融并演化为社会化网络的核心内容。
2.1 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微信是即时网络时代发展速度最快的人际传播工具,从发行之日起短短两年,用户数便一举超越三亿大关。作为整个微信运作的骨架,人际关系决定了微信上人际传播活动的动机与内容。人际关系的关系渗透程度是用户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人际传播活动的前提和依据。人际关系的分类标准则各有不同,如按关系性质,关系的互动机制等,本节则结合微信特点,基于社会渗透理论,将微信中的人际关系分为熟人类人际关系、日常社交类人际关系、工作类人际关系和陌生人类人际关系四大类型。
2.1.1 熟人类人际关系。
根据欧文·阿特曼和达尔玛斯·泰勒 1973 年提出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双方的话题数量和这些话题的"个人化"程度来体现。换句话说,要鉴定互动双方之间的关系类型主要涉及到关系宽度和关系深度两方面。关系宽度指的是双方谈论多少话题,关系深度则指的是话题渗透到双方隐私或核心的程度。
微信中人际互动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大都属于熟人类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朋好友、恋人等。这种关系类型是微信用户已经存在、成熟并无需扩展的人际关系,包含了用户在现实生活中业已形成的熟人关系网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复制。它是用户人际关系圈里最为核心的一层,互动双方涉及的话题数以及"个人化"程度也是最多、最高的。属于这类人际关系的双方互动频度和信任度高,他们之间的认知程度在微信以前已经基本形成,因此他们使用社交工具过程中注重的不是交流方式和互动内容,而是交流对象。进而微信中私密性地沟通、分享、评论和微信游戏互动更适用于处于此类人际关系中的用户。
2.1.2 日常社交类人际关系。
此类人际关系的组成人群主要是依据业缘、地缘和学历等因素来划分的人际关系,例如较亲近的同学、校友、同乡、同事等较长的时间范围内频繁联系的社会个体。按照社会渗透的程度来划分的话,处于日常社交类人际关系类型的双方在关系宽度和深度上均会略逊于熟人类人际关系。日常社交类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基于相似的属性之上的,需要通过对每个社会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筛选和进一步细分来完成。此类人际关系中的双方互动较为频繁,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但却容易在时空转变的情况下变得逐渐疏远。例如同班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围绕着班级的日常事务来进行发展的,而当用户转班、转校或是毕业离校时,除了进一步发展深入到熟人类人际关系的用户之外,这类关系就很可能逐渐淡化。因此微信中分享类的插件功能更适用于处于此类人际关系中的用户。
2.1.3 工作类人际关系。
工作类人际关系指的是微信用户除了通过熟人社交圈、日常社交圈之外,在工作单位上,或者在日常生活里有特殊需要时才可能会偶尔添加的朋友类型。例如因为用户本身工作上的业务需求、平时生活的某些琐事需要而添加的手机通讯录朋友,具体表现为诸如商务合作伙伴、师生、医生与病患、导游与游客等短时间内需要互相频繁联系的人际关系类型。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大多是由微信用户本身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发展而来。按照社会渗透程度来区分的话,工作类人际关系更靠近社会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外围,关系宽度和深度的程度偏低。在这种划分类型下的人际关系连接较为松散,并且对微信用户之间的互动内容深度和互动频度要求不高。相比之下,微信中的即时语音或文字通信功能更适用于此类人际关系类型。
2.1.4 陌生人类人际关系。
陌生人类人际关系的典型摇篮是传统 BBS 论坛。微信为了高效扩展用户人际关系、跨越关系边界,利用 LBS 和二维码技术,开发了"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和二维码添加插件功能。这种为微信用户快速构建关系类型则属于陌生人类人际关系。另外,针对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和其微社区上添加的朋友间的关系,本文也将其归属于陌生人类人际关系,此类用户的关系构建仅仅基于类似的兴趣爱好。
比如微信用户 A 与微信用户 B 同时添加了"潘幸知"公众账号,并在"幸知女学馆"微社区中因为相似的情感经历时而互动,但 A 与 B 素未谋面,互相对对方其他生活状态知之甚少。这一类型的用户仅以某一关注的内容为纽带,与现实人际关系缺乏必要的联系,联结作用淡化,关系不稳定。这是处于用户人际关系网络的边缘层,关系宽度和深度均非常有限。
在这划分的四类人际关系中,用户间关系宽度和深度所呈现的是不断逐级下降的走势,并且双方的信任度和互动频度也是逐步减少的,但这并不排除由陌生人类人际关系类型向其他三类人际关系类型逐渐渗透和发展的可能性。
2.2 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时代的社交利器,代表的是以关系传播为基础的新兴生活方式。在用户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活动中,人际关系作为关系双方的互动基石,决定着用户间人际传播的动机、方向和内容。根据朱迪伊·伯贡的观点,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社会个体对人际关系的态度、行为和发展方向是建立在互动期望之上的。
这种期望主要是来自于传播者特征、关系特征和互动得以发生的情境这三大关键因素的影响。
结合微信的具体情况,本文所述的微信传播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可以具象地从以下三方面出发:微信传播者,微信传播双方的人际关系阶段和微信传播行为的发生情境。
2.2.1 微信传播者的自我呈现。
当一个人出现在其他个人或集体的面前时,后者会时常想去深入了解前者的个人情况或者去动用已有的信息。只有获悉了这些信息,后者才能知晓如何进行人际互动最为恰当,以唤起期望的回应。而前者的自我呈现则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源之一。
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是一个人通过多种策略调整自己的形象和行为,为他人留下某种印象的过程,因此自我呈现也被成为自我形象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每 个 人 与 他 人 发 展 良 好 人 际 关 系 的 前 提 是 一 定 程 度 的 自 我 表 露(self-disclosure)。随着自我表露程度逐渐加深,不确定性的逐步消除,良好关系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土壤,因此无论对人际关系的扩展、人际关系的维护还是重塑,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表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个体向其他人自我呈现的时间越长、程度越深,表明该个体对他人的接纳程度和信任度越高,越倾向于与后者建构起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微信中自我表露的平台除了个人信息页面(头像、昵称和签名等),聊天界面(语音语调、声色、文字文本和图片、视频等)之外,影响最大的便是微信朋友圈。
在这里每个微信用户通过内容发布、信息分享、互动点赞与评论等方式进行自我表露,进而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如果没有了个体或多或少的自我表露,随之的人际互动也就无从开展,这是决定个体人际交往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平台的使用来进行不同程度的自我呈现,这种呈现为用户周围的其他人提供了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途径。与美国社会学家 C·H·库利的"镜中我"概念类似,个人微信就好比一面被放置于公共领域的镜子,这面镜子的映射任由微信朋友评阅,成为他人认识自己的路径之一。微信用户本人的自我概念也在这个投射和互动过程中形成,进而对个人的自我呈现行为和他的人际关系网络产生相应影响。
2.2.2 微信传播双方的关系阶段。
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阶段所指的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之间,处于社会交往阶段的双方所处的人际关系类型。在这种现实而又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下所发生的人际传播活动的双方或者各方,或明或暗地显示了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人际关系),这在相当程度上对人际传播的内容和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无论是关系深度和宽度程度表现最高的熟人类人际关系,还是表现最低的陌生人类人际关系,关系互动双方都扮演着对应的角色。"角色"本是影视常用术语,后被引用到社会心理学的领域当中,并演化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生活中的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中扮演着多元化角色,并在其中进行不断切换(即进行区别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以适应不同的关系另一方或各方对他的角色期待。切换过程中的个人角色表现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对应人际关系的发展。
微信传播双方的关系阶段指的是互动双方一定时间内所属的人际关系类型。从微信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来看,微信中的人际关系属于强连带为主,弱连带为辅的人际网络结构。具体来说是以熟人类和日常社交类人际关系为主,工作类和陌生人类人际关系为辅。这其中每个关系单元都有具有着自己的属性特点,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决定了用户在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传播时要考虑关系特征,进而进行区别性传播,更好地扩展、维护和重塑微信用户自身的人际关系网。懂得发展良好的自我人际关系网的用户会有意识地管理和控制自己,随着人际传播活动对象的改变而改变,从而做出与相应人际关系类型相一致的传播行为。
2.2.3 微信传播行为的发生情境。
对微信传播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还可以从传播情境方面入手。这里的传播情境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理念,是指用户进行媒介接触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生活环境,一般包括时下社会规范和具体情境特点。不同的传播情境会给用户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微信传播行为发生的情境则是一种类人际化的传播情境,是指通过运用特定的网络技术以实现的类似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互动的拟人际化传播情境。线下的面对面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也是最为有效的传播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推进了线上人际传播模式的更新,也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这种用户体验部分是由网络传播情境所带来的使用感受,是传播主体对传播行为与过程的一种心理反应。体验的好坏涉及到网络人际传播的传播效果,进而对用户人际关系发展产生影响。
微信部分还原物理情境、多虚少实的人际传播情境,是微信这种移动社交平台与以往传统的社交类应用平台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微信中用户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主要来源于两大类,一是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化,主要途径为手机联系人、绑定 QQ 号、搜索微信账号和扫描二维码进行添加好友;其次是基于 LBS 服务技术和二维码技术开发的未知人际关系,主要途径为"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公众账号的搜索。这类似于在现实环境下强化熟人关系和不断结识新朋友的过程,其人际传播情境也自然倾向于现实人际传播情境,表现出微信上的用户人际传播对其现实人际关系的复制与回归。
2.3 与其他人际关系的比较。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掀起了互联网发展的新浪潮。在即时网络时代,微信所带来的特有的移动社交服务俨然成为了人们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同时,基于微信传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景象,主要表现在它是现实人际关系与网络人际关系的二元有机结合,且更倾向于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回归。
2.3.1 与现实人际关系的比较。
现实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广泛的物质、精神交往过程中建构和发展而来的社会个体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其中人们所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多,并且个中意义相对来说也会更为丰富,例如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转瞬间的眼神或是用力程度不一的点头。现实人际关系主要有直接性、现实性、可感知性等特点。从自我呈现公开度方面来看,无论是在社会个体线下的现实生活中,还是用户在使用微信进行线上人际传播的过程当中,每位用户均会倾向于将自己积极的、美好的以及正向的一面呈现给周围的其他人,但稍有不同的是,用户通过微信传播渠道所花费的自我呈现的成本要相对低廉一些;此外,从人际关系范围方面来看,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主要是由社会个体暂时或长期的居住地为原点,逐步向外围扩散开来而形成,但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现实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且限制较多。然而,微信将用户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从线下迁移或复制至线上,这样不仅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巩固并极大丰富了关系双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方式,并为用户扩展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3.2 与网络人际关系的比较。
网络人际传播指的是不同的社会个体之间,通过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形式的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的传播活动,主要是以文本和各式各样的网络符号作为表达方式。用户基于网络人际传播活动建构和逐渐发展而来的人际关系就是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主要有虚拟性、间接性、匿名性和随机性等特点。从自我呈现公开度看,依据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的界定,人的"本我"更可能因为虚拟性和匿名性等方面的特点,而在网络上充分地呈现出来,比如较为典型的"人性恶"一面.然而,由于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传播活动主要是在熟人关系圈之内开展,一般来说难以出现上述情形;另外,从关系双方互动方面来看,传统意义之上的网络人际关系一般更多地需要 PC 端来维系点对点的关系,而搭载移动网络客户终端的微信的社交时间则相对来说更为灵活,互动也更为便捷;最后,从人际关系范围层面来看,网络人际关系范围更具随机性,且与用户自身的现实人际关系网络重合度不大。而微信则主要基于其用户的强连带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与人们的线下社会网络的同质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