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传播的基本属性探讨
【绪论】微信传播功能特点研究绪论
【第一章】微信传播的要素分析
【第二章】微信传播丰富了社会传播系统的运行
【第三章】微信的传播特性
【第四章】微信全新传播特性带来的传播阻碍
【结语/参考文献】传播学视阈下微信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摘 要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 IM(InstantMessenger)应用,于 2011 年 1 月 21 日正式上线,本文从传播学视阈研究微信的传播特性。在绪论一章分析微信的发展现状,总结目前针对微信传播的学术研究成果,包含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并剖析研究微信传播的难点,探讨适合的研究方法。
开篇从经典传播学建立的根基之一"5W 模式"来探讨微信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微信的传播主体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个人账号和公众号并存。传播者可随时随地开启传播、传播者的编码引爆点低、"议程设置"功能明显。在微信传播中,传播对象也就是受众的地位得到足够的重视,几乎与传播者同等重要,传播者与受众的转换迅速且灵活,传受双方"同宗相似性"极高,受众解码成本低,反馈速率大大提升。微信传播的内容多样化,分为原创内容与转发内容,形式不一,声音信息是微信传播的亮点与核心竞争力,超文本链接可以使得微信接入互联网更广阔的领域中。微信本身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非常适合手机这种移动网络终端,并且形成了有价值的社会影响。
接下来从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来分析微信,微信的传播基本符合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基本属性,并近于后来兴起的网络传播属性。微信传播属于移动人际传播和移动群体传播,较易引起"群体极化"现象,并有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
从"5W 模式"和社会传播的基本类型两个经典传播学的基础角度出发研究微信过后,本文总结微信传播的全新特性。包含沟通模式中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更加丰富、有着强烈的个性化和娱乐化、传受双方关系建立门槛低且趣味性十足、无论同步还是异步传播均可实现且传播有效性高。朋友圈功能是微信内置的特殊 SNS,朋友圈的隐私保护性强且社交安全性高、分享性内容传播盛行,照片与小视频是原创内容的主要形式、用户习惯通过虚拟角色扮演寻求现实角色认同。微信的传播融合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并有明显的分众传播的属性。
最后,对应微信的全新传播特性我们也要正视微信传播的阻碍,本文总结出微信传播障碍主要有三方面,包含信息孤岛的传播局限性、APP 发展的不稳定性与易受竞品影响性、微信的社会责任承担问题。
本文共分为 4 个章节,试图从研究脉络中梳理微信的传播特性从而为手机 IM 的成功发展提供借鉴,补充已有的经典传播学和网络传播学理论,同时给腾讯团队对微信接下来的产品设计以参考,也让用户更清楚地认识微信、更合理地使用微信。
关键词:微信,IM,SNS,传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