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传播渠道融合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3 共126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旧媒体传播渠道融合问题分析
  【第一章】媒体传播渠道整合研究绪论
  【2.1】传播渠道融合模式
  【2.2】传播渠道融合形式的优缺点
  【第三章】媒体传播渠道融合过程中问题
  【第四章】传播渠道融合策略探讨
  【结语/参考文献】媒体传播渠道结合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传播渠道融合在媒体中的现状

  2.1 传播渠道融合模式。

  2.1.1"同轴捆缆"模式。

  "同轴捆缆"模式是选择一个核心,将其看作一条贯穿始末的"轴心",然后将各种生产、制作的过程及媒介组织等看作围绕"轴心"捆绑的"缆绳",各种不同的"缆绳"始终围绕着这个"轴心"进行资源的整合和生产。"同轴捆缆"模式主要出现在传统报业媒体转型中,围绕着母媒体这一"轴心",将多种媒介进行整合,形成多维、互动、立体化的传播。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自 1948 年成立以来就以引导舆论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今的《人民日报》已享誉国内外。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报业的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传统报业中的"大佬",《人民日报》以自身为"轴心",构建"一网两微一端",拓展了自身的传播渠道,而"一网两微一端"则依托着母媒体《人民日报》强大的原创内容生产优势,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影响力的同时,反过来又提升了母媒体的竞争力。《人民日报》是"同轴捆缆"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

  (1)创办网上信息交互平台。

  《人民日报》于 1997 年 1 月 1 日创办了自己的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人民网,也是现在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上线之初,人民网就依托其母媒体《人民日报》的品牌效应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将"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宗旨作为未来自身发展的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民网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先后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新闻网站"、"中国最受尊重中央网站"、"最具价值新媒体"等。

  人民网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与自身网站的特点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

  ①网站首页视觉影响访问量。

  首页作为网站的首屏,不仅决定着网站的特色,还决定着用户首次使用网站的体验度。一个网站能否留住用户,起决定作用的是首页设计。如何将新闻网站首页设计的更为合理、更能突出特色,是新闻媒体必须解决的问题。

  人民网的首页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首页文字全部为居中显示,版面被整齐的划分为左、中、右三部分;首页只放一张从左到右贯穿整个页面的大图,左右两边分别加入的超链接,是用来延伸用户的阅读内容。部分小图及视频分版块显示,其余全部为文字;不同栏目间相隔很近,结构紧凑;整个首页文字以蓝色为主,以文字大小来突出重点内容的同时,还起着区分各个版块的作用。这样做即节省了版面,又使版面更加整洁、简约。使首页在容纳更多信息的同时,还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满意度。

  国内许多网站由于作用的不同,首页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首页的信息含量要多多益善,因此这些网站的"繁华"程度都大大超过人民网的首页,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是商业竞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人民网自身属性决定。对比"搜狐"、"腾讯"首页,人民网首页的优势不是很明显,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用户,必须充分发挥其内容的优势。

  ②不同页面设置不同内容。

  大部分的文章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用户思维的引入,使得媒体更加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增强用户粘性。受众对个性化的追求导致社会朝着"碎片化"语境发展,为了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媒体首页的新闻标题必须具有层次感,放置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它具有不同的功能。

  首页的新闻标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首页标题要突出"导读"功能。首页标题最大的作用是凸显本网站不同于其他网站的特点,不能一味强调包含更多的信息,这样不仅会使读者阅读起来更费时、费力,而且也会减少读者对各栏目的点击量。因此,首页标题需突出"导读"功能,体现网站特色,吸引读者目光。第二,二级页面标题需强调"叙事"功能。首页标题发挥"导读"功能之后,读者会根据个人需求对二级页面标题进行阅读,因此,二级页面标题就需要强调"叙事"功能,要包含更多的信息,使读者仅仅在阅读二级页面标题的情况下,就把握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如何将新闻内容通过标题更清晰、直观的表达出来,将是媒体人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媒体人文采的高低已不被看重。第三,链接标题要有可读性,不应欺骗读者。新闻网站链接位置的标题不应过于直白,而应具有一定伏笔,需要用画龙点睛的词语来增加可读性,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不能向商业网站那样,以不相干的内容为标题欺骗读者,来获取点击量。

  ③链接阔展特色频道。

  一个新闻的链接,是对该新闻内容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对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后,再次加工的产物,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这一主题的认识,还能在不同主题的不同内容之间搭建桥梁,促使读者对网站不同栏目进行阅读。同一主题相关内容的整合,实际上代替了读者部分搜索功能,更方便读者对这一主题的了解。

  人民网的链接内容以言论频道为主,除了正文下方的"《人民日报》要闻"和"时政地方新闻"之外,最具特色的是:"高层动态"链接政府主要领导人近期所参与的重大事件;"热点专题"聚焦国内外热点话题,并进行跟踪报道;"网评、来论"链接网友对某一主题的报道发表的评论等。人民网还设有"文化"、"社会"、"法制"、"军事"等几十个频道链接,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在线时政论坛--强国论坛。

  单一主题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不能深入的解答这一主题发生的前因后果,适当的链接不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还能提升读者体验度。读者读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如果没有链接,就必须返回上一层或者关闭网页,这也变相的减少了读者对网页其他栏目的阅读,因此,做好链接,实际上也是为了防止点击量的降低。

  (2)开通法人微博。

  2009 年新浪微博在中国问世之初,就引来众多受众的关注,微博现象迅速在社会中发酵,最后竟然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网络称霸,微博当道"的现象。

  不少传统媒体从中嗅到了发展契机,相继开通自己的微博,开始围绕着微博展开了新的探索,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传统媒体虽然很早就对微博的传播方式进行探索,但是真正引起受众大范围的讨论和关注的是《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诞生。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于 2012 年 7 月 22 日正式开通,原本上线时间与伦敦举办奥运会的时间重合,即 7 月 27 日。却因 7 月 21 日的一场大雨而改变:7 月21 日,北京下起了暴雨,为了及时为受众传递雨情信息,《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于 22 日凌晨发布了一条感谢信,主要内容是为了感谢那些仍然坚守在救援岗位上的人们。感谢信的发出,标志着《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正式开通。上线 43 天粉丝数量即突破 100 万大关,速度之快,创造了全国媒体之最。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成功,与其本身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功能主要表现为:

  ①不间断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数字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微博的出现使传统媒体在互动性和开放性方面的缺失更为突出。网络媒体每天生产的信息量呈指数化增长,但因其把关人的缺失使参与信息传递的受众加速分化,所传递的信息由于受众分化而呈现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特点,误导了受众,使受众无法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是由《人民日报》发展而来的次生子媒体,将引导舆论作为自身的职责。所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总是持着"实事求是"的准则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并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因此,虽然网络上充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人们还是愿意通过传统媒体来对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成为 24 小时不间断权威信息的发布平台。《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作为《人民日报》在微博上的延伸,以母媒体为依托,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法人微博的作用,为受众提供一个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发布平台。

  ②引导舆论传播方向。

  在当下的中国媒体中,实际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种是代表国家或者政府官方的主流媒体营造的舆论场,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另一种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民间舆论场。这两种舆论场在微博中普遍存在,二着进行着一场舆论博弈一一这种博弈的结果导致舆论质量下降,甚至出现错误舆论,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代表,任何人,只要开通微博,就已经具备了微博所赋予的公众话语权和媒介的接近权。公众话语权使受众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媒介接近权使受众有了一个表达自己愿望的渠道,来不断的刺激受众参与公众话题讨论的热情。随着受众对社会事件和公众舆论不断的的介入,受众受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政治信仰和不同目的的影响,产生了大量负面舆论,迫使主流媒体花费更大精力来引导舆论。正如《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于2013 年 7 月 19 日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运营一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利益诉求各异,舆论环境复杂,越是激流拍岸,越需要中流砒柱;越是浮云乱涌,越需要浩然正气。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经过不断探索,以"你好,明天"、"微评论"、"微议录"等评论栏目,为受众所关心的社会事件和敏感问题提供理性观点,传递理性意见,坚持正面引导舆论,阻止谣言传播,帮助受众摆脱质疑与困惑,维护受众自身权益。

  ③疏导社会不良情绪。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应该处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是依托于母媒体《人民日报》发展而来的次生子媒体,更应秉承《人民日报》的理念。网络由于准入门槛低和把关人的缺失,传递的信息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的特点,在微博中传递的碎片化信息,极易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解读,从而引发一些不健康、情绪化的公众舆论。每次遇见突发事件或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公众事件,面对众多较为强烈的公众情绪,《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不是回避和搪塞,而是积极关注,回应质疑,时刻与受众保持沟通,在缓解受众不满情绪的同时,能全方位的对事件进行剖析,转变公众不良情绪,推动社会积极发展。

  ④增强受众的互动沟通。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使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从对立到统一,受众在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高。目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所有传播活动都是围绕受众展开的,认识受众、了解受众,才能吸引受众。《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则更进一步,正在尝试传受关系的一种新境界--和谐平等的一体化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使传播者更好的接受受众的需求及建议,还可以将受众放在一个平等的高度进行对话,这样即可以使受众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用户的体验,还保证了信息内容的顺利传递。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总感觉《人民日报》比较严肃,但是看过其微博之后,发觉完全错了,其亲切的语气、人性化的基调和无处不在的互动使我如临其境,每天关注你们的微博已成为我必做的之事。"
  
  (3)开通微信公众号。

  美国莱文森曾表示:所有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为了弥补过去传统媒介的不足,并推动媒介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微信的出现更是顺应这种媒介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微信以其精确性高,私密性强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就发展了海量用户,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引起了传统媒体的注意,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已成为拓展自身传播渠道的路径之一。借着《人民日报》母媒体的巨大优势和法人微博成功后的气势,《人民日报》又对新的媒介开始了探索。2013 年 4月,《人民日报》以 rmrbwx 为账号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平台。

  2014 年在深圳举行的全媒体营销峰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以新榜指数满分 100 分的成绩名列报纸类第一名,总阅读数、头条、总点赞数远远高于第二名都市快报,从以上各方面都表现出用户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肯定。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其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丰富的微信产品矩阵。

  《人民日报》的微信产品种类很多,组成矩阵打天下。实现了民生和时政相协调、端庄和幽默共存,基本上覆盖了大多数受众群体。《人民日报》除了官方微信号之外,还有许多的"小号",这些小号是由《人民日报》的各种部门或者社属报刊注册开通的,如"《人民日报》评论"、"人民网"、"侠客岛"等。其中,"侠客岛"是由《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小团队做的公众号,虽然这个小团队的人数不到 10 人,并且是队员休息之际经营的,但是由于其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公众号在时事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类似于"侠客岛"这样的小号,向受众推出"新、奇、特"的内容,其内容都是来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通过这些小号表达自己无法在官号表达的内容,成为了新的意见领袖,正是这种类型的内容,成为《人民日报》其他微信产品与官方微信号相辅相成的基础。

  ②引入大数据思维。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完善了许多版块的设置,改变了内容的表达风格,通过微信分组功能对用户进行标签化分类,收集用户信息,利用大数据思维,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明确受众的兴趣爱好,向不同受众提供精准化的图文信息推送,提升受众的满意度,增加用户粘性。由于每个微信号每天最多只能向用户推送 10 条信息,这就出现了推送哪 10 条信息给用户的问题?基于此,《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运营团队每隔几天都要进行数据分析会,统计梳理运营数据,微信上什么类型的文章更受用户的青睐,点击率更高,转发率更高,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帖子跟帖率和转发率高,是什么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及时总结和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数据思维的帮助。

  ③将功能性和服务性放在首位。

  微信与微博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微博比喻为留言板,那么微信就可以比喻为告示栏,微博与微信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传播模式。也就是说,微信注重的是点对点的传播,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微博正好相反,注重的是大面积传播,缺乏对受众的细分。基于此,《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也就更注重点对点直接的传播,为用户推送定制化的图文信息。为用户推送的图文信息不仅都经过了大数据的分析,而且其表达内容的方式也很是独特,使用的是三级阅读界面,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对信息的兴趣程度来选择是否进行扩展阅读,加强了用户阅读的自主化。最后,用户在接收到《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推送的信息后,可以使用"分享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发送邮件"等功能将信息传递出去,即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又满足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即时互动。

  (4)开发移动新闻客户端。

  数字技术的进步使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市场快速成长,也使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化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凭借其即时性、移动性与便携性等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的新平台。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人民日报》安卓客户端于 2012 年 5 月面向全球用户发布。虽然《人民日报》是较早一批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但前期并没有取得傲人的成绩。原因在于当时并没有摆脱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对传统媒体内容机械的移植。

  从内容让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内容只是经过简要的修改或筛选之后,机械的移植至《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中,而作为传统媒体"杀手锏"的专题报道,也只是材料的堆积,而没有做相应的梳理,更不要说深度挖掘幕后的故事来吸引受众了。由于目前新闻客户端的免费下载,上述机械的移植必然会带来母媒体和新闻客户端内容的大量重复。加之移动客户端便于携带等突出优势,致使传统媒体的替代性越来越强,最终使受众大量分流,导致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②缺少新闻推送意识。

  传统媒体具有采访权,新闻内容会更加真实、可信、专业和深入。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则充分发挥了网站平台的作用,在新闻推送、互动等方面更胜一筹,虽然在内容上不及传统媒体,但是却把握了受众的喜好和阅读习惯,更易于被受众接收,增加了受众的使用黏度。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还注重新闻推送的时效性,全天 24 小时进行新闻推送,但《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在新闻的推送领域却是空白。

  ③无法实现受众个性化需求。

  目前《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为封闭式设计,用户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界面布局及内容排序,只能被动的接收《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所要呈现给受众的新闻内容,这就大大局限了受众的体验。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则采用半封闭式设计,受众可以自己决定页面布局,自己决定所要接收的信息种类,从而剔除了大量冗余信息,不仅节约时间,还能给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④受众互动性不足。

  受众长期选择一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其传递信息的认可。《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又是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具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这些受众之间自然会有着交流的需求,尤其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时,这种需求会非常迫切,这就需要一个时时可以发生交互的平台。而《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却没有提供给受众这样一种通道,虽然在每条新闻后都可以进行时时评论,但是并没有相应的平台供给受众进行讨论、跟帖及转发,使得新闻的内容无法在受众群体中传播的更远、更深。

  以上缺陷在运营之初对《人民日报》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这些缺陷已经危及到《人民日报》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生存。

  所以,2014 年 6 月 12 日,《人民日报》推出了自己新的客户端。新的《人民日报》移动新闻客户端在加强互动性的基础上,引入了互联网思维,使定制化、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成为可能。在新闻信息的生产上充分发挥了《人民日报》母媒体的优势,突出原创性、突出独家、突出评论,及时、准确、权威地为受众提供新闻内容。

  2.1.2"平台"模式。

  由于"平台"模式进入传播学体系较晚,因此学界对"平台"模式的定义存在巨大分歧,还缺乏共同的认识。权威战略转型专家廖晓认为:"平台"模式就是通过多个主体的相互合作来增强自身竞争力,产生网络效应,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模式。不同于其他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关注的焦点是"媒体+平台"的双重身份,即以媒体的转型与平台的建设为主要内容,这种转型的思想非常具有创新性,它不仅跳出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框架来思考问题,还超越了用互联网思维来探讨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因此,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以平台为路径"在战略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种模式适用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依托广播电视媒体自身的资源优势,构建多平台、多屏幕的媒介融合形态,促进广播电视产业的集群集聚,最终实现多个主体的共赢。

  广西广电作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从 2003 年开始就对全区网络进行整合,花费了短短 9 个月时间,仅仅投入 150 万,就将 90 多个分散在广西的市、县网络与主干网连接,同时还创建了"广西广电网络公司".但这并没有使其感到满足,自 2005 年 9 月开始,这个创建没多久的广西广电网络公司,又在短短 9 个月的时间内,使广西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了 100 万,成为全国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创造了让业界同行关注和钦佩的"广西奇迹"."广西奇迹"的创造,与"平台"模式息息相关,广西广电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的:

  (1)广西电台建设全媒体信息聚合发布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用户不在局限于单一媒体传播,如何将众多传统媒体资源整合起来,重新进行包装和设计,并进行二次传播与销售?

  如何通过全新的媒介平台,延伸传统广播产业链,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

  全媒体聚合发布平台是将多种渠道采集的信息通过加工整理之后,将适于各个终端表现形式的信息发布出去。用一句话概括为:进行一次信息的采集,在全媒体信息聚合发布平台中进行处理,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网络上有句话概括的很好:使用一根黄瓜,在全媒体平台上做出不同的口味。广西广播电台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建成了全媒体聚合发布平台--"西部湾在线",进一步加强了广西广播电台的媒体竞争力,顺应了广西广电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延伸了传统广播产业链。广西广播电台与网络媒体传播渠道进行融合,拓宽了自身的传播渠道,延伸了产业链的同时,还加强了与用户的互动。二是对广播可视化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广西广播电台不仅进行自身传播渠道的拓展,还善于借力,通过与电视台的深度合作,举办了中越歌曲大赛,并进行 24 小时在线直播,不仅提升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广西电视台打造"美丽天下"网,布局"一云多屏"广西电视台建设了一个将娱乐和互动融为一体的视频网站--"美丽天下"网。"美丽天下"网具有全天在线直播和 7 天回放功能,两者功能的合一在广西属于首次尝试。因为"美丽天下"网主要的信息内容是以视频的形式来储存的,所以它的信息内容来源是广西电视台视频资源库,而作为一个以视频为主的新媒体网络平台,这些视频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 2014 年 7 月下旬,广西电视台"美丽天下"网在节目资源整合、自制节目、引进优质节目方面"三管齐下"共发力,构建发展新格局。首先,广西电视台"美丽天下"网把重心投向"视频原创",投资拍摄了微电影《青春如期》,获得用户的一致好评。接着根据"视频自制成本"和"节目质量优劣"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内三大视频网站之一的"凤凰视频"及在体育节目方面有竞争力的媒体合作。一是由凤凰视频提供其运作已久的自制节目资源,"美丽天下网"提供网络播放平台,以联合发行的形式打造优质网络视频品牌。目前,"美丽天下"网的"网络视频原创"频道已有 8 档综艺类节目上线;二是与在体育节目方面有竞争力的媒体紧密合作,引进了 PPTV独家制作的《世界第 1 餐》、《第 1 眼线》等,及凤凰网制作的《Ball 若波罗密》四档体育节目。

  如此众多的信息来源,收集到的信息也是海量的,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内容的概念、列表,或者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找出用户需要的特定信息,这个过程中,想要在几秒钟之内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基于云的高性能计算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云计算处理的信息内容由发布系统传递出去,将多种表现形式的信息发送到不同的媒介终端,来实现"一云多屏"的传播。

  (3)广西广电网络公司建设三网融合信息全媒体业务内容集成平台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在业务、功能层上向着融合互通的方向转变,为用户提供各种资源和多种融合业务。从上面的三网融合的含义我们能够看出:三网融合是在技术和业务层面的融合,并不是人们所想的物理层面。

  全媒体业务内容集成平台是由广西广电以三网融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在应用层面上的融合,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的同时,还提供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的融合业务。

  我们能够看到,三网融合信息全媒体业务内容集成平台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内容集成与分发。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信息内容的集成,包括对信息内容的收集和信息内容的存储。信息内容的收集是从不同的终端提取各自收集的信息内容,主要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融合技术,来完成对信息内容的收集,并对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编排、解析,形成各种音频、视频的拆分,储存在内容集成平台中。接着信息内容的存储则是将拆分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复合信息,并针对各种终端进行格式的转换,生成适合各种终端发布形式的内容,然后通过不同的终端发布出去。在复合信息过程中可以加入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聚合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第二个方面则是提供三网融合的多媒体业务,通过业务内容集成平台,将这些融合业务,比如网络电视、网络电话、视频通信等提供给用户。

  三网融合下的全媒体业务内容集成平台展现了跨媒介、跨业务、跨地域的立体化融合方式,在颠覆传统的同时,也在竞争中寻找合作,形成一体化的发展。

  同时也促使媒体引入用户思维,朝着为用户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方向而努力。

  2.1.3"终端"模式。

  "终端"模式也称为"移动终端"模式,是以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为基础,不做内容的生产,而注重良好的用户体验,将文字、图片、视频等个性化信息内容精准的推送到移动终端,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因此,数字技术的创新决定着"终端"模式的发展。这种模式适合于不注重内容生产的网络媒体,因为商业媒体没有采访权,所以缺乏原创内容,只能舍弃内容的生产,从渠道方面来寻找突破。"今日头条"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之一。

  2012 年 8 月"今日头条"上线,其独特的技术创新颠覆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良好的用户体验迅速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

  图 3 来自中国 IT 研究中心(CNT-Research)发布的《2014 年 Q1 国内移动新闻 APP 市场调研报告》,显示移动新闻 APP 市场整体上用户满意度较高,其中"今日头条"以 91.25%的满意度位列第一,是唯一一家满意度超过 90%的移动新闻 APP.2014 年是"今日头条"发展的巅峰,融资 1 亿之后,总市值超过 5 亿美元,在震惊业界的同时,也让这个原本在夹缝中生存的移动新闻 APP 获得了巨大活力,2000 万用户的日活跃量也使"今日头条"积攒了大量用户。

  "今日头条"探索 "终端"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和内容创新是"今日头条"的成功的关键,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1)定位于移动信息推荐引擎的技术创新。

  从互联网诞生之初,互联网的发展中就存在这样一种悖论: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量的剧增,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时,从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将越来越难。

  在互联网发展时期,从门户网站的出现,到搜索引擎,再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产品的出现,本质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使用户能够更方便的从海量信息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产品的出现,确实进一步的提高了用户搜索有用信息的能力,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都需要用户或多或少进行手动操作。获取的这些信息是否有用,还需要用户的自我鉴别与感知。而"今日头条"的崛起却给互联网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也使得信息推荐引擎技术走进了大众视野。

  "今日头条"将移动端的信息内容分发作为自身的产品定位,并一再强调自身与其它媒体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不同,是移动端的互联网公司。这两者有何种区别呢?移动新闻客户端主要依托母媒体,靠内容取胜;而移动端的互联网公司只能靠技术取胜。这就表明"今日头条"存在一个缺陷:无法生产原创新闻信息。

  其原因在于我国规定:商业媒体不具有对时政新闻的采访权,这就导致"今日头条"团队只有少量的编辑记者,其余都是技术人员。

  "今日头条"一再标榜自身"只做信息的搬用工,不做信息的生产者",因此其内容来源主要是成百上千的网络媒体,虽然拥有十分广泛的内容来源,但是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今日头条"发展的关键。"今日头条"致力于移动端的信息推荐技术的创新运用,是其成功的关键。移动端的信息推荐技术主要是在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的前提下,由爬虫技术在网络上抓取与用户喜好贴合的相关信息传递给用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无需任何操作,就能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节省了用户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依托于移动端的信息推荐技术,"今日头条"实现了"完美"转型。

  (2)移动互联聚合分发平台的渠道创新。

  美国知名媒体作家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写过一本名叫《真相》的书,在这本书中曾经写道这样一段话,未来新闻消费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将集中于 8 个主要的功能:鉴定者、释义者、调查者、见证者、赋权者、聪明的聚合者、论坛组织者以及新闻榜样。

  "今日头条"则是聪明的聚合者。前面我们曾说过,"今日头条"不做信息的生产,只做信息内容的搬用工,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今日头条"信息的来源也十分广泛和丰富,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体和新闻门户网站,并且它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用户兴趣点,推荐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内容,这些都在说明,"今日头条"实际上是一个移动客户端的信息内容聚合和分发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之间得到了有效的连接。

  这充分体现了"今日头条"的潜在价值,即它可以用作移动终端的流量入口。在互联网思维中,入口即是利润,谁掌握了入口,谁就掌握了"最后一公里",也就掌握了受众。因此,移动端的入口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自然成为传媒发展的必争之地。这里有个现实例子将说明互联网入口的重要性,例如发生在 2013 年百度收购事件,收购的企业是 91 无线,百度花费了 18.5 亿美元进行了这次收购,收购价格略高,其原因在于 91 无线是 Native APP 的入口,百度可以通过收购91 无线来布局未来的移动端,自身又占据着 web App 的未来,"双管齐下,将对百度完成从 PC 端到移动端的全面覆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大数据基础上个性化推荐的内容创新。

  打开"今日头条"移动客户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句话--"你关心的,才是头条",通过这句话,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今日头条"那种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的心情。数字技术的创新,使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缺点愈加明显,缺少互动和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已成为制约传统媒体移动客户端发展的关键,因此,"今日头条"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与定制化信息内容推荐就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日头条"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内容推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独具特色的"秒懂"系统。

  "今日头条"鼓励用户在登录时用新浪微博、QQ 等社交账号登录,登陆后,它能在 5 秒钟之内对用户在网络上的行为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对用户网上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用户的喜好,根据用户的喜好来向用户推荐定制化、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定制化、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其结果就是每个用户的"今日头条"版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此外,"今日头条"还有一个亮点--基于用户位置的推荐,可以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推荐相关信息,比如用户在外地工作,"今日头条"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推荐家乡的信息,推荐的信息不只局限于新闻,还可以包括某些用户的自制视频、自拍、商场特价等一系列信息内容,这样既可以使用户感到贴心,提升满意度,还可以从中寻找商机。

  "今日头条"的"秒懂"系统是通过大数据思维来实现的,它的每个地方都充斥着大数据思维。首先,在获取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时,它收集的信息是用户在网上的全部行为数据,而不是通过随机抽样获取用户信息,这就缩小了数据分析中所存在的误差,对用户爱好的把握更加准确,达到精准推送的效果。接着,它收集的数据接受混杂性,而不执著于精确性。由于网络中存在海量的信息,错误信息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只能努力避免错误信息的出现,并学着接受它们。拥有 2.4 亿多用户的"今日头条",收集的信息混杂程度是不可想象的,"但其并不需要去纠正错误,只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整理,将收集到的信息大致分类,呈献给受众即可。最后,它是从相关关系入手,而不是因果关系。以前的新闻领域一直探讨为什么用户要在这个信息上停留?为什么要对这个议题浏览、跟帖?想揭示背后的本质,为新闻信息传播提供规律。但是在大数据思维下,"今日头条"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知道用户浏览了什么,对哪些信息感兴趣,最后把与这些信息相关联的信息推送给用户即可。

  第二,人性化的频道设置。

  "今日头条"并没有像传统新闻移动客户端那样针对不同的人群来设置频道,它具有独特的"自定义频道"设置,受众可以根据自身对不同频道的喜爱程度将其添加至"我的频道","今日头条"会根据用户添加频道的次顺依次提供定制化信息,在根据用户对每个频道内容的喜好度不同,分析出用户在每个频道更倾向于观看哪类信息,然后将此类信息推送至"推荐"频道,实现更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由于"今日头条"推荐的信息内容与用户感兴趣的话题有高度的相关性,用户自然爱不释手。正是这种良好的用户体验,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黏性,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从反面来看,用户使用次数愈多,基于大数据的用户分析也就愈加准确,推荐给受众的信息愈能迎合受众的需求。因此,可以这么说,是大数据思维成就了"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的成功也将大数据思维推向了更高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