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媒体技术下报纸媒体的发展探究
【引言】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研究引言
【第一章】报纸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第二章】报纸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创新的途径
【第三章】报纸在新媒体技术下创新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报纸在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报纸在新媒体技术下的革新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报业的冲击这个话题谈起来已有些陈旧了,但报业融合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的脚步一直在继续。
自 2004 年起,报纸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普遍开始大幅下滑,2009 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使报业市场进入了寒冰期。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更多的是利用手机终端等设备接收大量且快捷的新闻信息,传统报纸媒体的地位越来越尴尬,主体地位正逐步新兴媒体所取代。报纸媒体原本受众人群庞杂这一优势,也因为信息化发展而流失了大批的读者人群,前景堪忧。
而新媒体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几乎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手机报、互联网各色各样的新闻板块,每天都在我们面前跳跃。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而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
进入 21 世纪以后,报纸开始融合新媒体技术发展,打造电子版、手机报等新的新闻板块,给人们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但手机报这种形式只是将报纸的内容搬到了手机上,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而人们就开始寻找更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
继 5 月 16 日推出省会第一份 3D 报纸轰动全城之后,7 月,《东方今报》再次创新,全球首发第一部纸幕微电影,带领东方今报的读者提前享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生活。报纸变成荧屏,一部智能手机,下载“东方今报纸幕微电影” 程序,扫描东方今报的指定版面,就能看到动态的画面。《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报纸图像,经过“云计算”,即可查看图像所链接的视频等内容。云报纸将纸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相融合,彻底颠覆了纸媒的展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华西都市报》通过一个小小的“魔码”扫描,可以看到最新最全的新闻视频,实现了立体传播。
(二)选题的意义
报纸融合新媒体的发展是今年来新闻与传播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在新媒体时代报业的发展之路、传统报业面临发展瓶颈等领域以取得丰硕成果,这就为报纸融合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资料。
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电视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一种是报纸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电视广播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报纸模式提供思路和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报纸一直在寻找创新发展的道路,而与移动终端的融合比较新颖,吸引了大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其他报纸借鉴,所以对报纸在新媒体技术下的创新发展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70~80 年代,新媒体这一概念被用来指称无法纳入传统大众传播范畴的新媒体现象,在此之前,新媒体并无明确的所指。国外的定义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定义聚焦于新媒体的媒体形态和技术特性。例如,波尔(Ithiel de Sola Pool)将新传播技术定义为当时的“大约 25 种传播设备的简称”,强调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双向传播能力,将新媒体定义为这样一些传播技术;另一类定义则受技术研究中的“社会形成观”的影响,认为对新媒体的理解要超越对媒体技术形态的关注,研究媒体技术与人类行为及社会结构的交互影响。斯蒂夫-琼斯在《新媒体百科全书》导言中写道:“对于新媒体的惟一完美的定义无疑来自于对历史、 技术和社会的综合理解”.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在线媒体顾问、资深媒体分析师 Vin Crosbie 定义的新媒体, “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 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纽约时报公司一直将数字化作为一项未来发展战略,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业务的开发与应用放在重要位置。
(二)国内研究现状
黄传武的《新媒体概论》中对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技术等有明确的阐述,他认为,目前的新媒体应该成为数字化新媒体,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郑州大学的马兰在《论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模式的发展》一文中提到,在新闻传播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具有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技术作用于媒介上所产生的影响和新媒体是等同的,并概括新媒体技术的种类,分为三大类:新媒体网络技术、新媒体手机技术、新媒体数字电视技术。
王宏的《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中提到,当今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不仅是传播手段或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传播观念和产业形态的变革,并影响到内容生产、消费方式等各个环节。
厦门大学的陈培爱在《新媒体:个性化传播的先行者》中分析了新媒体通过改变媒体业界的盈利模式,重新分割了市场,进而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简要论述了几方面。
同济大学的王伯瑛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报纸的生存与发展态势》一文中总结到,新媒体对报纸的冲击体现在新闻时效性、传播空间、传播方式和受众分化这几方面,但同时传统报纸具有新闻原创性、新闻选择性、新闻的权威性等优点,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是最重要的趋势。
京华时报的编辑李洪洋在《“云报纸”:让纸媒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中解释,“云报纸”是普通报纸与“云”技术的一种无缝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拍摄报纸上的图片,打开云端的海量信息。在“云报纸”诞生之前,读者接触平面媒体看到的就是一条文字新闻和新闻图像,全新的“云报纸”时代,通过云阅读手段,就能实现观看与此条新闻有关的、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或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巨大的颠覆。
京华时报的王思伟在《云报纸,报网融合新媒体形态》中提到,之前传统媒体的一些创新,比如手机报,始终感觉是一个搬运的过程,在报纸采编过之后,将内容搬到新的载体上。现在智能终端的方式能够将纸这种载体和互联网这种载体进行一个无缝的连接。就是能够通过图象识别的技术,使得这个载体和互联网载体进行一个很好的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不是将原来报纸的内容转载到互联网上,也不是将互联网的内容刊载在报纸上,而是将互联网和报纸这两种不同的介质进行很好的融合。而这种4融合的方式必然带来整个报纸生产流程各个环节当中的一些改变,包括采编、新闻制作、广告营销,以及最后的发行。
《中国报业》中概括到,手机二维码和云报纸的使用,对报纸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前读者接触平面媒体,看到的只是一条文字新闻和几张新闻图片,二维码和云报纸引入后,报纸形成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后端则是架在手机等新媒体上的“网络云”.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满足用户对新闻报道和服务咨询的延伸需求。这两个终端互为入口,使互联网“活”在报纸上,使报纸实现了从平面变立体、从静态变动态阅读功能拓展。
彭剑在《媒介融合的实体样本》指出,之前纸媒媒介融合出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迷惘--构造了一种非融合的搭配、一种为融合而融合的绑定,一种“形散神也散”的媒介结构。华西都市报推出以二维码技术为支撑的“魔码阅读器”,在纸媒版面上推广应用,打破媒介融合失效的传统宿命,带来一场媒介融合的实质性变革。
郑州大学的马兰在《论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模式的发展》中指出,受众互动传播模式,是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变革和前进的基础上,在新媒体技术不断普及的宏观背景下逐步发展建构的。在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自由民主理念的不断追求下,受众互动传播尤为频繁,也更为深化。
闫格宁的《谈新媒体对报业的冲击》中提到,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传统报纸走数字化道路,寻求新旧媒体的融合互动。
四川大学的蒲晓飞得《报纸与新媒体的互动研究》是较早全面地研究报纸与新媒体发展关系的硕士论文。该文从报纸的困境入手,分析了报纸与新媒体的共存现状,重新梳理了报纸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报纸与新媒体互动发展的道理,同时还对报纸与新媒体的合作和竞争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应对在新媒体挑战下做出发展变革的传统纸媒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于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报纸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和已之有关的较为权威的理论,从而发现更新近的研究角度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主要对《东方今报》推出的纸幕微电影、《京华时报》云报纸和《华西都市报》魔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归纳报纸在新媒体挑战下具有的优势和需要改进之处。
(3)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法:运用新闻学及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证,从理论的角度对纸媒融合新媒体的方向和特色进行分析。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法对新闻中媒体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认真归纳纸质媒体融合网络新技术下发展的大体方向和措施,使其更好地提高社会影响力,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