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之前,农民工流动大都具有候鸟性、短暂性的特征,即他们多以分散地“单身外出”的形式进入城市,以赚钱打工为目的,其内心的身份归属还是为农村。随着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剧,特别是国家在1992年提出的“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的农民工作管理政策,使得农民工这个身份群体急剧增加。
而农民工流动现象发展到现在,其规模性、流动形式以及目的都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特征。这种流动人口家庭化的特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现了“进程农民工子女”这一新的城市群体。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6亿,占总人口的19%,这其中大部分为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乡-城流动人口”,即“农民工”群体。而基于“举家迁徙”这一农民工群体目前的流动特征看,农民工子女的数目相当可观。这些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正处在生长发育、自我认知行程的关键时期,进城后在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显然会给这一群体对象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及时了解正处在青春成长发育期的农民工作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心理需求并进行相应的介入和辅导,是帮助他们更好适应城市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构建和发展良好心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为未来的社会安全系数增加砝码。农民工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因父母工作原因流入城市,从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迁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面临着全新的外部环境,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语言交流障碍、思想观念差异、社会支持缺乏,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他们的身心健康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特殊的一群。因此,众多学者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都进行了研究。
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一群体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呈现以下几方面,分别是:情绪发展问题、个性发展问题、行为偏差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而造成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已有研究从父母亲子交流、父母职业和收入、城市居民的态度、学校同伴关系、儿童自身特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基于这样的分析,针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对策研究,大部分学者也是从以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倡导相关政策的改革,宏观层面主要集中在倡导和呼吁,顾唯页(2006)提出“应从政府、社会、家长和学校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在劳动力的转移方面,政府首先应尽快废除户籍制度以及与此联系的城市社会服务,使农民工在子女教育等各方面能够享受到公平费用下的待遇”。微观层面的干预介入,主要是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情绪情感宣泄的渠道,以及心理和社会支持。
所有这些研究都为我们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良行为矫治提供了相关的说明,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宏观政策与制度的倡导及微观层面上围浇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上,整合的、长效的介入性研究较少。本文以笔者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为例,来展示依据社会工作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个案工作方法的干预,试图展现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将微观的干预与宏观倡导进行有机整合的成效。
二、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又被称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它主要是把人类成长的这个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人的影响过程,人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和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莫大的联系。
生态系统有三个层次,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单个的个人,即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服务对象。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即包括服务对象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或者其他社会团体等。宏观系统指的是除了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之外的整个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前者包括社会文化、社区、组织和制度等等,后者包括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等。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互相产生影响。因此,这样一种互动和交流的整体观念,对于考察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开展和定位最为恰当。它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和肯定所有的社会系统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体上,而不单单是孤立的个人、一个部分或是单纯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
三、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在应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尝试
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其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应用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方法是在农民工子女个体和其所接触的环境间进行介入,从而把农民工子女的需要与环境资源有效连接,达到助人的目的。笔者在研究中遵循社会工作基本专业理念,尝试应用生态系统的观点来设计对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介入方式。下文中,笔者尝试展现一个真实的个案辅导案例。对该个案,笔者持续跟进了近半年时间,在这段辅导时间里,笔者借助民工子弟学校作为介入的主要平台,对农民工子女的各相关的个体、环境和系统进行必要的介入,探寻如何发掘和调动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社会的资源和能力,共同促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一)案例描述
1.案主基本情况:阿毛,男,14岁,就读初中一年级,贵州大方县人。阿毛一家有四口人,父母、哥哥和阿毛。阿毛老家在贵州省大方县,两年前随父母来到贵阳市永恒学校读书,但因为两地教育的差异,阿毛重读了一年小学6年级,才开始的初一学习生活。因此,阿毛比班里同学都大一岁,在整个班级里也算个高的。半年前阿毛的父母听说浙江绍兴工资高,就跟同乡几个人去了绍兴打工,把阿毛和哥哥都留在了贵阳。与父母的联系主要是父母单方联系,他们每隔三天会跟阿毛通一次电话,但阿毛从不主动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父母去浙江打工后,阿毛就跟叔叔婶婶(阿毛的叔叔不是他爷爷奶奶亲生的,而是爷爷奶奶早年抱养的)住在一起,爸妈每个月会寄500元给叔婶,还会额外再留100元作为阿毛的零用钱,阿毛主要用它来买零食和打电话。阿毛平时表现非常腼腆,见到老师会脸红,平时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在班级里面没有一个朋友,还经常被其他同学结伙欺负,平日里他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独来独往、沉默不语。阿毛班主任对他的描述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或不好的行为,学习也很努力,但是就是成绩不好。各科学科都不好,很少说话。”阿毛最喜欢的事是去网里聊QQ,打游戏,但是都没有沉溺的迹象。由于阿毛是跟叔叔一家住,所以他不欢迎任何人(包括老师的家访)去他家。阿毛的哥哥在永恒学校初中毕业,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喜欢像父母一样靠体力劳动,于是闲散在家,平日泡在网吧,没有工作,靠父母给的生活费生活。与弟弟阿毛的关系生疏,兄弟俩之间很少沟通。
根据阿毛的基本状况,笔者描绘出阿毛的家庭结构图及社会网络图,见下图(3-1:家庭结构图;3-2社会网络图)。
(二)案例分析
案主阿毛虽然学习比较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有问题不喜欢问老师,这与他从农村学校环境来到城市学校环境适应度不好有一定的关系。案主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独来独往,在班级中常被欺负,学校方面来自朋辈群体的支持几乎没有。案主阿毛作为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读书后又因父母流动工作的性质被留在了城市读书,使得阿毛与家庭成员的交流较少,家庭关系疏离,这让他在陌生城市生活中更缺失了家庭的安全感,也就更加自闭、独往。
(三)个案介入目标
根据案主呈现的状况,在与案主、案主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协商后,我们订立了对阿毛个案的服务目标。即首先,协助案主建立有效同辈支持群体,尽快融入校园生活;鼓励案主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理解父母的辛苦;协助案主认识自我,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四)个案介入过程
与案主的第一次接触,在学校的社工访谈室内进行,笔者以漫谈的方式与案主接触认识,说明个案辅导帮助之意,确立帮助目标。为了能帮助案主全面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和周边人的互动关系,笔者通过和服务对象一起绘制家庭结构图和社会网络图来获知资料。第一次面谈比较成功,服务对象和笔者之见彼此接纳,取得了彼此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在进行第二次的访谈前,笔者通过阿毛的同学及班主任了解到他们对阿毛的一些看法,在第二次会谈过程中,笔者有意将之前了解到的那些碎片信息和阿毛进行了对质和澄清。以下是笔者和阿毛交流的部分摘录:
笔者:阿毛,如果让你描述,你觉得你性格偏内向还是偏外向呢?
阿毛:我很开朗的,呵呵(笑)。
笔者:开朗?恩,但接触这几次我觉得你比较内向呢,平时也不太愿意多说话,这似乎与开朗正好相反呢,你怎么看?
阿毛:我有的时候会不好意思啊(低头,脸红)。案主对自己的评价和先前别人对他的评价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这虽然是一个相反结果,但可以得出的是案主具备和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愿望,但是却鲜有和别人交换信息的行动,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羞怯。通过与案主的交流以及从班主任那里得来的情况,阿毛平时不喜欢和人交往,针对这一点,笔者再次跟阿毛聚焦这个问题。以下是笔者和服务对象在沟通的摘录:
笔者:阿毛,你在学校里跟谁最要好?
阿毛:……(沉默)。
笔者:没有吗?
阿毛:恩(点头),是的一个都没有(低头沉默)。
笔者:以前在老家也这样还是就现在才这样的呢?
阿毛:以前有朋友的,我们一起玩,一起写作业。
……笔者:你跟现在班里同学的关系怎么样?
阿毛:一般,会有人打我。
笔者:那你会反抗么?
阿毛:不会,没意思。有时候他们还抢我手机。
笔者:从你刚刚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你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的一些情况,比如,同学中没有知心的朋友,有同学会欺负你,甚至抢你的手机。是不是?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有解决的办法。
通过笔者和案主的共同对质以及笔者对整个问题的具体化之后,阿毛也认同自己身上的确出现了这些与同辈群体交往的障碍,也认识到了在当今社会中,过于独立对一个人成长的害处,由于阿毛还是无法一下子就和班里的同学做朋友,但他答应笔者努力改变现状,一方面多和之前家乡的朋友交流,另一面逐渐地在永恒学校也找到朋友。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表现非常好,没有像别人说的抗拒。为了帮助阿毛在班级里面交到朋友,笔者准备利用永恒学校即将召开的趣味运动会为契机,设计一些团体游戏让阿毛尽快融入班集体。同时,笔者私下里找阿毛班级里的一个热心同学,希望该同学平时多关心阿毛。对于出现的阿毛身上由于手机引起的矛盾,笔者跟阿毛谈了带手机上课的危害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阿毛也答应不再将手机带在身上。
几周后的运动会上,阿毛在笔者的鼓励下代表班级参加了好几个集体项目的争夺,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与阿毛的互动和交流也多了起来。通过几周的观察,阿毛现在不再带手机上课了。得到肯定后的阿毛显得很开心。
接下来的会谈,笔者主要放在解决案主与家人的关系上,通过和阿毛之前的交流发现他和父母的联系基本上都是父母主动打电话给他,而父母在外担心儿子生活,给阿毛的零花钱也比同龄人多一些,阿毛却不以为然。
以下是和阿毛聊天的部分摘录:
笔者:之前你说你跟你父母的联系不多是么?
阿毛:是的。
笔者:那基本上多久联系一次?
阿毛:一个星期两到三次吧。
笔者:那次数还是挺多的,毕竟隔这么远,还是长途,那你们都聊些什么?
阿毛:聊学习。
笔者:其他的呢?
阿毛:还有就是问问钱够不够。
由于阿毛反映,与父母的通话基本上都是父母在讲话,阿毛主动讲话发问的时候极少,到现在都不知道父母在外的工作是什么。阿毛其实平时很想念父母,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电话联络了远在浙江的阿毛的父母,将阿毛的状况和需要告诉他们,并告知了他们一些跟阿毛这个年纪的孩子沟通的技巧以及教育的方法。同时,也提醒阿毛再跟父母的聊天时主动讲讲自己在学校、在家里面的事情。适当增加网络视频聊天和阿毛主动联络父母的机会。
对于阿毛成绩不理想的问题,阿毛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努力都是有的,但成绩不理想多在于学习方法不得当上。笔者联络了在永恒学校附近的师大志愿者队伍,周末帮助阿毛解答课业难题。同时,动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多对阿毛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建议阿毛制定学习目标。
接下来的跟踪回访,笔者发现阿毛开朗了许多,在班里也有和他要好的朋友,对父母阿毛也多了些理解。他告诉笔者,他悄悄攒起父母给的零花钱,等到暑假去浙江看他们。进驻永恒学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同时,笔者经常跟进回访,掌握阿毛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不断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以下是笔者在对案主问题进行干预前后,对案主进行的心理健康测量的得分情况,详见表3-3:
阿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笔者的合作,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些改善。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表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阿毛在干预前的分数是56,在干预后的分数是43,原来在孤独和自责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得到了改善,虽然在学习方面的改善不是很大,但是有一些变化。
四、结语
在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辅导过程中,生态系统理论下的个案工作方法注重对相关个体自身潜能的挖掘和个体所处社会网络关系间的调试。因此在整个介入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农民工子女及其相关各方面潜能的发掘和调动,以提升农民工子女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以便提升其在特定日常场景有效回应所面对的人或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调适农民工子女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主要包括辅导中社工充分调动案主家庭资源,调整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促进有效的家庭沟通,以此回应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阶段对于家庭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同时,在介入农民工子女家庭以外的个体时,如学校老师、同龄群体时,要加强农民工子女与这些个体的有效互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农民工子女建立自信心,有效回应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要求,为农民工子女心理成长提供有效支持。
个案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上的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作为协调者、教育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出现,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个体及其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同伴群体的介入,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状况和问题,帮助他们发掘潜能、有效使用周围环境资源,调试心态,纠正不恰当的行为,与周围他人、环境更好地互动相处。此外,引导这些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及其他相关家庭成员同学校教师沟通协作,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共同预防和矫正农民工子女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心理状况。通过以上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工作可以凭借专业知识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促进农民工子女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EB/OL]2011.
[2]沈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研究.武汉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1-11.
[3]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J],教育研究2006-11.
[4]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5]许莉娅.个案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