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日益增多,人际交往困境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有独特优势,通过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中的表现和原因,从“实施家庭小组工作,赋能亲子关系;运用个案工作等方法,改善朋辈困境;培养教师优势视角,促进师生共鸣;坚持‘助人自助’理念,提升学生干部素质”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为增强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更好适应社会、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人际交往;学生工作;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的优势
近年来,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人际交往能力的好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唐小青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指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感情基础上的互相间的联系,人与人的这种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等日常生活的互动中,从对其含义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具有个人性、广泛性、情感性的特性[1]。因此,具备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解决方面有自己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人际沟通认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目标契合
学校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坚持尊重、平等、接纳、案主自决等原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将重心放在帮助大学生解决与所处环境之间不适应、难融入等问题,为大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服务。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由人际交往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危机事件、冲突事件在大学校园中时有发生。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与成长规律,结合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达到帮助大学生摆脱人际交往困境的目标。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必须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凭借其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在学生、学校、社会、家庭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围绕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来开展,通过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式,将育心与育德紧密结合起来,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促进高校和谐稳定,使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具有一致的工作目标。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价值理念契合
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和灵魂。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的助人自助的理念,提供的社会服务必须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如助人自助理念就是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满足现实的需要,还要给大学生以信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高校学生工作价值理念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心大学生,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围绕着“以生为本,为生尽责”的理念开展,就是要激发调动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大学生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适当引导、及时矫正。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学生工作在价值理念上相契合,可以形成互补以大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观念贯穿始终。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大学生摆脱人际交往困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路径契合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工作方式开展,通过协调亲子关系、朋辈关系、师生关系,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充分挖掘大学生身边的有利资源,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高环境适应性,组织开展人际交往适应性训练,使大学生拥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提升交往技巧。高校学生工作主要通过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工作路径,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思想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多方协助,重点解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以及一系列困惑问题,把做好大学生工作落在实处。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学生工作在工作方法上都可采用个案访谈的服务方法,以大学生为中心从不同方向提供多样服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校社会工作更加侧重大学生身边的有利环境,在环境中寻找机会,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寻找发展机遇。高校学生工作尤为关注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路径大方向相同,具体方法略有不同,但其各自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二者可同向而行,合力发挥作用,提高育人成效。
(四)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资源环境契合
高校是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学生管理也秉承着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理念。大学生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学和教师,而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工作方法融合,能充分发挥各主体间的效能。学校社会工作以大学生为中心,集合学校、家庭的关系,整合大学生自身优势潜能以及社会环境资源,有利于实现各方面资源与学校、家庭的真正契合。从学校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看,高校就像是有着明确生活边界的多元丰富社区,基础教学设施与生活条件也相对完备,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所需。从人际角度出发,师生是高校育人体系的主体,他们之间存在日常学习生活、互动的交集,也就衍生出了一对一、一对多的人际关系以及一定群体的人际关系网,如寝室关系、师生关系、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关系[2]。从情感角度看,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互动中,大学生群体通常会形成共同的身份归属感与心理认同感,这些积极情感建构着高校学生生活场域的情感共同体,并融入学校共同体的日常生活过程之中,形成学校日常情感空间[3]。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与高校工作目标促使着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环境更加契合。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表现和原因
(一)亲子关系困境
有学者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出现亲子关系困境的阶段。亲子关系困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纠缠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边界感,对于孩子的控制过于严格或者过度溺爱,让孩子缺少自由成长的空间。这种过度紧密的关系束缚了孩子和周围环境的接触,影响他自己的发展和独特的个性,认知系统也无法提供一个合适且真诚的情感沟通,进而妨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社交能力的成长。现在许多大一新生从上大学才开始脱离家庭,过度依赖父母,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在入学后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时就需要运用专业的方法,通过心理辅导等个案工作方式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第二种是疏离的亲子关系,一般是指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沟通交流的障碍,这类父母大多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父爱或者母爱缺失,自我存在感也较低。一般这种情况下的亲子问题大多是由家长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过度期望、过度忽视所导致的,有的时候父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对孩子不够尊重也没有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是扭曲的[4]。在高校经常有大学生和家长产生矛盾,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严重的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甚至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等。古人有言“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句话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庭治理的关系。大学生应更加规范个人的道德素养,不断完善人格修养,同时也应该发挥在家庭中的引领与担当作用,主动解决家庭矛盾,摆脱亲子关系困境,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转化。社会工作在介入亲子关系困境时,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根据结构家庭治疗理论进行评估,制订计划,进而解决大学生的亲子关系困境问题。
(二)朋辈关系困境
大学时期既是学校和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大学生脱离家庭、进入社会前适应社会的机会。由于大学生本身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群体,其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处理同学之间的问题容易冲动、以偏概全、主观臆断,会引起同学间的误解,形成隔阂。当言语表达不当,加之没有更好及时处理问题,就容易产生冲突,甚至引发恶性的校园事件[5]。近些年,从大学生因朋辈关系困境导致的相关问题和相关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严重。正确处理校园间的朋辈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以及被人认同、被人接纳的归属感,也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步入职场做好前期的心理和现实准备。通过针对朋辈关系困境的大学生开展群体辅导,让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互相给予安慰鼓励,劝导支持,提供一个具体的帮助过程,发挥学校社会工作在改善大学生群体朋辈困境方面的专业优势。
(三)师生关系困境
在大学师生相处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会因为教师对自己的忽视、失望、不满意、缺乏沟通和误解等原因,进而出现沮丧、紧张、害怕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在师生关系困境中主要有教师和大学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教师存在忽视大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教师存在一些误会。与中学时期的师生关系不同,高校师生关系具有更独特的特点。高校师生关系是相对较为轻松、自由的关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也更注重自由对话与和平等交流,但是教师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虽然说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地在改变,但是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输出灌输为主,平等沟通的机会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师生间缺乏交流。有些课堂人数较多,减少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任课教师较为关注学业问题,认为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主要是辅导员和院系的工作。因此,这种忽略或者缺乏交流,从大学生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与任课教师沟通的欲望,会使师生间关系变得冷淡,如果再产生一些误会摩擦,便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学校社会工作从大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入手,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工作进行疏导,有利于缓解师生人际交往困难。
(四)学生干部与同学间关系紧张
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更多是依靠学生会等自治组织,学生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造成学生干部与同学间关系紧张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干部自身存在问题,比如说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或者在管理过程中过于忽略普通同学感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有行为偏差等问题,在学生干部工作期间与之发生矛盾,产生口角。比如关于某高校学生干部查寝的新闻热搜频频登上头条,在高校学生会充满了“官僚气”,查寝室时强制要求同学们问好,摆“官架子”。我们不仅看到造成的舆情影响,更应究其原因,是什么导致他们自身缺乏服务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及他们又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为同学服务的角色变成了管理者的角色。这就需要运用专业的方法及时加以干预制止,帮助学生干部和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消除同学间紧张关系。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实施策略
(一)实施家庭小组工作,赋能亲子关系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对其影响很大,亲子关系更是青少年在步入社会之前维系最为紧密的关系。在家庭环境中,特别是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家庭教育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针对亲子关系困境的大学生,通过家庭探访进行需求评估,进而制订合适的服务计划来完成对家庭关系的转化。对于那些对孩子学业期望过高的父母,设计实施亲子互动小组,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孩子与父母更好沟通,及时分享各自的感受,改善紧张的关系,帮助父母重新制定期望的目标,帮助孩子解压增能,也要让父母知道达不到的高期望会给孩子挫败的感受。提高纠缠的亲子关系的大学生学习的适应性、独立生活的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以及环境的总体融入。在开展工作时,要先了解他们具体在哪方面不适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增能,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注意自我调适,考虑自身是否存在问题及分析原因,采用理性情绪疗法等专业工作方法,积极调整自身心态,摒弃不合理认识和做法,掌握自我调节情绪技巧,在身处亲子困境时理性表达情绪。
(二)运用个案工作等方法,改善朋辈困境
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朋辈关系困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个别大学生的问题,开展个案工作,解决大学生自身的认知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价值观、交友观,消除同学间的误解和成见,或开展小组工作以人际交往为主题,对小组内的大学生进行社交训练和社会化引导,进而消除交往障碍等问题。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主题类的活动,如共创和谐校园等主题活动来创造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去影响人,让大学生更加有归属感,对环境更加认同,改善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不同价值观的排斥。同时,针对校园霸凌等事件的出现,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社会规范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净化校园环境;也可以成立反霸凌学生志愿组织,建立朋辈关系支持小组,在活动中传授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通过相互鼓励和帮助,增强参与小组活动成员的信心,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更加多样化的支持网络,尽可能地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决定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朋辈关系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自身的朋辈关系困境问题,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努力化解身边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6]。
(三)培养教师优势视角,促进师生共鸣
在介入师生关系困境时,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引导教师用优势视角的理念去和大学生交流,努力发现大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并且相信每一名大学生都有向善的潜力,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用鼓励性的语言赞美他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整合外部资源,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入手,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工作。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的方法,帮助教师意识觉醒,通过活动引导教师向大学生们传递积极的信息,用自己去带动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全的人格,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与大学生换位思考和角色理解,在交往过程中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善用网络延伸师生交流的时间,创新工作路径,力求和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校社会工作在改善高校师生困境的介入工作过程中,其结果或介入方法不是关键,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运用到以及向大学生传递的价值观和理念。
(四)坚持“助人自助”理念,提升学生干部素质
根据王思斌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7]。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建设中,一方面通过“助人自助”的理念提高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与自身素质,使学生干部体会到在帮助服务他人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等活动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强化培训体系,增强系统性与可操作性,使参加小组的学生干部站在普通大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分享和倾听中得到收获与对自身的新的认识,了解普通大学生的切实需求和看法,合理处理好与普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进一步提升思想及作风建设的有效性。
四、结论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困境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学校社会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培养正确的态度、观念和价值观,提升社交技能,更好地维系亲子、朋辈关系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唐小青.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 2009(11).
[2]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5(3).
[3]王寓凡,杨朝清.空间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情感共同体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19(2).
[4]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 2016(14).
[5]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
[6]张荣伟,等.人际交往能力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孤独感和年级的作用[J].心理发展教育,2020(5).
[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