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必然衍生物。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照顾以及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日益突出,俨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具体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一般原因,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最后提出相应的专业矫正措施,以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工作视角;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矫正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受城市化日益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背景下,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类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进城务工,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无法与父母一起正常生活的,由祖辈、亲属等监护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不满16周岁的农村户籍儿童[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伴之而来的则是他们的教育问题。在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原生家庭教育缺失等众多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儿童[2]。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动上会产生变化,他们往往会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懈怠的情绪和冷漠、漠视的负面精神障碍,以至于产生相应的消极行为反应,即“厌学”。现有资料表明:在我国,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占比近46%,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的学生占比近33%,真正喜欢学习并且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3]。通过调查发现,厌学情绪是学生辍学的一大重要主观因素[4],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令家长着急、教师操心、教育界关注,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5]。
二、农村留守儿童厌学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外界环境
1.“读书无用论”影响。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社会公众对文化教育的认同持续增进,但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仍然很低。很多学习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却混得不如外出打工的学生,外出打工取得的经济收益比学习优秀的人所取得的高很多,因此一些人认为不上学,没有学问一样可以赚到很多钱,也就是本应极个别的教育回报率偏低现象在农村大量出现。同时对于留守家庭而言,父母外出务工的高收入以及留守子女对此现象的观察可能进一步引致父母和子女更加相信“读书无用论”,直接加深了农村留守儿童在行动上和心理上对于学业的轻视。
2. 网络成瘾影响。
科技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在落后的乡镇农村也得以普及,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活动也随之愈加频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监护和管理,加上自身的自制力和辨别能力较差,对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不能保持自控,一旦沉迷其中便不可自拔,越陷越深,本应该用来学习的时间也被占用,进而对自身的学习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二)家庭影响
1. 父母角色的长期缺失。
孩子的第一任导师是父母,他们在促进和纠正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从小就处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时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彼此见面互动次数屈指可数,孩子平时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向父母倾诉。由于父母角色的长期空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成为孩子学习、成长事实上名副其实的旁观者[6]。王艳波等人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中表示自己“有过被遗弃的感受”的占16.6%,将“留守”评价为“一段痛苦的经历”的占5%[7],农村留守儿童失去心理归属,亲情疏离进一步加深了亲子心理上无形的隔阂。他们在家庭沟通、家庭关怀上处于弱势地位,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身心健康等,农村留守儿童最基本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何谈学业?
2. 隔代抚养的失控。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直接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8]。《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指出大约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料,因此在留守儿童实际的生活中,他们大多是生活在隔代家庭中,即拆分型家庭模式中,祖辈理所当然顺位成为留守儿童成长、学习、身心发展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指引者。但是对于祖辈来说,受现实等众多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的祖辈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上的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家庭教育常常处于错位之中。
(三)学校教育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落后地区教育明显得到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较,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执局面下,农村学校仍是将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教师更注重的也是学生的成绩,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相对稀少。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要求或是成绩不好,教师潜意识中会对这部分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9],面对教师的负面情绪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反过来,一些敏感的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负面情绪,因为不喜欢教师进而不喜欢他所教授的课程,最终出现厌学的情绪。相比于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而言,一些学习本来就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但是学校对此类学习较差的学生缺乏关注,这会进一步加剧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
同时,就目前而言,农村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滞后状况,很少开设如心理健康教育等非学业性质的课程,日常缺少良好的心理疏导以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升。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等,直面问题、解决困难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10]。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厌学问题,社会工作功能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介入问题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功能有助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现状。一般而言,社会工作具有缓解困难的功能、恢复弱化的功能、激发潜能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促进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共五种功能[11]。社会工作者通过展开一系列的专业服务使得上述功能得以发挥,在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时,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服务可以缓解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心理压力,经济压力,行为偏差等,使其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重新适应环境。在小组活动中激发农村留守儿童的潜能,锻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功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再者,社会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也很有帮助,社会工作功能是通过社会工作方法来实现的,社会工作方法如社会工作行政、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工作方法,可以舒缓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
四、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矫正对策探讨
在剖析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从心理调适疏导、能力意识建设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改善的方法。
(一)心理调适疏导
留守儿童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其子女受到的关爱照顾自然比其他儿童少得多。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心理问题:自我封闭、抑郁焦躁、自卑等,此类儿童在实际的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和服务中参与度很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的工作方法针对每位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特质提供不同的心理干预,从不同的心理层面出发对其进行影响。在对留守儿童介入服务之前,需对留守儿童的性格进行调查,因为其性格特征往往会对日后工作的进展起到很大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教育,如一对一心理疏导、开展心理抗压游戏等,以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亲子游戏的方式介入,用模拟亲子游戏之类的活动,拉近社会工作者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抗逆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亲子之间的对话,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同时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内心的错误认知,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孤单存在的个体,他们自身也存在很多优点,也能够在父母不在家的情况下将自己照顾得很好,不让父母担心,认真学习。
(二)能力意识建设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具有相对经验或面临相同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互帮互助情感小组,使他们建立共同的信念,确立共同的目标,引导他们互助合作、共同进步。在意识建设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介入的方式,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法转变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动机,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能够更乐观主动也提升自己的意识能力。首先让他们对自己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其真正地理解父母,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优势视角出发,挖掘留守儿童的内在优势和潜能,通过小组活动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看到自己拥有可以改变的潜力,提高自信心和增强其支持系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最后通过组织开展“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信心提升”等小组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在学习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引导小组成员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小组成员的优势和资源作为服务设计和服务实施中所关注的焦点,积极鼓励小组成员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去探索挖掘小组其他成员身上的优点长处,相互支持学习,取长补短,互助辅导,营造和谐共处的小组氛围。
(三)社会环境支持
1. 家庭支持。
家庭对儿童成长起到的影响毋庸赘述,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家庭凝聚力,社会工作者积极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建立联系,引导他们利用视频通话等方式多与自己的孩子互动沟通;开展家长小组工作;监护人也要多给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并倾听其意见,发挥他们在家庭中的作用,对孩子给出的意见和想法给予积极回应,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照顾,努力消除由于缺乏父母陪伴与关爱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安心、更有动力。
2. 学校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正常情况下一天中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对学校的介入,引导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厌学情况展开帮助是很有必要的。组织协调学校有关方面成立工作小组,可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增强个人抗压能力;成立助困扶困专项基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对进步较快的农村留守儿童给予奖励;不定期组织课外游戏;在教师中开展小组工作,倡导农村教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督导,督促学校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构建家校一体化格局,学校积极联系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为孩子的进步共同发力。
3. 社区支持。
社区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最容易召集农村留守儿童的地方,因此比较好开展集体活动,进而发挥针对性作用。社会工作者依托社区,推动建立“儿童之家”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交流;社会工作者发挥链接资源的作用,召集一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志愿者,学习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等,制定相关介入策略,重点帮助;社区定期给农村留守儿童做一些心理辅导,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联系当地村干部多到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走访,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留守儿童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厌学”现象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相对弱势群体,相比其他类群孩子来讲,更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社会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把家庭教育、心理建设和社会环境支持结合起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红菊,何小义.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 2019.5(21).
[2]马月霞,马永前.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21(33):15.
[3]龚蕊.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现状探究[J].快乐阅读, 2021(14):52-53.
[4] 黄芮,欧贤才.“读书无用论”对中职生辍学倾向的影响: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1,31(03).25-30.
[5]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与矫治[J].教育科学研究, 2004(07):53-55.
[6]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来自湖南、 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2(09):25-28.
[7]王珏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 2005(01):58-59.
[8]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 2006(03):128-130.
[9]徐丽华.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分析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 , 2012,No. 128(14):240-248.
[10]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1]侯章磊.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一-以信阳市Y小学农村留 守儿童为例[J].社会与公益, 2019.No. 101(0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