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从社会认同度看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

来源:未知 作者:杨雪纯
发布于:2022-06-12 共4860字

  摘要:社会工作者要想真正成为新时代社会管理的主要支撑力,最重要的是要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度、精准度。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度是受众用来测量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要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人格,就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法律制度,通过社会工作立法,明确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职业准入门槛和职业安全制度。二是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制度,建立固定工资制度,完善社会工作工作晋升制度,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社会工作系统之间的协同机制,包括社会工作纵向与纵向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部门或横向组织之间的协同机制,正式与非正式系统之间的协同机制。

  关键词:社会认同度;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在时间的推进中渐渐形成了两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即私营体系和公共体系。私人制是政府通过有效的招标方式向社会服务机构进行有效的采购服务,社会服务机构招聘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目的提供有效有针对性的服务。在我国当今社会,私营制度是公共工作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但其实事实上私营制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例如,有的地方服务分散、缺乏一定的正规化,这些问题主要出现于在社区服务机构上班的社会群体当中;国制是指在人事部门批准的人员职能范围内设立的社会工作岗位。但是在该系统中的社会工作者目前在民间社会机构中的人数占比较少。由于就业受岗位数量的限制,社会制度就不太可能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制度。所以,如果要克服现有结构的不足,就需要寻找和建立起新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实施多种社会工作制度并存,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出不同制度的优势,以此来共同推动社会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概念

  职业化指的是社会当中存在的某种劳动岗位逐渐演变成社会所承认的职业并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的过程,是指接受过系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社会主体从事的一种职业,通常依赖于各种各样类型的公共服务组织或国家的支持与帮助,使得某种活动、职业或者机构逐渐制度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这种职业的定位更加精准,在助人以及自助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一定角度来看,这也从本质上适度解决了社会问题,十分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本文理解的社会工作职业化是认为社会工作职业是在一套完备的科学理论系统和职业科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被社会广泛认同、高度评价。同时,不难发现社会工作职业内部具有一定的伦理守则,外部也有法律规定进行严加约束,这对职业活动和社会工作成员起到了一定的规范、约束和引领的作用。

社会工作师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工作法律体系不完善

  法律所体现的就是人民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现代社会成员进行规范和约束的一种方式。社会工作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已经不断发展了很多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社会取得了十分快速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问题不断冲击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职业是人们通过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专业技术或手段参与到当今社会的分工之中,努力创造物质财富或者精神财富,以此来获得相应的薪资报酬来维持自身的生产生活的工作。职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构成要素,在职业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由法律来有效地引导和限制职业活动或者对职业者的职业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督、监管和约束。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有效保障职业人员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两者之间的利益,这样也能确保各种各样的职业能够在服务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同,能够有效地提高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有利于开拓更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该职业领域,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共同促进该职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国家通过立法和法律对一种职业进行规定,表明国家和社会对此职业的高度认可和赞同。由此看来,立法对于一个职业的发展是具有重大的辅助和推动意义的。

  (二)社会工作福利与激励机制的缺乏

  马斯洛曾经指出,人们需要动力来满足某些需求,需求是第一位的,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需求理论,并以金字塔的形式展现了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自下而上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意识需求。生理需要是首要的、最重要的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需要,优先于其他需要。同样,人们工作的原因是他们首先希望通过工作来解决他们的生存需求。人们利用他们的某种能力和技能作为自身谋生的手段,并以必要的社会工作和劳动为代价来满足他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他的工作,就预示着这个人被剥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最后一道安全保障,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那么这个人就无法谈论或具体实现自我意识的需要。低工资和医疗问题是影响和限制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人才教育未能匹配社会行业需求

  我国现行的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体系目前较为完善,重点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知识、技巧、价值观等。但是事实上,很多从高校毕业的能够完成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并未选择社会工作这一行业,而是选择进入其他的不对口行业,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主体要注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与实践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要将更多的关注点与着力点放在职业能力培养上,以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实践性人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以职业核心的能力适度带动实践性和技能的同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人才多为职业技术类人才,而非学术研究类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则更注重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职业技术类人才的标准和水平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职业资格水平考试来显现的,通过职业资格证的等级可以体现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经验和职业能力。所以,高校可以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水平测试的相关内容也作为日常教学课程的内容跟主要着力点,这样就能有效确保培养机构所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的需求且十分贴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四、社会认同度下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社会工作职业法律制度

  社会工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由立法来进行规范的,社会工作发展的障碍也理应由立法来进行消除,社会工作的制度更应该由立法来建立和管理。现代社会的职业社会工作应该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服务的基本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的。其法律制度不仅仅规范了职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也规范了政府和社会对职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责任。社会工作立法显然是要顺应社会法制的主要方向,坚持成长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现实与未来趋势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前景为重点。法律形式的承认是十分严格的,是社会工作获得再次承认的保证和基础。从实证研究来看,劳动法制度与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前景的认识是相关的,因此,劳动法制度的建立应以丰富的实证数据为基础。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对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和对发展前景的认同程度是我国社会进行制度设计实施的重要依据与指标。

  (二)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制度

  构建以社会工作者的方向和职业利益为导向的制度,形成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机制,切合实际的制定适当的工资和职业福利标准,使这一职位不仅仅对社会生产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发展也是必要的。其中,薪酬制度、职业晋升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这三大制度被认为是衡量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的三个主要维度,也是激励指标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

  培养一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巧培训、授教和巩固,还要辅助以丰富的社会实践进行对基础的巩固。社会工作行业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努力留住更多的从业者,除了在薪资和福利方面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保障和努力提升,还要有效地完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以此来提升社会工作职业者的发展前景,这样更能激发优秀社会工作者的激情和斗志。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根据社会工作服务的评级标准,开展社会工作完成情况评估、评测和调查,以此来作为考核和评价社会工作者的依据。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如目标激励、情感激励都能激发社会工作者的动力和潜能。对于表现优异的社会工作团体或者能力突出的社会工作者个人,可以采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加社会工作者对于工作的热情,同时有效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自我价值认同。

  (三)专业教育匹配行业需求

  当今社会是在快速发展着的,这也就导致有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这些问题和矛盾产生自不同的领域和群体,亟待通过社会治理的方式来进行帮助和解决。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需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就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领域,选择具体的职业方向。高等教育是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对社会工作学生进行职业方向上的培养,还得从专业教育入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与中国当今的社会需求相衔接,需要在社会工作学习上进行特色课程设置,明确社会工作职业的方向。

  我国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很多,且学校多侧重于一个领域,如农林、医疗、政法、师范等。社会工作特色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高校本身的专业侧重点进行,以不同的侧重点作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在特色课程的设置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培养等方面,这些是提高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同时我们也要制定与专业方向和岗位相对应的课外实践课程和知识学习课程,形成两者之间的有效制衡。如医务社会工作者除了要对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还要适当地掌握一些基础的医疗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个人意向等也可以将其作为特色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学生们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社会工作人才在就职后也要不断地进行培训和深造学习,通过高校对社会工作教育专项课程有针对性地完善与改进,既能够有力地加强社会工作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也能充分地发挥出高校的引导与约束的多维度作用。

  五、结语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们需要做好自律,要深刻落实贯彻深耕、细作、协同、发展理念。在成为职业社会工作者之前,要对专业领域进行深入透彻地学习,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在成为职业社会工作者后,做到与多部门协同合作,有效整合社会多维度资源,针对自身的工作性质提供精准服务。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知识的更改与创新,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探索和创新。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行政意识,更好地把握政治方向,熟悉地运用社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职业化社会工作在新时代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在实务工作方面要身体力行,并分析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好地为政府分担社会治理责任,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工作者还要做好他律,要善于倾听外界的批评和建议,积极接受来自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的评估和监督,在现有的良好发展上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具备并完善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素养的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

  [1]范慧,范和生.破解认同困境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演进与路径拓展[J].宁夏社会科学,2021(5):126-132.
  [2]唐斌.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现状、特点及反思[J] 学习与实践,2020(10):84-91.
  [3]李华伟.中原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探析[J].世纪桥,2021(21):151-152.
  [4]证林.社会工作职业化与社会政策[J]社会工作(学术版),2021(4):41-44.
  [5]郑克岭,颜冰,班保申.政府在社会I作职业化进程中的职能定位[J]大庆社会科学2020(3):21-23.
  [6]方放,方舒.职业化社会工作者制度建设的理论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20,9(1):73-75.
  [7]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2021(5):109-114.
  [8]张昱.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惑及其发展前景[J].社会观察2021(7):33-36.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杨雪纯.从社会认同度看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5):122-12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