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来源:青少年学刊 作者:薛琦予
发布于:2018-07-16 共8654字
  摘要:当前在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服务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不足:问题视角比较突出, 优势视角欠缺;过分关注现阶段的状况, 缺乏预防性的实践干预;过分关注个人抗逆力培养, 家庭抗逆力关注不足。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服务过程中规避风险因素, 提升保护性因素来提升家庭抗逆力。通过建立家庭为本的支持策略, 肯定和发掘家庭的优势和潜能, 以发展的眼光制定灵活的流动儿童抗逆力服务项目, 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 以此来提升流动儿童及家庭抗逆力, 促进流动儿童及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关键词:流动儿童; 家庭抗逆力; 社会工作实践;

社会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逐渐由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 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社会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 由于劳工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逐渐被打破, 城乡流动人口开始从以个人为单位的流动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流动家庭从农村到城市生活, 因生活习惯、文化、户籍制度的限制等, 会遭遇到很大的限制和排斥, 流动儿童面临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更是茫然无措。根据2016年流动儿童蓝皮书, 截至2015年10月1日, 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 全国每6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1].流动儿童问题成为重要的青少年社会问题, 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抗逆力的提升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内容。
  
  一、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介入的现状
  
  流动儿童现状及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而流动儿童抗逆力是学界与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有研究显示, 流动儿童在承受挫折能力、抗打击能力上与一般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流动儿童普遍存在抗逆力弱的问题, 与城市儿童抗逆力差距显着[2].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外在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
  
  (一) 流动儿童发展的风险因素
  
  1. 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流动家庭居住的社区, 外来人口租住比较聚集, 人口流动大, 人口类型比较复杂, 疏于父母照管的流动儿童容易丢失、被拐卖或者受到意外伤害。同时, 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相对较差, 卫生条件不达标等, 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
  
  2. 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流动儿童的现实处境使他们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无法获得较好的学习成长。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 大多数流动儿童只能在城市里就读打工子弟小学, 其教学环境和质量都与城市里非打工子弟小学存在差距, 这是造成流动儿童在学业上表现不佳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一。从农村到城市, 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 流动儿童在学习方式和心理感受等方面存在适应问题。
  
  3. 城市融入困境
  
  流动儿童初到城市可能会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 这会给流动儿童心理上带来创伤感。面对陌生的环境, 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 面对困难容易妥协, 陷入被动的情形, 极易形成缺乏自信的性格。在社会交往中, 流动儿童可能因为普通话等交流问题, 难以与城市儿童建立起较好的同伴关系, 尤其对那些频繁流动的流动儿童来说, 他们无法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 这也会对流动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 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政府在流动儿童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通过出台各种办法来为流动儿童解决入学、生活和医疗等问题。近年来, 政府通过购买社会工作项目来为流动儿童提供服务, 在理论指导下的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抗逆力的发展模型是关注人所隐藏的优势和资源, 提高个体或系统在困境中解决问题、积极适应生活的能力。在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服务中, 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同时会针对有特殊需求的服务对象开展个案服务。设计和开展的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自信小组活动、人际沟通小组活动、情绪管理活动、模拟困境等, 通过活动的开展来提高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但是笔者发现在广泛运用抗逆力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干预的过程中, 却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1. 问题视角比较突出, 优势视角欠缺
  
  抗逆力的研究视角分为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抗逆力的优势视角快速发展, 在学术界占据了主流地位。优势视角认为:困境不一定对个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要重视发掘潜能和优势, 利用自身资源, 更好地抵御困境。这一视角要求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而不是聚焦他们的问题与劣势。但是在实务实践过程中, 一些社会工作者更多是以“问题视角”关注流动儿童存在的现实困境, 为他们链接资源提供服务解决问题, 而对流动儿童个人及家庭内在资源和优势的挖掘和发挥不足。与此同时, 问题取向的流动儿童实务干预, 相比较于采用优势视角的实践具有更多的社会成本, 不利于发挥流动儿童及其生态系统的主体性, 这对于增强儿童抵抗流动所带来风险的能力, 是不可持续的。
  
  2. 过分关注现阶段的状况, 缺乏预防性的实践干预
  
  当前的社会工作服务干预多是根据流动儿童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忽视了流动儿童及家庭发展的特性, 对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缺乏预见性。在实务开展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举办的活动多是针对流动儿童现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的不适, 通过开展专门的小组活动教授其学习方法和生活技巧, 缓解其心理不适,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技能, 增强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但是只局限于现阶段流动儿童的状况, 忽视流动儿童的发展性, 一旦社会工作服务停止, 流动儿童仍会陷入困境。社会工作者要具有发展性眼光, 开展预防性的社会工作服务, 可以从成长向度出发, 根据流动儿童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开展活动提高流动儿童抗逆力, 增强流动儿童应对困境的能力, 使其即使在逆境中, 仍然能够发展出能力、自信和照顾等技能, 即便今后脱离了社会工作服务, 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 过分关注个人抗逆力培养, 家庭抗逆力关注不足
  
  笔者在实习的时候, 发现社会工作者平时开展的活动多是针对流动儿童个体, 如平时主要开展课业辅导, 开展一些提高流动儿童人际关系、提高自信、提高生活技能的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会有意识地注重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平时开展活动也会尽量考虑到家庭、社区、学校等系统的相互合作和支持。但开展的社区和家庭活动也只是多从流动儿童自身出发, 让其学会理解父母和认识社区等, 与系统之间的双向合作开展的活动还有待提高。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虽然会邀请流动儿童父母一起参加活动, 但介入服务过程中只把家庭看作是风险因子和保护性机制相互作用、个体抗逆力发挥的重要场域, 没有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殊优势和资源来进行探讨, 忽视了家庭整体的力量, 仅单一关注个体抗逆力。有学者认为, 在家庭化迁移的浪潮中, 社会工作服务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家庭整体的关注, 以回应家庭迁移给流动儿童家庭所带来的社会现实影响[3].笔者认为, 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 虽然外部支持系统的良好运作和支持可以提升个体抗逆力, 但是家庭成员支持系统则是更为重要的支持力量, 家庭在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其他外部支持系统所不具备的作用。家庭是流动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 也是流动儿童培养及提升抗逆力的重要场所。如果在家庭中缺少抗逆力的生活氛围, 流动儿童即使在社会工作小组中获得能力和经验的改变, 在活动结束后也很可能退化到参加小组以前的状态。但是开展以家庭为焦点的干预活动, 培养具有发展性的家庭抗逆力, 能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成员个体能力和家庭互助支持氛围的提升。
  
  笔者认为以上社会工作开展介入服务存在的不足和欠缺, 主要是源于对流动儿童抗逆力理解与认识不足所造成的。通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家庭, 关注家庭的优势和潜能, 用发展性的眼光制定服务策略, 多开展具有预防性的活动, 提高家庭抗逆力, 可以较好地缓解目前社会工作在流动儿童抗逆力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欠缺。
  
  二、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的风险性因子和保护性因子分析
  
  家庭抗逆力是可以持续影响流动儿童一生的重要力量, 使其即使脱离了社会工作服务, 仍然能够获得较好的家庭支持。因此, 我们要准确分析影响家庭抗逆力的风险性因子和保护性因子, 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提升家庭抗逆力的实践策略。
  
  家庭抗逆力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 在困境中可以发挥家庭整体的潜力和优势, 借助自身的网络和资源, 解决困难, 缓解不足, 同时展示出家庭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或过程。抗逆力的形成机制有两种因素, 即保护性因素和风险性因素。Garmezy的抗逆力行为目标模型认为, 抗逆过程本身是一种博弈, 即保护性因子与风险因子的博弈, 二者的互动决定了对危机的免疫水平, 如果保护性因子足以抵抗危机性因子带来的压力, 这种风险的应对有助于抗逆力水平的发展[4].社会工作者在提升青少年抗逆力的过程中, 注重将家庭纳入提升抗逆力的重要支持系统。但是在提升家庭抗逆力过程中, 存在阻碍家庭抗逆力产生的风险性因子。社会工作者只有了解影响家庭抗逆力生成的风险性因子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趋向才能够相应地建构与完善保护性因素。
  
  (一) 风险性因子
  
  目前社会各界之所以对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关注不足, 主要是因为存在影响家庭抗逆力生成的风险性因子, 使得社会工作者的注意力更加关注到这些因素的防范与干预上。笔者认为, 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风险性因素主要来自于父母家庭教育的能力与观念,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能力不足
  
  流动儿童的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 他们文化水平不高, 学历较低, 无法辅导孩子功课, 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无力感, 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出现了较低和较高两种不同的倾向。对子女要求较低的家长, 对子女的日常行为、学习不太关心;对子女要求较高的家长, 可能会采用粗暴极端的教育方式来规范子女的行为。
  
  2. 与子女相处的时间不足
  
  由于受到学历限制, 流动儿童父母多从事一些比较低端的工作, 这类工作通常比较繁忙, 导致其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子女的生活, 可能会忽视与子女的沟通, 照顾不到子女的想法和心理感受, 忽略其成长过程。
  
  3. 不良的沟通和情绪管理的缺失
  
  由于生活压力较大, 有些流动儿童父母在外工作遇到挫折或者工作较为辛苦, 有时候一不顺心便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不听孩子解释, 甚至一味对孩子吼叫并以此来发泄个人情绪和压力, 这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4. 教育方式受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
  
  流动儿童的父母可能深受“打是亲、骂是爱”的错误思想的影响,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简单粗暴, 这会造成亲子之间关系紧张, 导致家庭矛盾的出现。同时,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兴教育理念的出现, 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与其上一代大不相同, 子辈与父辈在理念与文化上出现比较大的差异。这会导致父辈难以理解和接受子代的一些行为方式, 可能会形成家庭内代际关系紧张的局面。
  
  (二) 保护性因子
  
  相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流动儿童随父母外出打工生活和学习, 他们拥有完整的家庭结构。在实际生活环境中, 流动儿童的保护性因子主要集中于家庭, 其他系统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弱。华许提出了家庭抗逆力的三个重要过程: (1) 家庭信念系统, 包括家庭成员赋予逆境的意义、积极的展望和灵性的超越; (2) 家庭组织模式, 包括灵活性、凝聚感和社会及经济资源; (3) 家庭沟通过程, 包括观念澄清、开放的情绪表达、合作性的问题解决[5].在实习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家庭并不像外界宣扬的那么弱势自卑, 他们是有积极能动性, 富有活力的坚强群体, 他们的家庭具有积极正能量的一面。在家庭信念上, 大多数流动家庭怀揣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断拼搏, 不断克服生活的挫折。在家庭组织模式上, 很多流动家庭学会了善用社区的资源以及依靠社会政策做出改变。同时由于流动家庭到城市之后, 没有可以依靠信任的亲人和朋友,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外界压力, 家庭凝聚力相对较好。在家庭沟通方面, 不同的流动家庭沟通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的家庭倾向于平等协商沟通, 有的家庭则倾向于一人独裁, 男性长辈占有话语权, 有的家庭甚至采取暴力沟通的方式。虽然不同的流动家庭在沟通方式上各有特色,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相处打磨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互动规律和沟通模式。
  
  对于流动家庭而言, 整个家庭本身具有积极能动性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互信任的成员关系和特定沟通模式, 都是家庭成功迎接挑战渡过困境的重要法宝。有学者认为保护性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作用。如果个体自身或环境中具有适配的、得力的、恰当的保护因素, 直接可以产生两种能力, 一种是自我平衡能力, 另一种是抗逆力的启动, 调整自我, 应对压力, 重构生命, 获得良性发展[6].事实上, 从提升家庭抗逆力的角度, 了解影响家庭抗逆力生成的风险性因子和保护性因子, 通过规避风险性因子, 建构一种适配的、得当的、恰当的家庭保护性因子, 这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 更好地帮助流动家庭应对外界环境带来的困境和挑战, 更好地促进流动儿童及家庭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发展, 更加有利于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工作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抗逆力的实践路径
  
  家庭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 要注重家庭整体抗逆力的提高, 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相互支持, 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形成以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为核心的整体抗逆力提升机制。要积极发挥有利于提升家庭抗逆力的保护性因子, 有效地防范和应对风险性因子, 同时我们还需要尽量避免传统社会工作仅关注个体抗逆力成长服务实践的不足, 在服务视角、服务策略和服务系统上进行转变。在干预视角上, 应该从关注家庭问题向关注家庭优势潜能以及家庭资源转变, 关注流动家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干预策略上, 从只关注现阶段问题向预防性干预实践转变, 将家庭生命周期变化考虑在内提供预防性服务。在干预系统方面, 要以家庭为本, 提升家庭抗逆力, 注重家庭与其他重要系统的相互联结和支持, 以此来有效应对客观环境对流动儿童家庭造成的不适和困难, 更好地帮助流动儿童及家庭顺利度过重要的人生阶段。
  
  1.建立以家庭为本的支持策略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 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相对稳定的生命周期, 能够在逆境中实现功能性适应以保证每个家庭成员的福祉。家庭是由若干家庭成员组成的集体, 一个人的改变、系统之间的关系变动都可能引起家庭的变化, 相应地也会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提升家庭抗逆力的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需要接纳流动儿童家庭的发展现状, 要特别支持流动儿童的照顾者、监护人, 以此来改变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 提升流动儿童的福祉。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应当让流动儿童照顾者、监护人了解儿童的特点, 了解自己言行对儿童习惯养成与良好品质形成的作用, 使他们具有榜样意识, 注重平时的行为举止, 更要在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应对, 作出积极的情绪反应和采用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时, 流动儿童照顾者、监护人要学会与流动儿童进行良好沟通的方式,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应当让流动儿童学会理解家中长辈的辛苦, 感恩他们对家庭的付出, 鼓励儿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孝敬长辈, 用小小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感谢, 促进家庭代际内良好沟通机制的建立, 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流动儿童才能学会在困难面前拥有积极的心态以及正确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习得持续增长的抗逆力模式。
  
  2.关注家庭优势和潜能, 调整家庭的三个系统
  
  家庭抗逆力理论强调家庭的优势和资源, 在困境中家庭通过调动内在及外在资源,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成功地摆脱危机局面, 展现出良好的家庭面貌。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中, 我们需要帮助服务对象家庭挖掘和发现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的潜力和优势,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对所遇到问题的过度关注, 甚至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成就感, 增强他们面对与克服困境的信心与勇气, 这样的助人手段是以流动青少年为本系统调动家庭资源的专业方式。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实务中可以从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系统以及家庭沟通系统三方面入手提升家庭抗逆力。
  
  首先, 从家庭信念系统出发, 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利用情绪疏导的方式为流动家庭开展心理辅导服务, 使他们的情绪具有发泄的出口, 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要挖掘家庭的优势和潜力带给他们更多的正向体验, 使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困难面前能够客观冷静对待, 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 从家庭组织模式上, 社会工作者可以培养流动家庭成员的公众意识, 鼓励和倡导他们建立一些表达利益诉求的小组, 如居民议事、居民问题为主题的小组活动, 充分发掘流动家庭的问题意识, 为自己发声, 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当家庭遇到变故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组织模式来提高家庭抗逆力时, 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家庭提供服务, 使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支持, 提高家庭凝聚力, 同时可以选择合适的途径向社会寻求帮助和支持。另外在这个过程中, 要尽力保证流动儿童和弱势的家庭成员的福祉, 让其能够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能够体会到家庭温暖, 从而保证家庭结构的稳定性。
  
  再次, 在家庭沟通系统上,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萨提亚家庭沟通理论开展家庭沟通小组, 引导家庭成员反思自身的沟通模式, 帮助其建立明确坦诚积极表达的良好沟通方式。在实际开展服务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家庭在信念系统、家庭组织系统以及家庭沟通系统方面的优势, 同时对于发展不足的系统进行补缺, 更好地培养家庭抗逆力。
  
  3.关注流动家庭抗逆力发展的特性
  
  人生遇到的困境和抗逆力都是发展和变化的, 家庭抗逆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要将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考虑在内, 在具体实务开展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家庭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制定能够满足不同生命周期的流动儿童家庭服务, 开展具有预防性的实践干预服务, 提升流动儿童家庭处理持续性和未来性危机的能力, 这可以协助家庭为未来挑战做好准备, 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困境。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在策划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同时, 要考虑到流动儿童家庭的特殊性, 流动儿童的父母工作一般较为繁忙,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方式、服务地点、服务时间以及服务内容上要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使得流动儿童及家庭在这种富有弹性的服务中更好地增强抗逆力。
  
  4.以社区为基础, 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抗逆力的实务取向是重视建立家庭网络的优势和潜能, 家庭抗逆力框架的应用应围绕增强家庭的功能、增强家庭内部关系的链接、增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重要连接、整合资源以满足未来生活的挑战等几个方面展开[7].在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开展过程中, 我们应该聚焦于家庭, 但不应该局限于家庭, 抗逆力提升需要将流动儿童及家庭放到更大的背景环境中来考虑, 结合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待问题, 将焦点转移到个人、家庭、社会网络等系统之间的连接中。既注重家庭内部的协同与合作, 同时加强家庭系统外部的协同与合作。
  
  社会工作者在提升家庭抗逆力的实务过程中, 要以社区为基础, 社区是流动家庭生活的共同体, 是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地方, 同时社区也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活动的重要依托和平台。以社区为基础, 有利于家庭抗逆力活动的开展和良好效果的获得。在提升家庭抗逆力的具体实践中, 由于在同一个社区内居住的流动儿童家庭面临的困境存在一定的共性, 社会工作者在为流动儿童家庭内部提供服务的同时, 可以提供社区内家庭间服务, 将具有共性的家庭聚在一起建立家庭互助支持小组或发展小组, 关注家庭资源和优势, 继续发挥家庭潜能, 共同解决当前的困境, 提升家庭整体的发展能力。再次, 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活动带来的具体效果, 建立所在小区内流动儿童家庭与非流动儿童家庭之间的融合支持, 增强其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支持, 为流动儿童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
  
  四、小结与讨论
  
  学术界对抗逆力理论越来越重视, 社会工作服务提升儿童抗逆力的实践也在不断增加, 因为流动儿童的特殊性, 注重家庭整体抗逆力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家庭抗逆力对于流动儿童及家庭而言, 能够有效地抵制客观环境造成的困境, 能够较好地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的增能方式让流动儿童家庭在困境面前充分发挥家庭的主观能动性, 将家庭的优势和潜能激发出来, 调动家庭及其他系统的资源, 克服困境, 提升家庭生活质量, 促使流动儿童家庭获得长期良性发展的动力。家庭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更需要社会工作者能够提升家庭整体抗逆力对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不断探讨有针对性、可操作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及相应的评估体系与标准, 更好地达到为流动儿童及家庭增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 (2016) .
  [2]曹克诚。城乡流动家庭抗逆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3.
  [3]刘玉兰、彭华民。家庭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重构[J].中州学刊, 2016, (11) .
  [4][6]田国秀。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和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86.
  [5]Walsh, F.Family process:Growing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New York:Guilford Press, 2011.
  [7]郭伟和, 徐明心, 陈涛。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从“证据为本”到反思性对话实践--基于“青红社工”案例的行动研究[J].思想战线, 2012, (3) .
原文出处:薛琦予.家庭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路径[J].青少年学刊,2018(03):16-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