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工机构解决困境的路径选择探索.
3.1 云南 LX 通过基金会资助突破人才与管理困境。
3.1.1 云南 LX 介绍。
云南 LX 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成立于 2005 年 12 月,是一家由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发起成立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机构成立的目的是透过扎根城市与农村社区,为儿童青少年、妇女及老人等弱势社群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与此同时依托高校建立研究倡导与培训团队,创立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不断影响政策改变,推动行业发展。
云南 LX 从 2007 年至今一直扎根在昆明城市城郊结合部社区,探索流动人口社区以及农民城乡循环流动的干预策略,并逐步发展出农村社区工作、灾害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培育等工作内容。
云南 LX 发展至今,不仅磨练了扎实的社区工作经验,同时还初步积累了影响政策及推动行业的方法。
机构以探索有效的方法回应解决云南在地化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并选择了从探索解决当前云南社会最为紧迫的流动人口社区治理、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治理和发展问题以及灾害重建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工作。机构认为农民在"城‐乡"之间循环流动面临的各种处境,需要从民间社会的角度探索一条有效的介入和干预策略,与政府制度政策和市场进行互动,相互产生积极影响。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的过于强大,民间社会的弱小,使得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因此,探索在城市和乡村两端,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充分培育民间公益力量带动民间公民社会朝向成熟,是机构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基于此,机构认为,民间公益生态体系建设,需要从人才和组织培养、制度政策的改变、与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对话三个层面实现。机构也正是在这样的框架思路上开展工作的:首先,从扎根社区实践的公益服务开发,不断培养针对不同社会问题进行回应的专门人才和组织,丰富公益人才和组织的类型;其次,透过研究、培训及政策倡导,推动政府的政策制度改变,推动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治理策略和能力的积极变化;最后,探索社会企业及众筹等方法,建立稳定的资源筹集体系,扩宽公众参与的渠道。
3.1.2 发展困境。
云南 LX 在近几年的工作当中,不仅拓宽了业务范围,逐渐积累业务经验,也不断的的壮大团队,扩充资源,不过在机构的实际发展和运营当中,还是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主要是:
(1)筹资困难,资源不稳定。LX 近 40 人的团队,除了 LSH 长期资助外,其他主要是靠一些零散的项目资源作为支撑,有些项目有一年没有一年,极为不稳定。由于资源的不稳定,导致有些领域的探索无法持续,队伍当中特别是年轻同事会因此怀疑工作的持续性与价值。
(2)缺乏专门的传播与筹资人员。机构过往的传播主要靠负责志愿者统筹工作的同事兼带着做,由于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机构在传播方面的工作较为局限。而机构的筹资,过往更多是靠理事长或机构主要负责人负责与政府、基金会或其他资源的对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在筹款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更不用说采用现代公众筹款的方式。
(3)在总结研究与政策倡导方面的人手不足。云南 LX 虽然在公益服务领域积累了近 10 年的经验,研究与政策倡导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这些经验与成效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专家团队如 LDQ 老师、理事长 XR 老师的全志愿支持,另一方面则大量透支着现有主要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精力。因为资源太有限,资深的工作人员及机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做一线工作,还要参与研究、培训与政策倡导工作,还要考虑机构的筹资问题。如此导致机构目前还没有形成显着的经验及研究成果,本该可以更多关注推动行业发展的工作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1.3 困境突破。
云南 LX 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其现阶段遇到的瓶颈,希望能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1、传播与筹资人员的全职化;2、组建一支 3‐5 人的研究与培训团队;3、支持专职人员能力建设,引入先进的研究与工作方法。
云南 LX 急切的希望去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搭配一只稳定的、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持机构的日常运营与服务的开展,而在这一过程的当中,如何获得资金支持是其首要的任务,也是急需解决的关键。
在寻求资方支持的过程当当中,云南 LX 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背景,发挥自身的优势,注意到了国内某知名非公募基金会的资助项目,结合自身的机构的发展需要与问题,云南 LX 选择申请该项目,通过项目的资助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申请基金会的资助后,云南 LX 希望能够通过基金会的资助,做出以下四点改变,来促进云南 LX 的发展:
(1)人才和组织培育方面:以机构 10 年发展为案例,总结机构在治理和业务如人事财务、筹资、专业服务、品牌建设、研究与政策倡导等方面的经验,透过研究与培训团队利用云南大学设计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平台开展针对社会组织、政府及群团组织的系列培训,输出 LX 的经验和技术;同时,透过组织自我裂变、与政府合作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等方式培育催生更多各领域的社会组织,在增加数量的同事逐渐追求质量。机构目前较为成熟的培训业务包括"云南乡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组织机构治理"、"流动人口社区治理"、"服务‐学习为方法的青年公益人才培养"等。机构目前自主运作的培育基地有 1 个--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协助推动的基地有 1 个--昭通社会工作孵化基地。昆明市民政局和云南多个州市正在邀请机构协助进行地方社会组织的培育工作。
(2)业务工作方面:透过扎根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及灾区,以儿童工作为切入,逐步深入到家庭和社区,建立发展型的社区工作手法。形成了在儿童青少年工作方面的儿童活动中心、学校社会工作、外展工作等品牌;形成了多部门联动以家暴庇护所+社区调解委员会+个案辅导"三位一体"的反家暴工作品牌;形成了着力培养社区自助互助组织,激发社区活力的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社区工作模式。
(3)政策和制度推动方面:透过研究培训团队与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云南大学设计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合作,承接政府重要政策研究课题,并对机构各块业务工作进行总结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参考,每年完成的重要政策研究课题不少于3 个。同时,直接参与云南省民政厅、云南团省委、云南省妇联等部门相关推动行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咨询。
(4)资源筹集方面:初步探索了以政府购买、基金会资助、社会企业及众筹等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云南 LX 根据自身的瓶颈,选取了申请基金会资助的道路,并且对未来 3-5 年机构的发展制定了战略规划:
总体发展目标为:以机构 10 年经验为样板,从公益人才和组织培养、行业带动、政策制度影响等层面助力云南公益组织生态体系建设。透过对机构在各个板块工作的梳理总结,形成多种公益服务产品。目前可见的产品包括:流动儿童青少年工作包括儿童活动中心、学校社会工作和外展工作;反家暴工作包括庇护所、社区调解委员会、个案辅导等;农村社区发展工作包括社区公益体系建设和农村合作社等;社区社会工作包括"三社联动"模式;公益人才培养包括服务‐学习、乡工计划、行动研究等。
预计在 3‐5 年内完成不少于 10 个公益产品的开发,并透过培训和手册或书籍等方式进行理念和技术的输出。透过总结机构以社会企业、政府购买或资助、基金会资助及众筹等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验,形成一套多元化的基于云南实际情况的多元化筹资经验体系,分享给其他公益伙伴;并重点开发面向企业员工的公益体验服务项目、以兴滇人才奖为切入的 LX 之友等方法,探索相对稳固的机构筹资体系。预计每年筹资总额增加20%,非限定资金每年增加10%,面向公众的筹款由目前的5%增加至15%‐20%.
透过以昆明市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为平台总结一套关于社会组织培育的经验模式,形成手册,提供给其他州市进行参照。预计在 3‐5 年内支持到云南至少 3‐5 个培育基地的工作。
在团队建设方面,目前团队全职人员 40 人,人事财务分布在 LX 和气培育出来的3 家机构之中。在组织架构及决策关系中,机构已经形成了以"心"机构联盟为平台的联席会议制度,选举了 LX 主任兰树记为第一届轮值主席,负责召集多个团队和联盟机构的重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每家独立的机构在联盟框架下自主组建决策委员会、理事会及专家指导委员。在团队构成及职责分工中,1、研究培训团队,负责新业务的开发、对行业政策及具体业务和产品的研究、承接政府委托的政策咨询课题、负责对区域伙伴的专题性培训课程的开发等;2、财务团队,负责机构的财务工作并对其他新创办机构进行财务支持和培训;3、传播筹资与社会企业部,负责机构的传播与筹资、并探索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4、业务发展部,负责具体业务工作的执行及开发;5、社会组织促进部,负责"心"联盟机构发展的战略制定、联盟联席会议以及社会组织促进的业务推动。在团队氛围方面,计划进一步增加"心"互助基金的参与人员,扩大资金规模,为有需要资金援助的同事提供支持;进一步完善工会对员工的福利关怀及权利争取的机制;建立针对不同员工特点的支持体系,如针对有孩子的员工建立妈妈群和爸爸群,定期组织活动并支持到他们;每月定期举行的行动研究分享会,协助员工在理清自己生命脉络与工作关系,促进团队发展共识,凝聚团队力量。
在资金发展规划方面,机构目前每年资金稳定在 400 万左右,25%来自政府,70%来自基金会,5%来自公众。基于众筹资金总量较少,机构非限定资金不足的情况,机构计划在筹资方面做以下规划:不断拓展针对不同政府部门的采购资金渠道和规模,计划每年保持在 30‐35%左右的资金比例;稳固与现有基金会的合作关系,并拓宽与国内基金会的合作,保证每年机构 50%左右的资金比例;重点探索运动/音乐/慈善晚宴筹款方法、面向大型企业员工的公益体验产品销售、为政府及同行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及培训收费、以及创办青年旅舍等众筹和自我造血的路径,逐步增加机构筹资能力。期待能够在 3‐5 年内,完成机构众筹及产品销售收入达到机构筹资的 30%.
在机构运营方面,鉴于机构已经向支持性组织转型,不会以员工规模化发展为路径,因此在运营管理方面希望能够探索一套兼具灵活、高效又具备人性化的模式。引进第三方组织开发的现代新技术手法和工具,运用在机构筹款、人员管理、绩效考核、培训和工作坊报名、资助方/捐赠方管理等方面。寻找对标的在组织治理和制度建设方面较有经验的伙伴机构或商业机构,完善机构人事绩效考核、档案制度、员工激励等方面的机制;LX 品牌建设是弱项,计划在理事会中引入商业机构负责人,并聘请在机构品牌建设方面做得较好的人才作为机构传播官的督导,协助进行品牌开发和建设。
3.2 北京 RF 通过探索收费模式突破筹资与服务升级困境。
3.2.1 北京 RF 介绍。
北京市丰台区 RF 社会服务中心,是由北京某大学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及教师创办的社工机构。2012 年在北京市丰台区注册成立,机构以"生命影响生命,专业铸就品牌"为发展理念,服务领域包括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社会工作等方面。
区别于传统的高校背景的社工机构,北京 RF 社会服务机构是由高校的毕业生发起,进行社会创业的尝试,在这一创业过程当中,高校的教师一直作为顾问的角色,辅助其发展。从成立之初到现在,RF 社会服务中心曾姐并完成了北京市社工委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团市委社区青年汇丰台区等多项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项目。
3.2.2 发展困境。
北京 RF 从 12 年成立开时,主要的资助来源于政府,机构的整体运营也曾面临了较为严重的困难,遇到了初创期常见的瓶颈,即资金断裂,服务难以继续。后经过调整筹资策略,扩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机构得以度过难关。
在北京 RF 的发展过程当中,开展政府购买的项目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在整个项目的申请过程当中所占角色较为强硬,项目一旦申请政府的专项资金,就不能再去申请其他资方的资助;并且受限于政府的工作流程,整个申请周期很长,牵扯了机构的大部分精力,一旦申请失败,对机构将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而且政府占了几乎全部的话语权,项目申请过程中的反馈很慢,申请失败了,也无法得到政府相应的反馈,难以了解项目申请失败的原因,无法调整今后的筹资方案。
除了机构正常运营遇到的瓶颈以外,北京 RF 在项目的实操阶段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
北京 RF14 年开始运作一公益陪伴计划项目,该项目着眼于辖区内低保家庭、因病致贫家庭、流动人口贫困家庭、父母一方为精神病患者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等社区困难家庭子女课后无人陪伴及亲子教育等问题,旨在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和亲子家庭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改善家长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建立家长互助机制。同时大力推动社会组织成员、社区居民和高校大学生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从身心健康、兴趣培养、社会融入等方面入手,帮助社区困难家庭子女更好地成长,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而这一有着明确目标的项目在时机的运作过程当中,缺屡屡遇到吃闭门羹的情况,北京 RF12 年成立,在社区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开展各类型服务的基础,令机构工作人员惊讶的是,当到了项目开展的时候,实际参与的家庭非常少。一期项目结束后,虽然满足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整体要求,但是任然还有上升的空间,北京RF 在项目第二期设计阶段,结合自身遇到的瓶颈与问题,总结和梳理一期项目的经验,反思其中不足,在第二期开始了收费模式的尝试。
3.2.3 困境探索。
社工服务应不应该收费,已经是一个争论许久的话题。两种声音各有道理,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从促使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来看,收费模式无疑是值得社工机构探索、尝试的一个发展路径,不仅会缓解社工机构遇到的各类瓶颈、拓展筹资渠道,收费带来的资金还可以用于机构的发展和人员的开支、并且一旦市场化介入,对于社工机构业务开展与业务的评估够有了更为准确、真实的反映。
北京 RF 这一公益陪伴计划设计之初,希望依托于街道的场地,为社区内有困难的家庭的子女进行教育培养、并通过孩子影响家庭、改善家长教育理念与亲子关系,建立家长之间的互助网络。然后在时机执行当中,现实情况是政府的资金有限,难移投入更大的力度来匹配更为优质的资源,一些服务流于表面,并且只针对有困难或遇到一定问题的家庭进行服务,也未使得服务对象重视,在接收服务的过程当中,配合的程度较低。用该机构副总干事的话说:"这些家长来了一看,参加活动的就是这几个家庭的孩子,就都明白了,随后的服务就不重视了,认为你就是在给大家发福利,既然是免费的,相应的师资力量啊肯定一般,而且也就是持续一段时间,起不到什么真的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所以就不怎么积极了。"随后的二期项目,北京 RF 调整项目方法,通过政府的资金来服务有困难的服务对象与家庭,整个课程与培训面向全社区的孩子,通过收费来申请到更为优秀的师资力量,开发更符合孩子兴趣的课程。目前该项目收费带来的资金占到整体的三分之一,政府资金占到三分之一,其他诸如基金会资助、企业的赞助与捐赠占到了三分之一,这一筹资模式正式非营利组织最良性的筹资比例,符合彼得德鲁克的"三分之一"原则,北京 RF 也是根据该原则去不断调整项目的筹资渠道,平衡各方关系的。目前每年的项目总支出达 70 万元左右,已经成为了北京 RF 的品牌项目之一。
经过二期打造的项目具体方法是,构建社区共融,纳入家长会员成为服务提供者,作为链接与普通居民的沟通平台,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完成自我实现。在参与社区服务的同时,激发孩子公益服务理念,成为社区公益大使,带领孩子一起开展公益活动。挖掘并整合社区现有资源,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提升服务内容的社区本土化,使其更贴合社区居民的文化理念和实际需求,也从侧面为 4050 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兼职机会,提升其就业率。结合在校大学生与专业 NGO 志愿者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弘扬社会服务理念树立正能量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项目面向符合服务对象要求的家长招募家长会员,为了确保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要求家长每学期至少两次作为会员家长加入到托管服务中,托管服务和主题活动作为会员服务开展。通过联系辖区内居委会,推荐社区内的退休老教师或 4050 就业困难人员,负责孩子的课业辅导和安全接送问题。同时,挖掘社区内具有一定艺术素养,达到一定业内技术标准认定的社区居民,为孩子们带来多种多样的艺术兴趣教育。社区内现有舞蹈队、乐器队等文艺类和文明养犬队等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常于现有场地内开展日常活动,社工通过场地作为平台招募社区内有意愿的老年志愿者,参与项目的接送看护工作,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合理运用优质高校学生资源,通过联络高校社团和相关高校项目,招募热衷于参与志愿服务的优秀大学生作为高校志愿者,主要负责孩子课业辅导,向孩子们传递青年学生的优秀思想理念,以正能量引导孩子身心更好发展,优先选取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系学生。链接动物保护、国学、艺术等多家 NGO 的专业志愿者,开展系列专题活动,为孩子提供不同方面的兴趣培养。项目着眼于辖区内低保家庭、因病致贫家庭、流动人口贫困家庭、父母一方为精神病患者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等社区困难家庭子女课后无人陪伴及亲子教育等问题,旨在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和亲子家庭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改善家长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建立家长互助机制。同时大力推动社会组织成员、社区居民和高校大学生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从身心健康、兴趣培养、社会融入等方面入手,帮助社区困难家庭子女更好地成长,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并且提供托管服务和假期、周末主题活动在会员家长、社工和志愿者的陪伴下,由社区 4050 就业困难人员负责安全接送,社区老教师或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绘画、绘本故事阅读、动画片放映等服务。以中幼儿园、低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为主要服务对象,由家长、社工和志愿者陪伴其进行儿童图书分级阅读、儿童智力开发玩具游戏、儿童简易手工制作等常态化服务。透过小组或团体活动,培养父母与孩子相处、交流的技巧,协助父母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开展社区内环境保护小卫士、问问我身边的老奶奶等社区公益活动,培养孩子公益服务意识,建立回馈社区的机制。社区兴趣工作坊强调那些未能进入传统课堂的文化和知识,挖掘社区内手艺人、文化人成为老师,把蕴含在他们身体记忆里的知识分享出来。强调体验的工作坊式的学习方式,带领父母和孩子共同感受那些没有写在纸上的知识和文化,并搭建社区内居民互助交流的平台。以中西方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以节日风俗为中心的主题活动。活动内容涵盖本节日起源与特征等知识性部分,和风俗中具有趣味性的手工劳动和游戏体验等实践性部分。拟定不同主题,以周为单位,面向小朋友开展全天的托管服务,帮助减轻父母在暑假期间的看管压力。在社工和高校志愿者的陪伴下,孩子们将获得充分的自主权,自己制定并遵守规则,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学习与玩耍相结合,让孩子等到更好的成长。
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社交网站和公众平台,为家长开辟线上信息交流平台,同时达到中心项目宣传及家长会员招募等目的。
在原有的招募方式上添加新的网络招募模式,区别于以往海报宣传、上门宣传等方式的地方在于,此方式更贴合年轻家庭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且推广力度更强,宣传面更为广泛。家长可在此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及教育理念,为其他缺乏经验,正面临困扰的家长提供有效的经验帮助。其次,还可交流彼此掌握的择校信息、推荐育儿产品等资讯,为处在不同阶段的家长及孩子提供更为全面的帮助,更好的实现家长互助。
中心可运用此平台向家长推送最新的活动信息和兴趣课程安排,家长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选择合适的活动来参加,同时也简化了报名程序,减轻了家长负担,提升活动参与率。此平台也帮助中心及本项目在服务对象中得到更好地推广,加大了宣传效应,提高在服务对象中的知名度。
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本项目服务招募对象不直接面对学生,而是通过招募学生家长作为会员,托管和主题活动服务作为会员服务,促进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并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度过共同的亲子时光孩子;强调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价值和优势,整合辖区内社区资源,提倡会员家长互助机制,拉近社区居民的人际距离,构建社区共融。帮助困境家庭子女改善教育环境,获取更多教育资讯;服务重在孩子的全面教育。包括孩子身心健康、兴趣培养、公益意识、社会融入及社会交往,而非单纯的课业辅导和提供休息之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通讯软件,加强活动信息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也为家长交流提供便利。
项目的必要性:丰台区位于北京市西南城乡结合部,汇集总部基地、大红门服装商贸区、西南物流基地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受多方因素影响,区域内老旧小区数量众多,社区内低保家庭、因病致贫家庭、突发性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家庭等困境家庭,受本身家庭条件所限,其子女教育、亲子关系等问题日益凸显。
丰台区共有小学 118 所,幼儿园 98 所。这些小学一般在下午 3 点半或 4 点半放学。然而,家长的下班时间多在下午 6 点左右,这中间的时差着实令家长们头疼。尤其是社区内困境家庭,她们的缺乏收入来源,经济能力有限,且缺乏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课后辅导机构大多收费昂贵,他们大多没有报辅导班的能力。
困境家庭普遍由于生活问题,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缺乏教育意识,在与孩子有限的交流时间里,他们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本项目将通过日常托管服务和周末、寒暑假的亲子主题活动,提升父母的教育意识、理念和方法。
项目的可行性:本项目结合辖区内社区的实际现状,发挥邻里互助和社会支持的作用,培育一支由社工、在校大学生、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和相关专业 NGO成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解决困难家庭子女课后及暑假托管问题,在社区内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适合的成长环境。项目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附近社区困难家庭生活状况和切实需求,运用群体视角的社会服务工作策略,利用街道已有的社会组织服务指导中心等场地,发动社区内 4050 就业困难人员、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与技术水准的民间艺术家、退休老教师和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为孩子提供课业辅导、艺术培养、亲子工作坊等社区公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