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0.1 研究背景。
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青少年的问题都十分突出,这已引起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点关注。对个人而言,青少年时期是重要的转折时期,顺利良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转变,需要自身地努力和周围环境的积极影响。对国家而言,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有关青少年各方面的问题一向受到政府与学者们的重视。家庭是青少年人生学习的第一个课堂,青少年的积极正向的三观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及时对出现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进行干预、矫正,青少年的不恰当的行为偏差十分可能继续恶化进而会演变成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危及社会安定。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就会带偏青少年,让青少年子女变得好吃懒做,只懂自己享受自己的不懂分享,自私自利,一切以自己为中心,长此以往,一旦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实现,就会不顾及社会的各种条文规范,肆意破坏社会财产,与社会对立。
如何采取有限措施限制矫正青少年行为偏差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青少年问题是积极解决、建设青少年保护和成长新途径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选题的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青少年行为偏差中实际发挥的作用,根据实施过程总结建议。本文以大连市某中学中的两个偏差青少年小薇(化名)、小婷(化名)的案例为主进行分析,做出针对服务对象小薇、服务对象小婷的方案设计并进行操作。通过具体的服务对象小薇、服务对象小婷个案访谈的方法,以真实的个案服务实施来分析并执行行为偏差青少年的专业服务计划,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专业社会工作的对策建议。进而号召社会各界关爱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帮助他们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帮助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排忧解难,缓解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他们的青春期的孤独感,使这些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能够度过一个开心愉快的生活。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提出的建议,不论对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个人、家庭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个人健康,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0.2 选题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生态系统这一专业性的理论如何在有行为偏差青少年这一群体这一领域的发挥其作用,帮助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使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帮助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实际介入行为偏差青少年案例,探求该理论在这一领域应用实施的可操作性、以及政策建议,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说对达成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用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青少年行为偏差是一次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一实践过程能够提高我们的职业技能素养,同时加快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
三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生态系统从多角度完善青少年群体社会支持体系,既有利于增加个人对社会的认同,减少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也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一书中对学校社会工作这一专业领域进行了定义,将其认定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从业者经过整合多方力量依靠自己专业能力,对各种正规的或者是非正规学校所有教育体系中的学生,尤其是处在困境之中的学生提供的专业助人服务。
《社会工作实务》一书同样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青少年社会工作这一领域是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学科重要的实务领域,它是将青少年这一群体作为案主,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在生理及心理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专业的理论和专业的方法技巧,来最大程度地挖掘青少年的各项潜能,帮助完成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促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工作专业活动。
孙煜明(1992)认为青少年的各种偏差行为是一种会带来难以解决的麻烦问题的行为表现,不但伤害自己,而且伤害家庭和社会。张建新,马慧霞等(2004)则认为青少年行为偏差是一种没有建设性的、不健康的,甚至能够对自身或者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的危险性很高的行为。沙连香(2007)则将其认定为是一种能够阻碍青少年在社会中正常生活中适应的不良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没有智力方面的问题并且精神也没有失常,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异常行为就是行为偏差。郑杭生(2008)认为行为偏差就是越轨行为。
于学兰等(1994)认为团体咨询可以改变部分青少年的情绪起伏波动异常剧烈问题以及暴力攻击性行为。费梅苹(2003)认为教授青少年保护方面工作的从业人员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并推广个案的专业模式,将会有利于行为偏差矫正工作的开展。张广斌等人(2005)经过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方法在缓解攻击性暴力行为上有非常好的效果。刘玉娇(2012)认为放松练习等方式能够减低服务对象对人际交往的恐惧程度。
0.3.2 国外研究现状。
偏差行为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让其不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时间、文化的变异都会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对应性造成了一种新的局面:至今,学界对何为偏差行为尚且暂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罗森塔尔(1998)认为青少年自身对自己的生态系统的适应不良以及系统不能互相协调这两点是促成青少年产生偏差行为的主要原因。
西方学者于十九世纪末开始研究,迪尔凯姆使其中的杰出代表。迪尔凯姆研究的是一种过程异常后果严重的偏差行为,这种行为就是犯罪。迪尔凯姆(1897)在经过自己多年的深入调查之后写出《自杀论》一书,之后又依次产生了芝加哥学派的社会解组理论、以墨顿为代表的结构性张力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亚文化理论,对各种越轨行为进行讨论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新的越轨理论产生,如此一来对越轨行为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各种救助管理体系也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而产生。在西方以社会的干预与支持代替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惩罚矫正,帮助其再次融入社会,回到正常生活。西方矫治方面的工作发展很快,理论的发展也是这样。在《犯罪儿童与家庭》一书出版之后,又有新的关于家庭因素这方面的研究。赫胥(1969)最先提出了社会控制理论,他坚信个体犯罪的原因不是外部环境和不恰当控制的结果。防止个体产生犯罪行为的重要方法是个体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之中所建立的多种相互联系。Quay(1987)将常见的偏差行为分为四类,一非规范性偏差行为,二习得性偏差行为,三注意力缺乏型偏差行为,四焦虑退缩型偏差行为。
0.4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通过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的个案研究完成。熊秉纯认为个案研究有有优势,它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对某一个案的思考分析,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了解人与人、或者文化经济机制的互动。这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相符的。个案研究的方法要求研究人员在现场参与观察一段时间,本文通过对大连市某中学个别有偏差行为的学生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汇集大量资料,以此代表整个现象。
首先本文写作过程中采用了观察法,研究者亲自到问题的出现场景之中,直接观察日常生活,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相对非参与观察而言,参与观察对个案研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的是参与观察,笔者本人参与到大连市某中学的学生的生活中,深入地体会了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情感状态和遇到的各种问题,聚焦于他们遇到的问题,探求解决的方法。
其次本文采用了访谈法,访谈了大连市某中学的部分任课教师、行政人员和多名正在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深入了解学生与学校的多方面状况,以利于进行准确的描述。
最后选用了文献分析法,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过程,提出社会工作干预策略。
为了让研究更好地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选择了辽宁省的大连市某中学。因为笔者本人就毕业于大连市某中学,笔者选取的大连市某中学可以说是"熟人",这样一来可以更好的与研究对象建立联系,因为本来熟人的信任度就比较高;另外,笔者对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学校的情况等比较熟悉,如此可以更好地探究可利用资源,解决有偏差行为青少年的问题。案例将在下面的案例分析中详细呈现。
0.5 研究创新点。
当前青少年偏差行为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而社会工作作为"助人"的专业,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个案工作为主要方法是因为青少年问题不仅作为一个个体问题,更多的可能与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等问题有关,将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利于更好的帮助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协助获取更多层次的资源支持。
通过深入大连市某中学对有行为偏差的初中学生小薇(化名)和小婷(化名)进行精心的深入访谈,从服务对象小薇和小婷那里取得关于他们自身的材料,再结合对小薇和小婷的同班同学、各科目任课老师的访问,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完成服务实施这一过程,这一方法体现出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相结合。
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在学校环境之中存在的有偏差行为的问题学生做相关实践研究,尝试利用新的理论解示原因,促进原有的教育方式向更好的、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